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來
摘 要: 農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最基層組織,是提高黨在農村執(zhí)政能力的基礎,是黨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強堡壘。當前,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西部農村地區(qū)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遭受的挑戰(zhàn)日趨嚴峻。因此,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執(zhí)政能力,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建立長效的黨員培養(yǎng)機制和黨員活動經費撥付機制,是加強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 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困境分析;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1-0032-04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執(zhí)政的基礎,是宣傳黨的政治路線和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惠民政策的主導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直接決定著黨對農村地區(qū)的領導力度。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成員能力水平,充分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巨任務?;趯鶎狱h組織重要性的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明確要求“創(chuàng)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1]54本文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薄弱的西部農村作為研究對象,在深刻闡釋農村基層黨組織重要性的基礎上,希望通過全面梳理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狀來找出問題,分析困境,并試圖探尋解決路徑。
一、價值闡釋: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動力源泉
我國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2011年農業(yè)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0%,消化了就業(yè)人口總數的34.8%。[2]發(fā)展農業(yè)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業(yè)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wěn)則社會安”,正是對農業(yè)、農村價值的形象闡釋。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zhàn)斗堡壘?!盵3]25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斗堡壘,是領導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和農民群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立在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之中,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著緊密的、天然的聯(lián)系。農村基層黨組織一方面承擔著反映農民群眾意見、要求、困難和愿望的任務,另一方面承擔著貫徹執(zhí)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職責,是黨的上級領導機關深入了解群眾的紐帶和橋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好壞,既決定著黨能否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更決定著黨能否貫徹落實“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密切黨和群眾之間關系不可或缺的紐帶和橋梁。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由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織起來的統(tǒng)一整體,基層組織是黨的整個組織體系的基礎,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組部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 512.7萬,黨的基層組織總數為420.1萬個,全國7 245個城市街道、3.3萬個鄉(xiāng)鎮(zhèn)、8.7萬個社區(qū)(居委會)、58.8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4]1正是因為這么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存在,才奠定了黨服務和領導廣大農民群眾的堅實基礎。沒有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基礎作用的發(fā)揮,黨要實現對6.75億農村人口的堅強領導、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落實黨在農村工作任務的堅強保障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也是黨執(zhí)政的組織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村級各種組織和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完成黨在農村的各項工作任務,都需要發(fā)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黨的力量和戰(zhàn)斗力率先體現在42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中。沒有廣大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力的充分發(fā)揮,全黨的戰(zhàn)斗力就是一句空談。農村基層黨組織既可以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有效平臺,更可以為黨領導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保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只有轉變觀念,深刻認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意義,從思想上、態(tài)度上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變“要我為”為“我要為”,主動認識和解決基層黨組織面臨的困境,方能有效實現基層黨組織的價值。
二、困境分析: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根本障礙
黨的十七大以來,特別是十七屆四中全會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后,在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在基層黨組織同志的辛勤努力下,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面臨著相當挑戰(zhàn)。當前,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力度不夠,對黨組織建設存在認識誤區(qū)
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普遍較低,直接導致部分地區(qū)基層黨組織僅僅把發(fā)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把帶領農民群眾早日邁入小康社會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在他們看來,黨的組織建設屬于“軟指標”,對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幫助,是沒必要、沒前途的,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跑項目、拉投資、建企業(yè)屬于“硬指標”,能夠給農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能贏得農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受上述認識層面的影響,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對組織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力度不大、持續(xù)性不強,導致黨組織建設更多是迫于上級要求或“職責所在”,
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創(chuàng)新性,脫離實際,沒有時效,嚴重影響了黨在農民群眾心中的形象與威望。
(二)黨員結構日趨老齡化,后備力量嚴重匱乏
西部地區(qū)由于自然環(huán)境惡劣,農業(yè)基礎設施落后,農業(yè)單產效益低下,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謀生,不得不常年背井離鄉(xiāng),前往遠離家鄉(xiāng)的東南沿海地區(qū)打工,致使西部農村地區(qū)“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大量青壯年的流失,使得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中高齡黨員占黨員總人數比例過大,老、中、青三代結構嚴重失衡,不僅產生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工作一般化等問題,更存在組織渙散、后備力量匱乏、青黃不接等危險。未來數年,高齡黨員隨著年齡的增長陸續(xù)過世后,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隊伍必將嚴重萎縮,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必將遭受嚴重威脅。
(三)黨員比例日趨下降,黨組織影響力日漸衰微
目前,我國黨員總數雖在不斷增長,但增長點卻主要集中于高校,農村地區(qū)基層黨組織由于各種原因,黨員隊伍的發(fā)展趨近于停滯狀態(tài),西部農村地區(qū)更是由于青壯年的大量流失,成了“993861部隊”(筆者按:“99”是指老人,“38”是指婦女,“61”是指兒童,“993861部隊”意指老人、婦女和兒童成為西部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生產主力的現象)的聚居地。即使有少數中青年人繼續(xù)留在農村,其文化程度、能力水平也大都無法達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標準,更無法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直接導致黨員后備力量嚴重不足,青黃不接現象突出,基層黨組織規(guī)模日益縮小,黨員總數日漸萎縮。黨組織規(guī)??s小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黨員數量在農村總人口數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農民群眾直接接觸黨員的機會越來越小,黨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先進性無法展現出來,形象和威望也將大打折扣。這就導致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群眾中的影響力愈來愈小,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在這些地方受到的挑戰(zhàn)將更加嚴峻。
(四)黨員隊伍素質整體偏低,無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縱觀西部農村地區(qū),大多數基層黨組織的主要領導職務仍然掌握在“60后”手中,少數地區(qū)仍然由“50后”把持,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為歷史緣故,普遍只接受過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眼界、認識水平、思維方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局限;加之年齡、經歷等各方面原因,導致他們思想較為保守,普遍安于現狀,既缺少繼續(xù)奮斗的激情,更缺乏開拓進取的雄心……這與基層領導干部有知識、懂技術、有眼界、有雄心,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標準有相當差距,必然無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五)集體經濟缺失,黨組織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地區(qū),尤其是西部農村由于集體經濟不發(fā)達,導致基層黨組織在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可支配的資源急劇減少。缺少了經濟支配力這一強大后盾后,農民群眾對黨組織的各種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部分地區(qū)黨組織基本不開展活動,黨員也很少參加集體學習,偶有學習也只是簡單接收上級文件,完全達不到應有效果,黨在這些地區(qū)的號召力大打折扣。少數黨組織受地理位置和黨員自身經濟條件限制,加之上級黨組織支持力度不夠,活動經費嚴重匱乏,黨團活動開展過少,導致黨組織凝聚力嚴重匱乏,在農村地區(qū)的影響力大幅下降,直接阻礙了黨在農村地區(qū)執(zhí)政能力的提升。
“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導,任何一次正確的實踐活動,都是在正確認識指導下實施改造世界的某種成功活動”。[5]38只有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健康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路徑選擇: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
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同時產生的。如何突破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我們需要站在執(zhí)政戰(zhàn)略的高度,構建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長效機制。
(一)深化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對基層黨組織重要性的認識
解決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存在的認識誤區(qū),必須通過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向他們講道理、擺實例,讓他們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意義有更為深切的認識,從思想上說服他們,在情感上感化他們,改變他們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態(tài)度,從而積極主動地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將基層黨組織建設從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需要,以期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黨員培養(yǎng)長效機制
要解決西部農村地區(qū)目前黨員后備力量匱乏、青黃不接的問題,要求黨組織必須建立黨員培養(yǎng)長效機制,積極吸收農村優(yōu)秀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此,必須做好以下三點:一是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必須從思想認識的高度重視吸收農村優(yōu)秀青年加入黨組織,制定詳細的、具備操作性的發(fā)展規(guī)劃并付諸實施,將農村優(yōu)秀青年人才吸引到基層黨組織,進一步優(yōu)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結構,增加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朝氣。二是加大對農村優(yōu)秀青年的培養(yǎng)力度,改變過去入黨教育中存在的對農村入黨積極分子采取名額限制的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加大教育力度,為農村更多的有為青年提供全面了解、深刻認識黨的機會,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們的入黨意愿。三是拓展黨員發(fā)展渠道,將農村中學習能力強、有文化有知識的大學畢業(yè)生和轉業(yè)退伍軍人等優(yōu)秀青年作為培養(yǎng)對象,推動他們成長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
(三)加快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
大學生“村官”項目作為黨和國家支持農村發(fā)展的重要舉措,至今已完成了自發(fā)探索階段,進入全面試驗階段。大學生“村官”作為掌握先進知識和理念的新一代青年,進入農村基層黨組織,擔任 “兩委”委員職務勢必會提升基層黨組織整個隊伍的素質,其擁有的知識和先進的理念也必然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為此,有關部門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吸引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到西部農村來,加快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并為其開展工作提供必要條件;農村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人要全力支持、配合大學生“村官”開展工作,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四)大力發(fā)展集體經濟,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西部農村地區(qū)由于集體經濟落后,嚴重制約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的發(fā)揮。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幾點來彌補集體經濟缺失的不足:一是大力發(fā)展經濟,增強自身造血能力。西部農村地區(qū)基層黨組織應該因地制宜的發(fā)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的經濟實力,通過掌握部分資源配置權來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二是上級黨組織要加強支持力度。對于少數偏遠地區(qū)的基層黨組織,確因現實原因缺少黨組織活動經費時,上級黨組織必須加大支持力度,為其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保證其黨團活動的正常開展。三是建立必要的黨費返還機制和黨務活動經費撥付機制。對于西部農村地區(qū)基層黨組織繳納的黨費,上級黨組織應當加大返還比例,必要時還可以按比例配套一定的資金作為黨務活動經費;針對少數貧困地區(qū),上級黨組織應當建立黨務活動經費撥付機制,對這類地區(qū)的黨務活動經費實施全額報銷,鼓勵其開展黨建活動。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正確認識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現狀,深刻理解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所具有的重大價值,才能對癥下藥,探尋建設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有效路徑,實現西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2[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2012-11-10.
[3]人民出版社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盛若蔚.我們黨充滿生機活力[N].人民日報,2013-07-01.
[5]姜玉田,李淑秋.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哲學的重大使命[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