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淼
Tan Shujun is Secretary General of Purple Sand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and Member of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As a famous Chinese collector, he is a highly-esteemed Purple Sand Art Master. In 1962, he was born in a family engaged in purple sand artworks for generations in Yixing City (i.e., Yangxian County in ancient times). Since childhood, he always loves Chinese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ottery art. Tan Shujun and his younger sister were taught by their mother to learn how to create pottery works and pots. He studies under the tutelage of Li Changhong and Shen Juhua (both are China Arts and Crafts Masters).
談曙君,上海工藝美術(shù)學會紫砂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上海工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紫砂藝術(shù)大師。1962年出生于古陽羨紫砂世家, 自幼酷愛書畫及陶藝,從小,兄妹隨母親制陶、制壺。談曙君師從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李昌鴻、沈遽華,1983年進入紫砂二廠,從事技術(shù)評定工作,1985年自創(chuàng)宜興君陶居工藝品制作中心(原紫砂工藝廠內(nèi)),作品由臺灣蔡溫義“玩壺之家”與“金門陶藝” 總代理,作品多次刊登于臺灣《壺中天地》、《天地方圓》、《紫玉金砂》等專業(yè)刊物上,受臺灣收藏家的青睞。
2002年,談曙君注冊上海君陶居紫砂工藝品制作有限公司, 多年來收藏老茶壺,臨摹古代名家名作,作品堅持采取精細的傳統(tǒng)純手工制作方法,通過細致的構(gòu)思和大膽的創(chuàng)作,使作品豁達大度,透著陽剛之氣,嘴、蓋、鈕之雕塑裝飾,惟妙惟肖,件件作品體現(xiàn)其思想內(nèi)涵。多次參加全國展覽評比,榮獲中國工藝美術(shù)學會各類獎項數(shù)十次,作品得到了國家權(quán)威部門的肯定和收藏家們的喜愛。
陶都宜興,積淀了六千余年的制陶文明。美麗的太湖之濱,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是人類居住和繁衍的地方,刀耕火種的生活之余,先民們就利用當?shù)赜刑胀?、有燃料等有利條件,開始制作陶瓷器皿。直到宋代初期,宜興陶人發(fā)現(xiàn)了神奇的紫砂土以后,就開始用這種細膩而色澤潤和的紫砂土,制作日用為主的茶具等器皿。到了明代,宜興紫砂就有了供春、時大彬等巨匠級人物,他們把制壺當作一門藝術(shù),也把制壺的技術(shù)、技法,完善成一整套的手工拍打成型技法,以師傳徒、父傳子的形式薪火相傳至今。
宜興紫砂自明代開始,經(jīng)文人墨客的介入,形成了質(zhì)樸高雅、工藝精湛、文脈厚重、傳承有序的國之瑰寶。一代一代的紫砂藝人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給今天的紫砂留下了文化傳統(tǒng),留下了經(jīng)驗技術(shù),留下了思想和智慧。
改革開放、國運昌盛,當今紫砂也遇到了千年一遇的大好時光,新人名作輩出,發(fā)展到了鼎盛。
談曙君先生,就是我所了解的一位著名的上海紫砂陶藝家、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他出生于紫砂的發(fā)祥地——宜興蜀山。自幼耳濡目染的是手工制壺的拍打聲和龍窯燒造紫砂的熊熊烈火,紫砂陶的鄉(xiāng)土文化氣息熏陶著他的童年,也在這個聰明少年的心靈里種下了一顆執(zhí)著的陶藝種子。
談曙君的父親是當?shù)匾晃恢奈幕?,在一家陶瓷工廠工作了一輩子,他熱愛宜興陶瓷,一生寫了不少有關(guān)宜興陶瓷與紫砂的文章。父輩對紫砂陶的熱愛,很自然地成為一種“遺傳”, 談曙君繼承著父輩對陶的情結(jié),而且,更直接地參與到紫砂陶藝的行業(yè)之中,學起了紫砂壺的制作和設計。
他師從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李昌鴻、沈遽華,認真刻苦地學習手工制壺技法技藝,練就了一手嫻熟的制壺基本功。他于1983年進紫砂工藝二廠,1985年創(chuàng)辦《君陶居》壺藝中心。談曙君是一位有藝術(shù)追求、有思想主見的制壺人,他懂得要想在紫砂藝術(shù)天地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于是,2002年,他毅然地離開家鄉(xiāng),到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去學習和開拓發(fā)展。轉(zhuǎn)眼間,即將十年過去,“海派文化”的影響對這個紫砂赤子的藝術(shù)觀、創(chuàng)作觀起到了催化作用。他也以自己的審美理念,創(chuàng)作了許多新作,特別是請當代書畫名家,直接在紫砂壺上書畫,而他也與書畫家面對面地交流, 以了解名家書畫的特點和意韻,然后再請?zhí)湛谈呤职褧嬙兜冂澘?,使他?chuàng)作的紫砂壺更有文化的內(nèi)涵和品位。
紫砂茶具,是中華茶文化和陶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用于泡茶, 它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可它特殊的材質(zhì)、優(yōu)美的造型藝術(shù)和內(nèi)含的文化底蘊,使它同時又成為可以把玩的工藝品以及有欣賞價值的藝術(shù)品。
中華茶文化,是一種有益人們身體健康,自我修身養(yǎng)性, 提高人們素質(zhì)的禮儀和休閑行為;中華陶文化,更是中華文化體系的精髓,它和人們的生活起居密切相關(guān),是生活中的藝術(shù),兩者都是中華文化寶典中的精彩一頁。我們中華文化一個最基本的精神,即以人為本,以和為貴。這種精神,在華夏文化發(fā)展長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茶具為代表的傳統(tǒng)紫砂,幾百年來,一直受中華大文化的影響和支配,在形式上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在內(nèi)涵上有著濃郁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氣息,在個性上,有著強烈的江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和藝術(shù)語言。談曙君先生的壺藝作品,之所以受到天下茶人與藏家的青睞,其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人文精神作為設計創(chuàng)作理念,應該是談曙君壺藝作品成功的最重要的基點。
曙君壺,端莊大度、平衡中和,初看平樸無奇,細細品味, 愈覺內(nèi)涵豐富。人們在使用時舒適愜意,在把玩欣賞時,又能在壺中體味出許多難以用言辭表白的心情舒暢和精神享受。
清雅文秀,壺中有詩;端莊大度,壺中有格;名畫相配,壺中有神;以人為本,品用皆美。這就是談曙君紫砂作品特有的藝術(shù)風格。
(作者為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