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西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民族學(xué)院,重慶400715)
在《圣經(jīng)》記載中,西亞人想要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耶和華因嫉妒而降罪,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通。[1]巴別塔是否真實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卻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古代西亞的確是一個眾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不僅有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Akkadians)、阿摩利人(Amorites)、腓尼基人(Phoenicians)、希伯來人(Hebrews)、亞述人(Assyrians)、迦勒底人(Chaldaeans),還有印歐語系的赫梯人(Hittites)、加喜特人(Kassites)、米底人(Medes)、波斯人(Persians),此外還有語系歸屬不明的蘇美爾人(Sumerians)和胡里安人(Hurrians),等等。一個個民族相繼登上歷史的舞臺,然后又匆匆離去。這些民族在不斷的沖突中也進行著多方面的文化融合,他們互相吸取對方先進的文化成果,為亞述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述人是講塞姆語的民族,因生活在兩河流域北部亞述地區(qū)而得名。亞述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良,氣候四季分明,降水較豐富,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達到600毫米。這一地區(qū)河流、小溪、水井密布,形成了不需要進行人工灌溉的農(nóng)業(yè)區(qū)。河谷地帶適合種植大麥、小麥、果樹、蔬菜等,丘陵山坡地帶適合種植牧草。亞述地區(qū)是早期居民理想的定居點,兩河流域地區(qū)史前文化遺址多分布在亞述地區(qū),如哈蓀那文化、哈夫拉文化及薩馬臘文化等。[2]24-25雖然亞述地區(qū)先于南部巴比倫尼亞地區(qū)產(chǎn)生了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形成了較大規(guī)模的居民定居點,但隨著人工灌溉技術(shù)的出現(xiàn),南部蘇美爾地區(qū)迅速后來居上,率先建立了城市國家,發(fā)明了文字,進入了文明時代。
公元前五千紀下半葉,蘇美爾人來到了兩河流域的南部,創(chuàng)造了更為先進的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后,進入了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900—2300年),同時也是一個城邦爭霸的混亂時期。這時蘇美爾地區(qū)的城邦不下幾十個,烏爾、烏魯克、拉伽什、基什、溫馬、尼普爾、拉爾撒等是其中較有實力的幾個。在早王朝時期,蘇美爾地區(qū)的城邦國家實力有限,再加上互相爭霸,他們無暇北上顧及亞述地區(qū)。因此,在早王朝的幾百年時間里,亞述人與南方的蘇美爾人相安無事。
然而阿卡德人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亞述人與南部巴比倫尼亞地區(qū)獨立發(fā)展的局面。阿卡德人是講塞姆語的民族,公元前3000年來到兩河流域,居住在蘇美爾以北的沖積平原上。當蘇美爾各城邦混戰(zhàn)之時,阿卡德人抓住了天賜良機,在他們偉大的領(lǐng)袖薩爾貢率領(lǐng)下,不失時機地踏上了歷史舞臺。薩爾貢出身卑賤,母親是個低能人,不知其父。[3]87然而他卻智慧超人,曾做過基什王烏爾扎巴巴的“持杯者”,[4]111在戰(zhàn)亂中他篡奪了基什的王位,繼而征服了整個兩河流域,建立了統(tǒng)一的阿卡德王朝。
阿卡德王朝期間,亞述人臣服于阿卡德人。在阿淑爾城出土了一根銅劍,在銅劍上刻著這樣的銘文:“曼尼什圖舒,基什王,阿朱朱,他的仆人,鑄造了這件貢品獻給神”。[5]19曼尼什圖舒是薩爾貢的孫子,是阿卡德王朝的第三王,他的頭銜是“基什之王”,是帝國之王的頭銜。阿朱朱是他的仆人,顯然是曼尼什圖舒統(tǒng)治下的附屬王。尼尼微,亞述地區(qū)另外一個重要城市也被阿卡德王朝控制。在尼尼微發(fā)掘了一個阿卡德王的青銅面罩。在阿卡德王的一則銘文里記載,曼尼什圖舒在尼尼微建筑了一座神廟。那臘姆辛在亞述北部地區(qū)建立的軍事基地和貿(mào)易中心就位于現(xiàn)哈布爾河地區(qū)的古代遺址波臘克丘。在阿淑爾城出土雪花石膏花瓶碎片提到了伊提提,他的頭銜為大法官,從銘文的字體可以看出,這可能屬于阿卡德時期。他把從底格里斯河?xùn)|岸地區(qū)旮蘇爾城搶掠的花瓶送給阿淑爾城的女神伊南娜。
阿卡德人的輝煌是那么的短暫,當薩爾貢去世以后,全國各地的暴亂此起彼伏,帝國已經(jīng)搖搖欲墜,大約在公元前2193年,沙爾卡利沙利去世,帝國崩潰,到處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蘇美爾王表》發(fā)出了這樣的悲嘆:“誰是國王,誰不是國王”。[4]113來自東北山區(qū)的庫提人(Gutians)給其最后一擊,阿卡德帝國滅亡以后,庫提人成了蘇美爾和阿卡德的臨時主人。但是庫提人并沒有建立起統(tǒng)一的國家,其統(tǒng)治也比較薄弱。蘇美爾人抓住了政治動亂帶給他們的機會,于公元前21世紀享受了一段短暫的自身霸權(quán)的復(fù)興,這就是烏爾那穆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烏爾那穆經(jīng)過一系列的征服戰(zhàn)爭,重新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地區(qū),建立了一個空前的大帝國。根據(jù)《蘇美爾王表》記載,烏爾第三王朝前后共有5個王,累計統(tǒng)治了108年。[4]125在烏爾第三王朝期間,亞述人重新處于蘇美爾人的統(tǒng)治之下,失去了獨立。
亞述地區(qū)的居民相對于南方的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在文化上要落后許多,但在阿卡德王朝和烏爾第三王朝統(tǒng)治期間,亞述人積極吸收蘇美爾人與阿卡德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迅速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程度,使亞述人擺脫了蒙昧?xí)r代進入了文明時代。亞述人的歷史和文化深受巴比倫尼亞地區(qū)文化的影響,最突出的一點是亞述人吸收了蘇美爾人創(chuàng)作的楔形文字,使用了阿卡德人創(chuàng)作的阿卡德語。他們對阿卡德語進行改造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亞述語,古亞述語是阿卡德語中重要的一種方言。[6]241-242
烏爾第三王朝后期,來自敘利亞沙漠的阿摩利人開始侵入兩河流域。他們以放羊和養(yǎng)驢為生,有一則銘文這樣描述他們:“阿摩利人他們不知谷物……阿摩利人他們既不知道房子也不知道城鎮(zhèn)”。[7]58烏爾第三王朝的危機不僅僅是來自西方阿摩利人的入侵,東方高地的埃蘭人(Elamites)也加入了進來,并且充當了烏爾第三王朝的終結(jié)者。公元前2006年,埃蘭人攻陷了烏爾城,可憐的末王伊比辛做了俘虜,被押往伊朗,并死在那里。[8]163《烏爾覆滅哀歌》中這樣描述了烏爾的滅亡:“在城市中,妻子被拋棄,兒子被遺棄,財產(chǎn)被丟棄。噢,南那神,烏爾被毀滅,他的人們被驅(qū)逐!”[9]459-460
阿摩利人進入兩河流域后建立了眾多王朝,如伊新、巴比倫、拉爾薩、埃什奴那等。其中一支阿摩利人在亞德庫爾埃勒帶領(lǐng)下進入亞述地區(qū),他首先在迪亞拉地區(qū)活動,占據(jù)了札臘魯魯城。其子伊拉卡波卡布繼承王位后,部落勢力逐漸發(fā)展壯大,他以哈布爾上游的舒巴特恩利勒城和阿淑爾城對面的埃卡拉圖城為中心,向南方發(fā)展勢力。沙姆西阿達德繼位時,他面臨著兩個主要的敵人:迪亞拉地區(qū)的埃什嫩那王朝和幼發(fā)拉底河中游的馬瑞王朝。在亞述東部地區(qū),沙姆西阿達德派他的長子伊什美達干進行征服。伊什美達干頗具其父之風(fēng),精明能干。他最初與埃什嫩那結(jié)成軍事同盟,共同對大小札布河流域進行征服。伊什美達干在這一地區(qū)取得了一系列勝利。西部的馬瑞已經(jīng)成兩河流域西北部一個最強大國家。這種情況下,沙姆西阿達德不得不同馬瑞保持著友好的關(guān)系,并結(jié)成聯(lián)盟。不久,當沙姆西阿達德的羽翼豐滿后,他開始積極謀劃對馬瑞的征服計劃,企圖消滅對方。最初局勢對沙姆西阿達德并不利,但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役之后,沙姆西阿達德成功征服了馬瑞,使馬瑞成為其帝國的一部分,并把自己的小兒子亞斯馬赫阿杜安置在馬瑞,對馬瑞進行統(tǒng)治。亞斯馬赫阿杜在其父沙姆西阿達德的命令下,繼續(xù)向馬瑞的北邊和西北進軍,征服了眾多游牧部落和一些重要城市,并進軍敘利亞中部地區(qū)。根據(jù)沙姆西阿達德的銘文記載,此時沙姆西阿達德帝國的勢力向西已達到了地中海濱:“我把刻有我偉大名字的石碑,立在大海之濱的黎巴嫩”。[10]274
在沙姆西阿達德統(tǒng)治時期,亞述人和阿摩利人進行了文化上的不斷融合,阿摩利人對亞述人的影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影響而不是軍事征服。亞述人在與阿摩利人的沖突中充分吸收了他們先進的文化成果,這為亞述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亞述人對阿摩利人文化的吸收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政治上,亞述人吸收了阿摩利人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方式及君權(quán)神授的理念,建立了君權(quán)至上的王國;其次,在文化領(lǐng)域,亞述人在宗教信仰、法律、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全盤吸收了阿摩利人的文化成果。如在宗教信仰方面,亞述的諸神與巴比倫尼亞的大致一致,只不過原僅在阿淑爾城崇拜的亞述的國家神阿述爾取代了蘇美爾的神王恩利勒成為眾神之王。另一方面,由于蘇美爾和巴比倫文化的深厚影響,亞述人自己常常也信仰巴比倫的神靈。比如,亞述王接受沙馬什賜予他的權(quán)力,尼奴爾塔是亞述人的戰(zhàn)神和狩獵之神,在公元前1千紀以后,巴比倫的智慧之神那布在亞述人的宗教生活中也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亞述人也吸收了阿摩利人在城市中建筑神廟的宗教傳統(tǒng),大亞述地區(qū)的神廟建筑與蘇美爾和巴比倫的略有不同。亞述神廟建筑的布局是以阿淑爾神廟和神塔為中心,高大宏偉,辛和沙馬什的神廟分立兩側(cè),輔之以阿奴和阿達德的小塔,這表現(xiàn)出了亞述地區(qū)和巴比倫尼亞地區(qū)的宗教信仰的不同之處。亞述人也吸收了阿摩利人注重利用法典進行統(tǒng)治的方式,他們發(fā)展了巴比倫尼亞編撰的重大法典形成了自己的《中亞述法典》。《中亞述法典》在編撰體例,行文風(fēng)格及內(nèi)容方面與阿摩利人的法典基本一致,成為巴比倫法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shù)方面,亞述人也接受了阿摩利人的浮雕藝術(shù),但亞述人浮雕的主題和南方巴比倫地區(qū)有所不同。戰(zhàn)爭與狩獵是亞述人浮雕的主要主題,亞述人的浮雕規(guī)模龐大、氣勢恢宏,其大型雕刻“人首飛牛”是其典型代表。
公元前16—14世紀,亞述地區(qū)發(fā)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胡里安人的入侵與建國。胡里安人的崛起徹底改變了近東的勢力格局,胡里安人的米坦尼王國一度成為近東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亞述人在胡里安人的陰影下生活了200余年。
胡里安人是一支比較獨特的民族,他的語言既不屬于塞姆語系也不屬于印歐語系,屬于所謂的“小亞細亞語族”,它與后來的烏拉爾圖語(Urartian)具有較近的關(guān)系。[8]234從胡里安人的語言及宗教信仰顯示胡里安人可能起源于北部的亞美尼亞高原。但是他們從沒有被限制在這一地區(qū)。眾多證據(jù)顯示,早在阿卡德王朝時期,胡里安人就遷入了兩河流域地區(qū),在亞述的哈布爾地區(qū)建立了眾多胡里安人的小城邦。在烏爾第三王朝期間,在迪亞拉地區(qū)出現(xiàn)了眾多胡里安語的人名,顯示了胡里安人已經(jīng)遷入了亞述地區(qū)的東部。也有一種理論認為,胡里安人就是亞述地區(qū)的原有居民,他們是在阿摩利人的侵入下才被迫分散于整個亞述地區(qū),這種理論主要建立在對早期亞述地區(qū)地名的分析上,這些地名含有胡里安語的因素。[5]38
在沙姆西阿達德時代,胡里安人已廣泛地分布在兩河流域北部地區(qū),西部的阿伯丁(Abdin)地區(qū)由一個胡里安王子統(tǒng)治,東部的扎格羅斯地區(qū)也受到了胡里安人的影響,沙姆西阿達德的一個孫子娶了胡里安人部落的公主。沙姆西阿達德死后,胡里安人的勢力逐漸壯大,他們逐漸控制了敘利亞和哈布爾河地區(qū),成為亞述人強有力的對手。公元前1550年左右,胡里安人在幼發(fā)拉底河?xùn)|岸、敘利亞等地建立了眾多的王國,其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王國被稱為米坦尼王國。在經(jīng)過數(shù)次戰(zhàn)爭后,米坦尼王國和小亞細亞的赫梯王國及北非的埃及建立了平等的同盟關(guān)系,公元前1472年,一位米坦尼國王打敗了埃及的圖特摩斯三世,進軍幼發(fā)拉底河,打敗了亞述人及巴比倫人。一時之間,米坦尼王國成為古代近東的霸主,亞述人、巴比倫人、埃及人及赫梯人受到米坦尼的控制,紛紛進獻貢品。
胡里安的崛起對亞述人最大的影響是亞述人逐漸變成了附庸,失去了獨立的地位。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亞述人雖然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強有力的城邦,但是許多小邦并沒有失去獨立。公元前1472年之后,一位米坦尼國王蘇斯塔塔爾(Saustatar)最終吞并了亞述人的城邦。銘文記載蘇斯塔塔爾搶劫了阿淑爾城門上鑲嵌的金子與銀子,用來裝飾他自己的宮殿。亞述王成了米坦尼王的附庸,只維持了名義上的統(tǒng)治。出土于阿淑爾城的屬于公元前十五世紀之后的法律文獻顯示,亞述的官吏們具有胡里安語的名字,有兩個官員的文獻顯示他們和他們的后代要服務(wù)于米坦尼王。在米坦尼的統(tǒng)治下,亞述人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以至于在6代國王統(tǒng)治期間,一直到公元前1420年,沒有任何亞述王室銘文出土。這一時期,我們對亞述人的了解主要依據(jù)為小鎮(zhèn)奴孜(Nuzi)出土的一批文獻。這些文獻顯示,胡里安人的文化對亞述人有著強有力的影響。文獻也顯示,在胡里安人的統(tǒng)治之下,亞述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王國,奴孜并不屬于亞述人管理,而是擁有自己的國王,是米坦尼的一個附屬國。亞述地區(qū)的其他城邦如尼尼微、阿淑爾和伊爾比勒(Erbil)也是獨立的管理行政單位。
然而,在公元前15世紀結(jié)束的時候,亞述人開始了復(fù)蘇的跡象,他們重建了阿淑爾城的城墻,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簽訂了邊境條約。大約公元前1400年左右,一位亞述王頻繁地和埃及王進行書信往來,并得到了20塔蘭特的金子作為禮物。米坦尼和赫梯的一份條約顯示,亞述人逐漸擺脫了胡里安人的控制。一度強盛的米坦尼在赫梯人和埃及人的打擊下,逐漸衰弱,并且王室陷入內(nèi)亂,宮廷謀殺事件也層出不窮。國王圖什臘塔(Tushratta)在給埃及王阿蒙霍特普三室的一封信中敘述了他登上王位的過程:“當我繼承我父親的王位時,我還是個孩子,帕爾黑(Parhi)在我的國土上做了很多邪惡的事情,并殺死了他的主人?!覛⑺懒酥\殺我哥哥阿爾塔舒馬臘(Artashumara)的人?!保?1]77但并沒有證據(jù)證明阿爾塔舒馬臘曾在圖什臘塔之前為王,因此圖什馬臘的王位很可能也是篡奪而來。亞述人抓住了米坦尼陷入內(nèi)憂外患的這一良機,在他們強有力的領(lǐng)袖阿淑爾烏巴里忒的帶領(lǐng)下,重新崛起。不久,亞述人滅亡了胡里安建立的米坦尼王國。從此之后,胡里安人作為一只政治力量在歷史上消失了,它的歷史和文化也慢慢地被人們遺忘。
胡里安人在近東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對近東局勢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胡里安人對亞述人的影響不僅僅表現(xiàn)在軍事征服上,其文化上的影響也隨處可見。亞述人在使用自己的亞述語的同時也吸收了胡里安的語言,這時的亞述人常具有兩個名字,一個是亞述語,一個是胡里安語,眾多地名也采用胡里安語來命名。胡里安語已經(jīng)深入到了亞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元前14—12世紀,是亞述人復(fù)蘇的世紀,一位接一位精明強干的亞述王力爭使亞述成為與埃及、赫梯和巴比倫并駕齊驅(qū)的強國。他們經(jīng)過一系列的南征北戰(zhàn)逐漸收復(fù)了亞述人失去的土地,慢慢地重新恢復(fù)了對兩河流域北部地區(qū)的統(tǒng)一。但是,此時兩河流域地區(qū)卻面臨著新的危機,一批新的游牧民族不斷侵入兩河流域,對兩河流域文明的發(fā)展構(gòu)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批新的民族就是阿拉米亞人。
阿拉米亞人的起源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的語言屬于塞姆語系,與迦南語、希伯來語同屬于塞姆語系的西北方言。阿拉米亞語與阿拉伯語并沒有太近的關(guān)系,因此阿拉米亞人并不是來源于阿拉伯半島,一般認為阿拉米亞人來源于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帶。阿拉米亞人與猶太人或許有某種種族關(guān)系,《圣經(jīng)·申命記》中記載雅各布在神耶和華面前說,我的祖先是流浪的阿拉米亞人,流浪到埃及。[1]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11世紀早期,阿拉米亞人定居在敘利亞一帶。在《圣經(jīng)》里記載了掃羅(Saul)、大衛(wèi)(David)和所羅門(Solomon)同阿拉米亞人的斗爭。阿拉米亞人不僅與猶太人作戰(zhàn),同時他們也大規(guī)模地侵入亞述地區(qū)。亞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的銘文記載:“我越過幼發(fā)拉底河28次,……為了追趕阿拉米亞人。”[5]61來自沙漠地區(qū)的阿拉米亞人成為亞述人當時最主要的威脅。根據(jù)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的銘文記載,阿拉米亞人已經(jīng)成功地越過了幼發(fā)拉底河(亞述人心目中屬于他們的永久的土地),居住在整個河岸地帶,從南方的巴比倫到北方的卡徹米什(Carchemish)。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死后,亞述人的勢力急劇衰退。而堅韌的阿拉米亞人趁著亞述人的衰弱進一步入侵亞述地區(qū)。阿拉米亞人是如何侵入亞述地區(qū),又侵占了哪些城市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一塊斷裂的石碑上找到答案。這塊石碑有破損,因此我們無法知曉石碑上的銘文是哪位國王刻寫的,一般認為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的繼承人,他的兒子阿淑爾貝勒卡拉(Ashur-bel-kala)刻寫的。這塊碑文很奇怪,一部分是用第一人稱,另一部分是采用第三人稱。第三人稱的說話者被認為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碑文敘述了提格拉特帕拉沙爾在眾多地方攻擊了阿拉米亞人的商隊,這些地方遠離幼發(fā)拉底河,深入亞述地區(qū)腹地,如哈布爾上游的圖爾阿布丁(Turn Abdin)、底格里斯河沿岸、哈蘭(Harran)地區(qū)。[5]66雖然銘文顯示提格拉特帕拉沙爾能夠成功地趕走阿拉米亞人的商隊,有時甚至一個月里能成功阻止三四個阿拉米亞商隊的侵入,但毫無疑問的是,阿拉米亞人的入侵已經(jīng)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他們已成功地侵入到整個亞述地區(qū)。
阿淑爾貝勒卡拉在他的哥哥統(tǒng)治不到兩年后登上了王位,便立即開始了對北方地區(qū)的征服。他的軍隊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得了一些戰(zhàn)利品,但是他的軍隊缺乏持久的戰(zhàn)斗目標及有效的管理。阿淑爾貝勒卡拉也開展了幾次打擊阿拉米亞人的軍事活動,但是他的銘文顯示阿拉米亞人已無法輕易從幼發(fā)拉底河被徹底趕走,阿拉米亞人的入侵已成為亞述人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雖然阿拉米亞人成功入侵到亞述的多個地區(qū),但是他們并沒有馬上建立自己的國家,直到公元前10世紀下半葉,阿拉米亞各個部落才開始聯(lián)合建立國家。正是由于阿拉米亞人遲遲不能建立國家,給了亞述人喘息的時機。阿淑爾丹登上王位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征服,成功的擊潰了阿拉米亞人,焚燒了他們的城市。阿淑爾丹及之后的幾個世紀里,亞述人所向披靡,再次成為古代近東的霸主。
雖然在文明程度上阿拉米亞人要遠遠落后于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但他們的入侵卻給亞述地區(qū)及整個兩河流域帶來一項重要的文明成果,那就是他們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文字使整個近東民族受益。近東眾多民族如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古波斯人、赫梯人等都使用楔形文字來書寫他們的語言,但是楔形文字過于復(fù)雜,難寫難認。阿拉米亞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阿拉米亞字母文字,阿拉米亞字母文字便于書寫與記憶,在與楔形文字的競爭中取得了優(yōu)勢,楔形文字受到了阿拉米亞字母文字的強烈沖擊。在亞述帝國時期(公元前9—7世紀),亞述人已經(jīng)普遍使用阿拉米亞字母文字。公元前5世紀,阿拉米亞字母文字已經(jīng)成為疆域龐大的波斯帝國境內(nèi)各族人共同使用的文字。公元前1世紀左右,楔形文字及希伯來文字已經(jīng)成為死文字,直到阿拉伯民族到來之前,阿拉米亞字母文字一直是近東最普遍使用的文字。
公元前8—7世紀是亞述人的世紀,亞述人在他們強有力的軍事首領(lǐng)的帶領(lǐng)下四處出擊,以秋風(fēng)掃落葉之勢,席卷了整個近東地區(qū),所向披靡。公元前733年,亞述人打敗了以色列人,摧毀了他們建立的以色列王國,征服了敘利亞地區(qū)的眾多國家,解決了亞述人西面所面臨的威脅。亞述人向南征服了巴比倫地區(qū)。公元前729年,亞述王親赴巴比倫參加“握馬爾杜克手”的國王儀式,正式就任巴比倫王,解決了帝國的南部威脅。公元前714年,亞述人打敗了東北部烏拉爾圖人建立的國家,征服了東北山區(qū)。公元前691年,亞述人擊垮了東南地區(qū)的埃蘭人。公元前674年,亞述人進攻埃及,攻陷孟斐斯。亞述軍隊僅用了15天時間就征服了埃及,各地的王公望風(fēng)而降,亞述王任命了十個王公統(tǒng)治埃及。公元前669年秋,亞述人再次進攻埃及,占領(lǐng)了埃及首都底比斯。這時的亞述軍隊已經(jīng)遠離本土2 100公里,是亞述有史以來所征服的最遠地區(qū)。至此,亞述人建立了一個地跨亞非兩大洲疆域遼闊的大帝國。
雖然亞述人在某一個時段內(nèi)能夠所向披靡,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民族,然而這些被征服的民族并不會輕易放棄反抗,亞述人的征服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這也給亞述人的滅亡埋下了隱患。后來米底人和迦勒底人相繼崛起,與亞述人展開了長期的斗爭,并成功地擊敗了亞述人。
米底人是屬于印歐語系的民族,是雅利安人的一個分支,公元前6000年生活在中歐和南俄草原一帶,公元前3000年左右遷徙到中亞一帶。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進一步南遷,進入伊朗高原和印度。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主要分為兩大部落,米底部落居住于伊朗高原西北部,波斯部落居住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9—8世紀,米底人形成了許多較小的城市國家,它們一般由一個城市(要塞)和若干村莊組成。米底人最初并不十分強大,但對亞述來說,它帶來的威脅很快就變得不可忽視。亞述銘文中稱米底為“遠方的米底人”“東方大國米底”等。最初,亞述人對米底人是抱著一種友好的態(tài)度,因為米底所處的地理位對于亞述來說意義非凡。首先,米底可以成為潛在的聯(lián)盟,共同對付埃蘭;其次,米底可以作為亞述防御來自俄羅斯地區(qū)新民族的堡壘。然而,隨著米底勢力的逐漸增強,米底和亞述的關(guān)系逐步惡化。約公元前624年,米底出現(xiàn)了一個強有力的王夸克薩瑞(Kuaksari)。他統(tǒng)一了眾多的米底各部,成為亞述東方的強敵。
迦勒底人是塞姆語族的一支,他們步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和阿拉米亞人的后塵,于公元前11世紀左右遷移到巴比倫尼亞南部,逐漸強盛起來。當亞述人囊括兩河流域時,迦勒底人并沒有被征服,當亞述帝國的勢力日益衰落,他們便得到了崛起的機會。公元前626年,當亞述王和其任命的巴比倫先后死去后,迦勒底人的首領(lǐng)那波帕拉沙爾(Nabopolassar)登上了巴比倫的王座,成為巴比倫之王。[12](26)之后,那波帕拉沙爾和亞述展開了一系列戰(zhàn)爭。不久,那波帕拉沙爾占領(lǐng)了宗教圣城尼普爾,隨后征服了整個巴比倫尼亞地區(qū),成為亞述人南方強有力的敵手。在這生死存亡之秋,亞述王室內(nèi)部爆發(fā)了奪位戰(zhàn)爭,嚴重削弱了亞述人的力量。那波帕拉沙爾的兒子娶了米底國王的女兒,那波帕拉沙爾和米底人通過聯(lián)姻結(jié)成了反亞述同盟。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聯(lián)合米底人興兵與亞述人進行決戰(zhàn),攻陷了宗教首都阿淑爾。隨后聯(lián)軍北上圍困尼尼微三月后破城,滅亡了亞述帝國。[13]94此后,亞述地區(qū)又被波斯人征服,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亞述人的語言死亡,文化消退,亞述人逐漸地被后來的民族所同化,在歷史上消失了。
亞述地區(qū)屢遭戰(zhàn)爭的蹂躪,波斯帝國滅亡之后它又經(jīng)歷了希臘人的馬其頓帝國和塞琉古帝國、伊朗的帕提亞帝國、拉丁語的羅馬帝國和希臘語的拜占庭帝國、塞姆語的阿拉伯帝國、阿爾泰-通古斯語的蒙古伊利漢帝國、突厥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西方的不列顛帝國,最終建立起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獨立國家。但民族的沖突和征服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破壞,更是多種文化的交融。在沖突的過程中,各種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形成了更加輝煌多彩的文化。亞述地區(qū)從一個落后的地區(qū)逐漸發(fā)展成為近東地區(qū)的一個軍事和文化強國,正是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結(jié)果。雖然亞述人總體上來說消亡了,但其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卻被其他民族吸收得以保留和傳播。
[1]《舊約》(簡化字現(xiàn)代標點和合本)[M].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00.
[2]Saggs.Babylonians[M].the British Museum,1995.
[3] L.W.King,Chronicles Concerning Early Babylonian Kings,II[M].London,1907.
[4]T.Jacobsen,Sumerrian King List[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9.
[5]H.W.F.Saggs,the Might That Was Assyria[M].London,1984.
[6]W.E.Dunstan,The Ancient Near East[M].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7] E. Chiera,Sumerian Epic and Myths[M].Chicago,1934.
[8] G.Roux,Ancient Iraq[M].Penguin Harmondsworth,1964.
[9]S.N.Kramer,Lamentation over the destruction of Ur,in ANET[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
[10] B.J.Pritchard,Ancient Near East Text[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5.
[11]I.J.Gelb,Hurrians and Subarian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4.
[12] S.Smith,Babylonian Historical Texts[M].London,1924.
[13] A.G.Crayson,Assyrian and Babylonian Chronicles[M].New 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