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紅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30)
作為人們交際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歧義(ambiguity)一直來都深受語言學家的關注。傳統(tǒng)觀點認為歧義屬于語言交流中的誤用,這種誤用會對交際過程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會妨礙交際活動的正常進行。近年來隨著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和對歧義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學家們發(fā)現(xiàn)歧義并不僅僅是一種誤用或者語病,只要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靈活而有效地利用,歧義能夠成為一種交際策略來實現(xiàn)交際意圖,這種在語言交際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運用的歧義現(xiàn)象就是蓄意歧義,它同時也被界定為一種交際策略。
由于語言本身具有多義的特性,因此蓄意歧義這種交際策略在交際活動的過程中運用非常廣泛,但是一直以來學者們對于蓄意歧義的研究大多是語言層面上的靜態(tài)研究,動態(tài)研究只零星可見,并且也罕有學者從語用學角度深入探究蓄意歧義這種交際策略的內(nèi)涵和功能。鑒于此,本研究將運用動態(tài)語用學的觀點,基于布朗(Brown)和萊文森(Levinson)的面子理論、里奇(Leech)的禮貌原則、格萊斯(Grice)的合作原則,為蓄意歧義構(gòu)建一個包括語用定義、語用內(nèi)涵、語用理論和語用功能的研究框架。
歧義是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某個詞語或者話語產(chǎn)生兩種以及兩種以上釋義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1]。按照交際效應和交際語言觀,可以把歧義分為無意歧義(Unintentional ambiguity)和蓄意歧義(Intentional ambiguity),無意歧義是交際雙方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無意中或者自然呈現(xiàn)的誤解或語病,說明了語言結(jié)構(gòu)本身具有的矛盾特征;不過蓄意歧義卻不同,作為一種交際策略,蓄意歧義是交際者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故意歪曲對方的話語意圖從而達到特定的交際效果。語用學視角下的蓄意歧義是指交際活動過程中發(fā)話人在上下文或者特定語境中有意識地使用一些模糊的、間接的或者不明確的話語向受話人同時表達多種言外行為或者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s)的語言現(xiàn)象[2]。交際者為了達到自己的交際意圖巧妙地、靈活地使用交際語言致使交際話語含有言外之力,導致蓄意歧義的產(chǎn)生。
例: Professor Robert knocked on the desk and shouted: “Class, order!”
(教授敲著講臺大聲說:“同學們,安靜!”)
The whole class yelled: “Beer!” (全班齊聲回答:“啤酒!”)
這個對話的語境是在課堂上,學生們非常吵鬧,教授于是邊敲著講臺邊大聲要同學們安靜下來,可是學生們?yōu)槭裁床煌V钩臭[而是用文不對題的“啤酒”來回答呢?原來英語單詞order既可以解釋為“保持秩序”或者“安靜”,又可以解釋為在酒店餐館點菜點飲料時的“點菜”,學生們利用蓄意歧義,用異口同聲的“Beer!”來調(diào)皮地回答教授一本正經(jīng)的“order”,調(diào)節(jié)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不愉快,避免了沖突的發(fā)生。
英語語言本身就有同音異義異形詞、一詞多義、句法結(jié)構(gòu)松散等特點,使得人們在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產(chǎn)生歧義的可能性大,交際者正是根據(jù)英語語言的這些特點來靈活巧妙地利用蓄意歧義來產(chǎn)生幽默詼諧的交際效果。在一些特定的語境下,發(fā)話人的不確定的話語或者話語信息含量的缺乏都可能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解釋,受話人可以利用這種現(xiàn)象,在幾種解釋中選擇和發(fā)話人所要真實表達的話語的不同解釋,利用蓄意歧解發(fā)話人的話語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目的。下面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對蓄意歧義的語用內(nèi)涵進行分析。
語音層面的蓄意歧義是在特定語境中由于語音有歧義而讓受話人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利用英語單詞的同音異形或同音異義來達到交際的目的。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英語單詞,如果有相同的發(fā)音,不管其是否有相同的拼寫,都有可能在交際中導致歧義的發(fā)生。
例: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陽光和空氣有利于你們的兒子和繼承人。)
本句簡短的廣告語是旅行社為了招攬游客所精心設計的,句子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快帶上你們的孩子去海邊游玩吧,那兒有充足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蓄意歧義的產(chǎn)生是由于同音異義詞“sun/son(太陽/兒子)”以及“air/heir(空氣/繼承人)”。這句廣告語巧妙地利用蓄意歧義這種交際策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試想:我們的海灘有著明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這些對于你們的兒子即你們的繼承人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好處。這樣的話語怎么能不讓游客產(chǎn)生向往?在廣告語中語音層面的蓄意歧義被廣泛利用,含有歧義的廣告語使得廣告具有一真一假、一明一暗的效果,讓人浮想聯(lián)翩,達到廣告的誘惑性和趣味性的交際目的。
詞匯層面的蓄意歧義主要是由英語詞匯的一詞多義、詞類不同或者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意思不同所引起的[3]。英語語言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是非常普遍的,除去一些特有的專業(yè)詞匯和專業(yè)術語,很多英語詞匯都有兩種以上甚至多達十幾種的解釋,不過在特定語境中,通過對上下文的通篇考慮,一般來說只有一種解釋會被保留,其他的解釋會被過濾在外,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形。
例: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 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 —— LIoyd Bank
(金錢不會生長在樹上,但是卻會在我們分行增長。)
LIoyd銀行充分利用了蓄意歧義這種交際策略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這里的branch具有兩種意思,一種理解是表層解釋即字面意思“樹枝”,其深層的解釋則是指LIoyd銀行的各個分行。該句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顧客只要把自己的錢存在LIoyd銀行,他們的存款就會持續(xù)增長。
對于同樣的一個句子,不同人會對句法結(jié)構(gòu)進行完全不同的分析和劃分,這就導致句子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含義,極有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在特定語境中,當不同人對同一個句子有不同的釋義,就會產(chǎn)生歧義[4],而如果這種曲解是故意為之,就產(chǎn)生了句法層面上的蓄意歧義。
例:A: The police is looking for a man with one eye.(警察正在查找一個一只眼睛的人。)
B: Why don’t they use two?(他們?yōu)槭裁床挥脙芍谎劬δ兀?
這個對話幽默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交際雙方對于句法結(jié)構(gòu)的不同理解所導致的。A的話語說的是事實,即“警察正在查找一個只有一只眼睛的人”,這里with one eye是用來修飾它前面的名詞a man的。但是B故意曲解為with one eye是用來修飾前面的動詞詞組is looking for,這就可以曲解為“警察正在用一只眼睛來查找一個人”,然后提出了后面的問題“他們?yōu)槭裁床挥脙芍谎劬?查找)呢?”,這里利用句法結(jié)構(gòu)的不同理解造成蓄意歧義達到了詼諧的交際效果。
從蓄意歧義的語用內(nèi)涵可以看出,在特定語境中,蓄意歧義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幽默詼諧的語用效果,下面從格萊斯(Grice)的合作原則、里奇(Leech)的禮貌原則、布朗(Brown)和萊文森(Levinson)的面子理論等語用學理論對此進行一番探究。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格萊斯(Grice)[5]認為,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交際目的,交際雙方之間會有一種默契來遵守合作原則,其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以下四條準則:(1)數(shù)量準則:盡量使得自己的話語能夠達到對方要求的詳盡程度。(2)關聯(lián)準則:使得自己的話語要貼切。(3)方式準則:使得自己的話語要有條理性和簡潔性;盡量避免產(chǎn)生歧義;盡量不使用晦澀難懂的話語。(4)質(zhì)量準則:使得自己的話語是真實有效的,盡量不說沒有充分依據(jù)的話語[6]。
事實證明,交際雙方在使用交際語言時是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是非常靈活巧妙的。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會有意地遵循以上這些準則,而且還會故意違反其中的一些準則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意圖,蓄意歧義就是其中的典型。顯然,蓄意歧義違反了方式準則中的“盡量避免產(chǎn)生歧義”。不過雖然蓄意歧義在字面上似乎違反了方式準則,但是從深層含義來看,還是遵守了會話原則,實際上,違反準則也可以理解為遵守合作原則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因為當交際者在進行交際的過程中使用蓄意歧義時,他的話語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的層面: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字面上交際者明顯是違反了合作原則,但是從深層含義來看,交際者還是遵守合作原則的,因為交際者提供了確切的話語信息,其關鍵是受話人對此是如何理解的。比如:
例: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解釋一:她不能生育孩子(因為她患有不育癥)。
解釋二:她不能忍受孩子們的吵鬧。
英語動詞“bear”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在解釋一中,可以理解為“生育”,在解釋二中,又可以理解為“忍受”。對話的語境是一對夫婦很多年一直沒有生育小孩,當朋友問他們?yōu)槭裁礇]有小孩時,丈夫利用蓄意歧義,巧妙地用上句來進行回答。一般情況下,解釋一是表層含義表示的是真實的情形,解釋二作為深層含義是發(fā)話人希望受話人對他話語作出的理解。這里丈夫利用蓄意歧義作出的回答,實際上既遵守了合作原則,同時又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從而擺脫了尷尬的情形。說話人雖然沒有遵守方式準則,但是卻有效地遵循了質(zhì)量準則。
禮貌指的是交際過程中交際一方對于交際另一方的態(tài)度。按照著名語言學家里奇(Leech)的觀點,禮貌原則包括六條準則,即策略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寬宏準則、同情準則和贊同準則[7]。六條準則中最根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準則是策略準則。實際上交際雙方能夠禮貌地運用言語表明了策略地運用言語。從本質(zhì)上來看,禮貌原則希望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盡可能地降低雙方的分歧,盡可能地不要讓交際對方吃虧,盡可能地不要用話語貶低對方。對于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的關系,里奇認為,禮貌原則能夠有效地保護交際雙方之間原有的良好關系,能夠在交際過程中起著積極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減弱不禮貌的信念到最低的程度。而合作原則是對交際言語的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同時對于會話含義的產(chǎn)生原因作出解釋。因此,禮貌原則是能夠“救援”合作原則的,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之間是相互益補的,這就可以對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為什么要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作出了解釋。
例:I have never found Jack to be incompetent.
解釋一: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杰克能力不行。(可以理解為:他本來就是非常能干的。)
解釋二: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杰克能力不行。(可以理解為:但是對于他的能力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因為他的工作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沒有發(fā)現(xiàn)”并不說明他能干。)
對話的語境是一位教授被要求對于杰克的能力發(fā)表意見,教授對杰克很了解,知道杰克不學無術。不過,教授出于禮貌原則的考慮,不方便直接說杰克很差;同時從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準則出發(fā),不能隨便說假話來欺騙別人。在這樣進退維谷之際,教授巧妙地利用蓄意歧義這種交際策略,說出了上面那種可以讓對方猜測的話語,解釋二是深層含義表明了教授對于杰克的能力是不認可的。
在里奇之后,著名語言學家布朗(Brown)和萊文森(Levinson)對于禮貌原則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們給禮貌下的定義是,“禮貌是‘典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所需從而采用的各種各樣的具有理性的行為”[8]。他們的禮貌理論被稱為“面子保全理論”,也就是在交際過程中盡量利用一些語言策略來給進行交際的雙方都留一點面子。
布朗和萊文森的觀點認為,在交際過程中的很多話語從深層含義上來說對于交際雙方的面子會造成威脅。因此在交際中盡量要考慮到對方的面子需要,通過遵從禮貌原則,在給自己掙了面子的同時也給交際的對方留點面子,這樣就不會導致很尷尬的情形。
例:
Stranger: Boy, will you direct me to the bank?(陌生人:小孩,你能帶我去銀行嗎?)
Boy: I will ask for a dollar. (男孩:我要收一美元。)
Stranger: A dollar! That’s a high pay, isn’t it? (陌生人:一美元!這也太高價了,不是嗎?)
Boy: Yes, but I know bank directors always get high pay.
(男孩:是的,但是我知道銀行經(jīng)理(也可以理解為“指路人”)總是有高工資。)
以上對話的語境是一位陌生人要求小男孩帶他去銀行,蓄意歧義產(chǎn)生在“bank director”,表層含義是“銀行經(jīng)理”,深層含義卻可以理解為“指路人”。這位小男孩聰明利用蓄意歧義,既為自己的一美元要價找到了很好的借口,又沒有正面來反駁陌生人,這樣就非常機智地達到了保全雙方面子的目的,讓陌生人在幽默中接受自己的要求,成功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交際意圖。
蓄意歧義是交際雙方在作出話語選擇時,根據(jù)語境和交際意圖來對自己的話語策略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和調(diào)整。對于蓄意歧義的靈活運用,表現(xiàn)出交際者具有比較高超的話語能力和高度的話語機智,因此蓄意歧義被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交際活動中來增進彼此的交流。作為一種有效的交際策略,蓄意歧義的利用能夠起到確定性語言所無法達到的作用,能夠收到非常好的交際效果。交際者巧妙地利用蓄意歧義來達到一些特殊的語用目的充分地表明了蓄意歧義所具有的語用價值。
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蓄意歧義,可以達到借此指彼、一語雙關的交際效果,對于擺脫交際過程中的尷尬和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This is a white hotel,” he said. I looked around. “It isn’t white, such a color needs much cleaning,” I said. “But I don’t think I mind.”
(“這是白人旅館,”他說。我看看四周。“這旅館不是白色的,要成為白色需要大量的打掃,”我說,“但是我不在意?!?
這個對話中,旅館的老板本意是說這家旅館是專門給白人住宿的,英文“white”既可以理解為白人,也可以理解為白色,所以作為黑人的“我”故意理解為“白色的旅館”,然后說要成為白色還要打掃,暗指旅館不夠干凈,最后說“但是我不在意”。這個對話中作為黑人的“我”利用蓄意歧義來使得交際過程有利于自己,通過對話題的轉(zhuǎn)移來有效地避免了雙方的正面沖突,從而扭轉(zhuǎn)了不利的局勢,擺脫了讓人非常尷尬的局面。
為了達到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交際者巧妙地利用蓄意歧義能夠使得人物形象生動,有利于將故事情節(jié)推向高潮。
例:
A: I understand you had an argument with your wife. How did it end up?
(我知道你和你的妻子吵架,結(jié)果怎樣?)
B: Oh, she came crawling to me on her hands and knees. (噢,她四肢著地向著我爬過來。)
A: Is that so? What did she say?(是這樣的嗎?她說了什么?)
B: She said, “Crawl out from under the bed and fight like a man.”
(她說:“從床底下爬出來,像個男人一樣打架?!?
這則幽默中,當朋友問到他和妻子吵架的結(jié)果如何時,丈夫一開始利用蓄意歧義說妻子四肢著地向著他爬過來,讓人的感覺是妻子在認錯,丈夫在吵架中占了上風,最后一句話透露了真實情況,原來丈夫被妻子打得鉆在床底下,害怕得不敢爬出來,如此大的轉(zhuǎn)折產(chǎn)生了戲劇化的效果,一位妻管嚴的丈夫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令人印象深刻。
在特定的語境中,交際者利用蓄意歧義,能夠創(chuàng)造出幽默、諷刺、詼諧等特殊的交際效果。
例1:A asks his friend B about the reason for his visit to Los Angeles.
(A問朋友B來洛杉磯的理由。)
A: What brought you from New York to Los Angles? (是什么把你帶到洛杉磯的?)
B: A plane. (一架飛機。)
朋友A問朋友B“是什么把你帶到洛杉磯的?”,問話的意思是“你為什么要來洛杉磯?”,朋友B為了和朋友A開玩笑,利用蓄意歧義,故意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從而產(chǎn)生幽默的效果,制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例2: A man was in court charged with parking his car in a restricted area. The judge asked him if he had anything to say in his defense.
(一位男人在法庭被控告在限制區(qū)域停車。法官問他是否有什么要說的為自己辯護。)
“They shouldn’t put up such misleading notices,” said the man. “It said, FINE FOR PARKING HERE.”
(“他們不應該粘貼這樣誤導的告示,”男人說,“告示上寫著,這里停車很好?!?
以上這則小故事中,蓄意歧義的產(chǎn)生主要是英文單詞fine既可以解釋為“罰款”,又可以解釋為“好的”,指示牌的意思是“這里停車要罰款”,而這位由于隨意停車而被法院傳票的男士故意把指示牌的意思理解為“這里停車很好”,通過這樣的辯護來試圖實現(xiàn)自己避免被法官處罰,這里蓄意歧義能夠制造比較特殊的交際效果。
本研究利用語用學理論,結(jié)合交際過程中的特定語境,注重發(fā)話人和受話人的交際目的和交際意圖對蓄意歧義進行動態(tài)研究。本研究認為,從語用定義、語用內(nèi)涵、語用理論和語用功能等方面對蓄意歧義進行全方位的探討,有利于加深對于蓄意歧義的理解。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交際過程中蓄意歧義的產(chǎn)生是由于交際話語中含有的言外之力;只要在特定語境中進行巧妙靈活的運用,蓄意歧義能夠成為一種有效的交際策略來幫助交際者實現(xiàn)自己的交際意圖和交際目的;而蓄意歧義的語用價值充分說明了蓄意歧義具有良好的交際效果。當然,英語歧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語用學視角下探討蓄意歧義交際策略,旨在對蓄意歧義能夠有一個更加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1]吳颯.歧義的語用觀照[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6.
[2]Thomas. J.A.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142.
[3]王靜.廣告英語中詞匯歧義的語用價值及其翻譯方法[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1):112.
[4]李相群.英語句法結(jié)構(gòu)歧義的認知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2008,(11):136.
[5]Grice,H. P.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61.
[6]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154.
[7]Leech,G.N.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s,1981:92.
[8]Brown,P.&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