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烏臺詩案看北宋官員犯罪司法程序的特點

      2014-03-25 21:19:43郭艷婷
      關(guān)鍵詞:御史臺烏臺詩皇帝

      郭艷婷

      (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從烏臺詩案看北宋官員犯罪司法程序的特點

      郭艷婷

      (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烏臺詩案是北宋中期著名的詔獄。這個由皇帝直接掌管的需皇帝下詔書始能系獄的審判高官犯罪的案子,其司法審判也是按從劾奏到圣裁等七個程序逐一進行,是詔獄審判制度的具體實施,最終的處罰結(jié)果也符合當(dāng)時法律規(guī)定。官員犯罪的司法程序是圍繞查明犯罪事實、促使犯罪官員認罪伏法設(shè)計,包括詔獄在內(nèi)的絕大部分案件能夠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即所謂“法在有司”。而統(tǒng)治者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親自下詔書最終定罪,除了訓(xùn)誡教化作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顯示權(quán)威的政治意義,是所謂“恩歸主上”。

      烏臺詩案;北宋;官員犯罪;司法程序

      北宋元豐二年(1079)發(fā)生的烏臺詩案,歷經(jīng)千年反響不絕。不同研究領(lǐng)域的學(xué)者從不同角度對烏臺詩案做出不同的解釋。政治史學(xué)者認為烏臺詩案是北宋熙豐黨爭的結(jié)果,和王安石及其推行的大變法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1]①。文學(xué)史學(xué)者研究的重點是烏臺詩案對蘇軾人生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認為詩案以后蘇軾的人生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完成了個體精神的自我超越,詩案后蘇軾的文風(fēng)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2]非僅如此,烏臺詩案中蘇軾在獄中寫下萬余字的供狀,對自己前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作了解釋和說明,這本身就是研究蘇軾文學(xué)的第一手寶貴資料。法律史學(xué)者則將烏臺詩案作為一個經(jīng)典案例來研究宋代的法制,認為烏臺詩案是北宋中后期變法派與保守派斗爭過程中的政治案件,案件的審理和處罰過程體現(xiàn)了宋代法制的諸多內(nèi)容。[3]整體來看,學(xué)界對烏臺詩案的研究主要是對案件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氛圍進行考察,側(cè)重探索烏臺詩案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和歷史影響,對其本身的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沒有注意到烏臺詩案審訊過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司法程序。作為北宋官員犯罪的典型案件,烏臺詩案的審訊過程和處理結(jié)果都彰顯出宋代司法審判的特點,我們有必要在法律史的視野下重新解讀這一千古名案。

      一、烏臺詩案始末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祠部員外郎、直史館蘇軾被任命為湖州知州,到任之后,蘇軾按照慣例上謝表。這份謝表中有這么幾句話:“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庇穫冋J為這些言語涉嫌誹謗朝政,怨望,遂提起彈劾。

      太子中允、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何正臣奏稱: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為惡不悛,不可不殺。且提供了證據(jù)——蘇軾謝表的鏤版。神宗皇帝接到劄子后,將其批轉(zhuǎn)中書省。

      七月二日,太子中允、集賢校理、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舒亶又在崇政殿向皇帝呈奏彈劾劄子,認為蘇軾在謝表中譏切時事,社會影響極壞,并對蘇軾的三篇詩文進行分析。同時附上蘇軾印行詩文三卷。皇帝又一次將劄子批轉(zhuǎn)中書。

      國子博士李宜之也宣稱自己也有蘇軾大逆不道的證據(jù),那就是曾見宿州靈璧秀才張碩家有蘇軾寫的張氏園亭記,并對其中的“不必士,必不仕”加以分析,從而認為蘇軾大不敬,請求根勘蘇軾。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李定上劄子認為蘇軾堅持作惡、不肯悔改,口吐狂言、不可一世,虛偽善辨、道德敗壞,怨天尤人、是非不分。請求皇帝對其繩之以法。神宗皇帝將四狀批與御史臺。

      次日,蘇軾被罷免并接受御史臺的調(diào)查和審問。隨后,蘇軾被押赴京師入獄。緊接著,御史中丞李定和知諫院張璪審訊蘇軾。蘇軾供述并為自己辯護直至最后招認。

      勘問結(jié)果:涉嫌的六十九首(篇)詩文,蘇軾自認涉及譏諷朝政的有五十九首(篇),并一一列出承受文字譏諷的對象。審訊過程中,逢太皇太后病體加重,因服藥,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釋之。[4]7312

      十一月三十日,御史臺的根勘結(jié)束。差遣權(quán)發(fā)運三司副使陳睦錄問,蘇軾別無翻異。

      御史臺將蘇軾一案移交大理寺,大理寺根據(jù)根勘結(jié)果作出判決:當(dāng)徒二年,會赦當(dāng)原。然后將案卷和判決意見呈送神宗皇帝。十二月己未,神宗皇帝作出最終處罰決定:祠部員外郎、直史館蘇軾責(zé)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令御史臺差人轉(zhuǎn)押前去。[4]7333

      二、烏臺詩案的司法審判程序

      (一)劾奏

      烏臺詩案是由4份狀子引起的,告狀的人包括一位御史臺的長官、兩位御史、一個國子博士。御史臺是專門的監(jiān)察機關(guān),監(jiān)察御史的職責(zé)就是“分察百僚”,依法彈劾涉嫌犯罪的官員。御史們彈劾蘇軾是履行法定職責(zé),而李易之的控告則說明官員之間相互糾舉也能夠啟動案件調(diào)查和審訊。

      (二)立案

      從烏臺詩案中可以看到,啟動對官員的調(diào)查審訊是有條件的。所有的彈劾奏章都提供了蘇軾犯罪的證據(jù)——涉嫌譏諷朝政、心懷怨望的詩文?;实劢拥綘钭?,征求中書省的意見后決定立案是有事實基礎(chǔ)的,即已經(jīng)有證據(jù)證明犯罪發(fā)生。所有調(diào)查和審訊決定都是由皇帝本人做出,調(diào)查和審訊機關(guān)、官員也是由皇帝指定,蘇軾詩案指定的審訊機關(guān)是御史臺,御史臺別稱烏臺,因此本案就被稱為烏臺詩案。

      (三)逮捕

      立案之后,皇帝立即做出罷免蘇軾湖州知州的決定,同時令御史臺選派官吏去湖州勾攝蘇軾,中使皇甫遵和御史臺官吏趕赴湖州執(zhí)行逮捕、押解任務(wù)。此時的蘇軾已被控犯罪,按照皇帝命令需押赴京城御史臺獄接受審訊。執(zhí)行逮捕時,對涉嫌犯罪官員是否采取強制措施必須聽從皇帝的命令。皇甫遵在臨行前向皇帝請示,可否將蘇軾每晚都關(guān)押到回京所經(jīng)地方的牢房里,神宗認為只是根究吟詩事 ,不需 關(guān) 押 。[5]454

      皇甫遵到湖州恣意威嚇,使人心疑懼,但也只敢催逼上路,“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qū)犬雞”[5]452,卻不敢使用械具,更不能監(jiān)禁。

      (四)審訊

      蘇軾詩案是皇帝交給御史臺審訊的案件,即所謂“制勘”,又稱“詔獄”?;实畚芍鞒謱徲嵈税傅墓賳T是御史中丞李定和知諫院張璪,使用御史臺的監(jiān)獄及其屬吏。審訊的主要目的是追取蘇軾的有罪供述。追取的過程并不順利,蘇軾開始只供認《山村》詩譏諷時政,拒不承認其他詩文干涉時事。因怕牽連親友,更不承認與他人文字往還。審訊官員出示了收集到的詩文證據(jù),反復(fù)勘問,八天以后,蘇軾招認,做除了根勘結(jié)論。

      “李定、何正臣、舒亶雜治之,侵之甚急”,李定、張璪是皇帝委派的主審官員,何正臣、舒亶是御史臺的監(jiān)察御史,而直接逼取口供的還有御史臺的獄吏,這些身份卑微的差役對蘇軾進行詈罵侮辱,為取口供不擇手段。隔壁牢房的蘇頌有詩描述當(dāng)時的情形:“遙憐北戶吳興守,通宵詬辱不忍聞”,自注云:“所劾詩歌有非所宜言,頗聞鐫詰之語”。[6]這些詬辱蘇軾的人就是逼取口供的御史臺的獄吏。②

      除詩文之外,還訊問蘇軾與駙馬都尉王詵的交往及請托情事。

      烏臺詩案中,沒有發(fā)現(xiàn)使用刑具和拷訊的記錄。根據(jù)刑不上大夫的禮制原則,審訊享有議、請、減的朝廷命官,原則上是不適用刑訊的。

      (五)錄問

      錄問是指案件審訊結(jié)束后,檢法官議刑前,對徒以上的重大案件,差派未參加審訊且依法不應(yīng)回避的官員對案犯進行提審,核實口供,以防止冤案的發(fā)生。也就是說凡是有可能判處徒刑以上的案件,要派專人訊問犯罪人口供是否屬實。本案中,十一月三十日御史臺根勘結(jié)束之后,朝廷委派權(quán)發(fā)運三司度支副使陳睦錄問,此時蘇軾若有冤情,可以推翻原供,或稱審訊時受到不公對待,皇帝將另行指派其他官員重新審訊,即翻異別推。由于蘇軾沒有翻異,陳睦的錄問也就迅速結(jié)束,案件被移交大理寺。

      (六)擬判

      御史臺的審訊結(jié)束,案件材料和根勘結(jié)論送往大理寺,由大理寺根據(jù)犯罪事實檢斷法條,做出判決意見?!坝放_既以軾具獄,上法寺,當(dāng)徒二年,會赦當(dāng)原”。

      大理寺的判決意見認為:

      熙寧三年至元豐二年十月德音前,蘇軾與駙馬都尉王詵交通往來,王詵多次向其索取祠部度牒、紫袈裟等物,準律不應(yīng)為事理重者杖八十?dāng)?,合杖八十私罪。又到臺累次虛妄不實供通,準律:別制下問按推,報上不以實,徒一年,未奏減一等,合杖一百私罪。作詩賦等文字譏諷朝政缺失等事,到臺被問,便具因依招通,準律: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準敕:罪人因疑被執(zhí),贓狀未明,因官監(jiān)問自首,依按問欲舉自首;又準刑統(tǒng),犯罪按問欲舉而自首,減二等,合比附徒一年,私罪系輕,更不取旨。

      作詩賦及諸般文字寄送王詵等,致有鏤版印行,各系譏諷朝廷及謗訕中外臣僚,準敕: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徒二年,情重者奏裁。

      根據(jù)這個判決意見,蘇軾觸犯了三項罪名,第一,交通王詵,受請托索取官府度牒,屬“不應(yīng)為”罪,合杖八十私罪;③第二,到詔獄之后,不如實供述罪行,屬于報上不以實,當(dāng)徒一年,因尚未奏明皇帝,減一等,合杖一百私罪;④第三,作匿名文字謗訕朝政和中外臣僚,當(dāng)徒二年。在審訊中,蘇軾有兩種情節(jié),一種是一問便招認(如山村詩),屬于按問欲舉自首,減罪一等,徒一年;私罪,情節(jié)較輕,不用奏裁。另外一種是將匿名訕謗文字寄送他人且有鏤版印行,審訊時又拒不招認,情節(jié)嚴重,徒二年,奏裁。

      根據(jù)當(dāng)時的法律,大理寺作出判決結(jié)果:準律:犯私罪以官當(dāng)徒者,九品以上,一官當(dāng)徒一年;準敕:館閣貼職許為一官,或以官或以職,臨時取旨。據(jù)案:蘇軾時任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曾歷任太常博士。其蘇軾合追兩官,勒停放,準敕比附定刑,慮恐不中者奏裁。[7]

      (七)圣裁

      御史臺審訊結(jié)束,大理寺擬判完畢,將案犯的供狀、審訊記錄、證據(jù)材料、判決意見一并呈送皇帝。我們在烏臺詩案的記載中看到,除案卷材料外,就連蘇軾在獄中預(yù)作的遺詩都呈送給了皇帝,“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之詩”?;实鄹鶕?jù)案卷材料,在大理寺判決的基礎(chǔ)上做出處罰:蘇軾可責(zé)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蘇軾追兩官(直史館、太常博士),當(dāng)徒二年。保留員外郎的官充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其實就是停職。

      對于蘇軾的處罰結(jié)果是依照律文和編敕做出的,并未法外施刑。和北宋不同時期觸犯相同罪名的官員相比較,也可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如蘇軾被指控的一項罪名是報上不以實,依律當(dāng)判徒一年私罪。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綿州李說報上不以實,罰銅十斤私罪;[4]1773天圣六年(1028)二月,內(nèi)園副使王世融上書詐不實,法寺議罪當(dāng)追官勒停,貶為內(nèi)殿承制、監(jiān)虢州稅;[4]2464熙寧十年(1073)十月,皇城使閻士良報上不以實,奪兩官,勒停。[4]6991準律:犯私罪以官當(dāng)徒者,九品以上,一官當(dāng)徒一年;五品以上官員可以納銅贖罪,流外官員處罰不能以官當(dāng)徒,只能追官勒停。

      蘇軾被指控的另一項罪名是謗訕朝政和中外臣僚,依法當(dāng)徒二年。開寶六年(973)六月,商州司法參軍雷德驤為文訕謗朝廷,知州奚嶼“召德驤與語,潛遣吏紿德驤家人取得之,即械系德驤,具事以聞”,上貸其罪,削籍徙靈武;[4]303至道元年(995)五月,王禹偁謗訕朝政,翰林學(xué)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8]9795⑤天禧三年(1019)五月,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官李仲容、同提點刑獄官王遵誨奏左諫議大夫、知鄆州戚綸有訕上語,綸責(zé)授岳州團練副使;[4]2146在著名的進奏院案中,王益柔醉作《傲歌》,涉嫌訕謗,由殿中丞、集賢校理貶為監(jiān)復(fù)州稅,并落校理;[8]9634慶歷八年(1048)十一月,李淑作周陵詩,有“不知門外倒戈回”之句,國子博士陳求古上淑詩石本,且言辭涉謗訕,下兩制及臺諫官參定,皆以謂引喻非當(dāng),遂黜之。以翰林學(xué)士、兼端明殿學(xué)士、翰林侍讀學(xué)士、禮部侍郎、知制誥、史館修撰落翰林學(xué)士,依前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加龍圖閣學(xué)士、集賢殿修撰、知應(yīng)天府、兼南京留守司;[8]9741元祐七年(1092),曾肇以寶文閣待制知潁州,時方治實錄譏訕罪,降為滁州。[8]10394就處罰結(jié)果而言,蘇軾案的處罰結(jié)果符合當(dāng)時的法律規(guī)定,與北宋時期觸犯相同罪名的官員處罰結(jié)果相比,也很相似。

      三、結(jié)論

      通過烏臺詩案的司法審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北宋官員犯罪司法程序的特點:

      (一)北宋官員犯罪的審判程序以查明案情、促使犯罪官員認罪伏法為核心

      案件處理的重心是調(diào)查程序,幾乎所有的案件都是以調(diào)查案件事實為中心。主要對犯罪官員采取問、按的調(diào)查審訊方式,通過訊問案件的相關(guān)人,案件發(fā)生地監(jiān)司的調(diào)查,直接訊問涉嫌犯罪的官員本人,查明案件事實的可能性很大,同時也給了涉嫌犯罪的官員自我辯解的機會。在這種程序之下的審判邏輯是這樣的:有官員受到犯罪指控——查明指控是否屬實(問〈如果引伏、供認就討論如何懲罰,如果不承認就要按或推。也或者直接按,直接進入推鞫的情況比較少見〉)——法司論罪——皇帝決斷。也就是說,調(diào)查案件事實是整個案件處理的核心。

      推鞫則是在掌握一定犯罪證據(jù)的基礎(chǔ)上審訊犯罪官員本人,通常以取得犯罪官員的口供為中心。以口供為目的的偵查中心主義的模式必然會造成兩個后果:第一,被審訊的官員特權(quán)被限制或免除;第二,官員辯解的空間被無限壓擠。官員的審訊與社會隔離,在封閉的空間內(nèi)和高壓的態(tài)勢下,官員將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這將直接影響審訊結(jié)果。神宗熙豐以后,詔獄頻興,低級的官吏甚至獄卒也參與到審判中來,這就使涉嫌犯罪的官員倍感恥辱,官員們對下獄“付吏”都是非??謶郑驗檫@不僅意味著官員身份權(quán)力被剝奪,而且人格尊嚴也受到威脅,這對于視名譽聲望、人格尊嚴為生命的宋代士大夫來說,無疑是一場災(zāi)難。下獄的官員往往自誣服,以免受到人格的侮辱。這樣,本來欲查明真相的審訊就離真相越來越遠。

      在眾多的審判程序啟動方式中,御史臺的彈劾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是御史臺是專門的監(jiān)察機關(guān),在許多官員犯罪案件中,御史臺既是指控機關(guān)又是審訊機關(guān),主導(dǎo)著案件的進程。在宋代,臺諫官員經(jīng)過嚴格的選拔,具有正直無私的品行和公正執(zhí)法的精神才有可能入選。他們也屬于士大夫群體,占據(jù)著道德優(yōu)勢,職責(zé)就是糾舉官員犯罪,肅清官場的風(fēng)氣。臺諫奏劾犯罪官員時一般會提供相關(guān)的證據(jù),調(diào)查審訊就是沿著指控的罪狀展開,最終要讓犯罪官員引伏。這種制度的運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臺諫官員的素質(zhì),慶歷年間,歐陽修、余靖、尹洙等人任臺諫官員時,官場風(fēng)氣為之一肅,而熙豐時期蔣之奇、王子韶等人任臺諫官就會制造流言和冤獄。同樣的機關(guān),在北宋前期就是懸在官僚群體頭上的一把利劍,促使之奉公守法,而到熙豐年間,臺諫官卻成為中書的喉舌和工具。

      (二)為查明案情防止冤濫,北宋設(shè)置了比較合理的司法審判程序

      首先,北宋時期官員犯罪的控告力量多元化加強了對官員行為的監(jiān)督,防止官員以權(quán)謀私和濫用職權(quán)、為害百姓。除了專門的中央和地方監(jiān)察機關(guān),受害人可以逐級上告。特殊情況下可以擊登聞鼓告御狀,朝廷設(shè)有登聞鼓院專司此責(zé)。宋代官員之間的相互糾舉明顯增多,不同地域、不同系統(tǒng)的官員只要知情都有舉報、糾舉的義務(wù)。

      其次,就官員犯罪案件本身而言,為保證查清官員的犯罪事實,防止個人專斷導(dǎo)致冤案發(fā)生,宋代沿襲了前朝的鞫讞分司、翻異別勘和錄問制度并貫徹執(zhí)行,在一個審訊機關(guān)內(nèi),也設(shè)置左右推司、左右軍巡等機構(gòu),通過機關(guān)之間、機關(guān)內(nèi)部不同部門之間的監(jiān)督保證審訊取得案件的真實情況。

      最后,官員犯罪案件在根勘結(jié)束和圣裁之前,其他官員皆可以上書的方式,或者在皇帝召集的廷議上對案件的處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既可表達對案件事實的看法,也可對法寺的擬判提出意見??陀^上,這些表章和意見起到了加強指控或者辯護的作用,影響到皇帝的最終裁決。

      (三)宋代官員犯罪司法程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圣裁,實際上只具有訓(xùn)誡、教化和政治意義

      就北宋官員犯罪的司法程序來看,形式上是皇帝主導(dǎo)著整個程序的運行。官員犯罪案件是否立案、調(diào)查,采取何種調(diào)查審訊方式,是否采取強制措施,是否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審訊人員如何組成,審訊機關(guān)如何設(shè)置,錄問官員如何指派,最后的裁決如何等等都是由皇帝決定的。

      但官員犯罪的司法程序設(shè)計卻決定了是法司在主導(dǎo)著官員犯罪案件的司法審判過程?;实蹖ψ餇蠲黠@的犯罪官員如果一味袒護,不調(diào)查審訊,百官就會以守國家大法的名義不斷進行催促,若皇帝一意孤行,會導(dǎo)致官員們強烈的指責(zé)和抗議。調(diào)查過程中皇帝只是聽取匯報,對審訊不力的主審官員進行督促,必要時更換。法寺的判決意見,皇帝可根據(jù)犯罪官員的身份、品級、功勞、與皇室的關(guān)系等個體因素減輕處罰,但減輕的要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行,不是毫無原則的為所欲為。比如太宗時期,祖吉守郡為奸利,事覺下獄,案劾,爰書未具。郊禮將近,太宗疾其貪墨,遣中使諭旨執(zhí)政曰:“郊赦可特勿貸祖吉”。普奏曰:“敗官抵罪,宜正刑辟。然國家卜郊肆類,對越天地告于神明,奈何以吉而隳陛下赦令哉?”太宗善其言,乃止。[8]8940皇帝也很難將法寺的判決再加重,這將面對法寺官員的抗議,因為皇帝也要遵循“法在有司,恩歸主上”的原則?;实鄞淼氖欠芍獾亩鲗?,他的處斷結(jié)果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參照意義。時間長久,也可能形成慣例,約束后來皇帝對相同案件的最終處理。

      注釋:

      ①相反的觀點認為和王安石本人基本沒有關(guān)系。參見李煒光:《烏臺詩案始末》,載《讀書》2012第3期,69—78頁。

      ②獄吏作威作福的事情并不罕見,宋朝另一件詔獄——著名的岳飛案載:岳飛下大理寺獄,“飛初對吏,立身不正而撒其手。旁有卒執(zhí)杖子,擊杖子作聲叱曰:‘叉手正立!’飛竦然聲喏而叉手矣。既而曰:‘吾嘗統(tǒng)十萬軍,今日乃知獄吏之貴也?!毙靿糨罚骸度泵藭帯肪矶倭?,紹興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8頁。

      ③《宋刑統(tǒng)·雜律·違令及不應(yīng)得為而為》:諸不應(yīng)得為而為之者,笞四十;謂律、令無條,理不可為者。事理重者,杖八十。疏議曰:雜犯輕罪,觸類弘多,金科玉條,包羅難盡。其有在律令無有正條,若不輕重相明,無文可以比附。臨時處斷,量情為罪,庶補遺闕,故立此條。情輕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

      ④《宋刑統(tǒng)·名例·以官當(dāng)徒除名免官免所居官》:私罪,謂私自犯及對制詐不以實、受請枉法之類。議曰:私罪,謂不緣公事,私自犯者,雖緣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對制詐不以實者,對制雖緣公事,方便不吐實情,心挾隱欺,故同私罪。《宋刑統(tǒng)·詐偽·偽造寶印符節(jié)》:若別制下問、案、推(無罪名,謂之問;未有告言,謂之案;已有告言,謂之推),報上不以實者,徒一年,未奏者,各減一等。

      ⑤《長編》卷三十七的記載略有出入:至道元年五月甲寅,翰林學(xué)士王禹偁兼知審官院及通進、銀臺、封駁司,制敕有不便,多所論奏。開寶皇后之喪,群臣不成服,禹偁與賓友言“后嘗母天下,當(dāng)遵用舊禮”或以告,上不悅。甲寅,禹偁坐輕肆,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

      [1]曾棗莊.論眉山詩案[J].四川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0(3):59—64.88.

      [2]楊勝寬.烏臺詩案前后的蘇軾[J].宜賓師專學(xué)報,1993(1):102—106.

      [3]殷嘯虎.烏臺詩案與宋代法制[J].法治論叢,1993(5):63—66.

      [4]李燾.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記東坡烏臺詩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4:667—668.

      [7]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M].臺北:宏業(yè)書局,1968:6.

      [8]宋史編纂者.宋史·張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6:10570.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dicial Procedures of Crimes Committ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Wutai Poem Cas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UO Yan-ting
      (Party school of CPC Pingdingshan Municipal Committee,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Wutai poem case is famous for the imperial edict imprisonment in the middl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case was directly presided over by the emperor and the imperial edict was required to imprison high-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Also the judicial trial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seven procedures one by one from impeachment to sentence by the emperor.It wa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erial edict trial system.Besides,the final sentences were in line with the prevailing legal provisions of punishment.Judicial procedure was to make the official criminals plead guilty by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imes.Including the imperial edict cases,most c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laws.Aft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various factors,the emperor delivered the conviction edict,mostly for the purpose of displaying the authoritative power,in addition to reprimand enlightenment,which was?the so-called“all should be owned to the emperor”.

      Wutai poem case;Northern Song dynasty;crimes committ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judicial procedure

      D929

      A

      2095—042X(2014)01-0057-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4.01.013

      (責(zé)任編輯:朱世龍,沈秀)

      2013-11-06

      郭艷婷(1978—),女,河南扶溝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刑法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御史臺烏臺詩皇帝
      “烏臺詩案”供狀的記憶失真及其意義
      文藝研究(2025年2期)2025-02-21 00:00:00
      蘇軾與“烏臺詩案”
      公民與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9:06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新少年(2021年3期)2021-03-28 02:30:27
      《烏臺詩案》版本流變再考*
      主持人的話
      兩漢的“蘭臺”與“御史臺”
      文教資料(2020年36期)2020-06-07 11:45:32
      皇帝怎么吃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38
      權(quán)力制約視角下的宋代司法運行機制
      古代皇帝的稱呼
      巴东县| 沙田区| 德庆县| 麻江县| 洛南县| 太仆寺旗| 吐鲁番市| 永春县| 同德县| 拉萨市| 阿合奇县| 吉安市| 尼玛县| 凤冈县| 布尔津县| 兴和县| 林西县| 浙江省| 进贤县| 宿州市| 京山县| 濉溪县| 崇州市| 浦北县| 遂溪县| 淅川县| 安新县| 湟源县| 焦作市| 清原| 北流市| 彭阳县| 永济市| 惠州市| 正镶白旗| 余干县| 五常市| 云和县| 齐齐哈尔市| 抚州市|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