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物的再認識與審美

      2014-03-22 08:21:01杜冰楊碩
      關鍵詞:生命藝術

      杜冰 楊碩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物的再認識與審美

      杜冰 楊碩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著名哲學家對物的認識可見,不同哲學家從各自角度,運用不同辯證方法進行了判斷與思考,得出相異的概念與認識。通過對物的再認識,剖析其與審美的內在關系,深入探究“天人合一”傳統(tǒng)美學超越主客觀意識?!懊馈笔浅街骺腕w的一種高度融合,重心在于自然世界審美意境和物我交融的感悟。在這種“合一”中,能夠體現(xiàn)藝術真實情感,有利于創(chuàng)作出動人的藝術作品,培養(yǎng)觀者真實客觀的審美價值與判斷,從而為當代藝術審美價值與發(fā)展提供哲學參考。

      物;自在之物;審美;天人合一;精神

      哲學意義上,物既不是絕對客觀“現(xiàn)象”,也不是絕對主觀“意志”。物即人,物我合一、客觀世界與審美意識的融合,正是天人合一的本質意義所在。在這種“合一”中,人性與物性的包容、融合與超越的物我境界,使得物與人皆呈現(xiàn)出最佳存在狀態(tài)。程朱、王陽明以及西方主觀唯心主義貝克萊等思想家,雖對物的認識的哲學觀點不同,但都不否認外物的現(xiàn)實存在。本文擬從學者對外物的不同認識上,探究“物”的哲學思想,以期在藝術中領悟“心外無物”“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不斷開啟心智。

      一、“物”的再認識與審美內涵及意義

      在古代哲學思想發(fā)展的起始階段,哲學家對“物”的不同解釋導致其所探討的事物之理各異。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認為物是“意所在之事”,格物之物是“心中之事”,事物所包含的理局限在道德之理上,而排斥物理之理。由此,外在事物和事物包含的理的研究進一步被忽視,轉而加強對思想領域的滲透與控制。陳來認為:“……心外無物的提出,與貝克萊和胡塞爾不同,并不是面對外在的客觀物體,而是著眼于實踐意向對于‘事’的構成作用,因而心外無物本來與那種認為個體之外什么思想意識都不存在不同?!盵1]英國哲學家貝克萊提出“存在即被感知”,與“心外無物”的命題表面相似。

      物的再認識滲透到審美活動中,給予審美性思維判斷與方法指引。從中國美學看,審美活動要在“意境”中體現(xiàn)人“參天地之化育”,實現(xiàn)個體生命體驗與大千宇宙萬物的融合,這恰恰體現(xiàn)了物我交融的真實意義及情感。中國美學正是從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及天人合一的生命體驗中,以人的內在體驗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與精神價值。世界是一個由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組成的有機系統(tǒng)。若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可分為人與物。誠然,這種劃分方式是以人類眼光和需求標準為準繩,物處于被動地位,其狀態(tài)、性質、地位均由人的需求和認識方式決定,而人作為認識的主體,決定物的同時也決定了自身狀態(tài)。這種物的性質決定了審美認識。因之,人可以借物把握宇宙,人的內在生命借助宇宙去體驗。對于靈魂的追求,對生命的感悟,實際上是對宇宙精神的探索。從這種意義上看,“物”等同于這個已規(guī)定的某種片面概念。這種揭示關系同樣作用于人。如同鏡子的兩面,一面使物展現(xiàn)為具體的“什么”,另一面又使作此規(guī)定的人本身受到“規(guī)定”。人與物是相生相克、相互作用的對等關系,物被人揭示成“什么”,人便相應地成為它所揭示的對象,因此,物性扭曲的同時也代表人性的異化。

      物的再認識之重新提出,是要讓“物”以自身的方式存在。從藝術與哲學角度,共同理解物的概念及意義,深入探究物的認識與審美內涵關系,可以得出物的再認識決定審美判斷與標準,亦直接影響藝術價值取向。因此,要善用哲學觀指導藝術的審美內涵,挖掘出藝術“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真實情感,從而指導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活動。

      二、物的概念與非藝術狀態(tài)下“物”的狀態(tài)

      探討物的狀態(tài),前提是了解物的概念。物是非生命意義和有生命意義構成的有機體,是通過感覺和知覺可以確認其存在的東西。這里,“物”不是存在之物,而是作為感情之存在。

      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所蘊涵的大美亦即物的客觀存在。海德格爾認為:“自然與人不適應的地方,人就會重塑自然;在缺乏新東西的地方,人就要制造新東西;在事物打擾的地方,就改變事物使其適應;在事物使人違背自己的地方就調整事物。有價值的東西可利用和需要的時候,就把它作為商品?!庇捎谌祟愒诜撬囆g狀態(tài)下對物進行“定性”,導致物之本性被遮蔽。那么,人類怎樣給物“定性”,參照什么標準?首先,要認識到物并非人類所創(chuàng)造。宏觀角度看,物與人是同等的“存在”,物本身不具有意義,它對于人類的存在價值由人來決定。其次,在人的規(guī)定或揭示過程中,有兩種基本方法——科學的認識和技術的實踐。技術實踐中,物受到感性強求,最終成為人欲望的單純滿足物;科學認識中,物受到理性強求,最終成為抽象概念和規(guī)定物。作為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科技力量下之產物,其已成為普遍和僅有的方式,對人和自然的關系加以控制。此種情況下,物成為人的工具、勞動和消費的材料。

      三、藝術與哲學世界中“物”的再認識

      抽象地講,審美是一種“看”。這種看,既不隨心所欲,也不帶有強烈目的性。這種觀察的著眼點在于“物”本身全面、感性的特質,排除了人為規(guī)定的抽象本質概念。由此,“物”的豐富性、獨特性得到充分尊重;人與物是平等的存在,人用自然純真的目光去探究“物”的特性與風采。

      而藝術作品的制作,可抽象為一種“做”。每種做的第一要素即其目的性,決定動作的方向和程序。藝術作品制作過程中,藝術家擔當發(fā)現(xiàn)者和引導者:首先發(fā)現(xiàn)“物”的獨特個性,分析研究后確定工作方式及程序。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獨特的介入方式,即藝術家的個人語言,使“物”的感性特質得以展現(xiàn),并引導觀者欣賞隱藏在日常審視方式背后的特性。近代藝術大師李可染和黃賓虹的作品,盡管創(chuàng)作方法有別,但其藝術精神皆在于深入生活、觀察外物、體悟藝術與造化之玄關。他們的創(chuàng)作屬于自我的物質世界,既未成為自然的奴隸,也未成為自然的上帝,而在自然、物我與心靈之間找到了契合點。有別于技術實踐和科學認識,審美和藝術品的制作能讓“物”不受片面主觀意念的遮蔽和傷害。

      西方哲學家波普爾、海德格爾曾提到,藝術是非物質世界又是非心靈世界的東西。如中國畫,不能單純歸屬于純主觀世界,更不能片面歸屬于純客觀世界,其特征乃“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此即中國哲思玄理所在。相較而言,中國文化心理的物我交融,相合相忘,仍是以“我”為中心。正如《周易》卦象產生途徑——“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物即造化,身即心源,物與身融合化為《易》象,也就是說,物象與心源融合化一為所呈現(xiàn)的形象[2]。

      康德哲學被稱為“批判哲學”,他提出“自在之物”的概念,認為自在之物有其邏輯必然性,人的感知并非由主體而自生自滅,而是由自在之物刺激人的心靈而引發(fā)。然人的認知是通過時空而把握,因此康德稱它為“現(xiàn)象”?,F(xiàn)象的出現(xiàn),必有一個現(xiàn)象者,這個現(xiàn)象者即自在之物。人們無法認識“自在之物”,而只能認識“自在之物”給予的“現(xiàn)象”?!白栽谥铩笔歉鞣N現(xiàn)象的本質與基礎,現(xiàn)象是物質世界所擁有的屬性。如此便存在兩個世界:一是不可認識的此岸“自在之物”世界,一是可認識的彼岸“現(xiàn)象”世界。“現(xiàn)象”與“自在之物”兩個基本概念共同構建康德的哲學體系[3]。

      此后,黑格爾針對“自在之物”的現(xiàn)象與本質對康德的認識提出了批判。黑格爾認為,自在之物應是“抽去一切感性材料的抽象概念,是思維,不是具體屬性的事物”。其將“自在之物”理解為純粹的思維概念,認為“現(xiàn)象”與“自在之物”的區(qū)別是現(xiàn)象與本質的區(qū)別。本質具有同一性,而現(xiàn)象具有多樣性,本質與現(xiàn)象可以相互轉化。黑格爾從辯證法角度批判了康德“自在之物”的不可知和片面,并有所發(fā)展,其哲學思想對以后的哲學產生重要影響[4]。

      叔本華將康德“自在之物”理解為意志的體現(xiàn),把一切“現(xiàn)象”看成客體化存在??档抡J為,意志是從人的內部經驗中得出,屬于感性,對此,叔本華與貝克萊主觀唯心主義一致,認為“自在之物”即人的主觀意志。叔本華認為,雖然表象世界與意志世界有所區(qū)別,但也存在內在聯(lián)系:一切客體和表象均是意志的表現(xiàn),或是意志的客體化;而意志又通過一切具體事物表象呈現(xiàn)出來,既沒有無表象的意志,也沒有無意志的表象,這與康德的觀點截然不同[5]。

      莊子提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币饧刺烊吮臼呛弦?,“萬物與我為一”,并提出“游心”,其本質是天人合“藝”的藝術至高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物的哲學思想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標志性確立提供哲學依據,指引藝術領域對物的認識與審美提高。由此,“天人合一”在人與自然緊密關系上,形成一種與之相關的文化價值。中國文化本質上是價值文化的體現(xiàn),為人的生命與自然存在方式確立了一個形而上的價值依據。這是以“物我合一”精神體悟自然的結果,人與物是一種整體、統(tǒng)一、和諧的關系,客觀自然與人對等存在,從而獲得心靈意境和審美精神。因此,藝術中的“物”是生命體驗中挖掘出來的深刻道德品質與藝術精神,不僅賦予中國文化鮮明的道德特征和藝術特征,也影響當代文化藝術發(fā)展。

      四、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物”的再認識與“天人合一”

      物可分為“現(xiàn)實物”與“抽象物”,這種區(qū)分重點在于以怎樣的視角看待“物”,同時潛伏著可能通向審美和藝術的危機。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商業(yè)傳媒垃圾大量充斥,傳媒網絡文化以其直白性和淺近性迎合人的消費娛樂欲望,這些因素相繼出現(xiàn)或同時配合,促使這種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于是,物的再認識這一想法被提出,但說到底,再認識就是將加載在物身上的功能和概念清除,創(chuàng)作中對“物”再認識的要義不是決不同物打交道,而是要讓物以體現(xiàn)其特性的新形態(tài)存在,由此引出“天人合一”觀念。

      “天人合一”首先是一種境界,是中國哲學和詩學藝術共同追求的,也是當代東方藝術必須挖掘和尊重的。它是一種生命哲學,旨在強調天地萬物與人的交融、和諧、統(tǒng)一。在這種相互感化的融合境界中,歷代文人在書畫、詩文、樂舞中體悟天人合一的真諦?!熬辰纭笔窃谝匀藶橹行牡闹湎逻M行情景合一、物我交融的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人與自然不再有間隔,而是呈現(xiàn)出物我兩忘、我與天地“情景交融”之境?!疤烊撕弦弧笔侵腥A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歸宿,不僅涉及中國古代的道德、倫理、政治,也滲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思想和藝術探究中。

      人的自然生命與宇宙萬物的生命協(xié)調統(tǒng)一,追求一種人與物和諧親密的關系,此即“天人合一”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使用各種具體材料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天人合一”注重人與自然的同一性,是一種天人和諧的審美境界,把人看作自然物的內在因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藝術家首先要面對的是心態(tài)和自我定位問題。因此,只有用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自身與外界的關系,才能不偏執(zhí)、不迷失,保持正確的自我定位。對大量信息材料的接納與篩選始終貫穿于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從而體現(xiàn)物性的本來面目,發(fā)掘日常被忽略的物質特性。

      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要融合生存經歷和心理體驗,排除思維慣性和傳媒信息影響,以純凈的目光和心態(tài)重新審視物象和材料,提煉出最真實有益的信息。從對象、材料、形式、內容諸方面而言,以“天人合一”觀念為指導的當代藝術更注重“小我”與“大我”交融的統(tǒng)一性與整體性。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常談論天地間的整個物象,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魅力和獨特特征。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善于收集、綜合利用各種信息,在整體聯(lián)系中觀察歷史、當代、社會、個人等信息因素,具體分析各種材料的來源、特性、寓意之后,形成獨特的藝術觀念及表現(xiàn)形式。

      當代社會“天人合一”觀念注重以統(tǒng)一性、整體性、和諧性、體驗性、模糊性、主體性等思維角度,把握自然世界與人的和諧關系,從而創(chuàng)造真切感人的藝術作品。對中國藝術和藝術家而言,藝術即以生命之感、生命之情來“參天地化育,協(xié)和宇宙之靈氣,原天地之大美,縱生蕓蕓之精華”,著力于自然萬物,表現(xiàn)出“氣”“韻”“神”“情”。中國文化追求“氣韻”、崇尚“意境”、講究“傳神”?!皻忭嵣鷦印币酁橹袊鴤鹘y(tǒng)藝術理論的重要思想。論畫曰:“氣韻、神采?!敝荚谧非螽嬅嫠囆g形象的生機勃勃。謝赫“六法”作為中國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總原則,反映了中國藝術對宇宙生命美感的追求。由此,一切僵死的均與藝術無關,上述觀點證明了中國藝術重生命意義和藝術趣味的審美精神[6]。

      中國傳統(tǒng)藝術認為,藝術的至高境界即天地自然的生命律動和情感體驗。生命體與結構、形式、韻律、活力、秩序等密切相關,藝術的審美在于自然內在生命與外在物象的交融統(tǒng)一,在于藝術家全身心專注于“精氣”與宇宙之“元氣”相交合融。人之精神和宇宙之精神,與天地之精神相通合,實質是一種生命的意識,旨在追求藝術永恒生命魅力的審美價值。這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家追求審美境界的最終目的,為后人對藝術與生命的理解提供了理論基礎。

      五、“天人合一”觀念的審美意義

      從中國哲學角度講,宇宙不僅是純粹的自然形態(tài),而且是一種天地參化的普遍生命現(xiàn)象。人作為“天地之氣、萬物之靈”,與自然宇宙共同衍生出真、善、美之價值觀,以及審美體驗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境界?!疤烊撕弦弧痹谌伺c自然和諧關系上,形成了一種審美趨向和文化心理,這是人以詩意的情懷體悟自然的結果。

      天人合一也是一種忘我的思維方式,一種自然萬物與人的存在的忘我境界。在這種情景交融中,人們可獲得身心愉悅,從而在審美活動中,充分投身到自然物化中去,使個體生命與宇宙融合。中國美學正是從天人合一的生命情調和意境中,尋找一種高于任何藝術形式的最高美學標準,尋求人的靈感與本性沖動。以自然感性思維去審美,正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這是真正意義上自然化的審美,其受人類理性意識影響,強調心與景、物與我的有機統(tǒng)一、契合協(xié)調,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xiàn)。在審美層面上,人既不是物的主宰,也不是物的奴隸,“人即物,物即人”。在物性與人性交融合一中,主張客觀自然節(jié)奏與主體身心節(jié)奏和諧統(tǒng)一,使作品真實感人,并以藝術作品,培養(yǎng)“我”與觀者真實客觀的審美目光與情趣。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在自然物質世界的客觀意義之上,強調人本身的個體與客觀自然和諧統(tǒng)一?!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钡兰宜枷胝J為“天”能統(tǒng)帥萬物萬生,因此將黑色作為首要色。中國美學色彩觀強調“無色之極致”,認為“玄色”(即黑色)是天地之色、幽暗之色。

      對于當代藝術家而言,研究和了解古代傳統(tǒng)美學的審美觀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有助于在美學建構中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關系,使中國藝術在傳統(tǒng)美學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1]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M].孫周興,選編.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3]黃裕生.真理與自由:康德哲學的存在論闡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4]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5]叔本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許文妍,譯.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6]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J].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3(1).

      B83-0

      A

      1672-3805(2014)04-0084-04

      2014-01-19

      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現(xiàn)代西方繪畫中的色彩表現(xiàn)與情感研究”(13A001)

      杜冰(1980-),女,東北農業(yè)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

      猜你喜歡
      生命藝術
      生命之樹
      從地里冒出來的生命
      可愛的藝術罐
      兒童繪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紙的藝術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爆笑街頭藝術
      珍愛自我,珍愛生命
      渑池县| 临城县| 同仁县| 渝北区| 建德市| 奉节县| 正宁县| 梧州市| 平湖市| 广元市| 慈溪市| 分宜县| 通河县| 玉环县| 甘泉县| 文山县| 依兰县| 平罗县| 理塘县| 太湖县| 黄大仙区| 封丘县| 抚松县| 井研县| 高州市| 灵台县| 嘉兴市| 肇州县| 垦利县| 班戈县| 隆林| 邹平县| 青川县| 诸暨市| 禄丰县| 岫岩| 崇文区| 抚顺县| 神池县| 鄂托克旗|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