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榮
如何設置專題片懸念
□黃新榮
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說寫文章要像看山峰那樣,力求起伏跌宕,最忌平坦無奇。寫文章如是,拍片子也是如此。一部專題片必需波瀾起伏、跌宕多姿,才能牢牢牽住觀眾“獵奇”的心。因此,電視專題片必需富于懸念,方能達到“才下峻嶺又高峰,曲徑通幽花滿路”的效果。
如今網上有個新名詞叫“標題黨”,說的就是那些用聳動的標題忽悠人的人,他們的追求就是“標題嚇人”。不管人們對“標題黨”怎樣評價,有一點不容置疑,“標題黨”都是懸念大師。我們做專題片其實也應該有這種“標題黨”的風范,要力求“標題打人”,在標題中鮮明地設置出懸念來。
專題片《把文化“種”在村里》就巧用標題設置了懸念。日常生活中人們只聽說過種樹、種菜,但本片卻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也“種”在了村里,讓人耳目一新。怎么說是“種”文化呢?待觀眾看完之后才明白,原來所謂“種”文化就是藝術團利用冬閑時節(jié)下鄉(xiāng)開展“服務農民、服務基層”的活動,教農民一些基本的舞臺表演技巧,將以往藝術團下鄉(xiāng)送文化轉變?yōu)橄锣l(xiāng)“種”文化。活動結束,藝術團走了,但文化卻扎扎實實地在農村生了根??赐昶?,觀眾會產生“原來如此”的念頭,但回頭一想,這個標題卻恰如其分,不得不贊服。像這樣的標題,正如其自身所表達的內容那樣,在片子開頭就在觀眾心里“種”下了懸疑,這顆“種子”還將隨著片子的情節(jié)發(fā)展而成長。
《今日說法》中,有一個片子叫《天上“掉”下一個賊》,看到這個標題,人們就會覺得很奇怪,腦子里產生一系列的疑問:賊怎么能從天上掉下來?難道這個賊是外星人?這個賊都偷了一些什么?抓住了沒有?這個標題的設置立刻抓住了觀眾的獵奇心理,觀眾有無數疑問等待著片子的解答??赐暾麄€片子,觀眾才明白,所謂的“天”是天花板,而賊是順著通風管道割開天花板入室行竊的。此類標題,醒目奇特,不得不讓觀眾驚呼妙哉。
倒敘法是電視專題片中常見的敘述手法之一,它往往是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先拋出來吸引觀眾,讓觀眾一開頭就陷入疑問之中,使觀眾產生一種追根溯源的欲望,接下來再從事件的開頭展開敘述。恰當地運用倒敘手法,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俗套,在一開頭就甩出“包袱”,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也能使專題片的結構曲折多變,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我縣在拍攝黨員教育微電影《扶墻》時就運用了倒敘方法設置懸念。影片一開頭就拍攝了曾作興家院子里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面,喜慶非凡。而與此同時,現場卻傳來一陣抽泣聲。再看,原來是主人公一家倚在門口啜泣。這種大喜大悲的場面對比讓觀眾看不出門道,急切地想要弄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們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種懸念設置讓觀眾欲罷不能,激發(fā)了觀眾一探究竟的欲望。
我們制作的另一部片子《赤腳“飛天”路》講述的是一個赤腳農民變?yōu)槠髽I(yè)老板的致富故事。我們在開片拋出了一個引子,介紹了主人公劉鵬飛現在的身份——一個擁有千萬資產的商界精英。然而,就在兩年前,他還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農民。短短的兩年時間為何一個人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就讓人想要知道究竟劉鵬飛有什么致富竅門,竟會有如此迅猛的發(fā)展。片子接下來就自然而然地講述了他從身無分文的赤腳農到身家千萬的闊老板的過程,將他“飛天”之路的艱辛展現出來。
“神奇來自巧合,精妙源于誤會”,在影視作品中,制片人經常在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中巧妙地設置誤會、設置矛盾,造成人物之間不理解、不信任的關系,從而制造情節(jié)波瀾,吸引觀眾欣賞下去。
電影《黑炮事件》講的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工程師趙書信去郵局發(fā)了一封電文內容為“尋找黑炮”的電報,結果被懷疑是特務的暗語,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在公安局展開調查后,經過許多曲折,最后終于真相大白。其中,編導設置了電報內容本身引起的誤會,以及身為一個工程師為何要發(fā)此類電報的矛盾,吊足觀眾的胃口,吸引他們看下去。
設置誤會就要尋找能夠引起誤會的點,只要沖突點找到了,自然就能夠制造出懸念。在拍攝人物專題片《山里先亮的一盞燈》時,我們抓住“誰燒山誰坐牢”這樣一句多年的口號作為沖突點。主人公劉先亮放火燒毀自家灌木林,村民誤會報警,可后來發(fā)現,原來主人公燒毀灌木是為了栽種杉樹樹苗,尋求致富商機。看到劉先亮的致富路,隨后幾年大家陸陸續(xù)續(xù)學著主人公“毀林種樹”,劉先亮敢為人先帶動全村致富的品質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便被展示出來。誤會設置法,新奇獨特,能夠在短時間內吊起觀眾的胃口,但也應注意,誤會的設置不能故弄玄虛,不要讓觀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應做到表情達意含而微露、隱而不匿,給觀眾留一個“觀看誘餌”。
俗話說:“直頭布袋最無味。”大凡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波瀾起伏、曲折有致的,欲揚先抑是專題片常見的“曲筆”之一。它是指從反面入手,極力渲染刻畫表現對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筆鋒突轉,轉入正面刻畫,制造反差,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前面的抑是為了后面的揚,抑與揚相反相成、相互映襯,從而收到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雷公”的幸福生活》中,我們開篇就用鏡頭特寫“雷公”黝黑的面龐、粗糙的手指和破爛的衣衫,給人們呈現了一個不修邊幅的邋遢男人形象。為了增強看點,我們又將他妻子對他不顧家的抱怨以及村民對他愛逞能、好管閑事的評論加到片中,一個“問題人物”的形象就這么出來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接著鏡頭突轉,用“雷公”為村里做的大事還原了他的勤勞質樸的本色,塑造出了一個為建設美好家鄉(xiāng)不辭辛苦、甘被誤解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形象。通過這一反一正的對比,人物形象就顯得更加鮮活。
又如專題片《癡心不悔為黨歌》中,開頭時我們用了大量的鏡頭刻畫了主人公作為一個年邁笨拙、整日癡迷演戲的老戲簍子的一面,有那么一點“跳梁小丑”的意味,人們也多拿他打趣以博一笑;結尾處,我們才點明他一生堅持演戲,就是為了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用百姓語言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此時人們也發(fā)現,他們的生活中早已離不開他。這個“老戲簍子”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寫下了一個“人”字。在這里,先抑后揚的方法運用到位,做到了盡可能地“丑化”人物,從而突出其“美”的本質。
俗話說:“思源于疑?!币赡苁谷水a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自身的思維之弦。在電視專題片中,能通過展現情節(jié)設置疑團,從而引導觀眾產生問題,也是一個巧妙設置懸念的“手筋”。
專題片《“奪”來的豐收》就運用設問方法制造懸念,緊扣觀眾心弦。片中不斷提出設問:在北方春澇、南方干旱這種全國各地天災不斷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糧食連續(xù)豐收?今年的收成究竟怎樣?九連增的糧食產量還能再創(chuàng)新高嗎?最后的豐收到底是怎樣來的?這一系列的問題讓觀眾心里打滿了問號,然后片子自問自答,展開敘述,告訴觀眾他們想要知道的答案。
運用設問法設置懸念具有迅速地調動觀眾情緒、快速地使觀眾融入劇情的特點,且表達方式簡要易懂、明白曉暢。專題片《甘做百姓解憂人》開頭刻畫了一個普通的農村漢子形象,緊接著提出設問:主人公彭光珍是如何獲得“全國優(yōu)秀調解員”榮譽稱號的?他的“調解員之路”是怎么走過的?這些問題讓人產生“不知緣由不罷休”的心理,急欲觀片求解。
專題片巧妙設置懸念,可以把故事講得更精彩,迅速調動觀眾的觀看欲望,引導觀眾深入體驗片中人物情感,產生思想共鳴。設置懸念貴在藏而不露,讓觀眾自己隨著片子的進行認識“廬山真面目”,從而生出“豁然開朗、落英繽紛”的觀賞體驗。
(作者為江西省寧都縣委組織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