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衛(wèi)視《絲路新里程》促進絲路經濟帶全方位互利合作
2013年12月18日起,新疆衛(wèi)視連續(xù)16天在《新疆新聞聯(lián)播》播出大型跨國新聞報道《絲路新里程》,每天用時20分鐘左右。報道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對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絲綢之路沿線多個國家,以及新疆本地區(qū)的采訪,深入探尋各國各地間政策的溝通、道路的聯(lián)通、貿易的暢通、貨幣的流通、民心的相通等情況和信息,加以規(guī)模傳播,使觀眾感受和吸納到大量鮮活的資訊,從而對進一步凝聚共識,齊心合力,共同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fā)展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生動呈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最新資訊。在新疆衛(wèi)視的大型報道《絲路新里程》中,記者深入中亞八國采訪,并在沿線的八國分別設立演播室進行連線報道,以記者體驗的方式提供了大量最鮮活的發(fā)展資訊。如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建設進展快,已開始每天向中國輸送55000萬立方天然氣,使中國多個地區(qū)的千百萬戶百姓受益;中國的家電出口到這些中亞國家深受歡迎,由于通關手續(xù)簡化,出現供銷兩旺的景象;中國人幫助土庫曼斯坦建設的鐵路已完工50%,首條鐵路開通促進了沿線經濟活躍等等。報道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中亞都引起強烈反響。
二、圍繞“五通”破題,展現優(yōu)勢與發(fā)展前景?!督z路新里程》始終緊扣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尋找各國間政策的溝通、道路的聯(lián)通、貿易的暢通、貨幣的流通、民心的相通,增進了觀眾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了解,為地方政府落實中央部署提供了決策依據,為有意投身經濟帶建設熱潮的人們提供了信息服務。比如,在哈薩克斯坦的報道中,記者深入采訪了習總書記發(fā)表演講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看到學校專門組織專家教授成立課題組,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展開研究;中亞各國都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一夜之間多了很多“漢語俱樂部”;有些學生改變了原先到歐美國家留學的計劃,希望到中國來留學就業(yè);在一些國家,人民幣可以不通過美元直接兌換當地貨幣,中國銀聯(lián)系統(tǒng)在中亞八國的使用率越來越高;中亞各國與中國特別是新疆之間的經貿往來也日趨活躍,等等。
三、著力反映各國共識,促進全方位互利合作。報道在對各國政要和專家學者進行專訪時,重點關注和著力擴大共識的內容。如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tǒng)奧通巴耶娃就認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起到引領作用;經濟學家、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校長勝茂夫認為,中哈雙方應當努力簡化海關清關手續(xù),共同打造好霍爾果斯口岸,并希望借助上合組織的平臺,盡快建立上合組織開發(fā)銀行;塔吉克斯坦工商會主席薩義德·沙力夫認為,中塔兩國可以在能源、水動力工程等領域,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更多的合作。報道對這些共識有意識地加以放大報道,為推進下一步合作、促進“新絲綢之路”各國和媒體間的聯(lián)通,為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創(chuàng)造充分、堅實的輿論條件。
點評:
新疆衛(wèi)視的《絲路新里程》系列報道,站在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亞歐大陸的廣度,深入探訪沿線地帶經濟發(fā)展情況,探尋各國、各地方的動作與打算,用大量來自一線、具體可見的事實,及時呈現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如火如荼的面貌,全面、客觀地昭示了發(fā)展前景。這一大型報道,對于宣傳我國提出的發(fā)展戰(zhàn)略,反映凝聚各國共識,促進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了實用的信息服務,起到了“瞭望塔”和“先遣隊”的作用。 (汪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