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玲
高效課堂實施以來,一度讓我和我的同仁們深深困惑于語文課堂語文味的缺失,我們多方求教,仍不得其解。“求人不如求己”,定下心來,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揣摩,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做法逐漸清晰,呈現(xiàn)在此文中,以期求教方家。
何謂“語文味”?“語文味”理論創(chuàng)立者程少堂先生認為,語文味是指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義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我們發(fā)現(xiàn)高效課堂的宗旨與程少堂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這更堅定了我們追尋實現(xiàn)高效課堂形勢下的語文課堂語文味的決心。在實踐中,我們認為注重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情味、品味是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語文味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趣味”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會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它,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探究它。在高效課堂的背景下,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文本,在導學案上下功夫。
在導學案內容編制上,要呈現(xiàn)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吸引學生。如在設計《蘭亭集序》導學案時,我們介紹了古人“流觴曲水”的雅好;在設計《赤壁賦》導學案時,我們引入了蘇軾傳奇般的人生;在設計《囚綠記》導學案時,我們介紹了陸蠡與日本人的交鋒;在設計《沁園春·長沙》導學案時,我們選編了毛澤東16歲時的詩作;在設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導學案時,我們搜集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軼事等等。這些內容既能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又有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語文視野,使我們的語文課有了趣味。
在展示課上,要充分利用激勵手段,讓課堂形式有趣。對于展示學生的挑選,我們可以不斷更換形式,以使我們的每節(jié)課都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同時還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才能,獲得成功。除了常用的“毛遂自薦” 式以外,我們還有“巔峰對決”“一戰(zhàn)到底”“點將臺”等等。
二、注重“情味”的創(chuàng)設與熏染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點。古人有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恍┟炎?,往往飽蘸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他們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著很多的情感點,因為作者寫作時必定在其中浸透著自己的愛憎。因此,我們要注重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情感與文本中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激發(fā)學生情感,首推創(chuàng)設合適到位的情境。學生入情入境了,情感自然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多媒體聲、光、影、圖等融為一體往往能給學生多重感官帶來最直接、最強烈的刺激,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教師激情導語的渲染,也很能調動學生。激發(fā)學生情感還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如情感朗讀、音樂渲染等等。善于“煽情”的教師或采用其中一種,或幾種互相糅合,總能利用合適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情味。當然,“煽情”也特別要注意把握一個“度”,語文教師的激情最好是一種內在的充滿張力的激情,是一種含蓄的有節(jié)制的奔放,一味激情四射就有過火之嫌。
動情誦讀、圈點批注式的靜心默讀是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徑,也是使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的最好方式。我們要充分利用導學案這一抓手,設計有必要的誦讀、默讀成功展示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閱讀文本。展示課上,對通過誦讀才能更準確體會的課文,如《離騷》《赤壁賦》《短歌行》《故都的秋》等,我們采取不同形式的賽讀,以美讀帶動鑒賞。對需仔細品讀方能領會妙處的作品,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小狗包弟》《包身工》等,我們展示導學案上的閱讀心得,促進學生真正走入作品。
三、注重對“韻味”的品讀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鑒賞作品,首先需要細致揣摩文中的語言?!白x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強調語言感悟重點在品味涵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特別要注意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進行深入探究。這些關鍵詞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仔細品味,讀悟結合,自然就能綱舉目張,輻射全文,從而對文意取得更深的領會。
品味語言,“讀”字當先。雖然語言品味可采用多種方式,比如比較不同句式,故意遺漏重點詞語,抓關鍵詞理解,甚至還有現(xiàn)場表演等都能使學生格外關注重點詞句,加深體會,但是沒有朗讀的參與,只一味地干“品”,學生往往找不到語言的感覺,文字的妙處并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下印跡。學生對字詞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讀出來的。語文課強調“讀”占鰲頭,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語言,加深語言體驗,既理解了語言又積淀了語感。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讀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品味語言,“寫”字殿后?!皩W會表達”是學生必備素質之一。因此,我們的語文課要呈現(xiàn)語文味,當然離不開寫了。設計導學案時我們刻意注重了寫的訓練。如在設計《荷塘月色》導學案時,我們設計了精彩句子仿寫;設計《再別康橋》導學案時,我們請同學用一副對聯(lián)表達出徐志摩對康橋的感情;設計《故都的秋》導學案時,我們要學生借助文中意象寫一首小令;設計《鴻門宴》導學案時,我們請同學們?yōu)轫椨饘懸欢毋懳牡鹊取?/p>
語文就是語文,讓語文課回歸本原,使其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是語文教師的共識。在這條路上我們還將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