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江
(延安市吳起縣農村公路管理站, 陜西 延安 717600)
黃土高原山區(qū)公路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探討
——以陜西北部山區(qū)公路為例
李文江
(延安市吳起縣農村公路管理站, 陜西 延安 717600)
黃土高原西北部多砂黃土帶,該地區(qū)公路邊坡滑塌、路堤裂陷、沖蝕等地質災害多發(fā)。這與黃土土質結構及力學性質有關。本文總結陜西北部交通道路——吳(起)華(池)公路的部分路段左側高陡邊坡地質災害治理案例,分析黃土公路地質災害防治途徑,以期對該區(qū)域的公路建設起到指導作用,并對交通工程、油氣管道工程,乃至黃土高原山區(qū)地質災害治理起到借鑒意義。
山區(qū)公路;高陡邊坡;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黃土高原山嶺溝壑區(qū)農村公路等級低,受自然條件限制,公路經過路段多為地形復雜、地勢險峻、地質多變。公路建設必須對原有地貌進行破壞,大面積挖方、填方、高擋墻路段經常出現,從而就形成了高陡邊坡的滑坡、崩塌、地面裂縫、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如何確保公路路基及邊坡穩(wěn)定性,保證公路安全暢通,是公路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一項重要課題。
位于陜西北部山區(qū)的吳華二級公路(山嶺重丘區(qū))是黃土高原山區(qū)低等級地質災害多發(fā)的公路典型案例。吳華二級公路是陜西吳起與華池兩縣的主要交通要道,1976年修筑,2004年改造建設,設計標準路基寬度8.5米,設計時速40km/h。該公路的災害路段位于陜西省吳起縣吳起鎮(zhèn)境內,屬于坡道石質路塹段,左側邊坡高75米(其中巖石層高度20~40米);右邊路基下坡臨河高35米,由砂巖、頁巖互層及巖土碎石堆積而成。
1.公路區(qū)域地貌與地質條件
該區(qū)域地貌特征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qū),山勢陡峭,路基右側毗鄰洛河,風化土層厚,侵蝕、剝蝕作用強烈,自然邊坡不穩(wěn)定,坡度在50~60°。路基上側邊坡,石質路塹,開挖邊坡比較陡,一般坡比為1∶0.2,個別段為矗立,高度在20~40米。吳華公路初建于70年代末期,地方財力匱乏,邊坡開挖不到位。2004年改造建設只對路面做了鋪筑,邊坡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屬于四類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對公路邊坡穩(wěn)定具有一定影響。
該路段地層巖性上部為馬蘭黃土,下部為砂巖、頁巖互層。馬蘭黃土孔隙發(fā)育,濕陷性較大。自重濕陷性黃土,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坡體表面多水蝕裂隙。下部砂巖、頁巖互層,為薄層狀,表層風化強烈,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主要為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巖體成碎塊狀,穩(wěn)定性差。地層巖石多切割為塊狀結構,軟弱巖石多切割為碎裂塊狀結構,在風化、人為活動影響下對邊坡穩(wěn)定性極為不利。
2.公路區(qū)域氣候與水文條件
該區(qū)域屬半干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內降水季節(jié)差異較大,6~8月份為集中降雨期,約占全年降水的65~70%。集中降雨季節(jié)容易造成公路水毀嚴重,各類地質災害頻發(fā),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該路段地下水豐富,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孔隙裂隙水。松散巖層孔隙水分布廣泛,地下水位與水量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特別是破殘積土層地下水對邊坡的穩(wěn)定性影響很大。地下水作用很復雜,主要表現在:會使巖石軟化或溶蝕,促使上覆巖體下滑或崩倒;產生靜水壓力或動水壓力,促使巖體下滑或崩塌;增加巖體重量,可使下滑力增大;在寒冷地區(qū),滲入裂隙中的水結成冰,體積增大,產生膨脹力,促使巖體破壞傾倒;產生浮托力,使巖體有效重量減輕,穩(wěn)定性下降。
通過對陜西北部山區(qū)吳華二級公路的區(qū)域自然條件、現場調查及鉆探情況分析,滑坡體為黃土。修筑道路時,開挖邊坡破壞了巖土的穩(wěn)定結構。該路段邊坡坡度較陡,二級以上邊坡土體主動土壓力較大;一級邊坡巖體風化剝落強烈,部分地方有掏空現象,形成高陡臨空面,容易使巖體沿著地層層面滑動。
現場調查發(fā)現,坡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節(jié)理發(fā)育強烈,巖體呈現破碎塊狀,坡面與巖層面基本同向,且由于黃土結構松散,孔隙較大,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雨期暴雨沖刷,雨水下滲,坡體前緣黃土層與基巖接觸面處于保水狀態(tài);下部基巖由于風化剝落,不足以支撐其上部土體自重;坡體前緣黃土出現順接觸面滑塌,后緣土體含水量大,重量增加,抗剪強度降低,由于失去前緣土體支撐,隨即滑移;坡面植被稀少,裸露現象嚴重。
地下水也是影響邊坡穩(wěn)定較為重要的外在因素,絕大多數滑坡都與地下水活動有關。許多滑坡、崩塌均發(fā)生在降雨之后,原因在于降水滲入巖體后,產生不良影響所致。
經過對山區(qū)公路——吳華公路災害路段滑坡形成過程監(jiān)測分析,邊坡滑坡呈漸進性發(fā)生過程,在治理的時間節(jié)點上需要具體的分析處理。如2012年3~6月吳華公路災害路段的檢測:2012年3月,災害路段出現過一次小型塌方,不足50立方米;2012年6月25日,坡體后緣多處出現裂縫及錯落,坡腳未發(fā)現明顯變化,偶爾有落石現象,伴有巖石被壓碎作響聲音;2012年6月27日,坡體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坡體后緣出現錯臺,最大錯距30cm,同時出現多處裂縫,裂縫最寬20cm,且在逐漸增大,坡腳未發(fā)現明顯變化,落石現象加劇,巖石壓碎作響的聲音頻發(fā);2012年6月28日,邊坡坡面裂縫與后緣已形成閉合弧形裂縫,坡腳落石、壓碎作響聲劇增;2012年6月29日17時40分,坡面土體發(fā)生大面積滑動,長140米、高75米、厚度5~13米,體積約10萬立方米?;潞?,后緣陡坎仍然存在著潛在滑塌的可能,有重大安全隱患,治理勢在必行。
1.削坡卸載
削坡卸載是對滑坡后挖除一定數量的滑體,使邊坡變緩,同時也可以使滑體重量減輕,以達到穩(wěn)定的目的。其適用于錯落轉化、推動式滑坡,滑床上陡下緩,坡體后部及兩側相對穩(wěn)定,不會因刷坡出現新的滑坡?;滦遁d只會減小滑體的自重,不可改變下滑的根本趨勢,削坡卸載常常與其它整治措施配合共同實施。
災害路段滑塌區(qū)進行坡面清理,重新削坡治理。削坡時遵循“寬平臺、陡坡率、低破高”的原則。平臺寬3~10米,每級坡高約6米,坡比1∶0.5。
2.截水排水
防滲和排水是整治滑坡災害的一種重要手段,盡可能完善好排水設施,布置得當合理,均能取得較好效果。坡頂部截水溝槽能防止滑坡體外圍雨水流入,將其以外的水攔截引離至坡外;坡體表面上的地表水通過排水溝引離至坡面外,同時要整平坡面,防止坑洼積水滲漏。
災害路段治理時,在已經形成的坡頂部3~5米外設置截水溝;在每級平臺上設置排水溝,排水暢通;在邊坡縱向上設置急流槽,確保減弱降雨對坡面沖刷,影響邊坡穩(wěn)定。
3.邊坡支擋
邊坡支擋是指在不穩(wěn)定巖體下部修建擋墻或支撐墻(墩)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但支擋建筑物的基礎要設置在滑動面以下,若在擋墻后增加排水措施,效果更好。
由于坡腳不穩(wěn)定,需要支擋防護,多采用傾斜重力式擋土墻,以其自身重力來抵抗土壓力、傾覆重力求得穩(wěn)定。傾斜重力式擋土墻坡比一般為1∶0.05~1∶0.25,墻后常常設卸載平臺,墻基多做成倒坡形或臺階狀,基礎寬度與墻高之比為1/2~2/3。其基礎埋深應根據地基的容許承載力、凍結深度、巖石風化程度、雨水沖刷等因素來確定。對于巖石地基擋土墻的埋深則視風化程度而定,一般為0.25~1.0米;對于土質基礎埋深一般為1.0~1.2米。沿擋土墻水平方向每隔10~25米設置1道寬10~20mm的伸縮縫或沉降縫,縫內填塞瀝青柔性防水材料。在墻體縱橫方向上,每隔2~3米留置孔眼安設DN100的泄水管,并向外傾斜5%。若巖石有孔隙水或裂隙水,須在墻后做濾水層,并在濾層后側安設排水管或排水盲溝。
4.坡面防護
坡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坡高75米,需分級防護治理。結合災害路段地層巖性,分為12級。對于一二級邊坡常年滲水,將其向里開挖2米,采用漿砌片塊石護面,防止表層水長期下滲失穩(wěn),背墻設置50cm厚反濾層,墻趾設滲水盲溝,護面墻寬1.5米,高8米;對于三級邊坡采用漿砌石質護坡(厚60cm),可以有效防止剝蝕和雨水沖刷;四級以上采用植被防護,防止坡面被雨水沖刷侵蝕、水土流失和風化作用,是最經濟、最簡便的護坡措施,其適用于土質、風化巖石或半巖土邊坡。
5.巖石邊坡滑塌治理
對于巖石邊坡滑塌,擬采取清除坡面危巖、風化剝蝕破碎層及不穩(wěn)定部分的方法,清理所有影響行車安全的堆積物、碎石屑等雜物;頂部設置截水溝,將頂部雨水引離坡面;局部破損面需要砌筑護坡或擋土墻;路基寬度滿足,行車視線開闊,可將滑塌部分的土石方,整齊規(guī)則地堆放在坡腳,起到反壓作用,更有利于坡體穩(wěn)定。
6.土質邊坡滑塌治理
對于土質邊坡滑塌,擬采取由上至下分級開挖,根據土質綜合情況,合理設置放坡坡比、臺階寬度。坡面防護,首先考慮植草,加強植被防護。其次使坡面平整,沒有坑洼積水現象,防止雨水滲入坡體;截水排水,在易塌方區(qū)頂部5-10米處開挖截水溝。在坡面處設置排水溝,攔截、疏導地表水;在路基寬度滿足,行車視線開闊,可將滑塌的部分土方,整齊規(guī)則堆放在坡腳,起到反壓作用,更有利于穩(wěn)定。
上述幾項是近年來陜北黃土高原梁狀丘陵溝壑區(qū)農村公路邊坡治理較多采用的防治措施,此外還有錨固措施、噴混凝土護面、注漿等措施。在進行邊坡治理時,多種治理措施并舉,效果尤為顯著。經長期觀測,邊坡穩(wěn)定,坡面無沖刷、滲水、落石,風化剝蝕現象大大改觀,災害治理效果十分明顯。這些措施也適用于我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山區(qū)對交通道路、油氣管道工程等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
[1] 馬惠民.山區(qū)高速公路邊坡病害防治實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 賈宏俊,袁大祥.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土建工程部分)[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
[3] 李鐵峰.災害地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4] 谷德振.巖體工程地質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