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摘要] 目的 評價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鏡電切術的療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院對126例術前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在超聲監(jiān)護下行宮腔鏡電切術,根據(jù)子宮肌瘤的不同類型及有無生育要求分別采用刨根法、旋切法及開窗法,觀察宮腔鏡電切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療效,術后隨訪2~7年。 結(jié)果 126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一例并發(fā)癥,手術時間10~90 min,術中出血15~200 ml,術后滿意率0~Ⅰ型為100.0%,Ⅱ型為93.8%。行米非司酮藥物預處理3個月后子宮平均體積縮小24.8%,子宮肌瘤平均縮小35.2%,20例有生育要求者,15例妊娠,10例已足月分娩。 結(jié)論 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鏡電切術是一種有效、安全、可靠的首選手術方式。
[關鍵詞] 子宮黏膜下肌瘤;B超;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鏡電切術
[中圖分類號] R711.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b)-0165-04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病,子宮黏膜下肌瘤占肌瘤發(fā)病率的10%~15%[1],其癥狀包括月經(jīng)過多和子宮出血導致貧血,痛經(jīng)和或下腹、腰痛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和排液,不孕和早產(chǎn)。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是治療保留子宮、不影響卵巢功能、保留或改善生育功能的最佳方法,本院2002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宮腹腔鏡手術治療各種類型的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126例,取得顯著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研究對象為本院經(jīng)宮腔鏡聯(lián)合B超檢查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并要求保留子宮或保留生育功能、無宮腔鏡電切手術絕對禁忌證的12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已婚,年齡24~56歲,平均(40.1±5.9)歲;病程最短1個半月,最長58個月,平均(17.5±11.6)個月;其中1.5 cm≤肌瘤最大直徑<2 cm 60例,2~4 cm 46例,4.0~6.5 cm 20例。
1.2 子宮黏膜下肌瘤分類
以荷蘭Haarlem國際宮腔鏡培訓學校按肌瘤與子宮肌層的關系將其分為三種類型[2]。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層擴展;Ⅰ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Ⅱ型:無蒂向肌層擴展≥50%。Ⅰ、Ⅱ型的鏡下區(qū)別在于前者黏膜來自于子宮壁呈銳角向肌層移行,后者呈鈍角。本組資料中,0型55例,Ⅰ型45例,Ⅱ型26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B超檢查以確定肌瘤大小、部位、瘤蒂附著位置及粗細,并取子宮內(nèi)膜行病理檢查以除外惡性病變,選擇肌瘤直徑4~6.0 cm的患者14例,術前給予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批號:130403)口服,1次/d,2.5 mg/次,連服3個月,進行術前藥物預處理。
1.3 方法
1.3.1 儀器與設備 手術器械及設備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電視宮腔鏡及單極電割鏡。設置電割電極功率為80~100 W,凝固電極功率60~70 W,膨?qū)m液的流量200~250 ml/min;B超為荷蘭產(chǎn)多焦點線陣,多焦點凸陣超聲掃描儀,探頭頻率為3.5 MHz。
1.3.2 手術適應證及禁忌證 適應證[2]:①月經(jīng)過多或子宮異常出血癥狀。②子宮大小≤孕10周,宮腔深度<12 cm;Ⅰ、Ⅱ型肌瘤大小一般限于直徑≤5 cm,Ⅱ型肌瘤邊緣距漿膜面≥5 mm。③黏膜下瘤蒂的大小一般<5 cm,脫垂于陰道的黏膜下肌瘤其大小或蒂的粗細不限。④子宮無惡性病變。⑤對于年輕多發(fā)性肌瘤患者的子宮黏膜下肌瘤為主者。禁忌證:急性生殖道感染、宮頸瘢痕、宮頸不能充分擴張、子宮過度屈伸、宮腔鏡不能進入宮腔,心、肝、腎功能不全,子宮惡性腫瘤。
1.3.3 術前準備 手術時間選在月經(jīng)干凈3~7 d進行,術前禁食水,無米索前列醇禁忌證者,肌瘤未脫出宮頸者術前晚在術者陰道后穹隆處放置400 μg米索前列醇以軟化擴張宮頸。有米索前列醇禁忌證者,術前晚宮頸插擴張棒。子宮肌瘤脫出陰道內(nèi)者,術前常規(guī)陰道擦洗每日2次,共2~3 d。常規(guī)行實驗室檢查,尤其注意有血糖升高者的檢查結(jié)果。
1.3.4 手術方式 采用持續(xù)硬外麻醉或腰硬聯(lián)合或靜脈麻醉,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充盈膀胱至宮底完全暴露于B超的監(jiān)護下,膨?qū)m液為5%葡萄糖,血糖高者則用25%甘露醇作為膨?qū)m液。膨?qū)m壓為100~250 mm Hg,膨?qū)m液流量200~250 ml/mim,總量300~1200 ml,平均600 ml。宮頸擴張至10~11 cm。不同類型實施不同方法[3],具體如下。0型:突出宮頸的有蒂者采用直接扭轉(zhuǎn)法,卵圓鉗鉗夾瘤體向同一方向扭轉(zhuǎn)摘下瘤體,若瘤體表面血管豐富,可先電凝血管再電切瘤蒂,對于較大瘤蒂部不易暴露者,先將肌瘤切割成塊,用卵圓鉗取出,剩余部分直接用宮腔鏡電切除;若肌瘤根部較粗,在肌瘤的根部作對應的切割,使蒂變細,自切斷根蒂或卵圓鉗直將肌瘤鉗夾扭轉(zhuǎn)取出。Ⅰ型:直視下從肌瘤位于宮腔內(nèi)最突出部分開始,將電切環(huán)越過突出宮腔的肌瘤表面至其后部,自宮底向?qū)m頸方向逐層切割,直至肌瘤切除為止,或?qū)⒘鲶w電切成2塊或多塊,用卵圓鉗取出肌瘤,對于肌層內(nèi)肌瘤盡可能一次切凈,避免兩次手術。0型及Ⅰ型術中出血較少。Ⅱ型:無生育者,采用旋轉(zhuǎn)根治方法,可直接用環(huán)狀電極在肌瘤最突出部位表面切開黏膜及肌瘤的包膜,同時給予縮宮素注液使肌瘤凸向?qū)m腔,切割肌瘤直至切凈;有生育要求者,先用針狀電極在肌瘤最突出部分縱行劃開黏膜及肌瘤包膜,再用環(huán)狀電極在肌瘤的表面逐層切割,切除突向?qū)m腔的瘤體,同時靜脈點滴縮宮素或?qū)m頸注射縮宮素,使肌瘤擠入宮腔,使子宮壁與肌瘤的界限更清楚,減少出血,再用環(huán)狀電極將肌瘤床修平整,切除肌瘤床的假包膜,保留肌瘤床周邊的包膜及內(nèi)膜組織,減少術后子宮粘連的發(fā)生,必要時術后給予雌激素治療,Ⅱ型術中出血較多。術后切除組織均送病理檢查。術后檢查宮腔,是否有活動性出血。術后常規(guī)口服抗生素、止血藥防止術后感染及出血。
1.3.5 術中監(jiān)護 術中全程B超嚴密監(jiān)護下密切觀測切割范圍及深度,引導術者于蒂的瘤體緣處切割,防止漏切或子宮穿孔[2]。同時嚴格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避免發(fā)生并發(fā)癥。
1.4 療效判定標準
滿意:術后月經(jīng)量正常、周期規(guī)律,無肌瘤殘留或剩余肌瘤無復發(fā),貧血癥狀明顯改善;不滿意:月經(jīng)量增多至術前水平,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剩余肌瘤有復發(fā)或增大,需行2次宮腔鏡或開腹手術[4]。
1.5 術后隨訪
術后1、3、6個月常規(guī)隨訪,了解陰道出血、有無感染、子宮大小及月經(jīng)恢復情況、剩余肌瘤轉(zhuǎn)歸,行婦科檢查、B超檢查了解盆腔情況,有生育要求者,常規(guī)手術后4~8周行宮腔鏡檢查,了解宮腔恢復情況,防止宮腔粘連,血常規(guī)檢測患者的貧血糾正情況。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手術情況
本組126例患者宮腔鏡手術均成功,術前超聲測量肌瘤直徑1.5~6.5 cm,切除組織15~208 g,手術時間10~90 min。所有0型、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均1次切凈,Ⅱ型16例1次性切除,10例未一次性切凈,而絕大部分切除至瘤面低于內(nèi)膜約5 mm終止手術,無一例因切除不徹底而出現(xiàn)臨床癥狀,無子宮穿孔、感染、低鈉血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中出血15~200 ml;術后住院時間最短1 d,最長5 d,平均(3.8±1.2) d。
2.2 米非司酮肌瘤預處理后手術情況
14例患者術前給予口服米非司酮,2.5 mg/次, 1次/d,連續(xù)服用3個月,絕大多數(shù)肌瘤體積均有縮小,用藥后子宮縮小率為24.8%,子宮肌瘤縮小率為35.2%,子宮體積縮小速度快于肌瘤縮小的速度。
服用米非司酮肌瘤預處理后,術中可見宮腔比較潔凈,視野寬闊,子宮內(nèi)膜變薄及血管呈萎縮狀,肌瘤組織質(zhì)地脆弱,容易用鉗子夾出,有利于肌瘤向子宮腔內(nèi)突出使無蒂性變成有蒂性,增加壁間內(nèi)凸肌瘤向?qū)m腔內(nèi)突出的程度,有利于于手術,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但肌瘤界限不如未服藥者清晰,子宮肌瘤回縮能力降低。
2.3 術后情況
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其中有3例發(fā)生一過性發(fā)熱(37.5~38.5℃)對癥處理后好轉(zhuǎn)。術后3~10 d陰道有少量淡紅色分泌物排出,無需處理,流血量多者給予肌內(nèi)注射縮宮素,對于有生育要求者必要時口服雌激素以促進子宮內(nèi)膜生長,預防宮腔粘連。本組所有患者恢復良好,住院3~5 d。
2.4 術后隨訪
術后隨訪最短2個月,最長7年,0型、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術后滿意率達100%,Ⅱ型子宮黏膜下肌瘤者中有10例未能1次全部切凈,10例中有8例術后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其中4例因殘余肌瘤突入宮腔行鉗夾取出而愈,3例行2次宮腔鏡電切術后而愈,另1例經(jīng)隨訪術后肌瘤繼續(xù)增長而行子宮切除術,術后滿意率為95.2%。20例有生育要求者,術后已妊娠15例,其中10例已足月分娩,5例正在妊娠中,術后妊娠率達75%。
3 討論
3.1 宮腔鏡電切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效果評價
宮腔鏡技術是婦科領域一門新的微創(chuàng)學科,具有無需開腹、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保留子宮、不留瘢痕或改善有生育要求者的生育能力、極大降低了妊娠者剖宮產(chǎn)術等優(yōu)點[5-6]。本組患者術后恢復良好,116例均為一次性黏膜下切除肌瘤,術后隨訪至6個月,月經(jīng)改善,貧血糾正,肌瘤無復發(fā)或再生。
3.2 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鏡電切術的安全性
嚴格選擇手術適應證,熟練手術操作技巧,有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生密切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于較大肌瘤一次全部切除困難時,將肌瘤切除超過70%即可,不可強求切除全部肌瘤,必要時考慮二期手術。需要注意的是對于Ⅱ型黏膜下肌瘤選擇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時,術前一定要對肌瘤的大小、肌瘤向肌層擴展的深度、肌瘤所處宮腔的位置、肌瘤底部與子宮壁的比例給予綜合評估。對于Ⅱ型者肌壁間肌瘤較大,肌瘤無法向?qū)m腔內(nèi)突出,故手術中適時靜脈注射縮宮素使肌壁不斷隨子宮收縮被擠向?qū)m腔,有利于手術操作和肌瘤的全部切除。液體介質(zhì)的吸收量與手術時間有關系,手術時間越長,液體吸收量越多,對于手術時間較長者要嚴密監(jiān)測膨?qū)m液的吸收量、血糖及電解質(zhì),必要時終止手術,以防發(fā)生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綜合征。因此,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防止水中毒,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中要采用超聲全程監(jiān)護,尤其對Ⅱ型患者非常重要,可增加手術的安全性,避免發(fā)生子宮穿孔、減少出血、避免氣體栓塞、低鈉血癥、心臟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本組患者無一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
3.3 術前子宮肌瘤米非司酮藥物預處理的療效
米非司酮是一種作用在受體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質(zhì)醇的類固醇,其通過直接對抗孕酮活動或抑制PH基因的表達、抑制子宮肌瘤組織中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的表達,以減少或阻斷子宮動靜脈血流等途徑,使肌瘤萎縮或體積減小[7]。這樣可使手術更容易、更迅速,可減少手術并發(fā)癥,且其價格低,因此術前口服米非司酮預處理可縮小肌瘤體積、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誘導患者暫時性閉經(jīng),潔凈手術視野、降低手術難度,是一種安全、有效、經(jīng)濟的子宮肌瘤術前輔助藥物[8],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可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本組選14例行術前藥物預處理治療的效果顯示了米非司酮預處理的優(yōu)越性。
3.4 手術有關的注意問題
大多數(shù)患者手術出血量較少,但術中必須嚴格止血,術后宮腔不能有活動性出血,如電切環(huán)不能徹底止血,需用電凝滾球協(xié)助止血,若電凝滾球仍不能止血也可用絲線“8”字縫合子宮頸外口,以提高宮內(nèi)壓,可壓迫頸管內(nèi)止血,拔出球囊時一并拆除縫線。也可給予新生化或益母草等藥物,有助于防止術后出血[9-10]。
綜上所述,宮腔鏡電切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優(yōu)越性已備受臨床肯定,易被患者接受,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23.
[2] 夏恩蘭.宮腔鏡學及圖譜[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8,200-201,215.
[3] 高雪梅,羅國林,蘇站勤.子宮肌瘤的宮腔鏡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2,28(12):890-891.
[4] 汪清,陳敏,鄭瑞蓮,等.宮腔鏡下單極電切割和激光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比較研究[J].實用婦產(chǎn)科雜志,2005, 21(6):364-365.
[5] 程金華,張玉榮,毛為會,等.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52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3,19(1):45-50.
[6] 夏恩蘭. 婦科內(nèi)鏡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42-143.
[7] 王曉雷,秦玉靜,于景榮,等.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預后相應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5,21(9):546-547.
[8] 李風,王曉雷,宮華芳,等.宮腔鏡手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248例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7,23(9):710-711.
[9] 陳志遼,陳湘云,陳勒,等.宮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16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于產(chǎn)科雜志,2004,20(11):698.
[10] 王云,劉建平,溫建梅,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490例臨床分析[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2,24(4):22-2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林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