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
編者按:
歷史總能留給我們很多遐想,一條薄如蟬翼的絲綢,連起了七千多公里的道路。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軸線,兩千多年來行進著商貿、文明和友誼。伴隨著駝鈴陣陣和羌笛聲聲,人們編織出無數(shù)夢幻般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從黃河邊出發(fā),越過高山,走向沙漠,走入歷史的深處,一直去到遙遠的尼羅河畔,一邊探尋神奇的古絲綢之路,一邊感知著現(xiàn)代的和平與發(fā)展。
絲綢,是我國人民群眾的偉大發(fā)明,它很早就輸送到了西方。根據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西方已經把中國稱作“塞里斯”國。“塞里斯”國是由希臘語“塞爾”“塞里斯”一詞而來?!叭麪枴笔切Q的意思,“塞里斯”是蠶絲產地或販賣絲絹人的意思。不少學者還認為,希臘語的“塞爾”和“塞里斯”一詞,就是由漢語的“蠶”字轉化成的。這都說明中國絲綢很早就已輸入了西方,也就必然出現(xiàn)了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此外,印度學者所著《治國安邦術》一書中有Cinapatta的字句(China即“支那”,指中國,patta即“帕達”,意思是“帶”“條”)。它的意思是“中國的成捆的絲”。作者是公元前4世紀時人,如果此書真是他著的話。那么,至遲在漢代以前,中國的絲綢就已輸入了印度。
由此可見,絲綢之路是一條十分古老的通道,它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張騫通西域以前。
——摘自《歷史上的歐亞大陸橋——絲綢之路》
絲綢的魅力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fā)明,但卻遠不能涵蓋華夏文明的貢獻。與四大發(fā)明相比,絲綢是我國出現(xiàn)最早、應用最廣、傳播最遠的又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豆盘m經》甚至稱頌絲綢是“天國的衣料”。我國已有專家提議要重新定義古代四大發(fā)明,絲綢、瓷器均應列入其中。
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舴覍堯q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lián)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直至羅馬等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陸上商道,是貫穿亞歐非三大洲的動脈。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yǎng)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絲綢由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幾乎所有人的喜愛。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正是絲綢之路,將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絲綢、茶葉、瓷器等傳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汗血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西亞的樂器、天文學,美洲的棉花、煙草等輸入中國,東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斷更新、發(fā)展。
——摘自《人文通史》
繁榮千年
早在遠古時期,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就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guī)模貿易路線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并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xiàn)新疆地區(qū)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qū)進行小規(guī)模貿易往來。而良種馬及其他適合長距離運輸?shù)膭游镆查_始不斷被人們所使用,令大規(guī)模的貿易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區(qū)經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餓的單峰駱駝,在公元前11世紀便用于商旅運輸。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qū)進行商貿往來?!妒酚洝ぺw世家》中記錄了蘇厲與趙惠文王的一段對話:“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非王有已。”昆山之玉即為昆侖山下出產的軟玉,而胡犬則是產自中亞、西亞的一個狗的品種。
——摘自《絲綢之路》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后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諸國、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fā)展。無數(shù)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地傳播于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guī)則、有序。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造成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另外,穿絲織品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這些迫使元老院斷然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著絲衣。不僅僅是羅馬人,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也曾經被記載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jié),并酷愛絲綢制品。
唐朝控制了絲路上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qū),并建立了穩(wěn)定而有效的統(tǒng)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分子。往來于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并接納相當數(shù)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受到這條復興了的貿易路線巨大影響的國家還有日本。8世紀日本遣唐使節(jié)帶來了很多西域文物到日本首都奈良,現(xiàn)存奈良正倉院。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1988年奈良市舉行大規(guī)模的絲綢之路博覽會。日本最大的電視臺NHK曾從中國到歐洲以實地拍攝方式制作絲綢之路節(jié)目。
元朝統(tǒng)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游記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后,西域地區(qū)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跡。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另外普遍有學者認為存在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它是對陸地絲綢之路的延伸,甚至要早于陸地絲綢之路。宋代以后, 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從廣州、杭州等地出發(fā)的海上航路日益發(fā)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在1842年的鴉片戰(zhàn)爭開始后,這一通道才逐漸式微。
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zhèn)
從2006年開始,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聯(lián)合提出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協(xié)調下,中國的申報工作在國務院的統(tǒng)一領導下,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協(xié)調申報,絲綢之路沿線的陜西、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及河南6省區(qū)共同參與。這將是我國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項重要舉動。
長安。“八川分流繞長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蔽靼补欧Q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和文化發(fā)源地之一。自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此建立豐京,揭開了西安作為帝王京師歷經千年,雄踞華夏,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輝煌歷史。西安成為與雅典、羅馬、伊斯坦布爾等城市齊名的世界歷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與碑,城外的陵與墓,連綿的城垣與宮殿遺址,保存的大量珍貴文物以及周樂秦聲、漢風唐韻等文化藝術,仍在昭示著這里曾經呈現(xiàn)過的尊貴與豪華、開放與風流。
洛陽。據史料記載:在北魏、隋、唐,洛陽已經把絲綢之路的東西方商貿、文化交流推到鼎盛。北魏時,洛陽作為都城,與西域各國的商貿交流非常繁盛。據《洛陽伽藍記》記載:“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隋、唐時期,洛陽和長安東、西兩京并重,是當時聞名世界的國際都會。阿拉伯、波斯以至歐洲的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和洛陽,載運商品的駱駝商隊,每天都穿梭在天山南北的絲綢之路上。
——摘自《唐代的長安與洛陽》
平城,拓跋鮮卑的崛起之地。今山西大同。在北魏期間成為了中西交通中非常重要的城市,作為北魏初期的首都,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多次西征,其中將領萬度歸征鄯善聲威遠播西域,西域各國紛紛來朝貢。在此期間董琬出使西域、韓羊皮遠抵波斯都是大事。從北魏開始,“波斯”一名始見于中國史書,標志著中國正式與波斯開始直接的接觸,不再像漢朝時通過中介了解。從平城出發(fā),沿鄂爾多斯南面經原州高平城西進,進入河西走廊。西域僧侶大多以此路線到達平城,平城佛教興盛,云岡石窟就是重要見證。
高平,后稱原州,今寧夏固原。為數(shù)不多的秦長城就在固原境內,從長安經固原到寧夏平原,自古就有一條軍事大道,固原成為這條軍事運輸通道上的咽喉之地,有“中華襟帶”之稱。原州是絲路在寧夏非常重要的一個城市,既沒有翻越六盤山的崎嶇,又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西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波斯胡王獻獅子,經過此地被起義首領萬俟(復姓,音mò qí,屬于鮮卑族)丑奴扣留,說明這里是北魏和波斯間通使的必經之地。
金城。商埠重鎮(zhèn)。即今天的蘭州,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81年)設金城郡,取“金城湯池”之意。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金城郡為蘭州,以蘭州城外的皋蘭山而得名,稱呼就這樣一直延續(xù)下來。魏晉南北朝時,金城東行可以至長安、洛陽;西行可以入吐谷(yù)渾之地,渡河北上入河西走廊,至張掖;西北行至酒泉、敦煌,入西域;北行可以與居延古道相接。漢唐以來,蘭州作為絲路上的黃河渡口、商埠重鎮(zhèn)和貨貿集散地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張掖在古時候軍事地位相當重要,古稱甘州,甘肅的由來就有張掖一半。張掖在古絲綢之路上被譽為“河西第一城”。因為當時幾條絲綢之路的分支都是在張掖匯合作為起點延伸向西的。著名的旅游家馬可·波羅就曾經在張掖住了長達一年之久,其魅力可見一斑。在公元609年的時候,當時的隋煬帝在張掖召開了29國大會,這是中國世界貿易的第一筆。
——摘自《絲綢之路上的城市》
重塑輝煌
2013年9月,在絲綢之路繁榮了兩千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展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藍圖。亞歐之間的聯(lián)通再次引起世界的關注,這一新的地理格局發(fā)展也必將深刻地影響世界。
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fā)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y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做起來,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qū)域的大合作。第一,加強政策溝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本著求同存異原則,協(xié)商制定推進區(qū)域合作的規(guī)劃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為區(qū)域經濟融合“開綠燈”。第二,加強道路聯(lián)通。上海合作組織正在協(xié)商交通便利化協(xié)定。盡快簽署并落實這一文件,將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在此基礎上,我們愿同各方積極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各國經濟發(fā)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30億,市場規(guī)模和潛力獨一無二。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各方應該就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問題進行探討并作出適當安排,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qū)域經濟循環(huán)速度和質量,實現(xiàn)互利共贏。第四,加強貨幣流通。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在本幣結算方面開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好的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廣。如果各國在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xiàn)本幣兌換和結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本地區(qū)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的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必須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tǒng)友誼,為開展區(qū)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重要演講
可以預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把中國與中亞國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中國西進發(fā)展的重要支撐,新的絲綢之路將登上歷史舞臺。它會成為中國與歐洲的經濟長廊,為真正意義上的亞歐經濟共同體服務。這條承載著歷史和文明、見證過華夏盛世的古道必將散發(fā)出更加耀目的光彩。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