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外技術人類學研究述評:技術觀的視角

      2014-03-26 23:12:21
      關鍵詞:人類學家人類學人類

      李 勇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國外技術人類學研究述評:技術觀的視角

      李 勇

      (合肥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的技術研究是人類學產(chǎn)生之后的事情,且與人類學各理論流派的興衰相一致。技術人類學在當代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蒂姆·英格爾德、皮埃爾·萊蒙里爾、布賴恩·普法芬伯格等人。他們的工作使得技術人類學逐漸由學術邊緣走向學術中心,但是,技術人類學要想走進學術的中心,還必須解決好以下理論難題:第一,如何構建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技術人類學理論框架;第二,努力獲得學術界的認知認同和職業(yè)認同;第三,在利用語境論和系統(tǒng)論的同時,如何洗清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

      技術;技術觀;技術人類學

      當前,技術研究受到了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的追捧。這些領域內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他們學科中的某些核心問題,都可以通過關注于技術人工物的生產(chǎn)、分配、占有、使用、廢棄而得到處理。

      然而,在人類學內,技術和物質文化的研究,既不新穎,也不是潮流??梢哉f,從人類學誕生之日起,它就致力于如何最好地概念化人工物,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其爭論的焦點,從最初的作為人類學權威基礎的技藝和人工物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物質文化研究,再演進到文化首位的各種反動浪潮;研究的旨趣也由最初的具體的物質人工物轉到語言、藝術、禮儀、和社會組織等。

      令人奇怪的是,盡管學術界內的技術旨趣在令人欣慰地高歌猛進,盡管人類學家的技術研究仍在多產(chǎn)地進行,然而人類學家們一直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邊緣地位,只能驚訝地等待,還需要多久其他研究者才會承認人類存在的物質性。由于技術人類學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新興學科,作為一種新的技術研究范式,它還不成熟,特別是已有研究成果在技術觀上的模糊性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fā)展的深層障礙。因此,從技術觀的層面對人類學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分析,既有利于推動人類學的技術研究的深入和完善,促進技術人類學新學科的形成,又能給我國的技術研究帶來新的視角和范式。

      鑒于此,文章擬從技術觀的視角對國外技術人類學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系統(tǒng)梳理,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分析,以期廓清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技術人類學研究的輪廓,并推動國內相關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一、國外技術人類學研究的歷史脈絡

      技術的人類學思想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例如,柏拉圖在對話集《普羅泰戈拉》中就將技術的產(chǎn)生與人類器官的缺陷聯(lián)系了起來,這是一種典型的功能解釋。他借普羅泰戈拉之口講述了如下的神話:當創(chuàng)造生靈的既定時刻到來時,諸神便在大地上用土、水以及這兩種元素的某些不同混合物把它們造了出來。而當要把它們拿到日光下來的時候,諸神就指派普羅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來裝備它們,并且給它們逐個分配適宜的力量。事實上,厄庇米修斯負責具體的工作,而普羅米修斯則司監(jiān)督之職。當厄庇米修斯明智地給這些不同的生靈分配了特性以保證它們能夠和諧地生存和繁衍之后,普羅米修斯吃驚地發(fā)現(xiàn),他竟然粗心地把人類給忘記了。此時,厄庇米修斯已經(jīng)把所有的自然屬性和力量都賦予了野獸,什么也沒留給人類。因此,他制造的人類只能是赤裸的、虛弱的、毫無特色、且弱于動物。而指定人出世的時間快要到了。為了彌補這些缺陷,普羅米修斯從赫斐斯托斯處偷得與人有關的火和藝術(這就是技巧原理),并從雅典娜處偷得智慧(這就是科學原理),將它們作為禮物送給人類。通過使用這些品質,人類就能夠超越動物、制造工具和建設城市。然而,人類的表現(xiàn)并不令人滿意,他們開始互相殘殺,分裂成不同的集團,并且奄奄一息。在這緊要關頭,非常關心人類命運的宙斯指派赫耳墨斯給人類送去公正和謙遜的政治美德。正是這些美德才保證了人類在城市里和諧地生活[1]。

      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被后世的研究技術的許多學者所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例如,德國地質學家、工程師恩斯特·卡普在他1877年的哲學人類學著作《技術哲學——用新的觀點考察文化的產(chǎn)生史》中就繼承并推進了柏拉圖的思想,將人類的器官缺陷與其技術發(fā)明的才能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技術哲學史上著名的“器官投影說”??ㄆ占捌浯碜鳜F(xiàn)在分別被學術界公認為技術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作,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稍后,語言哲學家Ludwig Noire在《工具》中指出,人從自然中獲得解放,因為他變成了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他自己的器官,變成了一位工具制造者,一個制造工具的動物[2]。德國技術人類學家阿諾德·格倫也認為,技術的必要性源自人類器官的不足。他在其代表作《人:他的本性和他在世界中的位置》中,用Herder的有缺陷的存在的概念,描述了未開化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人類如何由于沒有專業(yè)的器官和本能而無法生存,被迫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調節(jié)現(xiàn)存環(huán)境條件以創(chuàng)造他的物理存在的條件。事實上,閱讀格倫的技術人類學著作,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技術時代的人類心靈》一書中,還是在《關于技術的哲學人類學視角》一文中,抑或在其他著作中,格倫始終將技術的產(chǎn)生與人類的器官缺陷聯(lián)系起來,將器官解放、器官置換或者替換以及器官增強或者進步聯(lián)系起來,認為技術的發(fā)明與使用使得人類這種本能差而無法保護自己的生物“保存自己”成為可能。事實上,除了技術人類學家外,環(huán)境倫理學者在探討當代的環(huán)境危機時往往也以柏拉圖的思想作為自己理論的出發(fā)點。例如,A.安德森和B.柯利其在討論技術與當代的環(huán)境危機時的文章標題——“普羅米修斯為何受難:技術與生態(tài)危機”——就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他們認為,雖然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得科學與技術,雖然宙斯給每個凡人平等地分配了政治美德和道德,然而,道德在現(xiàn)時代的軟弱無力和對技術自己發(fā)展理性的束手無策仍然導致了當代的生態(tài)危機[3]。

      當然,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的技術研究主要還是人類學產(chǎn)生之后的事情;而且,與人類學各理論流派的興衰相一致,人類學的技術研究熱情曾出現(xiàn)過反復。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無論是在考古學中還是在社會文化人類學中,技術和物質文化研究的理論旨趣和經(jīng)驗旨趣都很高。在考古學中,由于其研究的是任何地方或者任何時代的人類活動與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是唯一一門優(yōu)先研究人與物之間界面的學科,因此,從19世紀初期以來,技術和物質文化的研究一直在考古學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史前史學者要想通過古代人類遺存下來的人工物來推斷技術器物在古代人類生活中的使用與作用,從而重構人類生活史,他們“就不得不研究人工物,以便了解各個學科,包括文化進化、文化史、生存和定居系統(tǒng)、儀式和信念、以及實踐知識?!盵4]結果,考古學家收集眾多的資料庫,記錄技術器物的可變性與變化,并建構理論解釋它們。而在社會文化人類學中,社會文化人類學家要研究人類文化的進化和傳播,進行文化區(qū)域研究,同樣需要關注人類的物質文化。同時,正是在這一時期,由于一批受過自然科學訓練的人進入人類學,使得人類學開始告別過去那種依靠旅行者、商人、探險家、傳教士、政府官員等道聽途說的方式收集資料的歷史,而出現(xiàn)了系統(tǒng)的、集中的田野工作。

      但是,在隨后20世紀中葉的幾十年內,人類學的技術研究卻很少見。正是因為大批具有自然科學背景的人進入人類學,使得人類學開始走向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的道路。正如普法芬伯格指出的那樣,在這些追求職業(yè)化的人員看來,人類學的技術和物質文化研究“代表的只是一種學術尷尬:傳播主義和進化論解釋的極端而好推測的形式;脫離實際的人類學;業(yè)余愛好者利用節(jié)假日進行的‘田野工作’;以及剝離它們的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的人工物的過分簡單化的解釋。”[5]在他們看來,人類學的研究旨趣應該是文化,是“語言”、“藝術”、“禮儀”、“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等,而不應深陷于對技術和人工物的微觀描述與簡單推測之中?!凹兗夹g”研究被認為是材料上有限、方法論上貧瘠、智識上干澀而令人生厭的,只會使人類學家偏離正常的軌道。這樣,拋棄和遠離物質文化研究就成了人類學建立科學基礎、智識訴求和獨特學科主題的必然選擇。因此,在1914年,C.威斯勒感嘆說,技術和物質文化研究主題似乎“完全過時了”[6]。而P.西利托也哀嘆說:“泥濘似乎更多地黏住了人工物及其研究……而不是(進化論者的)瞎猜理論?!盵7]

      直到20世紀晚期,人類學的技術旨趣才正“泰然自若地、不可改變地回歸”[8]??脊艑W家和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們貪婪地研究技術,進行了眾多的理論和案例研究。他們的工作影響其他學科的從業(yè)者,特別是技術史、技術社會學、科學和技術研究的研究者,以及在博物館和大學中具有邊緣職位的學者。

      二、國外技術人類學研究的代表人物及觀點

      在2008年于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技術史研討會上,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的傅瑪瑞教授曾為中國學者開出過一份論著清單[9]。我們認為,這份清單雖不是十分全面,但也很好地反映出國外當前技術人類學界對技術觀理解的現(xiàn)狀,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技術人類學研究的理論脈絡和當前的最新動態(tài)。下面,我們就以這一清單為基礎,再加上我們所掌握的其他資料,粗淺地介紹當代技術人類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技術旨趣在人類學中的復興日益顯現(xiàn)出來。例如,1983年,德國技術人類學家A.格倫在《哲學與技術研究》第6期上撰文闡述了自己關于技術的哲學人類學觀點。他指出,工業(yè)時代的技術進步在給人類帶來便利和益處的同時,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問題,這主要表現(xiàn)為人類的客觀化由最初的工具階段以及工作和動力機器階段演進到自動化的第三個階段。格倫探討了這一技術進步的人類學意義,試圖解決人類對這一技術進步的精神適應問題[10]。

      比格倫稍晚,法國學者讓-伊夫·戈菲在其專著《技術哲學》一書中花一個章節(jié)專門討論技術與人類學的問題。不過,與格倫不同的是,戈菲主要是從生物界來審視技術界的,確切的說,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假說和卡普的器官投影說這兩個理論為基礎來梳理人類學內的技術觀。因此,他對技術的人類學分析主要是從“在器官與技術之間確定一種連續(xù)性的分析抑或一種中斷性的分析”來展開的[11]。

      在我們看來,法國著名學者皮埃爾·萊蒙里爾1986年的文章,《當今的物質文化研究:向技術系統(tǒng)人類學邁進》,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作為一位人類學家對技術的理解,在人類學的技術觀研究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劃時代意義。他以法國結構主義者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作為自己的研究綱領,發(fā)現(xiàn)技術表現(xiàn)出明顯的系統(tǒng)特性,從而揭示出技術系統(tǒng)與社會之間復雜而多變的聯(lián)系。最后,萊蒙里爾以新幾內亞Anga人的技術系統(tǒng)的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論點[12]。

      不久,萊蒙里爾的發(fā)現(xiàn)就得到了學術界的響應。1992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布賴恩·普法芬伯格撰文指出,由于受本質主義的標準技術觀的神話的毒害,以往的技術和物質文化研究過于著迷于技術和人工物的微觀描述,脫離它們的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而研究單純地研究物質文化。為此,他提出“社會技術系統(tǒng)”概念以批判標準的技術觀,并探索它的人類學含意,從而對標準技術觀的含意展開了一系列的人類學攻擊[1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人類學的研究又前進了一大步,這使得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文獻和研究資料,以便更加完整地厘清技術人類學的當前現(xiàn)狀。在這一時期,一系列專門以技術人類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蛘邔V_始出現(xiàn)。例如,90年代初,許多技術人類學家應邀參與了美國人類學協(xié)會的年會和科學的社會研究協(xié)會的年會。而在美國人類學協(xié)會1991年的年會中,至少有四個討論小組關注科學和技術,其主題分別是“科學和技術中的民族、文化與權力”、“信息系統(tǒng)發(fā)展的文化視角”、“科學實踐的民族志”、“人類學與工程學”[14]。

      1992年,科學社會學的核心刊物之一的《知識與社會——過去與現(xiàn)在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雜志終于將第9期的整個版面都貢獻給了科學和技術的人類學,其副標題就是“科學和技術的人類學”,目的是鞏固科學和技術人類學家們的工作,闡明他們關于科學和技術的視角。通過在更寬廣的文化領域內定位科學技術,人類學家既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又給出了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全冊共分三個部分,包括八篇文章。第一部分考察使用者和病人如何理解、重建及對抗醫(yī)學科學和技術。第二部分考察科學和技術以及它們各自的生產(chǎn)者共同體如何被重寫進變化著的國家政治、法院、行政管理機構和工業(yè)等的語境中。第三部分更關注于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界內的科學的文化政治。

      1998年,Amerind基金會精心挑選了12位長期以來從事技術的橫斷研究的人類學家舉辦了一場關于“技術人類學”的高級研討會。這次會議上討論的主旨非常廣泛,既涉及到技術的本質,也涉及到從業(yè)者的洞見,還有學者討論了技術活動的意義。希弗希望通過事先分發(fā)論文和勇敢地討論,能夠厘清統(tǒng)一的技術人類學的輪廓,領導該學科的發(fā)展,促進一門獨特的“技術人類學”的形成。這次會議上提交的文章在2001年被冠以“關于技術的人類學視角”之名集冊出版。

      三、國外技術人類學研究的理論缺失

      綜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西方學術界,也只是在20世紀末才有學者開始綜合整理人類學視野中的技術觀,并提出了“技術系統(tǒng)論”的思想。然而,他們只是一些零散性的、發(fā)散性的思想,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專著,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挖掘與整理。

      總的來說,當代國外技術人類學的研究,還有以下理論問題亟需解決:

      第一,構建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技術人類學理論框架的問題。與技術人類學當前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極不協(xié)調的是,學術界并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技術人類學理論框架。與人類學界的混亂局面相適應,技術人類學界的研究因各自理論傳統(tǒng)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甚至是百家爭鳴的狀況。例如,就國家傳統(tǒng)而言,英國以社會人類學為主,而美國側重于文化人類學,歐洲大陸偏重于民族學;就學科傳統(tǒng)而言,法國受社會學年鑒學派的影響,英國受功能主義學派的影響,美國則受博厄斯學派的影響最深;就研究旨趣而言,法國的萊蒙里爾教授側重于技術系統(tǒng)的民族學研究,英國的英戈爾德教授專注于技能和技術實踐領域,重在探索人與動物的區(qū)別,美國的普法芬伯格教授更多關注于社會-技術體制問題,白馥蘭教授則致力于探索技術與性別的關系問題;就研究對象而言,學者們從各個尺度上定義技術,這依賴于他們的理論向度,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學者們僅關注單一的技術物,而在另一極端的情況下,研究者追蹤復雜的社會技術系統(tǒng)。因此,如何從眾多的、意義深遠的、公開的理論差異中建構出一個普遍認可的、規(guī)范的技術人類學理論框架,將是技術人類學家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任務最艱巨的問題。

      第二,認知認同問題。人類學方法與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最大差異在于田野工作中的參與觀察法。它強調在觀察中參與,在參與中觀察,從而形成“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然而,眾所周知,任何觀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觀察者根深蒂固的知識背景或理論偏好的影響,因而難以獲得絕對“客觀的知識”。這是一個涉及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根本性問題。特別是當“emic/etic”之爭甚囂塵上的時候,技術人類學家如何回答和把握觀察者知識與從業(yè)者知識之間的張力,將是又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盡管以克利福德為代表的新人類學家試圖用對話民族志和多音民族志來消解此問題,然而,克利福德的改良似乎是不成功的,因為人類學的理解仍然被認為是政治上成問題的、智識上建構的、方法論上不完善的。

      第三、洗清循環(huán)論證的嫌疑問題。與本質主義技術觀和建構主義技術觀不同的是,技術人類學特別強調社會技術系統(tǒng)論,特別強調地方性知識及其語境在技術理解中的極端重要性。然而,一方面,人和物的意義都是從它們的語境中得來的;另一方面,它們的語境又是由那些相互作用的人和物來定義并賦之以意義的。一方面,文化身份是從人工物中重新獲得的;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在語境中的存在構成了物體意義的所有層面。這使得技術人類學帶有極強的解釋學循環(huán)的色彩。而如何擺脫和洗清這一嫌疑,也是當代技術人類學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1集[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41-444.

      [2]Arnold Gehlen.An Philosoph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y[J].In.RPT1983,(6):205-216.

      [3]Albert A Anderson,Babson College.Why Prometheus Suffers: Technology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J].Techne,1995.

      [4]Michael Brian Schiffer.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A].In.Michael Brian Schiffer edited,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Albuquerque.2001:1.

      [5]Bryan Pfaffenberger.Social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J]. In.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2(21):491-516.

      [6]Clark Wissler.Material cultures of the North American Indians [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14,16:447-505.

      [7]Paul Sillitoe.Made in Niugini:Technology in the Highlands of Papua New Guinea[M].London:British Museum.1988.

      [8]James M Skibo,Michael B Schiffer.Understanding Artifact Variability and Change[M].A Behavioral:140.

      [9]張柏春,李成智,編.技術的人類學、民俗學與工業(yè)考古學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0-12.

      [10]Arnold Gehlen.An Philosoph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y[J].RPT1983,(6):205-216.

      [11]讓-伊夫·戈菲.技術哲學[M].董茂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91-110.

      [12]Pierre lemonnier.The study of material culture today: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ical systems[J].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1986,5:147-186.

      [13]Bryan Pfaffenberger.Social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2(21):491-516.

      [14]David J Hess,Linda L Layne.Preface[J].Knowledge and Society:the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2, 9:ix-xiii.

      [責任編輯 陳浩凱]

      Review of Foreign Techn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In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ical View

      LI Yong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The technological research of anthropology in the real sense was not done until after anthropology came into being,and it kept pace with rise and fall of various schools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The representatives of techn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have gradually pushed the discipline from the academic margin to the center;however,there exist the following challenging issues to be solved:First,how to construct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unified regulations;Second,how to acquire cognitive identity and career identit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Third,how to get rid of the suspicion of argument in the vicious circle while applying the contextual theory and system theory.

      technology;view of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anthropology

      N031

      A

      1672-934X(2014)01-0017-05

      2013-10-12

      安徽高校省級科學研究項目合肥工業(yè)大學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基地重點項目(SK2013A14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助合肥工業(yè)大學博士專項基金項目(2012HGBZ0627)

      李 勇(1978-),男,湖北潛江人,合肥工業(yè)大學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技術哲學和技術人類學研究。

      猜你喜歡
      人類學家人類學人類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Module 3 Foreign Food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瑪格麗特·米德:20世紀著名的人類學家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反思盲區(qū):論人類學家主體性及其概念處理
      尋找源頭的野心
      桦南县| 随州市| 大化| 漳浦县| 堆龙德庆县| 政和县| 临江市| 贞丰县| 嵊州市| 江都市| 卢湾区| 永吉县| 连城县| 克东县| 犍为县| 侯马市| 松潘县| 法库县| 和田县| 慈溪市| 东宁县| 喀什市| 陵水| 安达市| 深水埗区| 东乌珠穆沁旗| 疏勒县| 漳浦县| 图木舒克市| 新邵县| 桂阳县| 阳高县| 鄂伦春自治旗| 紫金县| 屯昌县| 铜梁县| 海口市| 舞钢市| 分宜县| 桂阳县|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