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問題與出路:當事人陳述證據價值之激活

      2014-03-26 03:18:44石晶晶張永泉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
      關鍵詞:陳述要件當事人

      石晶晶,張永泉

      (蘇州大學 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一、問題——當事人陳述制度運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運作現狀

      雖然當事人陳述被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為獨立的證據,但是在民事訴訟實踐中其使用率卻很低,其具有證據價值的積極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其消極影響——當事人不真實的陳述反而影響著法官心證,影響著法院的判決。

      筆者閱讀了大量的法院判決書發(fā)現,當事人陳述在法院判決書中的使用情況于當事人對案件主要事實有無爭議以及待證事實有無其他證據加以證明有關。在當事人雙方對案件爭議事實沒有異議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的情況下,大多判決對“當事人陳述”只是以一句話帶過,一般的形式是“上述事實,有……及當事人陳述等證據證實”。而對于當事人雙方對案件爭議事實有異議且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情況下,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則是連一筆帶過都沒有。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更真實地反映當事人陳述在我國審判實踐中的運用情況,筆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選取了幾個類型是案件,如下:

      1.福建省政和縣人民法院關于“張家枝與王高林民間借貸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2014)政民初字第75號,判決中關于證據的表述是“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借條、中國建設銀行轉賬憑條等證據證實,并經本院核實,可以認定”。 判決書中未使用當事人陳述,被告未提出答辯。

      2.北京市延慶縣人民法院關于“高永波與王利國民間借貸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2014)延民初字第00172號,判決中關于當事人陳述的表述是“上述事實,有高永波提交的欠條、華夏銀行信用卡對賬單、手機通話錄音及當事人陳述等在案佐證”。 判決書中表述為“當事人陳述”,其證明的案件事實有其他證據加以證明,被告既未答辯也沒有參加庭審。

      3.遼寧省綏中縣人民法院關于“劉訴趙宏亮、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2013)綏末民初字第00339號,判決中關于當事人陳述的表述是“本院確認的上述事實,有雙方當事人庭審陳述筆錄……等證據材料載卷證明,經開庭質證和本院審查,可以采信”。 判決書中表述為“雙方當事人庭審陳述筆錄”,其證明的案件事實有其他證據加以證明,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主要事實無爭議。

      法院判決書中對“當事人陳述”的使用并不規(guī)范。其被使用的情形基本集中于在當事人雙方對案件主要事實沒有爭議、或者是被告方未答辯、或者是在法院根據既有的其他證據能夠認定事實這幾種情況。 “當事人陳述”是與其他證據列在一起用于對已查明事實的證明,其地位更多地是處于一個輔助地位,對當事人陳述的質證、認證環(huán)節(jié)的缺失也導致即使是使用了“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的法院對其運用也僅僅“流于形式”。其證據價值僅局限于加強其他證據的證明力,與其他證據一起來認定事實,其獨立的證據價值沒有得到發(fā)揮。

      由此可見,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價值在實踐中基本處于“冰封”狀態(tài),這種“冰封“狀態(tài)不僅使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價值沒有得到發(fā)揮,更是使虛假的當事人陳述沒有得到排除,虛假陳述的當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當事人尤其是被告方的出庭得不到保證,導致案件事實無法查清。

      (二)存在的問題

      當事人陳述的概念在理論界并沒有被準確地界定,多數學者認為當事人陳述是對案件事實的陳述,沒有認識到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地位,這種對當事人陳述概念較粗的理解,導致他們認為在民事訴訟實踐中很難區(qū)分出當事人陳述,才催生了有關當事人陳述的悖論,再加上運作程序的缺乏,最終導致當事人陳述在實踐中往往默默無聞,法官很少會運用這一證據。當事人陳述制度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1.理論界對當事人陳述的曲解

      第一,對當事人陳述概念的認識混亂。盡管學界也有學者意識到當事人陳述概念使用上的混亂,但是僅僅通過對當事人主張與當事人辯解進行區(qū)分,將當事人主張從當事人陳述中剔除[1]。大多數學者對當事人陳述概念的研究僅止步于“案件事實”,而沒有對“案件事實”進行深入、細化的研究,案件事實還包括要件事實、主要事實、間接事實等,一個案件的證明對象主要是圍繞要件事實,當事人所陳述的主要事實、間接事實都是案件要件事實的一種證明方法。

      第二,關于當事人陳述的悖論說。如果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或證據方法,那么將不得不伴隨當事人的主張而負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并出現以下悖論:一方面,當事人陳述是一種證據形式,但更是一種待證事實,在一般情況下需要陳述的當事人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否則就要承擔敗訴風險;另一方面,作為一種證據形式,它不能兼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對象兩種角色,即不能憑借自身的形式證明自身的內容[2]。理論界的當事人陳述的這一悖論大大降低了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價值。

      2.當事人陳述在證據中的定位偏失方向

      盡管有部分學者雖認為當事人陳述有證據價值,但僅限于肯定其補償性證據價值,只有在法院通過其他證據無法獲得心證時才能使用。對當事人陳述證據價值定位方向的偏失,導致實務界對當事人陳述運用的忽視。

      3.運作程序的缺乏

      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決定了訴訟當事人有權參與民事訴訟的全過程,不像其他證據種類一樣僅在集中的、有限的訴訟階段出現。在整個訴訟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存在著當事人的各種陳述,包括對案件事實的陳述、對訴訟請求的陳述、對證據的分析、對事實的法律評價、對法律適用的評價等,真正意義上的當事人陳述與上述陳述相互交融,很難區(qū)分。其中,由于沒有對案件事實進行更為細致地區(qū)分,當事人對基本案情的陳述和當事人陳述之間的區(qū)分更為艱難。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陳述的具體程序沒有進行規(guī)定,當事人陳述在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往往不能從內容上和外觀上加以明確地識別,當事人陳述分散在不同訴訟階段的主張或辯解中,也不能對當事人陳述進行程序上和實體上的要求,無法對其進行質證和認證。

      二、問題之破解——激活當事人陳述獨立證據價值之原因考證

      (一)悖論說之破除

      上述悖論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對當事人陳述的概念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只意識到案件事實是一種待證事實,是證明對象,待證事實來證明自己存在著邏輯悖論。這一悖論存在著概念上的混淆以及概念偷換的邏輯錯誤。實質上,一個案件需要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案件事實中的要件事實,他們所謂的悖論其實真正所指向的對象僅僅是當事人有關案件要件事實的陳述,當事人對其他案件事實的陳述并不存在上述矛盾。準確意義上的“當事人陳述” 僅指能夠證明案件要件事實的陳述,本文所主張的當事人陳述的概念范疇中已經剔除了當事人關于案件要件事實的陳述。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當事人陳述概念并不存在上述悖論。

      (二)當事人陳述證據價值之考察

      少部分學者認為當事人陳述沒有證據價值,他們認為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對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則的解釋所確定的法律真實的證明標準、建立的自認制度逐步瓦解了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存在之基礎,且由于當事人陳述自身所難以克服的虛假性,決定了當事人陳述作為一種獨立證據形式存在已經失去意義[3]。

      筆者認為上述理由并無說服力,首先,法律真實的證明標準自規(guī)定以來飽受批評,用法律真實來作為論證依據值得商榷[4]。其論證理由“法律真實的證明標準并不奢望案件的細枝末節(jié)得到徹底的查明,對當事人陳述之獲取的迫切性得到緩解”[5]更是當事人陳述的一種偏見,當事人陳述并不是要查明案件的細枝末節(jié),而是對案件要件事實的證明。其次,自認已經排除在當事人陳述的范圍之外,又怎么會瓦解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的存在基礎?最后,“當事人陳述自身的難以克服的虛假性”這一理由顯然是陷入了證據“客觀性”的圈套,證據客觀性備受爭議,筆者認為證據的“客觀性”要求是不合理的,我們要判斷某一證據是否在內容上與案件事實相符,就必須事先了解案件事實。要了解案件事實,就必須通過證據進行推理,案件事實正是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證據的“客觀性”要求存在著邏輯悖論。

      一方面,認為當事人陳述沒有證據價值者的理由不堪一擊;另一方面,當事人是案件事實的親身經歷者,掌握著相對更全面和更接近真相的事實。正如著名學者卞建林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事人的陳述而不是其他證據,使法官或事實審理者在當事人雙方的緊張對立中把握了事實真相,使司法正義成為現實”,當事人陳述作為一種證據方法盡管有其弊端,但卻是必要的。比如,一起借款糾紛中,借款是否存在是要件事實,債權人“我是2013年8月17日下午從江蘇銀行取了3000元現金后,他到我家來拿的,他說他是要買電腦,錢不夠”的陳述就是當事人陳述,通過借款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理由等事項的陳述使得借款這一待證事實的更具真實度,法官可以通過對當事人陳述中的時間、地點、理由進行詢問,判斷陳述的真實度,并產生相應的心證。

      (三)當事人陳述在證據中地位之考察

      當事人陳述在證據中的地位一般有以下三種:一是不將其作為獨立的證據種類,而是納入證人證言的范圍;二是將其作為一種補充性證據,只有在法院通過其他證據無法獲得心證時,才詢問當事人、使用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三是將其作為一般性證據,和其他證據擁有同等地位。

      筆者認為,當事人陳述和其他證據一樣,是一般性證據。將當事人陳述定位為補充性證據主要是因為當事人陳述真實度較低引起的對當事人陳述的一種懷疑態(tài)度,能避而遠之就盡量避免,以為這樣可以省去麻煩。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種烏托邦,只是一種美好地幻想,是對殘酷現實的一種逃避。

      實踐中,當事人陳述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在案情陳述中,也很大可能還出現在法庭審理的其他階段。對案件具體情況的闡述,對案件要件事實進行加工,加上時間、地點、人物、發(fā)生緣由等具體化的因素,使得簡單的要件事實成了一個生動地故事,使得要件事實的存在更有真實度。對案件要件事實的這些具體化加工,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法官的心證,會影響案件的處理結果。此時,當事人陳述帶來的危害更大,以為不去“正式”地使用它就不會受其影響,反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很盲目地受到其更大程度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接受當事人陳述會影響法官心證這一事實,將有疑問的當事人陳述拎出來進行“拷問”,將虛假的當事人陳述暴露出來,避免其對法官判決案件產生影響。而不是對當事人相矛盾的陳述置之不理,以“沒有提供相關證據證明”為由而不予認定。

      外國有關當事人陳述證據地位立法的發(fā)展趨勢也表明當事人陳述的一般性證據地位[6]。德、奧、日等國的理論和實務部門對僅把當事人陳述作為補充性證據方法的立法政策提出了批評,認為這一立法政策存在以下缺陷: (1)縮小了法官自由心證的范圍,不利于法院發(fā)現真實;(2)當事人在得知證據調查結果后再作陳述,陳述內容難免會盡量與證據調查結果相一致,不如開始時就讓當事人陳述,其陳述受其他證據監(jiān)控; (3)當事人最了解糾紛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其陳述比其他人更能使法院發(fā)現真實;(4)盡早詢問當事人本人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有助于促使當事人和解,將詢問當事人作為補充性證據方法則可能造成訴訟延遲;(5)當事人本人亦希望盡早向法院作出陳述[7]。奧地利和日本[8]隨后都修改了《民事訴訟法》不再把詢問當事人作為補充性證據方法。

      (四)有關運作程序的初步設想

      運作程序的缺乏作為當事人陳述發(fā)揮獨立證據價值的外因,其解決相對也較為容易。當事人陳述本身的特點:一是當事人陳述與當事人的眾多陳述難以區(qū)分,二是當事人陳述的虛假性與真實性交錯,需要進行質證和認證。出于這兩方面的考量,在設置當事人陳述的運作程序時需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設置一個區(qū)分程序,二是設置一個質證、認證程序。

      三、出路——激活當事人陳述獨立證據價值之方法探究

      當事人陳述分散在當事人在訴訟不同階段的陳述中,只有設置一定的程序將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從當事人的眾多陳述中區(qū)分出來[9],并對當事人陳述的程序進行具體規(guī)范,這樣才能激活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價值,避免當事人陳述僅流于形式,甚至是在有爭議案件中處于冰凍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利用當事人陳述來達到查明案件事實、解決糾紛的目的。

      (一)正確認識當事人陳述

      1.準確界定當事人陳述的概念

      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指訴訟當事人在特定階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除自認以外的,能夠證明案件要件事實的事實陳述。

      首先,其不包括當事人的自認。自認雖然也是當事人就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但是出于訴訟效率的考慮,立法賦予了自認特殊的效力,即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而直接對該事實予以認定,自認并不是證據。

      其次,只有當事人就案件要件事實以外、用來證明案件要件事實的事實所作的陳述才是當事人陳述,當事人就案件要件事實所作的陳述僅僅是對基本案件情況的陳述。也就是說證據法上的當事人陳述,必須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例如,在一起借款糾紛中,存在借款是要件事實,債權人關于“我借了3 000元給被告”之類的表述只是在陳述案情。若債權人說 “我從銀行取了3 000元給他”,此時,這句話既是對案情的陳述,也是當事人陳述,可以用來證明存在借款的事實。若被告說“原告沒有借3 000元給我”,這句話同樣是當事人陳述,可以用來證明原告提出的“存在借款”這一要件事實的真實性。也就是說當事人陳述作為一種證據,必須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作用。

      最后,當事人陳述只限于特定階段,即后文出路部分所設置的當事人詢問階段。

      2.修正民事訴訟法中對“當事人陳述”的不當使用

      證據調查第一階段所稱的“當事人陳述”并不是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為了保證當事人陳述的證據內涵,并處于概念使用的統(tǒng)一,筆者認為,應將證據調查的第一階段改為“當事人陳述案情”。

      (二)設置當事人陳述的具體運作程序

      當事人陳述本身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很有可能是對案件事實最直接、全面、系統(tǒng)的陳述,另一方面,它也很有可能是虛假的。所以,我們需要設置出一套程序規(guī)則,對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進行質證、認證,以評判其有無證據能力,以及證據力的大小。

      1.設置當事人詢問程序以區(qū)分出當事人陳述

      在我國民事實踐中,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陳述主要存在于三個階段:起訴狀和答辯狀上的書面陳述,法庭調查階段的當事人陳述階段,法庭辯論階段。當事人陳述分散在這些階段,如果把這些階段的陳述都看作是當事人陳述,對當事人陳述的區(qū)分、審查和認定勢必是繁雜和困難的;并且當事人有關案件事實的陳述往往是冗長和事無巨細的,真正對案件事實起證明作用的陳述往往交融在其中,所以需要一個另外的、單獨的程序,將這些對案件要件事實起到證明作用的陳述提煉出來,作為證據法上的當事人陳述。

      筆者認為,在法庭調查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事人陳述之后,應設置一個詢問當事人程序。這一程序由法官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申請啟動,法官針對有爭議的案件要件事實,逐一向當事人詢問,當事人依次回答后,法官對仍有疑問的要件事實可以繼續(xù)發(fā)問。將這一階段的當事人陳述作為證據,并在其后進行舉證和質證,詢問結束后法官對此階段當事人陳述的證據能力作出判斷,有證據能力的,還應評估其證據力的大小。在實踐中,應規(guī)范使用當事人陳述這一證據,對于在沒有其他證據加以證明的情況下,法官通過詢問仍無法識別真?zhèn)?,證據力弱的“當事人陳述”,也應在判決書中進行說明,“當事人陳述”情況如何、有無證據能力、證明力大小及原因,而不是直接忽略。對于待證事實有其他證據加以證明或者雙方當事人對爭議事實沒有爭議的情況下,在判決書中,也應對相關的當事人陳述進行具體陳述,對質證的過程、證證據能力、證明力大小的判斷進行說明,而不是直接以“當事人陳述”這樣一個簡單的表述就一筆帶過。

      2.規(guī)定當事人陳述的資格

      作當事人陳述的人須是具備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非法人團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經其授權的代理人也可以進行陳述。

      3.程序的啟動

      詢問當事人程序可以由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申請啟動,也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法院認為需要詢問當事人的,應當向當事人簽發(fā)出庭通知書,該當事人必須出庭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法官應告知當事人有關當事人陳述的要求、影響及可能產生的責任。

      4.當事人陳述真實義務

      這里的真實義務,是針對當事人陳述,而不是當事人的陳述。具體說,針對的是當事人就能夠證明案件要件事實的事實所進行的陳述。對當事人陳述真實義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加強:

      第一,對當事人陳述虛假進行經濟處罰。當事人違反真實義務而導致訴訟程序延滯,不論其是否勝訴,必須承擔對方當事人因此增加的誤工費、交通費、律師費、證人出庭作證等費用。

      第二,當事人陳述作為一種證據,虛假陳述應承擔作與證人作偽證相似的刑事責任。

      第三,可將當事人虛假陳述行為納入到法院訴訟信用檔案記錄,再把訴訟信用檔案的信息與社會其他部門誠信檔案進行互通,如銀行、通訊、交通等,建立誠信體制的聯(lián)動機制,從而間接影響當事人的信貸、晉升等[10]。

      5.規(guī)定當事人出庭接受詢問的義務及不出庭接受詢問的法律后果

      若法院認為需要詢問當事人或一方當事人申請詢問的,需要進行詢問的當事人應當出庭接受詢問。對不出庭接受詢問的,可以進行拘傳和罰款;法官可以依據自由心證,將不出庭接受詢問的一方的行為視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認可。

      參考文獻:

      [1]王亞新,陳杭平.論作為證據的當事人陳述 [J] .政法論壇,2006(6):99—108.

      [2]王福華.當事人陳述的制度化處理 [J] .當代法學,2004(2):19.

      [3]陳文曲.當事人陳述證據價值之思考——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為視角 [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1.

      [4] 張永泉.客觀真實價值觀是證據制度的靈魂——對法律真實觀的反思[J].法學評論,2012(1):38—44.

      [5]陳文曲.民事訴訟當事人陳述獨立證據價值之否定[J] .學海,2007(5):164.

      [6] [德]羅森貝克,施瓦布,戈特瓦爾德,等.德國民事訴訟法[M].李大雪,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130—146.

      [7]張?zhí)厣衤?lián)恭,王甲乙,等.當事人本人供述之功能.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三) [M].臺灣:三民書局,1990:649—650.

      [8]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訴訟法[M] .白綠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22—123.

      [9] 包冰鋒.大陸法系的當事人詢問制度及其啟示[J]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64.

      [10]羅寧.從道德應然到法律實然——當事人真實陳述義務芻議[DB/OL].(2009-03-19)[2014-05-11].http://gz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 id=17689.

      猜你喜歡
      陳述要件當事人
      虛假陳述重大性
      我不喜歡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美國職場性騷擾的構成要件
      反歧視評論(2021年0期)2021-03-08 09:13:18
      美國就業(yè)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反歧視評論(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第三人撤銷之訴要件的適用及其方法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48
      陳述劉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兵團工運(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應受行政處罰行為構成要件的反思與重構——從“三要件”到“三階層”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8
      論抽象危險犯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05
      拜城县| 筠连县| 岳阳市| 孝义市| 海丰县| 开封县| 休宁县| 新干县| 龙井市| 甘南县| 临泉县| 西平县| 湖南省| 友谊县| 霍山县| 徐汇区| 玛多县| 安仁县| 铁岭市| 北川| 仁寿县| 图木舒克市| 纳雍县| 赣榆县| 乐业县| 崇明县| 永宁县| 梅州市| 抚州市| 洮南市| 武强县| 太湖县| 越西县| 乳源| 桃园县| 台东市| 抚州市| 化隆| 龙海市| 阿勒泰市|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