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第三條道路”與中國經驗
      ——和平與發(fā)展時期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改革之路探析

      2014-03-19 05:55:48岳海峰
      關鍵詞:資本主義蘇聯(lián)道路

      岳海峰

      (1.天津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2.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16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工具,深入研究了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運動進程,科學地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盵1]此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又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盵2]自此,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理論“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就以完整的理論形態(tài)展現出來。人類社會基于內在矛盾的復雜性,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面合乎社會發(fā)展的普遍性規(guī)律,一面又以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qū)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豐富和補充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皟蓚€必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兩個決不會”則是在“這一趨勢下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具體途徑”[3]。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在選擇自身發(fā)展道路的時候,只有順應“兩個必然”這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才能實現預期的目的。同時“兩個決不會”這一特殊規(guī)律也決定了“兩個必然”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就像列寧強調的那樣:“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fā)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4]所以出現的各個國家謀求自我發(fā)展的改革嘗試,走上各具特色的“第三條道路”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從其實質來看,仍然是“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這一科學社會主義核心理論體現,沒有跳出兩個主義、兩種制度并存和斗爭的歷史與現實,其結果也只能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中后期,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全球性的新現象,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就是“政治多元化”和“經濟全球化”,每個國家在探索各自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其他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主義、兩種制度的并存和斗爭是當今世界不爭的事實,兩個主義、兩種制度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成為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外部條件。世界各國,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全球性。由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各國的政權大多已經鞏固,階級矛盾相對緩和,自上而下的革命已經沒有現實的可能性,所以各國政府都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中最現實和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改革”。無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走的是既區(qū)別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又不同于資本主義模式的改革之路,還是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走的區(qū)別于左、右派的所謂“中間道路”的改革之路,都有著開辟“第三條道路”的特征,所以在此把兩種形式的改革之路統(tǒng)稱為“第三條道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和諧社會主義’是中國民主建設的新模式”,它“吸收科學社會主義真理的東西及傳統(tǒng)文化中‘和諧大同’理念,吸取各方優(yōu)秀成果,重塑新的中國化民主模式”,“和諧社會主義”是“中國未來的‘第三條道路’”[5]?!叭蚧钡臍v史浪潮要求我們必須對世界范圍內的“第三條道路”予以認真研究和思考。

      二、東歐和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三條道路”

      20世紀50年代開始,南斯拉夫開始“自治社會主義”的改革探索,隨后,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東歐各國乃至蘇聯(lián)紛紛掀起改革浪潮。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對新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實際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基于本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運用和發(fā)展的探索,是對高度集中而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大膽沖破和改革,也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體制的借鑒,只可惜收效甚微。不過,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走“第三條道路”的可貴而大膽的探索。當時的這股改革潮流,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lián)是不能容忍的,它擔心社會主義小兄弟變質,因而粗暴地進行干涉,導致捷、匈對適合本國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基本失敗,還造成東歐各國民眾對社會主義的更加不滿和對蘇聯(lián)的不快。20世紀70年代,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又重新興起,后來當蘇聯(lián)逐步走向變質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頃刻出現。

      前蘇聯(lián)列寧時代以后,“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體制占據統(tǒng)治地位。斯大林去世后,世界形勢和蘇聯(lián)國內形勢的發(fā)展使“斯大林模式”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逐漸暴露出嚴重問題,對原有體制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應該說,赫魯曉夫也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嚴重缺點,面對嚴峻的經濟政治形勢和蘇聯(lián)民眾的怨言,他開始實施改革。然而赫魯曉夫的改革并不徹底,某些方面比斯大林更左。但這畢竟是對原來僵化體制的最初改革,是蘇聯(lián)“第三條道路”的開始。赫魯曉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名義上搞改革,但實際上只是想“完善”社會主義。赫魯曉夫改革時已埋下了崇拜西方的種子,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蘇聯(lián)領導人逐漸走上了崇拜資本主義的極端。這種情況繼續(xù)發(fā)展,對內造成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自由化、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化;對外,蘇聯(lián)則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這種錯誤的“第三條道路”不但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形象,而且阻礙了國際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蘇聯(lián)的改革之路經過戈爾巴喬夫的由所謂“新思維”到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在蘇聯(lián)人民也許還沒有弄清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質、也還未來得及對未來作出更多的思考時,蘇聯(lián)共產黨內部已經思想混亂、組織渙散、失去了黨性和戰(zhàn)斗力,西方國家日盛一日的和平演變攻勢,它更加無以應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大廈幾乎在一夜間轟然倒塌。

      前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理論實際上來源于第二國際的伯恩施坦、考茨基的機會主義,實質上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機會主義”的死灰復燃。其偽科學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全盤否定斯大林;②宣揚“一切為了人,一切為了人的幸?!钡某橄蠡某A級的人道主義;③以“全民黨”、“全民國家”的觀點否定了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④渲染“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的核恐怖理論,抹殺了正義戰(zhàn)爭和非正義戰(zhàn)爭的區(qū)別,從而否定戰(zhàn)爭;⑤主張實行多黨制,放棄共產黨的領導權;⑥主張私有化,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⑦否認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主張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化。

      三、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三條道路”

      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幾乎和資本主義的歷史一樣長久,馬克思主義誕生后,不但“批判的武器”更加犀利、深刻和系統(tǒng)了,而且“武器的批判”的廣度和深度也大大拓展和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面臨新的改革壓力,資產階級不得不思考資本主義制度的科學性并開始借鑒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改革服務。如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力度,使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競爭優(yōu)勢。但是,由于資產階級追逐經濟利益的本性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客觀存在,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如失業(yè)、道德失范、貧富差距懸殊、資本外逃、經濟增長緩慢、排外情緒和恐怖主義泛濫等新情況,使冷戰(zhàn)結束后一度欣喜若狂的西方國家開始重新回到這些現實問題上來。自由資本主義、凱恩斯主義、里根-撒切爾主義等改革理論層出不窮,但并沒有真正解決其新老病癥。面對形象不佳的資本主義本身,新左派開始謀求走“改革”的新路子。1992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克林頓在其競選綱領中提出“把人民放在第一位”[6]3的競選主題,他說:“我們必須采取的變革既不是自由主義式的,也不是保守主義式的。它是兩者的結合,而且與兩者截然不同?!盵6]61995年,英國首相布萊爾以“第三條道路”來描述自己的政治哲學,表明新工黨要超越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而開辟“新”路;1997年,“第三條道路”成為布萊爾政府的執(zhí)政口號。然而不論是克林頓還是布萊爾,都只是用這個口號來標明自己“改革”的新思維和實踐而已,并非是此理論的首創(chuàng)。資本主義“第三條道路”最早出自20世紀30年代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奧托·鮑威爾的“整體社會主義”主張。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吸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來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職能,走民族團結之路,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交往。如聯(lián)邦德國為了國家統(tǒng)一與民主德國廣泛接觸而走上了所謂的“新東方路線”,瑞典代表工人階級的社會民主黨執(zhí)政則成功推行了社會福利制度建設。在布萊爾的智囊人物安東尼·吉登斯對“第三條道路”作了理論闡述后,西歐各國紛紛套用此口號來進行“改革”,以求解決本國資本主義的新老問題。

      資本主義“第三條道路”提出的目的主要有:標明其創(chuàng)新之路不同于左、右兩派;擴大選民基礎以實現政治力量的重組;尋求國內乃至國際間與自己利益相關問題的解決。

      英、美等國“第三條道路”的主要內容有如下四項:首先,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會關系(包括尊重個人價值基礎上的共同體意識的建立;協(xié)調勞資關系,倡導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關系;反排外,協(xié)調國內外居民之間的關系)。其次,確立能團結各種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包括打破左右兩分法,團結各種政治力量,尤其是中間力量;堅持社會核心價值——社會正義;改革封閉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擴大制度的包容度,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化,反對歧視)。第三,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轉變(包括建立政府與市民和社會之間的合作互動關系;改革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建立“整體型政府”,協(xié)調政府各機構之間關系)。第四,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國家(包括接受新右派對福利制度的批評,實行改革“沒有責任就沒有權利”的原則,建立“積極福利觀”;在新的混合經濟中重定國家位置,確立國家新職能,實現宏觀與微觀協(xié)調管理相結合)。

      盡管“第三條道路”理論指導下的資本主義各國在短期內解決了一些新問題,“第三條道路”的理論也得以在資本主義世界擴展,但是,它能走多遠還難以預見。從理論上來說,折中多于創(chuàng)新,似乎無所不包而又缺乏系統(tǒng)性,解決經濟問題的理論更是缺乏;從實施上來說,難度亦是巨大,要爭取黨內外的支持、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才能保證政策實施。“第三條道路”理論出臺后,美、英等國先后發(fā)動了“科索沃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如果說“科索沃戰(zhàn)爭”是“第三條道路”理論在對外關系上“新干涉主義”的勝利,那么,“伊拉克戰(zhàn)爭”卻是其巨大的失敗,本來政績突出的布萊爾也因此支持率大降而下臺。

      四、“第三條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經驗

      作為冷戰(zhàn)時代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一員,中國同樣不可能跳出“斯大林模式”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劉少奇、陳云、鄧子恢等中央領導人面對農、輕、重比例失調的情況,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è)化建設道路,這也是我國走不同于蘇聯(lián)模式和資本主義模式的“第三條道路”的最初嘗試。毛澤東本人也曾提出允許搞點資本主義成分,劉少奇、鄧子恢甚至提出承包責任制。只是后來由于自然災害、蘇聯(lián)逼債和文化大革命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這種探索遺憾地被中斷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領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真正開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中國不斷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指導新實踐,不僅頂住“蘇東”巨變的壓力,還在逆境中奮發(fā)圖強、有所作為。“中國奇跡”、“北京共識”不僅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民族國家所效仿,也讓傳統(tǒng)資本主義強國刮目相看。在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活動中,英、美、德、法、日等國紛紛稱贊“一國兩制”政策的成功實踐,《財富論壇》還專門發(fā)表文章為十年前預言“香港會死”而道歉,中國已經成為正在和平崛起的東方巨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中,我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功經驗:堅持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并不斷根據本國國情在實踐探索中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立國之本毫不動搖,保持社會制度不變,保持社會穩(wěn)定;吸收和利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建設經驗和科技發(fā)展體制的優(yōu)點,但是決不照抄照搬,而是予以“揚棄”, “揚棄”的原則就是要適合中國國情;不驕不躁,走和平崛起之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走“和諧社會主義”建設之路,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和平共處”、“互利互惠”的原則,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處理國際事務。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這關乎黨的命脈、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逐步找到的一條適合我國實際的民族復興之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三條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堅信和堅持“兩個必然”的選擇,對此,我們必須有這樣的道路自信。同時中國特色的“第三條道路”,又是在動態(tài)中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綜上所述,“第三條道路” 的探索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各國謀求自我發(fā)展的改革嘗試,這種嘗試仍然是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主義、兩種制度并存和斗爭的歷史與現實中展開的,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嘗試不可能跳出這個歷史與現實,其結果也只能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 梅榮政,張乾元. “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內在統(tǒng)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

      [4] 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

      [5] 汪玉凱.中國民主建設的新模式[N].環(huán)球時報,2007-06-01.

      [6] 楊雪冬,薛曉源.“第三條道路”與新的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蘇聯(lián)道路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堅持中國道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聽途說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我們的道路更寬廣
      青年歌聲(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一次騎行帶來的感悟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lián)人心態(tài)
      宜州市| 二连浩特市| 大港区| 格尔木市| 普格县| 四川省| 宿松县| 屏东县| 宝应县| 咸阳市| 临朐县| 迭部县| 平阳县| 正宁县| 濮阳市| 临泽县| 呼玛县| 凤翔县| 雷波县| 松滋市| 赞皇县| 江西省| 巧家县| 游戏| 博爱县| 张家界市| 都昌县| 临安市| 江孜县| 涞水县| 临城县| 佳木斯市| 峨眉山市| 万山特区| 塔城市| 博客| 湘阴县| 天长市| 道真| 柘城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