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聯(lián)東歐國家對市場作用問題的探索

      2014-03-29 18:16:22劉建華
      當代經濟研究 2014年10期
      關鍵詞:市場機制計劃經濟

      劉建華,周 曉,黃 冠

      (1.吉林財經大學a.經濟學院;b.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心,長春130117;2.長春財經學院,長春130122;3.廈門大學 嘉庚學院法學院,廈門363105)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是否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本文從社會主義經濟學史的脈絡上,對蘇東國家關于市場在社會主義資源配置中作用問題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作以探討和梳理,以期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新提法有一個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理解。

      一、蘇聯(lián)對市場作用問題的探索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批判過程中,把未來社會有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時間,作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的對立物而提出來。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市場的盲目性和自發(fā)性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而未來社會將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按預定計劃進行。這一科學預測在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得到最初嘗試。

      1.列寧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理論和新經濟政策理論中對商品貨幣關系的探討

      十月革命勝利之前和初期,列寧按照馬克思的過渡時期理論,認為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時期,必須根據俄國現(xiàn)實情況,謹慎地、逐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過渡的具體方式是通過計算和監(jiān)督就可以把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調整好”。[1]這里顯然認為商品貨幣關系已經消亡,市場機制不起作用。

      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踐中,列寧對先前過渡具體形式的設想有所改變,清楚地認識到保留商品經濟的必然性。他認為,在俄國這樣的國家要消滅商品貨幣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采取一些最激進的措施,即首先以存折、支票和短期領物證,進而以實物結算來代替貨幣,最終消滅貨幣。他在《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報告》(1921年)中指出:“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保?]225在《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中,列寧指出:“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保?]

      在新經濟政策理論中,列寧關于利用商品貨幣關系思想更加明確。新經濟政策理論是列寧在總結戰(zhàn)時共產主義經濟政策實施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列寧指出:“試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國營的交換發(fā)展,……在有千百萬小生產者存在的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政黨要是試行這樣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4]“我們不怕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我們還說過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商品交換這一形式固定下來”。[2]2281921年10月,在總結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的經驗基礎上,列寧指出:“既然國際國內的全部經濟政治條件給我們造成了這樣一種經濟現(xiàn)實,即不是商品交換而是貨幣流通變成了事實……,只有經過這條道路我們才能恢復經濟生活?!保?]236新經濟政策實施不久,列寧觀察到商品交換已越出地方流轉界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私人市場日益強大,因此,需要“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jié)買賣和貨幣流通?!保?]228在這里,列寧把市場和商業(yè)作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工業(yè)與農民小商品經濟聯(lián)系的主要形式,主張在國家調節(jié)的基礎上給私人商業(yè)以充分的活動自由,全面實現(xiàn)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這樣,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的調節(jié)。

      列寧對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機制在社會主義中的作用的探討,是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具體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的經濟政治發(fā)展實際進行的,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豐富和發(fā)展,也對經濟落后國家獲得獨立后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2.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立過程中有關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的問題

      在新經濟政策實施以及之后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過程中,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實踐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經濟理論課題,使創(chuàng)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一個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立的過程既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過程,也是一個艱苦探索過程。有關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是否存在“市場”的問題,也一直是個爭議較大的問題。

      首先,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否“消亡”的爭議中,貫穿著社會主義是否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尼·伊·布哈林認為:“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把商品社會(特別是商品資本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對象?!谏鐣髁x制度下,政治經濟學將失去自己的意義”。[5]“理論政治經濟學是關于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的科學,也就是關于無組織的社會經濟的科學……,其實,只要我們來研究有組織的社會經濟,那么,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切基本‘問題’……就都消失了。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末日也就是政治經濟學的告終?!保?]因此,在布哈林看來,社會主義制度下政治經濟學消亡了。這也一度成為當時蘇聯(lián)理論界的主流觀點。對此,列寧在《在尼·布哈林〈過渡時期經濟學〉一書上作的批注和評論》中予以反駁,認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研究商品生產問題:(1)布哈林把商品生產與無組織的生產等同起來,把有組織的經濟與商品生產對立起來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商品生產也是‘有組織’的經濟!”。(2)布哈林提出的政治經濟學只是研究“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只是研究“無組織的社會經濟”的定義,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給出的政治經濟學定義的“倒退”。因此,布哈林把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末日當作政治經濟學的告終,也是“不對”的。[7]這表明,在列寧看來,商品生產既可以在無政府或無組織下進行,也可以在有組織下進行;社會主義是有商品生產的,這種商品生產不是無組織的,而是有組織的;社會主義要取消的是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的生產而不是商品生產。在其他場合,列寧也說過:“哪里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那里就有“市場”?!袌霾贿^是商品經濟中社會分工的表現(xiàn)?!保?]綜合列寧的上述觀點,我們有理由做如下判斷: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論斷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貫邏輯的。

      其次,其他蘇聯(lián)學者對社會主義商品貨幣關系的探討。年輕學者沃茲涅辛斯基在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探討過程中,將“蘇維埃商品流轉和貨幣流通”列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內容。[9]布哈林盡管認為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末日就是政治經濟學的告終,但面對蘇聯(lián)社會經濟實踐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他改變了自己對市場關系的看法,他說:“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保?0]另一位學者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在過渡時期,“商品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決定了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既然存在著以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為基礎的計劃因素,又存在著商品經濟的自發(fā)勢力;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存在著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規(guī)律和價值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是通過自發(fā)性和市場體現(xiàn)出來的;在新經濟政策走向社會主義過程中存在計劃和市場的關系。[11]盡管上述學者對社會主義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或存在市場的看法總的傾向性是必然被計劃取代,但都是基于當時蘇聯(lián)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提出的。聯(lián)想到1980年代以來中國主流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教材中列有“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內容,提到“商品生產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①,我們可以認為,無論是蘇聯(lián)還是中國,商品經濟和市場等問題既是重要經濟理論問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實踐問題。

      最后,斯大林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認識。新經濟政策結束后,蘇聯(lián)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主張,認為價值、貨幣等范疇過時了。商品貨幣消亡論在蘇聯(lián)學術界盛行一時。1934年1月,斯大林在蘇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批判了商品消亡論,認為這是“左派”的空談,指出“貨幣在我們這里還會長期存在,一直到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完成的時候為止?!保?2]這就徹底否認了社會主義與商品貨幣關系不相容的觀點,推進了蘇聯(lián)對商品經濟關系的認識與實踐的發(fā)展。

      誠然,在1930年代,蘇聯(lián)經濟學界一直都把實行新經濟政策看作是一種退卻,把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看作是一種臨時性措施。斯大林在此時也是從流通角度對社會主義商品貨幣關系予以確認的,到了1950年代初他才正式在理論上確認社會主義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斯大林提出了公有制兩種形式的存在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的論斷,指出:“為了保證城市和鄉(xiāng)村、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經濟結合,要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商品生產(通過買賣的交換)”。[13]10“現(xiàn)今在我國,存在著社會主義生產的兩種基本形式……,除了經過商品的聯(lián)系,都是集體農莊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也像大約30年以前當列寧宣布必須以全力擴展商品流通時一樣,仍然是必要的東西。”[13]12斯大林還批判了把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混為一談的錯誤觀點。他指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產,而是特種的商品生產”,“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13]11當然,斯大林對社會主義與商品貨幣關系、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不承認生產資料是商品,不承認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也沒有條件去解決理論界長期存在的爭議,并且由斯大林建立的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理論和現(xiàn)實模式,被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所采用,形成了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盡管如此,但也畢竟對社會主義計劃與市場關系做了一些初步探討與實踐探索。

      二、前東歐經濟學家對市場作用問題的探討

      從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開始,實行計劃經濟的原蘇聯(lián)和東歐各國的經濟增長日趨緩慢,經濟運行的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經濟結構僵化等弊病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場機制,對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同時,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范式也逐漸被沖破。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前東歐經濟學家嘗試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對傳統(tǒng)的蘇聯(lián)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批評,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理論,其中包括市場在社會主義經濟中起作用的思想。這些思想曾對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產生過重要影響。

      波蘭經濟學家蘭格(Ockar.Lange)最早提出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是可以相容的。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蘭格指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事實本身不決定分配消費品和分配人民各種職業(yè)的制度,也不決定指導商品生產的原則?!保?4]10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可以有另外一種模式,不一定是蘇聯(lián)模式,即提出了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或“計劃模擬市場機制的模式”。[15]185他用了大量篇幅論證了這一模式的優(yōu)越性,他認為,競爭的市場與中央計劃在資源配置方面可以互相補充有機結合。中央計劃模擬市場的方法能夠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它比資本主義競爭更有優(yōu)越性。[14]10~18蘭格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歷史淵源之一。[16]

      布魯斯(Virlyn W.Bruse)在蘭格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種提法十分清楚地說明,我們考察的不是不同類型的社會經濟制度,而是社會主義類型的經濟運行原則的變種。”[17]布魯斯在1980年秋為世界銀行考察中國經濟所寫的背景文章中,把他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表述為軍事共產主義模式、集權模式、含有受控制的市場機制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即分權模式、市場社會主義模式。通過對各種模式的比較分析,他選擇了分權模式。他認為,分權模式是介于集權模式和市場社會主義模式之間的一種模式。分權模式由于將第二、三級決策分別交由企業(yè)和家庭自由作出,市場機制直接發(fā)生調節(jié)作用,就可以保證和提高微觀經濟效率,既吸取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的優(yōu)點也克服集權模式的弊端,同時由于第一級決策仍然保持在中央手中,從而能夠為經濟運行建立起總的框架,保證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

      布魯斯的含有受控制的市場機制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分權模式),或“有調節(jié)的市場機制模式”[15]190,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fā)展史上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它標志著市場調節(jié)機制被實實在在地而不是被模擬地納入到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中。從此,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便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在實踐中,布魯斯模式對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改革起到了指導作用,在這些國家的現(xiàn)實經濟體制中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布魯斯模式的痕跡。

      捷克經濟學家錫克(Ota Sik)把社會生產的不平衡劃分為宏觀不平衡和微觀不平衡這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不平衡。他根據對這兩類不平衡的不同調節(jié)方式或調節(jié)機制,將經濟模式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1)宏觀不平衡和微觀不平衡都由計劃直接調節(jié),排斥市場調節(jié)。這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高度集權的傳統(tǒng)模式。(2)宏觀不平衡由計劃調節(jié),微觀不平衡由市場調節(jié)。(3)宏觀不平衡和微觀不平衡都由市場調節(jié),放棄了計劃調節(jié)或計劃只起補充作用。在比較分析了第一和三種模式弊端的基礎上,錫克選擇了他的宏觀分配計劃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新經濟模式,也就是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改革模式。[18]401他認為,既然微觀不平衡是由計劃替代市場造成的,那么就應由市場替代計劃,發(fā)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解決微觀不平衡。錫克強調,這里的市場機制必須是真正的市場機制,其核心是必須有真正的競爭。為此就要克服賣方市場、消除壟斷和保證企業(yè)的獨立性。錫克相信,如果在社會主義制度中采用市場機制,并且使之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機制更完善,我們就能克服微觀的不平衡。因此,“我們不應該去尋找一條消除市場機制的道路,而是要尋找一條利用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的道路?!保?9]

      錫克模式的重要貢獻在于,從宏觀經濟活動和微觀經濟活動各自的特點出發(fā),提出了劃分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范圍的依據,得出了宏觀經濟由計劃控制和協(xié)調,微觀經濟在分配計劃框架內由市場調節(jié),即計劃實現(xiàn)宏觀平衡,市場實現(xiàn)微觀平衡,[15]183從而實現(xiàn)計劃與市場的結合。由于錫克模式是一種市場經濟模式,這就使他比布魯斯的“含有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在理論上前進了一步。他比布魯斯模式更加強調市場的作用,即市場的作用范圍更大,作用程度更強,從而把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推到了新的高度,并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實踐起到了推動作用,為“布拉格之春”提供了理論武器。但是,錫克過分強調宏觀收入分配計劃,強調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范圍和作用強度,因而被認為是天真的改革家,沒有充分認識到計劃控制和市場調節(jié)之間的沖突。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Janos Kornai)從經濟協(xié)調的角度來劃分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他認為,經濟協(xié)調可以分為行政協(xié)調(I)和市場協(xié)調(II)。行政協(xié)調和市場協(xié)調各有兩種具體形式。行政協(xié)調的兩種具體形式:一是直接的行政協(xié)調(I A),即高度集權的排斥市場機制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二是間接的行政協(xié)調(I B),即廢除了指令性計劃,采用間接控制,市場機制確實已經發(fā)生作用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市場協(xié)調的兩種具體形式:一是自由的市場協(xié)調(II A),即經濟運行幾乎完全受市場機制自發(fā)的盲目調節(jié);二是有控制的市場協(xié)調(II B),即國家不再主要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經濟運行,而是借助宏觀約束手段和參數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市場協(xié)調和行政協(xié)調的關系是,前者占主導地位,后者只起補充作用。

      科爾奈通過對各種經濟模式的利弊分析,選擇了有控制的市場協(xié)調經濟模式(II B),即“科爾奈的II B模式”[15]193。他認為,直接的行政協(xié)調即傳統(tǒng)的高度集權經濟模式的最大弊端是產生持續(xù)的短缺;間接地行政協(xié)調模式相對于直接的行政協(xié)調模式來說是一種進步,它廢除了指令性計劃,企業(y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但短缺仍沒有消除。所以,間接地行政協(xié)調模式并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而只是一種過渡模式。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從間接地行政協(xié)調模式繼續(xù)向前推進,建立有控制的市場協(xié)調模式,也被稱為市場社會主義模式。[20]

      科爾奈模式的特點在于把市場機制作為經濟運行的基本調節(jié)機制,從而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為市場機制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界定。“他指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一種‘短缺型’經濟,……這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對計劃經濟缺陷的公開批判,動搖了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神圣信條?!保?8]401科爾奈模式和理論,不僅對蘇東,而且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85年9月在中國舉行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討會”,即著名的“巴山輪會議”上,科爾奈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應當選擇類似于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xié)調這種模式(這成為此次會議所明確的三個改革方向之一)。

      前東歐經濟學家對市場作用問題的上述探討,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大大推動了人們對市場機制的認識,對于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市場理論和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具有重要歷史作用。但是,他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探討還不充分,并且,隨著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的劇變,經濟學界迅速分化。有些經濟學家公然批判馬克思主義,攻擊社會主義,宣稱要想建立市場經濟就必須接受私有制。至此,前蘇共和蘇聯(lián)東歐經濟學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探討暫告一段落。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梳理和考察蘇東國家關于市場在社會主義資源配置中作用問題的認識和實踐過程,我們看到,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史,乃至世界經濟史上的空前試驗。這一過程中有經驗、有教訓,不僅對蘇東國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而且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也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第一,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已不適應社會主義長期發(fā)展,改革勢在必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優(yōu)劣的比較,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優(yōu)劣的比較。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是吸取其合理方面,摒棄其信息封閉、非擴散,協(xié)調縱向、等級制,決策集中、由上級領導決定[18]399,400等一些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弊端。

      第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區(qū)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標志。但是,社會主義在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核心和關鍵,是處理好市場與計劃(政府)的關系,而這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正如波蘭的科勒德克教授認為的,除了前東德外,后社會主義國家要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制度一般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沒有恰當的制度性改造,自由化和私有化就會出現(xiàn)問題,造成一種既非計劃又非市場的不正常狀態(tài),形成大范圍內的腐敗和有組織的犯罪。[21]

      第三,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需全面理解。我國經濟家劉國光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遵守的不僅是市場價值規(guī)律,還要遵守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規(guī)律?!保?2]毋容置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一論斷,并不是對十四大提出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否定,而是進一步發(fā)展。習近平同志將十四大的提法稱為“重大理論突破”、“理論創(chuàng)新”,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提法稱為“重大理論觀點”,“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所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顯然是對政府和市場關系從理論上作出的新的表述。這樣,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的全面理解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fā)揮市場作用也要發(fā)揮政府作用,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市場主要在微觀資源配置層次上起作用;政府主要在宏觀資源配置層次上起作用。即“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

      注 釋

      ①參見:高群、王書相主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社會主義部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②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大勝利[N].人民日報,1992-10-12.

      ③參見:莊宇輝,何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和亮點[N].深圳特區(qū)報,2013-11-13;趙學清.如何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N].解放日報,2013-12-09;韓寶江.為什么要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N].光明日報,2013-11-30.

      ④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R].新華網,2014-05-27.

      [1]列寧全集:第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91.

      [2]列寧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寧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0.

      [4]列寧全集:第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5]布哈林文選:下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39-40.

      [6]布哈林.過渡時期經濟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1.

      [7]列寧全集:第6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75.

      [8]列寧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9-81.

      [9]沃茲涅辛斯基經濟論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1.

      [10]布哈林文選:上冊[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441.

      [11]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新經濟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13-16、40-41.

      [12]斯大林.斯大林在第十七次黨代表大會上關于聯(lián)共( 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6.

      [13]斯大林.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4]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5]鐘聲.當今名家侃市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6]羅衛(wèi)東,蔣自強.蘭格模式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J].學術月刊,1994,(5).

      [17]布魯斯.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

      [18]王義祥.中東歐經濟轉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9]錫克.論社會主義經濟模式[J].經濟研究資料,1981-05-07.

      [20]科爾奈.短缺與改革[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182.

      [21]科勒德克.從“休克”失敗到“后華盛頓共識”[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9,(2).

      [22]劉國光.關于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J].當代經濟研究,2014,(3).

      猜你喜歡
      市場機制計劃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以市場機制推動自愿減排 全國自愿減排交易中心建設有序推進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機制是市場機制的內在本質
      嵌入分部相關性的內部資本市場機制設計
      从江县| 海宁市| 隆林| 莎车县| 鄂尔多斯市| 塔河县| 鄯善县| 尼勒克县| 肇庆市| 台江县| 丘北县| 枞阳县| 开原市| 汾西县| 营山县| 沙湾县| 广平县| 青神县| 庆元县| 西林县| 科尔| 都匀市| 沙湾县| 诏安县| 永城市| 马山县| 龙胜| 中卫市| 巴林右旗| 建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平山县| 行唐县| 扎囊县| 政和县| 那坡县| 平果县| 秦皇岛市| 正安县| 潞城市|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