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中 謝永宏 (陜西中醫(yī)學院,西安 712046)
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患者分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兩類,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由病毒引發(fā),該種類型呼吸道感染預后良好,一般4~7 d 即可痊愈;而下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支原體、細菌引發(fā),患者癥狀多表現(xiàn)為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癥狀,預后相對較差,部分患者甚至因未及時治療而出現(xiàn)其他嚴重后果[1]。不論上呼吸道還是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均伴有較為明顯的細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細胞介素(IL-6、IL-17、IL-10)異常情況[2]。為探究細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細胞介素(IL-6、IL-17、IL-10)與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筆者現(xiàn)選取我院2012 年8 月至2013 年8 月期間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40 例及體檢健康對象30 例進行如下檢測研究。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 年8 月至2013年8 月期間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細菌性呼吸道感染患者40 例及體檢健康對象30 例。納入標準:診斷標準參見2011 年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治指南;患者主訴咳嗽、咯痰、咽痛、發(fā)熱等癥狀,經過醫(yī)師臨床體格檢查、聽診、血生化檢查發(fā)現(xiàn)白細胞升高或降低、胸部X 片檢查發(fā)現(xiàn)肺部感染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呼吸道感染合并肺癌患者、排除伴有肝腎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其他系統(tǒng)和部位感染導致炎性因子升高的疾病等。本次研究共納入70 例研究對象,觀察組(40 例)和對照組(30 例)。觀察組患者: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8~74 歲,平均年齡(59.4±14.7)歲,病程2~7 d,平均(3.3±2.2)d。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1~72 歲,平均年齡(57.4±13.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上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在本次研究開始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項目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
1.2 治療方法 給予患者口服4 g 阿莫西林(四川援健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3908),1 次/d,持續(xù)7 d;同時給予患者口服0.2 g 可樂必妥[第一三共制藥(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91],1 次/d,持續(xù)7 d;口服25 mg 苯海拉明(山西太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436),1 次/d,持續(xù)7 d。
1.3 測定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 離心機下離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保存于-30℃的冰箱中待用。白細胞介素(IL-6、IL-17、IL-10)檢測操作如下:選用美國Genzyme 公司提供的IL-6、IL-17 及IL-10 ELISA 試劑盒,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一氧化氮(NO)檢測操作如下:采用鎘還原層析柱及比色法進行,并通過測定血漿NO 穩(wěn)定代謝產物亞硝酸/硝酸根離子來檢測患者一氧化氮水平。細胞因子(TNF-α)檢測操作如下:選用武漢中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人TNF-α ELISA 檢測試劑,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反應檢測操作,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觀察指標 測定觀察組入院時、入院后第3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細胞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及白細胞介素(IL-6、IL-17、IL-10)水平及對照組的上述指標的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收集數據錄入Excel2003,在SPSS10.0 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觀察組患者在入院時、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0.849,P<0.05),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呼吸道感染癥狀逐漸好轉直至出院,可以發(fā)現(xiàn)TNF-α、NO、IL-6、IL-17、IL-10均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觀察組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分別與入院時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分別與對照組對應指標進行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病毒、衣原體、病菌侵入人體后,如患者此時伴有淋雨、受寒、勞累等低抵抗力狀態(tài),此時患者極易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癥狀。控制病毒、衣原體、病菌感染的關鍵在于快速建立炎癥性應答,盡管如此,患者還將因劇烈的炎癥應答而出現(xiàn)其他相關后遺癥[3]。因此,臨床需對病毒、衣原體、病菌感染誘導的炎性應答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為臨床呼吸道感染防治提供參考意見。
表1 兩組患者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情況(±s)Tab.1 TNF-α,NO,IL-6,IL-17,IL-10 levels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情況(±s)Tab.1 TNF-α,NO,IL-6,IL-17,IL-10 levels in patients of two groups (±s)
Note:Compared with the time on admission,1)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2)P<0.05.
臨床研究認為,趨化性細胞因子及炎癥細胞因子是引發(fā)和維持抗炎反應的關鍵性因子。TNF-α、IL-6、IL-17 及IL-10 等傳統(tǒng)炎癥因子可通過引導人體細胞表達趨化性因子及黏附因子,并最終導致白細胞聚集于炎癥區(qū)域[4]。其中IL-17 是一種新型的炎性細胞因子,其可激活絲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及轉錄因子NF-κB,最終介導組織炎癥反應。IL-17 還可與IL-1 以及TNF-α 等細胞因子共同作用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5]。此外,IL-17 還可介導IL-1 及TNF-α 的生成,該細胞因子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發(fā)病的重要病理基礎,其在其他感染性疾病中也具有較強的表達。IL-6 是多功能細胞因子的一種,其是人體重要的中性粒細胞活化劑。有學者在大鼠肺炎研究中發(fā)現(xiàn),IL-6 缺陷大鼠中性粒細胞數量顯著下降,而中性粒細胞在免疫調節(jié)及病毒、病菌、衣原體感染抵抗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6]。IL-10 是一種可抑制多種細胞因子活性的炎癥細胞因子,如抑制TNF-α、IL-6、GM-CSF、IFN-γ 等[7]。而TNF-α 是一種具有較強抗感染、提高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能力的趨化性細胞因子,TNF-α 對IL-10 的合成及分泌存在極大影響,其可增強IL-10 mRNA 的表達,而IL-10可抑制TNF-α 的合成,兩種物質互為反饋,這也是臨床抑制過度炎癥的重要理論基礎[8]。一氧化氮合酶(NOS)是同工酶的一種,該物質主要存在于巨噬細胞、內皮細胞以及神經吞噬細胞中,NOS 具有較強的抗菌效用。有學者在大鼠肺炎研究中發(fā)現(xiàn)IL-17 對大鼠肺上皮細胞中的iNOS 具有明顯調節(jié)作用,該學者還發(fā)現(xiàn)IFN-γ 抑制衣原體感染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其介導的NOS 來實現(xiàn)的[9]。此外,學者們還發(fā)現(xiàn)巨噬細胞中的NOS 可通過抑制細胞內IL-12的合成,并有選擇地介導Th1 細胞的活性,下調Th1的應答[10]。本次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在入院時、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且隨著患者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呼吸道感染癥狀逐漸好轉直至出院,其中TNF-α、NO、IL-6、IL-17、IL-10水平均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此外,我們對比兩組患者入院后第3 天、入院后第7 天、出院時的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TNF-α、NO、IL-6、IL-17、IL-10 等細胞因子在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存在較為明顯的高表達狀態(tài),患者炎癥癥狀越嚴重其表達水平越高,臨床可根據患者TNF-α、NO、IL-6、IL-17、IL-10 水平來給予針對性的診斷和救治。
綜上所述,細胞因子水平及NO 水平是反映呼吸道感染患者炎癥癥狀的重要標志物,臨床可根據患者的細胞因子水平及NO 水平判斷患者的病情轉歸程度。
[1]張效云,李薊龍,董明綱,等.白介素-17 在沙眼衣原體呼吸道感染中的早期產生可提高局部白介素-6 和巨噬細胞炎性蛋白-2 的表達[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2(05):584-586.
[2]湯榮華,黃建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血清GM-CSF、IL-6、IL-17 和TNF-α 的水平測定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2013,28(3):184-185.
[3]彭紅星,楊榮時,曾玉蘭.吸煙誘導的慢性支氣管炎大鼠模型巨噬細胞炎性蛋白-2 及髓過氧化物酶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12):263-264.
[4]李 峰.白細胞介素6 和白細胞介素17 在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血漿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2,35(15):94-95.
[5]鄒葉青,楊 青,況九龍.卡介苗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Th1/Th2 平衡的影響[J].天津醫(yī)藥,2011,39(10):114-116.
[6]Susan E,Sweeney.Targeting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to inhibit activation of the type I IFN response: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orders[J].Cell Immunol,2011,271(2):199-201.
[7]薛 濤.Th1/Th2 型細胞因子及免疫狀態(tài)在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前后的變化[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33):284-285.
[8]Rudd PA,Wislson JW,Gardner J,et al.Interferon response factors 3 and 7 protect against Chikungunya virus hemorrhagic fever and shock[J].J Virol,2012,86(18):9888-9898.
[9]宋春輝,楊 斌,石峰,等.聚乙二醇α-2a 干擾素治療完全應答HBV 感染患者血清白介素17、22 的變化[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01):215-218.
[10]彭 清,溫雪萍,顏志軍,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H17細胞的表達及功能研究[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2,37(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