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堃,程 軍
(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西方藝術教育經驗及其借鑒意義
趙義堃,程 軍
(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在西方各國,藝術教育一直是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從教育內容看,藝術教育是跨學科、多層面、綜合性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啟發(fā)式、探索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在藝術教育的目標設定上,既重視藝術本身的內在價值也重視藝術的外在功能,既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也強調藝術的認知價值和社會功能;在藝術教育的實施者方面,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這些藝術教育經驗,對于我國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藝術教育;教學經驗;借鑒意義
西方藝術教育自古希臘以來,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一直是國民教育整體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二戰(zhàn)后西方各國的藝術教育,無論在規(guī)模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藝術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日益多元化。
從教育內容方面看,國外藝術教育是多層面、跨學科、綜合性的。為適應時代的要求以及大學課程改革潮流對藝術教育的嚴峻挑戰(zhàn),當代西方各國已逐漸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強調自我表現為核心,以培養(yǎng)“天才型”藝術家為目的的藝術教育模式,進而在藝術實踐課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和藝術史的知識,大大擴充了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比如美國洛杉磯的蓋蒂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模式由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批評、美學和藝術史四個學科板塊構成。這種模式在課程上有著重大突破:結束了在西方傳統(tǒng)藝術教育中由藝術創(chuàng)作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歷史,使四個學科板塊的課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最終使得藝術與數學、自然科學、語言文學和歷史等這些學科一起,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學科,從而提高了藝術教育在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同時,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史、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四個學科是互相交叉、互相補充、相互促進的。這種以多學科作為基礎的藝術教育模式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史、美學和藝術批評之間的相互聯系,符合藝術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因而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西方藝術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西方各國大學的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基本上涵蓋了文科的核心課程,包括哲學、歷史、語言學、文學和地理等。這種模式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來看待藝術,在人文教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教育,而且把藝術作為了解文化、認識歷史和參與歷史、文化建設的必不可少途徑。從內容方面看,藝術與歷史、文化等學科的學習是高度綜合、互相交叉、積極互動的。這樣就使得藝術教育不再僅僅是藝術的“專才”教育,而是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
從教學方法層面看,國外藝術教育的方法是多元化的、探索性的。從西方藝術教育史可知,藝術的教學方法、方式是因內容而轉變,隨時間而改革的。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探索、創(chuàng)新,體現個性,這就要求藝術教育應當具有鼓勵創(chuàng)新、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功能。這些都體現在西方學校藝術教學方法的多元化的和探索性的特點上。不但藝術的不同學科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而且同一學科內的不同年級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另外,藝術教學中教師擔任的角色更多的是啟發(fā)思想、促進領悟理解,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強行的灌輸。在藝術史教學中,教師常常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去搜集、閱讀、思考、分析和綜合相關作品與資料,然后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后獨立完成藝術史論文。通過多種多樣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來增強藝術教學的效果,這已經成為西方藝術教育的最大特色。例如在英國學校,藝術教育往往采用探究式教學,授課教師在講授外國藝術時,通常是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某一國家的藝術史,然后通過在圖書館、博物館內和因特網上查找資料,接著通過分析和綜合編排出一組某國藝術的系列作品或寫出一篇關于某國藝術的論文交給授課教師,最后教師再從學生作業(yè)中選出一些優(yōu)秀的在課堂上展示。整個教學過程,既是藝術的探索,也是科學的探究。
第二,藝術教育既強調藝術的內在價值,同時也重視藝術所具有的外在功能。
科技給世界帶來諸多奇跡,卻沒有指導世界如何控制科技的應用,了解科技潛在的危險以及對人類生活質量的影響。社會努力去做某事的重要性和意義反映了社會所器重的價值體系。構成人類世界的眾多藝術形式都是通過反映社會的價值而獲取傳播意義的。沒有社會價值和影響,藝術形式就無法發(fā)展、演變;反過來,它們又影響價值。當代西方藝術教育既重視藝術本身的審美價值,也重視藝術的認知功能。例如,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研究人員就極其強調藝術的認知功能,認為藝術和科學一樣,是人類在理解、認識過程中發(fā)現、創(chuàng)造和增長知識的手段。同時,他們也反對將審美經驗的認識等同于概念的、推論的和語言性的東西。由于將藝術看作指涉世界的諸種符號系統(tǒng)中的一類,因此他們尤為重視審美經驗的認識功能。另外,藝術教育能開發(fā)人的音樂、空間、語言、身體運動等各方面的智能,對人的成長、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學生,不僅要讓他們熟知各種藝術學科的主要內容,而且要培養(yǎng)其能運用藝術媒介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能夠看懂藝術、評論藝術,了解藝術史以及美學的基本概念。西方學者們認為,大學普通教育應當是均衡全面的,必須涉及人類經驗的所有主要領域,其中也包括審美領域。審美領域關注人類情感的特殊體驗與形象表達的意義。審美體驗培育人的知覺力與想象力,審美體驗能通過感知自然界與創(chuàng)造對象的世界來獲得,但當人們想獲取審美體驗時,首先會轉向藝術。在西方各國,藝術教育通常特別重視視覺藝術,把視覺藝術作品看作以特殊的形式來展示、象征深遠意涵的集合體。要理解藝術品中的象征意義,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解讀深層意義的能力;而沒有學會欣賞、理解視覺藝術的學生很容易成為當今大眾媒介的形象任意操縱的對象。
第三,藝術教育的實施者不局限于學校,而是來自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積極合作與互動。
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西方藝術教育的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學校藝術教育與家庭、社會藝術教育進行積極合作與互動,努力到校園之外去尋求更多的藝術教育途徑。西方各國政府和民間都投入巨資建造大量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藝術館和紀念館,從而為藝術教育營造了極好的藝術氛圍。像美國的紐約,被譽為世界的藝術中心,擁有數目驚人、種類繁多的藝術場館——它們與紐約的文化傳統(tǒng)、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氣質融為一體,散發(fā)出強大的藝術魅力。在西方,普通的中等城市通常也擁有上百個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和紀念館(它們大多或全部對公眾免費開放),甚至只有數萬人口的小城也擁有藝術中心和博物館。這些藝術場館大多擁有種類繁多的藝術作品,經常舉辦各種藝術展覽。許多城市還擁有漂亮的音樂廳以及藝術家廣場等藝術教育的專門場所和設施。此外,城市雕塑在國外大小城市也成為一道絢麗的風景線,成為對民眾進行藝術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藝術形式。西方各國的大學生除了在課堂里學習藝術以外,還有很多機會去博物館和藝術館上課、參觀,到社會進行藝術實踐和調查,了解和參與社區(qū)的藝術設施的建設等等。
西方家庭普遍比較重視孩子的藝術陶冶和訓練。大多數父母往往有意識地讓子女從小較多地接觸各種古典和當代藝術作品,以培養(yǎng)子女的藝術感受和鑒賞能力。此外,西方很多家庭的住宅設計、室內裝飾都有很強的藝術性,十分有利于孩子接受藝術陶冶以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yǎng)。這樣,在西方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往往就有了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實踐,因而為進一步接受高等藝術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毋庸諱言,目前我國的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在走向現代化的路途中,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也面臨著和西方工業(yè)化國家相似的困境。人們在對物質的狂熱追求中忽視了對審美的關注,一切問題都往往首先從經濟層面上考慮,導致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與精神環(huán)境的荒漠化。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教育體制帶有非常嚴重的功利性和實用主義色彩,重視科技教育,而輕視藝術和人文教育。毫無疑問,這種教育體制有著明顯的缺陷,只能培養(yǎng)應用型的專業(yè)人才,卻不能培養(yǎng)出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校的藝術與審美教育必須要得到重視和加強。
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的高等藝術教育相比,我國高校的藝術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首先,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全面。像美國的藝術教育界早已注意并強調藝術的認知功能,而中國的同行卻仍然將注意力只集中在藝術的審美和情感層面。其次,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過于褊狹。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所重視、強調的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和技巧為唯一目的,很少有學校把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作為目的的美學、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等作為主要的課程教學內容。最后,在應試教育影響下,藝術學科無法獲得與其他學科同樣的地位。
盡管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水平、文化和教育傳統(tǒng)上有較大的差異,但歐美各國的藝術教育、教學經驗在許多方面都值得國內同行學習和借鑒。
第一,設置藝術教育課程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課程。要在各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增加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等方面的內容,改變傳統(tǒng)藝術教育停留在以技巧訓練和藝術技能為主的狀態(tài);充分利用綜合大學的學科背景優(yōu)勢,大力建設學科群,推動和鼓勵開設交叉學科課程;國內外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成功經驗一再表明,要提高高校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不僅要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質量,還應特別加強藝術教育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藝術實踐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
第二,加強高校的藝術師范教育,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和較高人文修養(yǎng)的藝術師資。首先,要加強青年藝術教師的在職培訓。選送一批熱愛藝術教學的青年教師參加脫產或不脫產的藝術教育的培訓班,把他們培養(yǎng)成高校藝術教學教育的新生師資力量;同時,加強非藝術的專業(yè)師資的藝術培訓,使之長期化、制度化。其次,在經費上提供足夠的保障,更多地聘請國內外藝術家、離退休的文化名人來高校執(zhí)教,以補充本校的師資不足。針對現有的藝術師資與課程設置的情況,適當聘請一些大師級的藝術家和知名文化學者為學生開課,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術研究,還可以營造出重視藝術教育的文化氣氛,為學生和教師樹立良好的典范。
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以營造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藝術活動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針對大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求知欲強的特點,我們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使這些活動與藝術的教學活動相配合,二者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并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出來。例如,每年定期舉辦各種校園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舉辦歌唱、舞蹈、朗誦等比賽,以促進學生的踴躍、廣泛地參與,使他們在多種多樣的藝術活動中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素質和藝術素養(yǎng),同時使自己的道德境界獲得升華。各高校應當依托本校的大學生藝術團與文化藝術類的學生社團,積極推動、活躍校園的文化藝術活動,促進文化育人和環(huán)境育人。
我國高校藝術教育目標要從其在綜合大學的任務出發(fā),從“純粹藝術”教育中走出來,即不是培養(yǎng)藝術家,而是更注重藝術教育的人文內涵,其教育對象是全體大學生,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藝術素質及其綜合素質,進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對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也要致力于培養(yǎng)藝術理論研究者或具有綜合大學學科背景的藝術學者,而不一定是藝術表演家。學生的發(fā)展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的發(fā)展,而且包括道德、人格、理想、情感以及身體的發(fā)展。喚起創(chuàng)造的熱忱,幫助人們提高情感審美境界,這才是我們高校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責任編校:徐希軍
2014-01-21
安徽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紅歌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機制研究”(SK2012B008);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學生音樂素質培養(yǎng)研究” (JG130002)。
趙義堃,男,安徽壽縣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副教授;程軍,男,安徽宣城人,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時間:2014-4-18 17:23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36.html
J0-4
A
1003-4730(2014)02-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