悠然
左宗棠是晚清的封疆大吏,在農業(yè)水利方面也很有才干,他經營西北十幾年,十分重視水利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他在給劉錦棠的信里說:“西北素缺雨澤,蔭溉禾稼蔬棉,專賴渠水。渠之來源,唯恃積雪化及泉流而已,地畝價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則地價貴,水絀則地價賤。蓋自涼、甘、安、肅以達新疆,大致相若。治西北者,宜先水利;興水利者宜先溝洫,不易之理。”后又在給狄道知州批札中強調:“甘肅治法,以均賦稅,興水利為首務。如能事事講求實際,地方必有起色?!弊笞谔陌褜εd修邊疆地區(qū)的水利看得尤為重要。他要求部將張曜在哈密治理水利,認為這是“哈密永久之利。哈密為西陲屏障,地形極要”,體現(xiàn)了其政治遠見和愛國主義精神。
涇河發(fā)源于六盤山東邊的崆峒山,流經甘肅平涼、涇川等地,到陜西省入渭河,全長達450多公里。由于涇河水流湍急,泥沙極多,發(fā)水之季,濁水橫流,往往“不受其利反得其害”。左宗棠駐節(jié)平涼時對治理涇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前人修治涇河,“均慕鄭、白故跡,但擬治其委而置來源于不問。以徑流之悍激性成,自高趨下宜非人力所能施。蓋來源既長,收合眾流,水勢愈大。但于其委治之,斷難望其俯受約束”。他主張“從其發(fā)源之瓦亭、平涼、白水、涇川一帶,節(jié)節(jié)作壩蓄水,橫開溝洫,引水灌平疇”,以恢復鄭、白二渠的舊觀。這些措施,讓涇河上游的平、涇、白水、涇川一帶塬地,皆成沃壤,涇川以下再能節(jié)節(jié)導引灌地,則聚之為患者,即足為利,而原田變?yōu)樗?,靖陽南鄉(xiāng)可無澇災。為此,左宗棠委托上海采辦轉運委員胡光墉在德國買了一套開河機器,并且雇了幾位德國技師;派平涼知府廖溥明設局主持其事。清光緒六年(1880年)冬,左宗棠親往視察,指示新渠應再拓寬,并應加開數(shù)渠,以資容納,上流寬緩,下流就可沒有急溜。但這次水利工程收效不大,主要在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上游連降大雨,沖壞渠工,陜甘總督楊昌睿主張停工,以節(jié)勞費,德國技師也因渠底多堅石不主張續(xù)開。此時,左宗棠已離任,雖多次催促,但工程仍進展緩慢。
由于戰(zhàn)亂,寧夏的各條水渠破壞很大,金積堡復收后,左宗棠就酌撥馬化隆繳出款項,整理各渠。之后又撥銀3000兩,修復漢渠。不足之數(shù),他指示了一個籌補的辦法:由灌田各戶計畝攤捐,不許違背。清光緒元年(1875年),左宗棠撥銀1萬兩,興辦寧夏墾務,又以半數(shù)整治境內渠道。所需雖巨,但可見左宗棠關注水利建設的熱忱和決心。
新疆土地肥沃,但雨水稀少,一般多依賴天山雪水或地下水灌溉。左宗棠認為要開荒屯田,首先得修渠掘井,興修水利。主要采取防營獨辦、兵民合力、官貸民辦三種方式,在新疆哈密修了城子渠,鎮(zhèn)西廳之大泉東渠,迪化之永豐、太平二渠、安順一渠,隋來縣長渠、奇臺各渠等。庫爾勒修復舊渠40里,并疏通東西大渠。這些渠,“皆以兵工所修其雇民力者給以工資”。清光緒三年(1877年),左宗棠曾鼓勵部將張曜領兵開往哈密東北石城子渠,引水灌田,但因戈壁滲漏嚴重,不得不從寧夏、河州、西寧等地設法搜購毛氈鋪底,謂之“氈工”。借助這條渠水,張曜在哈密屯田2萬多畝。“氈工”耗資甚巨,工程巨大,但足以想見左宗棠對新疆水利建設的重視和求真務實精神。
清光緒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左宗棠在陜西大力推廣鑿井灌田,這種鑿井灌田“運動”在西北數(shù)省十分普遍。鑿井可分四種:一種是水車井,一眼可灌地20畝;一種叫轆轤井,一眼可灌5畝;一種叫豁泉井,一眼可灌20畝;還有一種叫秤桿井,一眼可灌6畝。為了動員鑿井,左宗棠采取了以工代賑的辦法。由于老百姓不愿“起工”,他寫信給陜西督撫譚鐘鱗:“于賑糧之外,議加給銀錢,每井一眼,給銀一兩或錢一千數(shù)百文,驗其深淺大小以增減之,俾精壯之農得沾實惠。而且前之救時荒,異時之永水利,均在于此。計開數(shù)成井,所費不過數(shù)萬金。如經費難籌,弟當獨任之?!绷硪豁棿胧┦牵簞裼辛χ?,一律捐資開井,計富者出資,窮者出力,兩得其益。由于措施得當,西北地區(qū)開井甚多,僅陜西大荔縣就有“新開井三千多”,吐魯番一地鑿“坎兒井”達185處。這充分顯示了左宗棠在治理水旱方面的才干。
在河州,左宗棠援助部將王德榜引抹邦河水溉田工程。據(jù)王德榜所立的《龍王廟碑記》中說:這條渠從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十七日動工,到次年五月三十日完工,歷時近一年。渠長70里,寬1丈6尺,堤高3丈5尺,寬20多丈。此外,還開了很多支渠。共花錢400多萬,火硝硫黃2600萬石。“時值雨后,水勢頗旺,渠內源源灌注,亦無泛濫之勢”,這項工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在西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冬,左宗棠命各廳縣詳細調查境內荒廢渠道,準備夫料,以待來年實施春工興修。現(xiàn)在可考的:一是修復了西寧府城西的一條約1里的渠道;二是重修碾伯棲鸞堡一帶溝渠20余里。這次大規(guī)模整修,是對戰(zhàn)亂后西寧水利事業(yè)的一次恢復和發(fā)展。
最后還需提及的是左宗棠對河西地區(qū)水利事業(yè)的功績。經過戰(zhàn)亂,河西地區(qū)“村堡頹廢;查無人跡”,涼州、甘州和肅州三地人民死亡更多;玉門和安西一帶,孑遺之民自力能耕的,不過十之一二;敦煌人民存者不過十之三四,地畝大半荒廢。為了重建河西,左宗棠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首先使百姓安寧下來,給最窮的三縣安西、敦煌、玉門撥銀2萬兩,寒衣1萬套,使他們不再流離失所;其次撥款興辦兵民屯田,解決軍食供給;此外興修境內渠道。張掖開渠7道,又復修馬子渠五六十里,灌田6800畝。肅州就臨水河整治七大壩,并均差徭、撫彝廳開挖各渠道,支銀約1775兩。
在左宗棠的倡導和發(fā)動之下,清軍在駐地會同當?shù)厝嗣衽d修了不少渠井。伴隨著水利條件的改善,西北的屯墾事業(yè)逐步興旺,使遭受嚴重破壞的農業(yè)得到較快的恢復,也為左宗棠率軍進一步收復新疆,建設大西北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