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
(閩江學院 蔡繼琨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流行音樂歌詞通俗易懂,曲調朗朗上口,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這就暗示了它所具有的內容題材肯定是區(qū)別于具有強烈戲劇性與沖突性的交響樂、奏鳴曲等有重大思想內涵的體裁,另外,由于曲調、歌詞的構成因素的原因導致了它的“通俗易懂”,所以受眾群體為廣大人民大眾,歌曲的內容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社會人間百態(tài)也有不同程度的映射。它與整個社會和時代相接軌,是流行音樂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更為明顯的趨勢。
流行音樂是在社會中迅猛發(fā)展起來的,有極其廣闊的容納量。因此,要想用一個確切的定義去解釋“流行音樂”就很不容易,就其主要原因,是由流行音樂的不同種類和構成成分的不同的文化特征所決定的。
第一,非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從流行音樂的內容來看,無論是作為一種當代人內心的寫照,還是體現(xiàn)一種當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它所反映的內容,歸結到意識形態(tài)更多是反映當代人最直接的內心聲音,表達了一種內心情感的渴求。
第二,娛樂性。由于受眾群體的廣大和普遍,流行音樂并非以受過嚴格而系統(tǒng)的音樂人為主要的受眾群體,而是以社會一般平民作為其主要接受以及受眾的對象,因此通俗性與娛樂性必不可少。
第三,流行性。流行音樂,由于要考慮其受眾群體,即大眾的審美,所以在形式和內容上不需要過分追求和必須符合一定的規(guī)格,其最原始的表達,是希望以聲寓意,可以原原本本宣泄與表達人民群眾對于所追求事物的看法和渴望。
第四,很強的參與性。由于結構比較簡單,音區(qū)跨度不大,符合人聲的自然歌唱音域,旋律朗朗上口,易記易唱。人們在聆聽的時候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極富自我,所以有很強的參與性。
第一,音樂歷史發(fā)展的軌跡。音樂是一種精神文化,是社會的產物,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史中,音樂的發(fā)展同樣有自己不同的重要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風格流派。作為音樂形態(tài)的一種,流行音樂自然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經(jīng)由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而來的,是沿著音樂歷史的軌跡一步一步走來的,是對于傳統(tǒng)的一種突破,是傳統(tǒng)音樂在新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以后也會有更多音樂形式的出現(xiàn)。
第二,社會合力。音樂是社會的產物,音樂的各種形式與所處的社會形態(tài)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中國,原始社會的“萬物有靈”觀念都貼切地反映在原始樂舞中。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社會的各種物質、意識生產方式等一系列社會合力影響著它的形態(tài)。在當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大多數(shù)人在有限的閑暇時間之內如果想欣賞音樂的話,那么只想選擇一種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壓力一下子可以舒展下來的音樂。[1]于是,流行音樂這種形式短小的、結構簡單的,曲調流暢優(yōu)美,內容貼近現(xiàn)代人生活的音樂形式讓很多非音樂專業(yè)人士覺得一下子觸到了他們的靈魂,于是,這種音樂形式就廣泛為人們所接受,形成了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
第三,新音樂語言、樂匯的滲透。20世紀以來,是音樂語言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期,被稱為現(xiàn)代音樂時期,各種各樣的音樂語言層出不窮,平行和弦的應用打破了古典和聲的條條框框;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作品中的模糊調性打破了我們印象中傳統(tǒng)的大小調功能體系;斯克里亞賓擺脫思維界限創(chuàng)作的“神秘和弦”打破了傳統(tǒng)和弦的排列準則。瓦格納的半音和聲有了更多不協(xié)和的因素,所有這些都使音響更加豐富了,也更復雜了。所有的這些,并不只是結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都預示了新的音樂語言風格的必將不斷產生。
第一,通俗極易流行,在大眾群體中廣為傳唱。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并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音樂培訓,對內容博大而又精深的古典主義時期以及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聽覺層面上覺得不是很好理解,而順應時代要求產生的流行音樂從音樂形式以及語言方面比較簡單和流暢,內容又貼近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的表達既真實又直接,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了自己內心的吶喊,自己仿佛跟著歌曲一起流淌,一起吶喊,這一首首廣為流傳的歌曲,給廣大的群眾帶來了全新的聽覺層面上的感受,洗刷了他們的耳朵,滿足了他們對音樂渴求。
第二,緊跟當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當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人們偶爾有閑暇時光想聽一些想要說出來的,要宣泄出來的真實情感。聽音樂的內容和所處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很難想象在書屋里聽著倫巴的節(jié)奏,同樣的道理,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又怎能聆聽典雅宮廷里的莫扎特或貝多芬。
第一,雅俗問題的辯證關系。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當時的音樂領域就有了所謂的“雅樂”和俗樂之分,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雅樂”與“鄭聲”之說,楚國都城的“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論,再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戲曲中的雅部與花部之別[2]。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這兩種音樂文化各有價值,各有千秋,各有其受眾群體,不能非此揚彼。但是任何論斷都要有支持其結論的論據(jù)及一系列的證明過程。任何事情都要有分析的依據(jù),所謂“高雅音樂”與“流行音樂”哪個價值更高,必須要從兩者的形態(tài)上,社會功能屬性方面進行比較和判斷,通過羅列事實,也許我們所得出的結論才能令人信服,這種價值判斷才會得到人們普遍接受。
第二,“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對于形態(tài)上的差異。關于流行音樂的形態(tài)的理解在大眾所熟悉的流行音樂的層面上,隨便一首耳熟能詳?shù)牧餍懈枨覀儾浑y看出,它的篇幅比較短小,一首歌曲往往在兩三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所使用的音高材料由于要符合人聲的自然音域,一般都是在三個八度之內,這樣也比較符合人類最容易聽的范圍;由于篇幅較小,音樂的發(fā)展自然沒有那么跌宕起伏,轉調離調這些手法雖然有時也用,但絕對不是太多;在力度的變化上,突強突弱這種極端的力度變化很少應用,畢竟人聲的范圍有限;因此大多數(shù)沒有受過專業(yè)音樂訓練的人基本上可以自學成才。高雅音樂的形態(tài),由于篇幅和結構都比較長的原因,其可發(fā)揮余地大于流行音樂,一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演奏完成的時間通常是十幾分鐘,更不用說交響樂了,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基于此原因,所使用的音高材料,音域范圍肯定是大于流行音樂的;要想與這么長大的篇幅相對應,音樂不可能一成不變,那么發(fā)展變化的手法自然多種多樣,轉調、離調等復雜的音樂發(fā)展手法會經(jīng)常被應用,如果把整個樂曲的節(jié)奏型歸納出來,發(fā)現(xiàn)其律動相對變化較多;有時為了作品的需要,需要體現(xiàn)力度的極端對比變化;有些作品的發(fā)展分了不同層次,在肢體語言上,除了主調性的因素,還包含著較復雜的因素。
第三,流行音樂在審美方面的作用。通俗音樂中不乏有一些歌頌社會新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內容,對于這種思想積極向上的作品,就不應該阻止。從根本上來看,音樂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一個高速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應能滿足各種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需要。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屬于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類型,它們完全可以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谷勇.流行音樂的社會文化屬性[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2]趙玲,李媛.我國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樂趨勢[J].音樂探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