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琴
我校舉辦的這次賽課活動主題為“立足生態(tài)”,核心思想是以生為本,即課堂如何促進盡可能多數(shù)的學生的主動學習;“探索全息”,核心思想是以點帶面,即課堂如何以有限的教學時間實現(xiàn)課程要求的完整;“走向高效”,核心思想是低耗高能,即課堂如何優(yōu)化組合教學流程以達到單位時間內(nèi)效益的最大化。
借鑒有關課堂教學評價系統(tǒng),我們出臺了本次主題賽課三個維度的10條細則,“生態(tài)”指向為“學生活動的形式與質量”“課堂氛圍的營造與適當”“師生互動的程度與效果”;“全息”指向為“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教學對象的全面與兼顧”“教學內(nèi)容的典型與輻射”“時間分配的科學與合理”;“高效”指向為“課堂容量的適度與集中”“教學反饋的掌控與機動”“三維目標的落實與達成”。
在對本次主題賽課經(jīng)驗梳理的基礎上,筆者總結出了全息性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價值追求。
全息性課堂觀:是各種教學因素和諧作用的結果。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在講授與探究之間,在他主與自主之間,在教師地位與學生地位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并且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應該有動態(tài)的變化和相對應的合理選擇。
全息性教學觀:是師生教學行為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合理的、典型的“選擇”。課堂效益的問題是,用數(shù)量有限的課堂實現(xiàn)課程整體的目標。教學行為通向結果有多條通道,這個被選擇的行為通道是這些通道中的“局部”,應該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課程內(nèi)容的整體。因此,全息論評價課堂追求的是:有限的課堂教學行為如何實現(xiàn)課堂效益的最大化。這其實就是巴班斯基教學行為最優(yōu)化理論的核心內(nèi)涵。
全息性師生觀:學生個體是有限的,教師也是有限的,師生間多元的信息互補才接近教學目標的全部。課堂中,師生既是講授者,也是學習者。教師要以“以學定教”“教學相長”的基本思想定位自己的課堂角色。同時,“全息”的另一個重要含義就是服務于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即關注學生課堂發(fā)展機遇的公平與均衡。
另一個啟示是,“同題異構”似乎是一種最具“全息性”的研究形式,因為它能夠盡量多地呈現(xiàn)教學研究需要面臨的“選擇”:課堂教學行為層面上,不同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和確定,學生學習參與程度與活動方式,教學信息的典型反饋和全面評價,教學流程的優(yōu)化和組合等等,提供豐富的觀察模本;校本教研層面上,教師個人是有限的,教師個人教學的“反思性實踐”(郭根?!蹲尳處熢诜此夹越虒W實踐中成長》,《人民教育》2003年3月,“所謂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指一種回憶、思考、評價教學經(jīng)驗的活動過程,它是對過去經(jīng)驗的反饋,同時又是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的依據(jù)?!保┕倘槐匾?,但更重要的是以某種形式出現(xiàn)的教師間的團隊式的教學研討,以期互通有無而達到個人教學水平的不斷優(yōu)化和完整。
依據(jù)帕克·帕爾默的觀念,教學中永遠有三個困惑,一是學科知識的廣泛和復雜與教師知識總是殘缺的矛盾,二是清晰完整地認識學生與教師智慧的矛盾,三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這啟示我們,我們不是擁有了全部,課堂總是以不完整的面貌呈現(xiàn),我們只是生活在不斷接近整體的“全息性”運動之中,在不斷知曉學科(課程)知識的無限、不斷綻放學生可能的無限、不斷成就自我發(fā)展的無限之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