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肇援
勝利油田基建處
透空式箱涵結構進海路研究
馬肇援
勝利油田基建處
勝利青東5產(chǎn)能建設工程位于萊州灣西近岸海域,屬于典型的灘海油田。首先修建長6.2 km的實體式進海路,再通過修建長度為2.3 km的透空式進海路將實體式進海路與人工島相連接,以達到海油陸采目的。將長2.3 km的透空進海路按透空率分三種工況進行數(shù)值模擬,以便設計確定經(jīng)濟合理的透空率,工況一透空率為76%,工況二透空率為50%,工況三透空率為0。通過數(shù)值模擬研究得出透空段的透空率越小,侵蝕坑范圍越大,侵蝕中心深度越大,且侵蝕中心距離人工島越近。該工程結構主體為預制結構,施工簡單快捷,施工周期短,質量易保證,與常規(guī)透空式棧橋結構相比,可節(jié)約投資達30%以上。
透空式進海路;箱涵結構;透空率;物理模型試驗;波壓力
勝利青東5產(chǎn)能建設工程位于萊州灣西近岸海域,屬于典型的灘海油田。該工程主要是為了產(chǎn)能開發(fā)需要修建一座人工島,用于布置油水井和相關工藝設施;通過修建總長8.5 km的進海路與已建的防潮大堤連接,進海路基本為東西走向,以防潮大堤作為進海路起點。首先修建長6.2 km的實體式進海路,再通過修建長度為2.3 km的透空式進海路將實體式進海路與人工島相連接,以達到海油陸采目的。通過對透空式箱涵結構進海路開展相關研究,得到了該結構在理論上的可行性,獲得的成果直接用于指導工程設計。
在平整好的天然地基或拋石基床上放置預制好的鋼筋砼箱涵,箱涵上部依據(jù)使用條件形成混凝土路面及管纜溝等,根據(jù)地基具體情況確定是否采用地基處理措施。鋼筋砼箱涵可由1節(jié)或多節(jié)組成,箱涵斷面尺寸根據(jù)工程實際情況確定。本研究所依托的進海路工程每個斷面由3節(jié)箱涵拼裝而成,單節(jié)長度為3.0 m,箱涵凈空尺寸為2 m×2 m,單塊重量為20.7 t,具體見圖1、圖2。
圖1 箱涵結構進海路橫斷面圖
圖2 箱涵結構進海路縱斷面圖
勝利青東5區(qū)塊進海路工程修建后,將會對周圍海域的水動力、波浪、泥沙沖淤變化等產(chǎn)生影響,故開展相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采用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數(shù)值計算與分析軟件MIKE21,將長2.3 km的透空進海路按透空率分三種工況進行數(shù)值模擬,以便設計、確定經(jīng)濟合理的透空率,工況一透空率為76%,工況二透空率為50%,工況三透空率為0(即實體式進海路)。通過數(shù)值模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工況一:透空率76%。工程后,距工程4 km以外的海域潮流動力場基本不變,而對鄰近工程的海區(qū)流場影響較大,進海路和人工島的修建導致局部流場發(fā)生改變:人工島西北側、東北側、東側流速增加25%~40%左右;人工島東南、西南側流速減小8%~25%左右;進海路兩側流速稍微變小0~4%左右。工程后,人工島堤頭局部范圍內(nèi)沖刷。達到新的沖淤平衡狀態(tài)后,人工島附近東北側形成沖刷坑,侵蝕深度為1.2 m的沖刷坑近似呈橢圓形,長軸3 120 m,WNW—ESE向,短軸長約950 m。沖刷坑中心距人工島300 m左右,沖刷中心侵蝕深度為2.7 m,向人工島方向一側侵蝕深度梯度大,距人工島80 m處侵蝕深度達2.2 m。進海路兩側的平均流速略微變小,泥沙在進海路附近區(qū)域內(nèi)沉積,淤積0~0.4 m。
(2)工況二:透空率50%。工程后,距工程4.2 km以外的海域潮流動力場基本不變,而對鄰近工程的海區(qū)流場影響較大:人工島西北側、東北側、東側流速增加30%~50%左右;人工島東南、西南側流速減小10%~29%左右;進海路兩側平均流速稍微變小0~5%左右。工程后,達到新的沖淤平衡狀態(tài)時,人工島附近東北側形成沖刷坑,侵蝕深度為1.2 m的沖刷坑近似呈橢圓形,長軸3 190 m,WNW—ESE向,短軸長約960 m。沖刷坑中心距人工島190m左右,沖刷中心侵蝕深度為3m,向人工島方向一側侵蝕深度梯度大,距人工島40m處侵蝕深度達2.2 m。人工島南側淤積,淤積幅度為0.4~1.2 m。進海路南側淤積0~0.4 m;進海路北側離堤頭較遠的區(qū)域淤積0~0.4 m??拷斯u的進海路北側侵蝕0~1.6 m,越靠近堤頭侵蝕深度越大。
(3)工況三:透空率0。工程后,距工程7.5 km以外的海域潮流動力場基本不變,而對鄰近工程的海區(qū)流場影響較大:人工島西北側、東北側、東側流速增加30%~55%左右;人工島東南、西南側流速減小10%~31%左右;進海路兩側平均流速稍微變小0~5%左右。工程后,在達到新的沖淤平衡狀態(tài)時,人工島附近東北側形成沖刷坑,侵蝕深度為1.2 m的沖刷坑近似呈橢圓形,長軸3 400 m,WNW—ESE向,短軸長約1 000 m。沖刷坑中心距人工島80 m左右,沖刷中心侵蝕深度為3.8 m,向人工島方向一側侵蝕深度梯度大,距人工島40 m處侵蝕深度達3.4 m。人工島南側淤積,淤積幅度為0.4~1.2m。進海路南側淤積0~0.4m;進海路北側離堤頭較遠的區(qū)域淤積0~0.4 m??拷斯u的進海路北側侵蝕0.4~2 m,越靠近堤頭侵蝕深度越大。
(4)透空率對沖淤的影響。透空段的透空率越小,侵蝕坑范圍越大,侵蝕中心深度越大,且侵蝕中心距離人工島越近。
由于該進海路為漫水路形式,其結構各部位所受波浪力難以通過理論計算確定,從而也無法通過理論分析計算來確定斷面的穩(wěn)定性,因此需要采用物理模型試驗進行驗證。物理模型試驗在河海大學航道實驗室的波浪水槽中進行,試驗水位自設計低水位至極端高水位范圍內(nèi)分為8級,分別為-0.94、0、0.95、1.73、2.1、2.5、3.0和3.55 m;波高采用極限破碎波高,為水深的60%,波周期為8 s。試驗結果為:在平均高水位0.95 m及以上水位情況下,箱涵以上部位的管溝、電纜溝出現(xiàn)滑移失穩(wěn),厚度為40 m的混凝土路面浮動,其余部位在各級水位和波浪組合作用下均保持穩(wěn)定。為此,對原斷面箱涵上部結構進行修改調(diào)整,堤頂混凝土路面厚度由40 cm改為50 cm;管溝、電纜溝外側各增加一個0.5 m×0.7 m的方塊,以提高管溝、電纜溝的重量,且與箱涵錨固為一體。修改后的結構斷面重新進行各級水位試驗,結果表明,修改后的斷面在各級水位和波浪組合作用下均保持穩(wěn)定。
為使設計能對箱涵結構進行受力分析計算,在確保斷面結構穩(wěn)定的情況下,用物理模型試驗對修改后的斷面進行箱涵內(nèi)部波壓力試驗。自迎浪面開始,對組成斷面的3節(jié)箱涵依次編號為一、二、三,每節(jié)箱涵的4面各布置2個點壓強傳感器,每個斷面共布置24個測點,其中測點1~6測箱涵頂部波壓力,測點7~12測箱涵底部波壓力,測點13~18測箱涵左側面波壓力,測點19~24測箱涵右側面波壓力,試驗對各級水位與波浪組合作用下的箱涵內(nèi)部波壓力進行測定。本文僅列出平均高水位0.95 m、設計高水位1.73 m及極端高水位3.55 m所對應的波壓力,見表1。由波壓力的測量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
(1)在各級水位工況下,靠近迎浪面的第一節(jié)箱涵內(nèi)部波壓力值多大于第二、三節(jié)箱涵內(nèi)部波壓力值。
(2)當水位在箱涵內(nèi)頂高程附近時,箱涵內(nèi)產(chǎn)生的波壓力最大,高于或低于箱涵內(nèi)頂高程的水位所產(chǎn)生的波壓力明顯低于箱涵內(nèi)頂高程附近水位所產(chǎn)生的波壓力。
(3)在進行透空式箱涵結構內(nèi)部波壓力分析計算時,可用箱涵內(nèi)頂高程附近水位對第一節(jié)箱涵所產(chǎn)生的波壓力來確定。
表1 透空式箱涵內(nèi)部波壓力值kN
通過研究,開發(fā)了一種新型透空式進海路——透空式箱涵結構進海路,該進海路具有以下優(yōu)點:
(1)結構本身透水、透浪效果好,對工程附近的流場、沖淤變化及海洋環(huán)境影響較小。
(2)適應水深變化能力較強,通過調(diào)節(jié)箱涵凈空尺寸可以適應水深的變化,對其整體穩(wěn)定性影響不大,后期維護工作量小。
(3)主體為預制結構,施工簡單快捷,所需施工周期短,質量易保證。
(4)與常規(guī)透空式棧橋結構相比,可節(jié)約投資達30%以上。
(欄目主持 楊 軍)
10.3969/j.issn.1006-6896.2014.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