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春
(鄭州大學文學院,鄭州 450001)
論唐代清明節(jié)詩歌對失意文人的情感表達
石艷春
(鄭州大學文學院,鄭州 450001)
清明節(jié)是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唐代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指出作為唐詩中一個頻繁出現(xiàn)的節(jié)日,其傷感的情調和文人多愁善感的心緒相契合,表達自身失意成了清明節(jié)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清明節(jié)自身所帶有的傷感性質,使文人借其來表達科場失意,官場被貶,抒發(fā)自身不平,折射出文人獨特的內心感受。
清明節(jié);詩歌;失意;傷感
清明節(jié)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并稱我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以清明節(jié)為對象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是唐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清明節(jié)與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在時間上不相前后,在后來演變發(fā)展中,清明節(jié)繼承了寒食節(jié)和上巳節(jié)的特點,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流傳下來。清明節(jié)豐富了唐朝的節(jié)日生活,人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以清明節(jié)為主題的詩歌,對我們研究唐代的民俗生活和唐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很大的影響。清明節(jié)有一項活動是祭奠親人,其傷感的情調引發(fā)了文人騷客思鄉(xiāng)懷人、感慨身世的惆悵情緒。本文主要從唐代清明節(jié)詩歌中描述自身失意的篇章出發(fā),探討文人對惆悵失意遭遇的情感表達。
“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此時萬物生長,清潔明凈。這一天大概在陽歷4月5號,此時萬物復蘇,春光明媚,是人們追求夢想的大好時節(jié)。當清明節(jié)作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慢慢流傳,被人們賦予特定的文化內涵時,它便成了詩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意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唐詩》中題目和內容出現(xiàn)“清明”二字時,共有160首詩歌。這些詩歌的主題大多是祭奠親人、思鄉(xiāng)懷人、踏春出游、曲水流觴等。
在唐代,清明節(jié)、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是緊密相連的。“上巳”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后漢書·禮儀傳》:“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祓不祥?!保?]同時,《太平御覽》也有記載:“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士女執(zhí)蘭祓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保?]魏晉以后,就把三月三日定為上巳節(jié),這一天人們到河邊祭祀,去水中沐浴,王維有詩《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飲應制》:“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樓開萬井上,輦過百花中。畫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浐亦朝宗?!保?]1736這首詩不僅描寫了帝京的優(yōu)美風光,同時也寫出了上巳節(jié)的重要性,君王帶領群臣一起沐浴祓禊。另外,盧綸的《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徒記山陰興,祓禊乃為榮”[3]4579也記載了這一風俗。此外,上巳節(jié)還有曲觴流水的風俗,《輦下歲時記》中載:“唐人上巳日在曲江傾都禊飲、踏青?!薄缎绿茣ち詈鳌罚骸伴_成元年上巳,賜群臣宴飲曲江?!保?]唐朝在上巳節(jié)賜曲江宴,場面盛大。
與清明節(jié)相鄰的另一節(jié)日是寒食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禁火,只能吃生食,所以又叫冷食節(jié),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介子推在輔佐重耳回國時,曾割股上之肉供重耳充饑,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重耳登上王位之后,要賞賜群臣,獨不見介子推。原來介子推回國后,就與母親隱于山中,晉文公就命令部下放火燒山,以此來逼迫介子推下山,可是介子推緊抱柳樹,寧愿被燒死而不愿下山為官。晉文公后悔莫及,就命令在這一天要禁火,以此紀念介子推,同時寒食節(jié)插柳的習俗也源于此。介子推是一個忠心耿耿,而又淡泊名利之人。盧象在《寒食》中載:“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保?]1650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保?]2232郭鄖《寒食寄李補闕》:“介子終知祿不及,王孫誰肯一相憐?!保?]5055蘇颋《寒食宴于中舍別駕兄弟宅》:“子推山上歌龍罷,定國門前結駟來。”[3]1101在寒食節(jié),唐人通過詩歌來紀念介子推,贊美其甘于平淡,不被功名利祿所蒙蔽,守正不阿的偉大節(jié)操。
因為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在時間上不相前后,在逐漸發(fā)展中清明節(jié)繼承了上巳節(jié)的祓除、曲觴流水的習俗,兼容了寒食節(jié)禁火、插柳的風俗,再加上清明節(jié)祭奠親人、踏春游玩的特性,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的節(jié)日。
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制度,主要負責人才的選拔和官員隊伍的建設。廣大士子主要通過科舉考試來博取功名,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然而科舉考試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情況畢竟是少數(shù),落第者痛苦的心理折射出了科舉考試的艱難。孟郊《落第》:“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保?]6074孟郊《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保?]6076孟郊連續(xù)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師,但是都落第東歸,惆悵的心情可想而知,即使面對爛漫的春光,也覺得是葉上冰霜,兩次奔赴長安,卻只能含恨而歸。所以,科舉考試帶給人的不僅是登科的榮耀,更多的是落第的心理折磨。如果此時恰是令人惆悵傷感的清明節(jié),那落第之情就會外化成文字,表現(xiàn)作者的失意惆悵,本節(jié)主要以顧非熊為例進行闡述。
清明節(jié)自身就帶有傷感悵惘的情感特征,而在清明節(jié)落第,就會有雙重的心理折磨。士子通過節(jié)日的傷感來委婉地表達自身的失意,這也是清明節(jié)詩歌帶給我們的獨特思考。顧非熊生活在中晚唐,是科場上久考難第的一個文人。顧非熊,顧況之子,性格善辯,氣勢凌人??茍錾系念櫡切軈s受到了百般折磨,“非熊既為所排,在舉場垂三十年,屈聲聒人耳?!保?]在科場上征戰(zhàn)三十余年,屢試不第,其中的辛酸恐怕無人知曉。顧非熊在他的《陳情上鄭主司》表達了這種艱辛:“登第久無緣,歸情思渺然。藝慚公道日,身賤太平年。未識笙歌月,虛逢歲月遷。羈懷吟獨苦,愁眼愧花妍?!保?]8485作者把自己久舉不第而又欲歸不能的情形,表達得淋漓盡致,希望能夠得到主司的垂青。
科場的失意,使得顧非熊異常惆悵,身為大文豪顧況的后代,卻難考功名。頗具代表性的是《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椭邢碌诜杲袢?,愁里看花厭此生。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保?]8485這首詩是作者落第后在清明節(jié)所作,他將自己落第的傷心和熱鬧的清明節(jié)作對比,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唐朝,由于政治、經濟的繁榮,人們思想的開放,使清明節(jié)的傷感氛圍褪色了不少。清明節(jié)這一天,人們可以出去踏青游玩,享受明媚的春光?!熬拍胺挤啤?,“萬家車馬”則寫出了春景的明朗,外出游人之多,面對大好春色,作者卻滿腹惆悵。一個“厭”字,寫出作者無心欣賞,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因文字而窮困,潦倒不堪,一個憔悴失意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另外,武元衡《寒食下第》:“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如何憔悴人,對此芳菲節(jié)。”[3]5154武元衡也是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落寞下第,春天的柳和鮮花,只能引起更多的惆悵,憔悴不堪,無心面對這美好的春日。清明節(jié),本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節(jié)日,在今日落第,甚至無顏面對已故的親人,通過節(jié)日的熱鬧來反襯憂郁的心情,同時突出趕考的艱辛。
唐代清明節(jié)也要去掃墓祭祖,表達對先祖的崇敬,同時也彰顯出人們對時光的珍惜,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能夠光宗耀祖,這也是唐朝積極進取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婆e考試作為實現(xiàn)理想的重要媒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科場的失意卻讓廣大文人痛苦不堪,失意時的清明節(jié)詩歌對此進行了很好的詮釋。顧非熊《下第后送友人不及》:“失意經寒食,情偏感別離。來逢人已去,坐見柳空垂。細雨飛黃鳥,新蒲長綠池。自傾相送酒,終不展愁眉?!保?]8476這首詩也是在清明節(jié)時期落第后所作的,清明時節(jié),草長鶯飛,萬物表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生命力,而此時的作者卻愁苦萬分。再一次的失敗,讓其借酒澆愁,面對清明的春景,只能徒增傷感。清明時節(jié),人們有插柳的習俗,而眼前飄拂的柳枝,卻是作者無盡的愁思。失意之時,又逢清明時節(jié),坎坷的經歷,雙重的傷感,作者苦不堪言。作者通過對清明時節(jié)景色的描寫,用樂景襯哀情,刻畫出在清明節(jié)時失意的苦楚。
此外,朱慶馀有詩《送顧非熊下第歸》:“但取詩名遠,寧論下第頻。惜為今日別,共受幾年貧。聽雨宿吳寺,過江逢越人。知從本府薦,秋晚又辭親?!保?]8618這首詩寫出了顧非熊頻繁下第的無奈,以及其窮困潦倒的生活。顧非熊科場屢次不第,內心的愁苦外化成細膩、悲憤的文字,有詩《下第后曉坐》、《落第后贈同居友人》、《下第后寄高山人》,屢次的下第,使其無顏面對友人、知舉人,尤其是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更加無顏面對先祖,在清明節(jié)落第,無疑雪上加霜。通過對顧非熊在清明節(jié)這一特殊節(jié)序時的詩歌分析,可以看出其失意潦倒的形象,清明節(jié)踏春游玩的盛況只會加劇其內心的傷感,思鄉(xiāng)懷人的風氣使其更加覺得愧對先人,雙重考驗,是清明節(jié)詩歌對失意文人的獨特闡述。
古代文人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即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積極地參與政治建設,但是想要保持仕途一帆風順,并非易事。唐代清明節(jié)詩歌中,就有被貶的文士。清明節(jié)這一特殊節(jié)日,給人帶來的更多是凄涼與悲愴,在這個時候被貶,無疑讓人更加愁苦憂郁。
通過對清明節(jié)景色和風俗的描寫,用這一特殊媒介,烘托自身的失意情緒,把節(jié)日的悵惘與內心的失意融合在一起,達到情景事理的和諧統(tǒng)一。韓偓,字致光,擢進士及第,累遷至諫議大夫。但是韓偓的官場生涯并非一帆風順,因其不附和朱全忠,被貶至濮州司馬,繼而再被貶至榮懿尉,為鄧州司馬。韓偓被貶為濮州司馬時,恰逢清明時節(jié),內心的傷感迷蒙與環(huán)境的凄涼融為一體,使其詩歌更具深刻性。韓偓《出官經硤石縣》:“謫宦過東畿,所抵州名濮。故里欲清明,臨風堪慟哭。溪長柳似帷,山暖花如醭。逆旅訝簪裾,野老悲陵谷。暝鳥影連翩,驚狐尾纛簌。尚得佐方州,信是皇恩沐。”[3]11683這是作者在天夏三年的清明節(jié)被貶濮州時所作,據(jù)《新唐書·韓偓傳》載朱全忠“欲召偓殺之,鄭元規(guī)曰:‘偓位侍郎學士承旨,公無遽?!夷酥梗H濮州司馬。帝執(zhí)其手流涕曰:‘我左右無人矣!”’[6]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中晚唐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這首清明被貶詩,描繪了清明時節(jié)人們祭奠親人時一片痛哭的場面,以及硤石縣的蕭條景象和對唐昭宗對其庇護的感謝?!傲旯取敝甘朗禄蜃匀坏淖冞w,用“悲”修飾,寫出對國事衰落的悲嘆?!瓣曾B”兩句,用暮鳥與狐貍的驚恐,突出經過連年的戰(zhàn)亂老百姓的窮苦生活。面對社會的黑暗,作者滿心悲憤與傷感。惆悵的情緒,再加上自身被貶的愁悶,使詩歌更具現(xiàn)實深刻性。
人們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往往會思念親人和自己的故鄉(xiāng),作者在被貶之后,每逢清明也會惆悵不已,其中失意之情溢于言表。試看韓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懷》:“往年同在鸞橋上,見倚朱闌詠柳綿。今日獨來香徑里,更無人跡有苔錢。傷心闊別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他鄉(xiāng)遇佳節(jié),亦應懷抱暗凄然?!保?]11773李氏,即韓偓的同年、虞部郎中李冉。鸞橋,雕飾有鸞鳥的橋;朱闌,朱紅色的欄桿,作者用這個詞寫出了昔日的繁華。苔錢,即青苔。思量,即想念。元稹《和樂天夢亡友劉太白同游》:“閑坐思量小來事,只應元是夢中游?!保?]6519作者在清明時節(jié)游園,無限感傷,今非昔比,往日的繁華已被青苔所代替,自己被貶他鄉(xiāng),與昔日的老友相隔千里。今日恰逢清明節(jié),眼前惆悵之景引發(fā)作者無限思鄉(xiāng)之意,黯然傷神,一個失意被貶的老者在園中孤獨落寞的形象,越發(fā)凸顯。
在清明節(jié)被貶的還有白居易及其友人,其《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寂寞清明日,蕭條司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別能無酒,相留亦有花。南遷更何處,此地已天涯?!保?]7090白居易的這首詩融進了清明節(jié)的習俗,“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則寫出了清明節(jié)食冷食、禁火的習俗,以及清明改火的風氣,此時的清明時節(jié)本應該是花紅柳綠,然而在作者失意的情緒中,卻顯得寂寞蕭條。清明時節(jié),去送被貶的呂侍御,作者和友人的心情都比較傷感,此去前途渺茫,又逢傷感的清明時節(jié),作者失意愁苦的心態(tài),表露無遺。
唐代清明節(jié)詩歌記載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百態(tài),尤其是詩歌中所表露的失意情緒,是文人將情思與詩歌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在清明節(jié)失意,不管是科場還是官場,獨特傷感的習俗與文人失意情緒的結合,都使清明節(jié)詩歌帶有士子獨特的感受,從而使清明節(jié)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化,更具一定的審美和文學價值。
[1] 范曄.后漢書卷九四《禮儀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3:3110-3111.
[2] 李昉.太平御覽卷五九[M].北京:中華書局,1960:284.
[3] 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4] 歐陽修.新唐書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0:5100.
[5] 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1959:81.
[6] 陳繼龍.韓偓事跡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1.
Frustrated scholar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rough tomb-sweeping festival poems in Tang Dynasty
SHI Yan-chun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Tomb-sweep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in China,which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the tang dynasty.As a frequent festival in Tang Dynasty poems,the sentimental feeling is corresponds to the literati's sentimental mood.To express their frustr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oetry.Tomb-sweeping festival itself is full of sentimental character,by which the literati express the frustrated of examination hall and officialdom was banished.They express their own grievances through poems and reflect the literati unique inner feelings.
Tomb-sweeping festival;poems;frustration;sentimental feeling
I207.2
A
1009-8976(2014)02-0069-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21
2014-04-08
石艷春(1989—),女(漢),河南商丘,碩士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唐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