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迎春 湯 軍
(瀘州醫(yī)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近十年來,瀘州醫(yī)學院在“十五計劃”、“211工程”、“985工程”大力投入,把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放在了學校的重要位置。實驗技術隊伍人員作為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改革的主力軍,綜合素質普遍得到了提高,身份地位與待遇也得到了提升。盡管如此,隨著新實驗技術方法的應用、多種教育技術手段應用、新儀器設備大量投入使用,職稱晉升難度加大,學校招生人數(shù)增多,實驗技術人員面臨著晉升難、培訓難、工作壓力大等諸多問題。本文就瀘醫(yī)基礎醫(yī)學院實驗技術人員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解決方案。
基礎醫(yī)學院現(xiàn)有實驗技術人員51人,主要分布在人體解剖實驗室、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病原免疫學實驗室、醫(yī)學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機能學實驗室、形態(tài)學實驗室,主要負責學生實驗準備以及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在職稱結構上:高級職稱占19.6%,中級職稱占33.3%,初級職稱占47.1%。在學歷結構上:碩士占17.6%,大學本科占25.3%,大學??普?7.3%,其它學歷占9.8%。年齡結構上:50歲以上占25.5%,40歲以上占23.5%,30歲以上占 33.3%,30歲及以下占 17.7%。相對過去而言,實驗技術人員學歷結構、用人機制更趨合理,但仍存在高級職稱比例過低、初級職稱比例過高的問題。
從年齡特點上可分成三個年齡代。45歲以上為一代,這一代大部分是職工子女,普遍學歷不高,主要是高中生與中專生。這一代的實驗技術員技術扎實,能吃苦耐勞,但理論基礎較差,知識陳舊,跟不上技術發(fā)展的需求。35至45歲為二代,這一代主要以大學專科畢業(yè)參加工作,通過脫產(chǎn)或在職學習方式獲得了學士或是碩士學位。這一代有較高學歷,技術水平較高,在實驗室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實驗室建設與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35歲以下為三代,這一代以學士或是碩士學歷參加工作。這一代的實驗技術人員學歷水平較高,有較高的理論基礎,有自己的見解與主張,他們思想激進,易于接受新東西,可塑性大,渴望得到尊重,希望自身價值能得到體現(xiàn)。
當前許多高校的實驗技術人員存在著工作積極性不高,隊伍不穩(wěn)定,整體素質不高,知識技術更新緩慢,職稱晉升困難等問題[1-3]。盡管我校就這些問題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以上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分析原因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實驗負責人安排上有問題。實驗室主任一般由教授或是博士擔任,從本實驗室相關學科教研室的教師中選拔,這樣選用的范圍窄,選的人還常在教研室擔任著其他重要工作,無法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實驗室。其次,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各個實驗室有其特殊性、復雜性,只能根據(jù)自身需要自行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沒有統(tǒng)一標準。由于實驗室技術人員工作長期不受重視,實驗技術人員安于現(xiàn)狀,得過且過,管理制度常年未變,形同虛設。另外,考核機制上存在問題。比如去年的基礎醫(yī)學院實驗技術人員年終考核,由自己考評(占30%)、實驗室主任考評(占30%)、教研室的老師考評(占40%)三部分組成。每個人在自評欄基本是給滿分,教師考評與主任考評受諸多主觀因素影響,不能完全體現(xiàn)公平公正,還需不斷完善。這種不完善的機制可能導致分配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會影響工作心情[4]。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高校建設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已成為趨勢,實驗室合并獨立于教研室,學校對實驗室投入加大,實驗技術人員在實驗室的建設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但是由于長期受“重理論,輕實踐”觀念影響,實驗技術人員的身份地位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仍是實驗教學的后勤保障員。在職稱評定上,實驗技術崗位沒有正高職稱。這種晉升機會不均等,導致一些實驗技術員轉到別的工作崗位,造成人才流失。還有一些人員工作上不積極,得過且過,應付了事。工作分配上,在許多實驗室,不依據(jù)學歷、職稱、專業(yè)來分配工作,而是平均分段準備實驗或是每個人平均分管幾個實驗室,這種沒有明確定位、無差別安排工作的方式無法充分發(fā)揮出個人能力。對于這種晉升機會不均等,能力無法充分體現(xiàn),得不到認同和肯定的“沒有前途”的工作,只能是就業(yè)困難時代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或者是作為尋找其它崗位的跳板。這是導致實驗技術員工作不認真負責、敷衍了事的主要原因,也是實驗室技術人員不穩(wěn)定,工作不主動積極的主要因素,也正是這些因素嚴重妨礙了實驗室的建設改革發(fā)展的步伐。實驗技術人員需要重新認識、重新定位。
這里的素質主要是指思想修養(yǎng)、團隊精神、業(yè)務素質等方面。目前我院實驗技術人員素質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對實驗技術人員定位不清,工作上得不到認同和肯定。這就使得他們常報著能應付就行的工作態(tài)度,沒有自主學習、自主提高的動力。其二,工作量大。學校擴大招生,實驗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許多實驗技術員在應付本職工作就精疲力竭,根本沒時間和精力外出學習進修。其三,科研意識淡薄。由于學院大量擴招,實驗技術人員短缺,加上學院對實驗技術員科研工作并沒有實質的鼓勵支持,實驗技術人員工作大多停留在應付一般的實驗教學上,致使科研能力普遍較弱。其四,政策不到位、投入不足。學校對人員培訓投入不足,培訓制度不完善。在一些實驗室近10多年都沒派人外出進修,實驗技術主要來自于本實驗室的傳承,實驗技術水遠遠落后于其它發(fā)展較好的院校。實驗技術人員作為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高低影響著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
有一篇文章提到人才結構的“木桶理論”:學校各種人才構成一個木桶,桶所能裝水量代表學校水平,任何一塊木板過低均會影響所裝的水量[5]。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實驗室主任作為實驗室?guī)ь^人,對實驗室建設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實驗室主任的選拔很關鍵。我校目前選拔實驗室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博士學位或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有豐富管理經(jīng)驗、較強工作能力與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在一些實驗室,如機能學實驗室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領頭人帶領全實驗室的技術人員改革了原有實驗教學方式,促進了實驗室建設全面發(fā)展。但由于實驗室工作繁瑣、人員關系復雜、工作不受重視等諸多原因,許多有條件的教師不愿接手實驗室工作,或只愿意以兼職的身份擔任實驗室主任。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幾方面解決。第一,實行主任負責制,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的管理,決定人員的去留。第二,在崗位津貼上,給予實驗室主任比同級其他人員高一級津貼。第三,保留原來的教師編制。要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安心到實驗室,全面負責實驗室的管理工作,首先就要解決實驗室主任的后顧之憂,從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促進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室建設長遠發(fā)展。
健全的管理規(guī)章制度是實驗室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是實驗室管理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依據(jù),是調動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的動力[6]。建立各項管理制度應堅持以下幾點:第一,立足現(xiàn)實,從自身情況出發(fā)。各個學校發(fā)展不一,學校內部各實驗室也有較大差異,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應從本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充分研究當前形勢,分析發(fā)展趨勢,要有較強實用性而不是喊口號、搞形式。同時,需要每個實驗技術員的積極參與。第二,明確職責。實驗室人員復雜,工作繁瑣,因此建立制度時要從各種角度出發(fā),考慮周到全面。在工作安排上,應盡量考慮學科及個人特點,明確職責。第三,公平合理,能充分體現(xiàn)獎優(yōu)罰劣、獎勤罰懶,從而調動實驗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就基礎實驗技術崗位的年終績效考核來說,可以取消個人考評,細化主任考評與教師考評,從而使考評能公正公平的反映每個人的真實工作情況。
首先,充分認識實驗技術員的作用,尊重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實驗技術人員在工作中找到自身價值,得到了承認和尊重,會自覺全身心投入工作,從而促進工作向良性循環(huán)。其次,人員結構要合理,定位要清楚。人員年齡層次要合理,新舊交替要有效銜接。各個實驗室的情況不盡相同,應根據(jù)各個實驗室工作需要設定崗位,根據(jù)崗位需要引進相應專業(yè)人才,每個人均有準確定位,各司其職,充分發(fā)揮出個人專業(yè)特長。不同年齡層次、各種專業(yè)的人員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制度。在職稱評定上,應設置正高職稱,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鼓勵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安于本職工作。在獎勵以及考核上,應公平、公正。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支持實驗技術人員從事實驗技術與管理的研究以及參與科研。對于實驗室建設與改革方案,經(jīng)多方綜合評價具有持續(xù)性、長遠性、切實可行的應給予獎勵與支持。
一方面培養(yǎng)實驗技術人員職業(yè)精神。通過崗前培訓與工作的后期培養(yǎng),讓實驗技術人員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熱愛本職工作,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責任感、集體自覺性、集體榮譽感,讓他們在以后工作中認真對待工作,相互間能密切團結協(xié)作。
另一方面提高實驗技術人員業(yè)務水平。隨著儀器設備不斷更新,技術方法不斷發(fā)展,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這都需要實驗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主要通過幾種方式進行培養(yǎng):①鼓勵實驗技術人員通過在職或是脫產(chǎn)學習提高學歷,從而提高技術人員的整體實力。②選派人參與有針對性的短期培訓。通過派人短期脫產(chǎn)進修學習或是參與相關知識培訓以及到外校參觀考察等方式學習他人的先進實驗技術與管理經(jīng)驗。③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支持參與學術研討會,了解國內外學術動態(tài),擴寬視野。④組織實驗室內部的學習。在實驗室每周開一次學習會議,每周輪流安排一個人發(fā)言,可以是本人的工作體會與想法,也可以是介紹一篇論文或是一種新的技術方法,或是參與學術會議與進修學習后的一個總結報告等等,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大家主動學習,相互學習。⑤開展實驗技能比賽。在理論教學上,我校有各式各樣的比賽,有“雙語比賽”、“金教鞭之星”、“多媒體制作大賽”等等,而學校卻從來沒有開展實驗技術方面比賽。以后應增開實驗技術方面的比賽,比賽內容主要針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準確快速、實驗中面臨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儀器設備的應用維護能力等方面,引導實驗技術人員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本職工作中來,努力提高實驗技術水平。
總之,實驗技術員是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綜合素質影響到學院教育水平。為了學院長遠發(fā)展,提高學校的競爭力,我們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努力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建立一支熱愛本職工作、結構合理、相對穩(wěn)定的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
[1] 溫光浩,等.當前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5):8 -10.
[2] 齊志廣,等.高校實驗技術隊伍面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實驗室科學,2009(4):7 -10.
[3] 李振鍵,等.加強實驗技術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4,21(3):112-115.
[4] 盧立.從管理心理學視野看如何加強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4):113 -115.
[5] 林明河,等.轉變觀念,加強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8):1 -5.
[6] 邊藏麗,等.醫(yī)學院校實驗室建設問題的探討[J].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4,13(11):87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