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處分原則之理論依據新論

      2014-03-17 22:06王次寶
      北方法學 2014年2期
      關鍵詞:理論依據民事訴訟

      王次寶

      摘 要:德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一般認為處分原則的依據是私法自治原則。而我國大陸訴訟法學界對于處分原則理論依據的闡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xiàn)在則經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過程,逐漸從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以及“國家干預私法”的理論演變?yōu)槊袷聶嗬目商幏中?,并趨向回歸到私法自治原則。但實際上從法學的多維視角觀察,處分原則的依據絕不僅限于私法自治原則。法理法學上的權利主體理論、自然法觀念與自由主義思想,憲法學上的憲政原理、法治國家與人權保障理論,民事實體法上的公私法劃分與契約自由理論以及民事程序法自身的訴訟目的、訴訟價值以及程序主體性理論等均為確立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處分原則 私法自治 理論依據 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F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4)02-0107-10

      處分原則被視為一項最能反映民事訴訟個性和民事權利救濟特點的基本原則。①處分原則何以成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甚至是最能反映民事訴訟制度特質的基本原則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深入探討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以便更好地認識處分原則所承載的價值與精神。

      一、引論:中外觀點綜述

      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一般均認為處分原則的依據就是民事實體法上的私法自治原則。比如德國學者羅森貝克等指出,“德國民事訴訟法在很大程度上受處分原則支配,這意味著,當事人擁有處分訴訟標的的自由。當事人的這種處分自由是與對私權的處分權相對應的(私法自治)。如果訴訟法要在訴訟中奪走當事人的這種自由,就會與私法自治產生矛盾”。②拉倫茨認為,“《德國民事訴訟法》賦予當事人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允許他們就訴訟中的權利進行處分。這一點只能被理解為當事人‘私法自治在訴訟法中的延續(xù)”。③奧特馬·堯厄尼希也談到,“法律秩序尊重這個決定(即當事人的處分決定),因為他承認私人在塑造自己的法律關系上的自我決定,也就是說遵循私人化的私法自治原則”。④與德國相同,日本學者也認為處分原則是基于私法自治,“由于作為民事訴訟對象的私人之間生活關系的調整,以私人自治為原則,故由此派生而成的糾紛處理方式當然也應當承認當事人的主導權”。⑤坂田宏明確指出,“處分權主義的根據一般認為是民事實體法的‘私的自治原則,是后者在民事訴訟中的反映”。⑥ 羅結珍在翻譯《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第1條時特別注明,該法典中的“處分原則”來自“私法自治”理論。⑦

      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的觀點與德國、日本學者的觀點類似,即主張?zhí)幏衷瓌t是基于私法自治。比如有學者認為,“處分權主義之基礎系建立在私法自治原則與國家不干涉私益之原則上”。⑧還有學者認為,“民事訴訟法采取處分權主義之依據,傳統(tǒng)學說均將其界定為‘實體法上私法自治原則之延伸”。⑨此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處分權主義不僅是基于私法自治原則之貫徹,且應同時源于國民主權等原理及有關訴訟權、財產權、自由權、生存權等憲法上保障之程序基本權以尋求其根據者”。⑩

      我國大陸訴訟法學界對于處分原則理論依據的闡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xiàn)在經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80年代初。學者普遍以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以及列寧的“國家干預私法”的理論作為處分原則的依據。例如1982年柴發(fā)邦等學者所著的《民事訴訟法通論》明確將處分原則與國家干預原則并列為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并認為處分原則的依據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所謂“私法自治”原則,處分原則體現(xiàn)了當事人在訴訟中享有的民主權利。B11學者劉家興指出,“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列寧提出了‘國家干預民事關系和民事案件的原則,將處分原則加以改造,賦予新的內容,即確定了處分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xiàn),當事人的處分行為是行使民主權利”。B12學者李春霖等指出,“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是根據列寧的‘我們不承認任何“私人的”東西,在我們看來,經濟領域中的一切都屬于公法范圍的理論”。B13

      第二階段為上世紀80年末至90年代早期。學者們不再局限于用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來闡釋處分原則的基礎,開始提及民事權利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特點,不過依然強調我國的處分原則體現(xiàn)了當事人的自由處分與國家干預的結合。比如1991年以后柴發(fā)邦在其教材中發(fā)展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民訴中當事人處分權的存在,首先是以當事人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性質為依據的”,B14“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是根據民事權利的特點而確立的”。B15學者常怡提出:處分原則“體現(xiàn)了民事訴訟的重要特點,是由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的”,還主張實行處分原則要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不恰當?shù)叵拗飘斒氯说奶幏?,二是搞處分權的“絕對化”。B16

      第三階段為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我國學者開始將處分原則的依據定位在民事權利的可處分性或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上,相關表述開始注重強調處分原則的“處分自由”,強調國家不得隨意干預當事人的處分權。比如江偉教授主張:“民事訴訟中之所以實行處分原則,其根本原因在于民事權利的可處分性。民事權利屬于私權,主要與當事人本人有關,與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一般并無關系,因此國家對民事權利原則上持不干預態(tài)度”。B17再如張衛(wèi)平教授提到: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自愿特性決定了民事訴訟的特性,最終使得現(xiàn)代民事訴訟法將處分原則確定為一項基本原則。B18而現(xiàn)在更多學者開始明確提出我國處分原則的依據就是民事實體法上的私法自治原則或者意思自治原則。如江偉教授在其另一本教材中提到:“正是這種私權自治的精神,才構成民事訴訟處分權的基礎?!盉19其他學者如田平安、肖建華、蔡虹等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B20還有學者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觀點:“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上的確立依據在于民事權利的可處分性以及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性”,B21或主張“處分原則建立在私權自治及權利制約的理論基礎之上”。B22新近還有學者提出處分原則的依據包括私法自治、程序主體自治性以及程序制約原理。B23這種變化應該與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民事經濟關系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法學理論逐步擺脫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等緊密相關。

      綜上,我國學者現(xiàn)在基本將處分原則的依據表述為“由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性質或民事權利的可處分性所決定”,或者直接表述為實體法上的“私法自治”原則或“意思自治”原則。可以說,中外學者關于處分原則理論依據的闡述已大同小異,基本上都認為處分原則是私法自治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xiàn)或延伸。

      二、本論:法學多維視角之探析

      筆者贊同處分原則直接源自私法自治原則。但處分原則及其精神能夠被大陸法系、英美法系B24乃至社會主義法系所普遍接納,其理論依據絕不僅限于私法自治原則這一點。筆者認為僅從法學角度,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還應當包括法理依據、憲法依據、實體法依據和程序法依據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法理依據:主體地位、自然法觀念與自由主義思想

      處分原則在本質上是一個賦權原則,即賦予民事訴訟當事人以應有的權利處置自由。這一原則的確立背景包括人權觀念的演變、個人主體地位的形成、自然法觀念的影響以及自由主義思想的發(fā)展等?!叭藱唷庇伞叭恕焙汀皺唷保礄嗬﹥刹糠謽嫵?。有學者認為:“人權概念是由權利和人道這兩個概念構成的,它是這兩者的融合。人權學說當然離不開權利學和人學這兩門學問”。B25這意味著人要獲得自由與尊嚴就要首先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成為真正的人,即所謂法律意義上的“人”,二是享有“每個人都享有或應該享有的權利”。

      首先,我們從個人主體地位的形成角度進行分析。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享有權利的主體與主體享有權利的范圍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演變過程。古希臘、羅馬思想家關于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思想可以視為近代人權觀念之濫觴。B26但這一時期,自然人并不都被視為法律意義上的人,即使同為法律意義上的人,其權利范圍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B27到了漫長的中世紀,受制于宗教神權與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法律上的人具有明顯的等級劃分,神職人員、貴族等享有特權,民事主體之間并不平等,民事權利的范圍也不相同。法國大革命以后制定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基于個人主義觀念的崛起,將自然人全面確立為權利主體。之后的1900年《德國民法典》則基于發(fā)達的共同體或團體思想,全面確立了自然人和法人的二元權利主體制度。但享譽世界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雖然標榜自由、平等、博愛,卻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徹底完成“人的解放”,依然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guī)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美國在1861年—1865年的“南北戰(zhàn)爭”之前甚至還存在黑奴制度。德國則在二戰(zhàn)中發(fā)生了屠殺猶太人的瘋狂種族歧視行為。人成為法律意義上的人并取得平等民事主體地位的進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始終不斷向前發(fā)展?!岸?zhàn)”結束以來,在婦女解放運動、種族解放運動以及動物保護運動的推動下,世界人權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婦女贏得更為平等的法律地位,弱勢民族或種族獲得了基本的民權,人們甚至開始探討動物成為權利主體的問題。

      其次,從權利發(fā)展的指導理念角度進行分析。在西方人權發(fā)展的過程中,自然法觀念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自然法的信仰是西方現(xiàn)代法治產生的理論原點。自然法的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臘哲學。公元前5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智者學派運用哲學理論探討一系列自然法問題。近代歐洲啟蒙運動中,自然法理論正式形成了獨立于教會與神學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從荷蘭的格勞秀斯開始,經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國的孟德斯鳩和盧梭、德國的普芬道夫等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統(tǒng)的古典自然法理論。古典自然法理論的主要特征是世俗化、個人主義、自然狀態(tài)和社會契約論。B28具體來講,主張自然法本質上獨立于上帝的意志,源于人的理性;以個人主義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念,自然權利實際上就是個人權利;B29假設文明社會之前存在一個自然狀態(tài),人類受自然法則的支配,享有自然權利,人人自由而平等。這些思想無疑為近代啟蒙運動中提出反對封建王權和教會神權、實行經濟自由主義、預防政府侵犯個人權利、保障個人安全和自由,并進一步提出人民主權的主張?zhí)峁┝死碚摶A。依據自然法的觀念,人生來就有自由權、財產權以及反抗壓迫的權利。財產權是個人自由的重要內容和直接基礎,所以個人自由必然要求個人享有財產權,真正的財產權需要有效保護個人的所有權。法國《人權宣言》第17條明確規(guī)定了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內容并使之法制化。“私人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突出的表現(xiàn)為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物具有絕對的、排他的、自由處分的權利,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所有權絕對原則的確立。而這種個人對于私有財產進行自由處分的權利延伸至民事訴訟法領域,就推動了處分原則的確立。

      再次,從各種思潮與學說的影響來看,自由主義思想無疑直接影響了西方國家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制定與完善。德國學者迪特爾·施瓦布在其《民法導論》中專門將一節(jié)命名為“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民法”,并詳細闡釋了德國民法典的自由主義立場,具體包括國家的唯一目的就是為個人提供保護,人權不因為訂立社會契約而喪失,私人所有權不受國家的任意干涉,個人自由不僅表現(xiàn)為財產自由、經濟活動自由,還表現(xiàn)為自由發(fā)展人格權等等。B30梁慧星教授也指出:“私法自治,系建立在19世紀個人自由主義之上的基本原則”。B31這表明自由主義與近代民法觀念的形成有莫大的關系。自由主義B32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主張維護個性發(fā)展。自由主義理論的出發(fā)點是個人主義,強調對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尊重與保護。自由主義國家觀的核心是劃定國家干預個人自由的界限。個人享有保留某些不受公共權威影響和國家干預損害的私人空間的權利。作為西方近代、現(xiàn)代乃至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潮,自由主義在人類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它啟發(fā)并促成了啟蒙運動,使人類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動和鼓舞了法國大革命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孕育了現(xiàn)代民主政治。雖然作為特定社會背景的產物,這一思想也存在很多缺陷與局限性,但其所弘揚的尊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限制國家權力的理念不無借鑒意義??梢哉f,自由主義思想的發(fā)展直接影響了近代歐洲民法典的編纂。1804年《法國民法典》與1900年《德國民法典》均以古典自由主義為指導,確立了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與過失責任三大法律原則。但隨著社會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現(xiàn)代民法從極端尊重個人自由,轉向兼顧社會公共福利或社會公正,開始對上述原則進行修正,原先的所有權神圣轉為“所有權受尊重”,“所有權絕對行使”轉為“所有權不得濫用”;為避免強者利用契約自由原則壓迫弱者,現(xiàn)代法律在適當?shù)姆秶鷥纫肫跫s公正觀念,對復雜環(huán)境下契約自由的缺陷加以補救;在一定范圍引入客觀責任,比如推定過失責任、無過失責任;開始賦予雇員、租戶、消費者等弱勢群體一些特殊權利。B33與民法的調整相對應,這些國家的民事訴訟法也對處分原則進行了必要的限制與修正。

      總之,近代民法的發(fā)展與人權的演進以及自然法觀念、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密切相關。處于資本主義初期的近代歐洲民法立足于“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的理念,確立了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大原則,并進一步將這種精神延伸到民事訴訟法典中,確立了處分原則、辯論原則等訴訟原則?,F(xiàn)代乃至當代法國、德國等對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的修訂與完善仍然堅持個人主義、權利本位、自由主義等基本立場。

      (二)憲法基礎:憲政原理、法治國家與人權保障

      “憲政”一詞來自西方,其基本的價值目標是通過限制政治權力以保障公民權利。比如有學者提出,“憲政是一種以法治為形式、司法為屏障,以民主為基礎、分權制衡為手段,以保障個人自由為終極目標的政治體制”。B34再如有學者認為:“憲政主義思想下,基于人民之總意所創(chuàng)制的憲法不但欲規(guī)范、約制國家統(tǒng)治力,同時也保障各個人于各該國家統(tǒng)治下起碼應享有的地位”。B35哈耶克曾經在《自由憲章》一書中將憲政的實質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限權,即限制政府及立法機構的專斷性權力;二是保障,即保障個人的各項基本權利,特別是生命、自由和財產權。B36由此可以看出,憲政至少包含如下兩大目標:

      一是規(guī)范與約束國家權力。法治國家非常關注權力和權利的配置問題,恪守人民主權、政府有限以及權力制約的理念?,F(xiàn)代憲政國家一定是法治國家。法治意味著法律應當統(tǒng)治,無論國家機構、社會組織,還是個人都必須在法律框架內活動,而不能逾越。法國學者萊昂·狄驥曾經說過:“個人的自治性是先于且高于國家的,國家存在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保障這種自治性?!瓏覔碛袡嗔Σ⒇撚辛x務去對每一位個人的權利行使加以一定的限制,但這種限制必須局限在為保障個人自由行使其權利所必需的程度?!盉37在民事訴訟這個特殊的糾紛解決領域,主要涉及的是個人之間的私事,這是一個需要嚴格限制國家過多干預的領域。法治國家的上述觀念落實到民事訴訟法中,即是要明確當事人在訴訟進程中的主體地位甚至是主導地位,賦予當事人足以保障個人自由的訴訟權利,尊重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處分自由?!皞€人自治原則也滲透于公力救濟、尤其是民事訴訟之中,處分和辯論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法院無需也不應過多的干預”。B38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事人在處分原則與辯論原則下取得的處分權與辯論權也是合理制約審判權,防止法官恣意的必要條件,反映了法治國家制約權力的基本理念。

      二是保障個體的基本權利?!叭藱啾U蠗l款是立憲主義憲法的核心內涵,此乃因立憲民主國家成立的終極價值,系為確保人性尊嚴,為守護人性尊嚴,乃須建構使人性尊嚴得以籍由國家積極行為實現(xiàn),至少是消極不受國家侵害的人權體系(前者如生存權,后者如自由權)”。B39此處“個體的尊嚴與價值”可以解讀為人作為法律上的主體能夠獨立而自主享有包括身體、精神以及行為方面的自主、自決權利,而不受政治力的不當干預和影響。憲法中的人性尊嚴的本質特征在于:強調人本身即是目的;核心內涵在于自治與自決;權利主體是每個人;性質為一個上位憲法原則。B40個人的尊嚴與價值不僅應當規(guī)定在憲法中,而且要求國家真正予以尊重與保障。正是以此為基礎,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指出,“憲法在承認國民主體之同時,亦保障國民有自由權、訴訟權、財產權及生存權。依據此等基本權之保障規(guī)定,在一定范圍內、應肯定國民之法主體性,并應對于當事人及程序之利害關系人賦予主體權(程序主體地位)”。B41我國大陸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B42

      總之,既然民事司法救濟是國家為每個當事人提供的公力救濟服務,當然要尊重當事人的人性尊嚴與保護需求。民事訴訟中發(fā)生爭執(zhí)的民事權益基本屬于私益,作為國家代表的法院當然應該尊重當事人對是否提起訴訟、爭議哪些事項以及是否終結訴訟的主導權與自決權。從憲政角度來講,處分原則直接體現(xiàn)了國家對當事人尊嚴的尊重與程序主體地位的保障。

      (三)實體法基礎:公私法劃分、契約自由與私法自治

      第一,公私法劃分。處分原則的實體法基礎要從羅馬法上的公私法劃分談起。在古代法中,羅馬的法律高度發(fā)達。最初,羅馬國家對私人家庭事務不加干預,家長對家屬和家務擁有絕對的權力,并沒有劃分公法與私法的必要。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家庭和個人的干預越來越多,最終需要在國家權力和私人活動之間確立一條明確的界限,以防止公權力過多滲入私權空間。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最早提出了公私法的劃分問題。他認為“公法調整政治關系以及國家應當實現(xiàn)的目的,‘有關羅馬國家的穩(wěn)定;私法調整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為個人利益確定條件和限度,‘涉及個人福利”。B43“依照羅馬法上的‘公、‘私法概念,民訴法屬于私法范疇。民法是主法,民訴法是助法。在羅馬人看來,打官司是為了保護私人的利益,屬于私人的事情,自應包括于私法之中”。B44這一劃分認識到了國家與個人對立的關系,體現(xiàn)了以法律維護個人利益空間的要旨,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后關于公私法的劃分標準多有爭論,出現(xiàn)了利益說、隸屬說、主體說、性質說、理念說等。也有不少學者反對公私法的二元劃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凱爾森的法律一元論以及當代諸多學者提出的法律三元論。B45但無論何種學說都不能否認公私法的劃分給西方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其中私法為個人主義的成長提供了制度基礎,從而塑造了與古代中國完全不同的西方社會結構。甚至有學者認為,“公、私領域的分離構成了現(xiàn)代憲政的社會基礎,以此為基礎的公、私法劃分的對峙式思維也就成了憲政的基本思維模式”,正是這種“對峙思維模式導致了憲政對公、私領域或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采取了不同的調控模式,對政治國家(公共領域)主要實行權力限制原則,對市民社會(私人領域),則主要實行保障原則”。B46公、私法劃分的觀念和實踐使得法律從體系上始終關心個體的人及其利益的存在,反對借社會或公益的名義抹殺個人的需要。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現(xiàn)代民法逐漸從極端的“個人本位”轉向尊重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兼顧實現(xiàn)社會公共福利或社會公正。但“個人本位”作為民法賴以立足的基石,從未發(fā)生動搖。

      第二,契約自由。契約自由作為原則最早起源于古代羅馬法時期。古羅馬早期并無契約的完整概念,在羅馬《十二表法》中用于表示“契約”的名詞稱為“耐克遜”,其本意指的是一種銅衡交易行為。后來銅衡儀式被虛擬而不再舉行,但程序性的表述詞句被保留下來,此后的口頭契約、書面契約、要物契約等均須有嚴格的形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萬民法的出現(xiàn),又產生了諾成契約。優(yōu)士丁尼在《法學階梯》中將諾成契約定義為“由于雙方意思一致而產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一種約定”。諾成契約免去了一切形式,只以雙方當事人的同意作為債發(fā)生的根據。這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契約。到了近代,1804年《法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了契約自由原則,其中第1134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B471900年《德國民法典》則創(chuàng)造了抽象的“法律行為”概念,“法律行為”成為“契約”的上位概念,從而大大拓寬了“意思自治”的范圍。新的“意思自治”的內涵更加豐富,契約自由、所有權自由、遺囑自由,甚至婚姻自由、結社自由等均成為其下位概念。B48“私法自治本身來源于契約自由(契約自治),在契約自由原則的指引下,當事人間的合意對國家具有拘束效力”。

      第三,私法自治。雖然私法自治的思想孕育自古代羅馬法,但羅馬法中并未提出“私法自治”的概念并將其抽象為一種原則。在法國,私法自治最早被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說”,是在16世紀由學者查理·杜摩林提出來的。提出該學說的目的在于解決各地習慣法適用沖突的問題從而順應當時商業(yè)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在德國,“私法自治”被表述為 “Privatautonomie”,日本法則稱之為“私的自治”或者“法律行為的自由”。我國學者借用日語的表述,將其譯為“私法自治”。私法自治的邏輯在于:“‘理智的、自我負責和有判斷力的市民,能夠自由地決定自己的私人生活關系而無須國家?guī)椭蚪槿搿?。B50 “私法自治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自治空間,在這種自治空間內,公民可以通過法律行為自由地為自己設定權利義務,實現(xiàn)自己的私法利益。正是有了私法自治這一原則,使民法宏揚了自我實現(xiàn)的權利意識,凸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終極目的”。B51“私法自治”的精神延伸到民事訴訟法領域,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是“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合意基礎上的處分權”,這是源自于契約自由意義上的處分自由,具體表現(xiàn)為不通過裁判而合意終結訴訟的處分行為,比如訴訟中雙方達成和解、原告經被告同意后撤訴等。二是“建立在一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基礎上的處分權”,這是基于私法主體的自主決定權意義上的處分自由,具體表現(xiàn)為對于訴訟程序的啟動、訴訟請求范圍的處分自由,比如原告決定是否起訴、被告決定是否反訴、原告放棄訴訟請求、被告認諾訴訟請求等。處分原則實際上就是強調與尊重上述兩種意義上的處分自由,是私法自治原則在民訴法的直接表現(xiàn)。B52

      (四)程序法基礎:訴訟目的、訴訟價值及相關訴訟理論的理性發(fā)展

      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也存在于程序法自身之中。處分原則的確立不僅是實現(xiàn)民事訴訟目的與價值的客觀要求,也是民事訴訟理論理性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第一,民事訴訟目的以保護私權為中心。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構建民事訴訟法學體系的基礎和起點,也是民事訴訟立法的基點和歸宿。民事訴訟目的論自提出以來,便受到大陸法系國家的青睞。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傳統(tǒng)學說包括:權利保護說(主張訴訟的目的在于保護實體權利)、私法秩序維持說(認為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旨在維護私法秩序)、糾紛解決說(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就是解決私人之間的糾紛,保護私權和維護私法秩序只是解決糾紛后所得的結果)。此后學者又陸續(xù)提出程序保障說、多元說、擱置說等。B53此外還有權利保障說、法解決說、利益保障說等。B54

      筆者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必須考慮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當事人與法院的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多種因素。在紛繁復雜的學說沖擊下,我們經常會忘記思考的原點。民事訴訟法在最初很長一段時間被定位為實現(xiàn)民事實體權利的助法,是國家在民事實體權利受到侵害后提供的公力救濟程序,這也是權利保護說早期盛行的原因。但我們應該注意到此后的學說基本圍繞“私權保護”這一中心,只是側重點有所變化,或者強調維護私法秩序,或者強調化解糾紛,或者強調程序保障等等。多元說也從來都將權利保護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目的。以“私權保護”為中心的訴訟目的理論必然接納私權自由處分的精神,進而要求確立體現(xiàn)當事人主導權的處分原則。

      第二,訴訟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一般來說,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類型,一是目的性價值,即內在價值,包括程序自由、公正、效益等,其中自由是民事訴訟內在價值的基石,公正與效益是民事訴訟內在價值的基本內容。二是工具性價值,即外在價值,包括實體公正、秩序等具體內容。B55

      先看內在價值。程序自由主要體現(xiàn)為兩點:一是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不受審判權的貶損和壓制,這是一種免于不當干預與限制的“消極自由”;二是保障程序價值主體進行理性的選擇,這是一種能為自己選擇,并能按自己的觀念和目的解釋自己選擇的“積極自由”。B56程序自由主要指的就是當事人的選擇自由。正如法國學者讓·文森等所講的,“(在訴訟中)自由,首先是‘處分原則,也就是說,對各方當事人而言,自由就是‘引導訴訟的自由、‘提出證據的自由、‘暫時中止訴訟的自由以及‘最終停止訴訟的自由等等”。B57程序公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高價值。民事訴訟程序公正的最低標準包括兩個,一是實現(xiàn)一般公正的訴訟構造,標準包括法官中立、當事人平等;二是實現(xiàn)一般公正的動態(tài)過程,標準包括程序參與、程序公開和程序維持等。B58此處公正的動態(tài)標準基本上是為實現(xiàn)前一標準服務的。所以我們可以說程序公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點,即嚴守法官中立與平等對待當事人。這里特別需要妥善處理好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的處分權之間的關系。法院的公正與中立需要利益上的無涉性,如果法官過于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社會中出現(xiàn)的或者潛在的糾紛,將會使自己卷入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中,很難保持公正和中立的立場。民事訴訟法對于程序公正的保障突出的體現(xiàn)在不告不理、防止突襲裁判等原則或制度中。不告不理原則在民事訴訟中主要體現(xiàn)為兩點:一是民事訴訟必須有原告提出訴訟請求,法院才能受理;二是法院的審理范圍受原告訴訟請求范圍的約束。而防止突襲裁判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求法官不能對當事人沒有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判決。處分原則實際上進一步落實了這些內容。

      程序效益是從程序運行的成本與收益的比例關系出發(fā),追求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其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保證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訴訟成本;二是在有限的訴訟成本基礎上,實現(xiàn)訴訟目標的最大化。假設民事訴訟中不確立處分原則,那就意味著法院可以動員當事人起訴,可以不受當事人訴訟請求范圍的限制進行所謂符合“客觀事實”的裁判,甚至可以在當事人自行和解或合意撤訴的情況下仍作出判決。這要么引發(fā)新的糾紛,要么降低司法權威、要么增加法院投入,顯然都違反程序效益的要求。在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在不涉及公益的案件中,尊重當事人對民事權利及其相關訴訟權利的處分自由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工具性價值而言,民事訴訟法作為民事實體法的配套程序法,在為民事權利主體提供公力救濟時,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尊重和保障當事人依據實體法本來就享有的權利,包括相應的處分權,并將這種精神延伸到民事訴訟法中來。正如馬克思所說:“審判程序和法律(指實體法)應該具有同樣的精神,因為審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內在生命的表現(xiàn)?!盉59民事實體法中的“私法自治”必然要延伸到民事訴訟法中,并具體體現(xiàn)為處分原則。當然,為了兼顧民訴法的秩序功能,比如維護公益,也需要對當事人的處分權進行必要的限制,但這僅限于特別案件(如人事訴訟案件)、特定事項(如訴訟費用事項)以及特殊程序(如非訟程序)之中,并不影響處分原則的一般適用。

      第三,相關訴訟理論的理性發(fā)展拓展了處分原則的生存空間。以訴權理論的發(fā)展為例。訴權學說的發(fā)展史表明,單獨從實體法角度或是訴訟法角度闡釋訴權都是片面的,訴權本質上是一個兼具程序內容和實體內容的基本權利。訴權本來就是借助國家公權力來解決私權糾紛和保護私益的一種基本權利。正如德國學者拉倫茨所指出的,“訴訟法從本質上來說既不屬于公法,也不屬于私法,而是處于這一劃分之外”。B60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訴權是一座連接公權和私權的橋梁,很難用公權和私權的嚴格區(qū)分來界定它。訴權必然包括程序含義與實體含義兩個方面。B61這與前述的訴訟目的論和價值論是一致的,民事訴訟的目的既包括實體方面也包括程序方面,民事訴訟的價值既有內在價值又有外在價值。訴權學說的演變史也進一步證明了訴權不是完全脫離私權特性的公權,這為處分原則的確立與發(fā)展提供了空間。

      以訴訟法律關系理論的發(fā)展為例。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基礎是民事訴訟程序主體之間的訴訟權利義務關系。關于訴訟法律關系的理論,主要有一面關系說、兩面關系說以及多面關系說。筆者認為,隨著訴訟法律關系學說的發(fā)展,訴訟法律關系的內容不斷豐富并帶有逐步擴大化的趨勢,其中原被告之間是否存在訴訟法律關系的問題也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在強調當事人程序主體性的理論指導下,在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學者很難否定原被告之間可以通過合意在其之間形成相應的訴訟法律關系,比如原被告之間可以合意選擇管轄法院、合意選擇訴訟程序、訂立不上訴契約、達成和解協(xié)議等。這些均是處分原則的具體表現(xiàn)。

      以訴訟模式理論的發(fā)展為例。根據法院和當事人訴訟權限的不同,可以把民事訴訟模式分為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但對于哪些國家屬于哪種模式,存在分歧。三分說認為英美法系國家屬于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大陸法系國家屬于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前蘇聯(lián)東歐國家屬于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我國被劃歸最后一類。B62兩分說主張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同屬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前蘇聯(lián)與東歐國家屬于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我國屬于后者。B63近年來,還有學者主張推行所謂 “協(xié)動主義”(也稱“協(xié)同主義”或“協(xié)同型”)訴訟模式。B64雖然學界關于訴訟模式的爭論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共識,比如:不存在純粹的當事人主義或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訴訟模式均建立在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與辯論權的基礎之上;我國現(xiàn)在的訴訟模式需要進一步“當事人主義化”等。西方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成果以及蘇俄模式的最新發(fā)展動向都證明:確立與完善“約束性”的處分原則是“當事人主義化”的必然要求。

      以程序主體性理論的發(fā)展為例。程序主體性理論的興起大大拓寬了處分原則的生存空間。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性與人權發(fā)展、人的尊嚴的保障等密切相關,近年來逐漸成為訴訟學界關注的熱點。比如在日本,學者井上治典提出的程序保障目的論,核心就在于強調當事人的自治地位,重視糾紛解決過程中當事人的自律性。學者棚瀨孝雄積極倡導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參加模式,認為“承認當事者具有這種更高層次的主體性,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支持現(xiàn)代型司法所需要的靈活性,獲得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程度來追求更合乎實際的解決時必要的正當性”。B65我國臺灣地區(qū)有學者特別強調程序主體性原則,認為立法者從事立法活動、法官運用現(xiàn)行法及程序參與人進行程序行為時,均應遵循這一原理。B66在我國大陸,江偉等諸多學者也明確提出了當事人的程序主體性理論。B67按照當事人程序主體性理論的要求,訴訟程序應當以“當事人為中心”而構建,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權利和自由,讓當事人發(fā)揮決定、支配和主導作用,法院應當為當事人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務”。B68民事訴訟應當以“保障當事人的權利”為中心而不是以“權力”為中心。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確立處分原則是這一理念的必然要求。

      綜上,不難看出,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無論是訴訟目的、訴訟價值的有效實現(xiàn),還是相關訴訟理論的理性發(fā)展都離不開處分原則的確立。反過來講,民事訴訟的這些理論成果也為處分原則的生存與發(fā)展拓展了空間。

      三、余 論

      以上筆者僅從法理、憲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等幾個法學視角對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進行了具體的探討。實際上,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并不僅限于法學方面,還涉及到其他學科,比如哲學上的人與人性的理論、政治學上的民主國家理論、經濟學上的市場經濟理論、社會學上的個人與社群的關系理論等等。上述理論對于處分原則的形成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同時還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幾個法學視角之間也存在交叉融合的地方,并不能截然分開,例如從權利主體的演變到尊重所有人的自由和尊嚴,再到契約自由、私法自治以及尊重當事人的民事主體地位、尊重當事人訴訟中的處分權等是一脈相承的,很難用某一法學學科進行界分;再如理論依據中,部分法理學方面的內容本身也是近代憲政理論發(fā)展的重要依據,公私法的劃分與憲政觀念的形成也有關系。筆者運用多個視角審視處分原則的理論依據,而不拘泥于一般談及的 “私法自治延伸說”或者“民事權利性質決定說”,目的就在于拓寬和深化人們對處分原則的認識,從而讓人們真實領會處分原則所蘊含的價值。處分原則作為一項如此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我國卻沒有充分或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而處于“‘非原則或‘半睡眠狀態(tài)”, B69或者只能被定性為一種“非約束性的處分原則”, B70這是值得認真對待與積極反思的。

      A New Approach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sposition Principle

      WANG Ci-bao

      Abstract:Scholars in Germany, Japan and Taiwan Area of China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disposition principle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Whil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sposition principle interpreted by scholars on procedural laws in Mainland China has undergone a subtle developing process since the 1980s, changing from the principle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ory on “state intervention in private law” to the disposable nature of the civil rights, and gradually return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But from a multi-perspective of law,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Rather, its theoretical basis should also depend on other sources such as the jurisprudential theories on subjects of rights, conception of natural law and liberalism; ideas of constitutionalism, the rule of law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onstitutional law; theories on divis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laws and freedom of contract in civil substantive laws; and ideas of procedural purpose, value and subjectivity in civil procedural laws.

      Key words:disposition principle private autonomy theoretical basis civil litigation

      猜你喜歡
      理論依據民事訴訟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講授法簡析
      淺談高中英語閱讀課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
      民事訴訟中的懸賞取證
      淺析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受控主體合法預期保護的理論依據研究
      民事訴訟中的近親屬拒絕作證權
      淺談我國行政附帶民事訴訟制度
      導流罩式水平軸水輪機實驗設計
      法律移植視閾下英、德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
      某車載信號源的熱設計
      安顺市| 永顺县| 天门市| 昭苏县| 天全县| 新泰市| 卢龙县| 内乡县| 凤翔县| 贡嘎县| 都匀市| 白河县| 宾阳县| 仪陇县| 溆浦县| 南康市| 海兴县| 搜索| 商洛市| 安塞县| 平果县| 临邑县| 海林市| 和田市| 临清市| 巢湖市| 碌曲县| 新宁县| 稷山县| 永顺县| 遂溪县| 珲春市| 浮山县| 晴隆县| 武夷山市| 金昌市| 岳普湖县| 长丰县| 长岛县| 东城区|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