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華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開發(fā)學生錯誤資源 促進有效教學
楊小華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地理學科具有自然-人文和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的特點,因此開發(fā)學生錯誤資源要體現地理規(guī)律性、生活地理性和學生實踐性的要求。
1.與類似概念相混淆——強化理性認識
知識缺乏型學生的錯誤認識主要集中在與類似概念相混淆,原因是前后知識干擾,類似“張冠李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強化地理專業(yè)術語教學,加強前后知識的區(qū)別和聯系。
學生地理試卷常見的概念混淆有:
農業(yè)地域類型等同于農業(yè)耕地類型;降水等同于降雨;地形等同于地勢;副熱帶高壓帶等同于副高;引水等同于降水;熱量等同于光照;農植物等同于農產品;徑流等同于徑流量;斷裂等同于斷層;谷地等同于山谷;山嶺等同于成山地;載畜量等同于宰畜量;農作物的生長期等同于生長周期。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強化要領教學,將地理事物的本質特點抽出來,強化理性認識;同時,教師挖掘學生歷年來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在教學中分類、區(qū)別,有效糾錯,就能較好提高學生正確率。
2.生活概念代替科學概念——教學聯系實際
地理試題越來越重視地理與生活的聯系,目的是考查學生如何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地理問題。以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代替科學概念,類似概念的“思維教條”,主要原因是學生文化背景的干擾。農村和城市的同學由于生活的經歷不同,出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
如城市的同學缺乏農業(yè)生產的體驗,不少學生總是無法理解教師講的有關農事活動安排的知識,對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播種時間、收獲時間、產品用途和地區(qū)分布等,總感到似懂非懂。如在回答有關棉花生產的問題時經常鬧出笑話,以為棉花成熟后是收割而不知道是收摘。城市學生在地理試卷中容易混淆的日常生活概念有:
南方光照時間與北方光照時間長短;冬小麥和春小麥分布位置的區(qū)別;東北農業(yè)畝產量和華南農業(yè)畝產量的高低等。
農村學生在地理試卷中容易混淆的日常生活概念有:
乳畜業(yè)的主要區(qū)位因素是市場還是氣候;夏季節(jié)能空調溫度是調低還是調高;太陽活動可能會影響有線電話還是無線電話通訊;資源和能源的區(qū)別;公交站臺布局在對面還是錯開。
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基礎不同,不僅需要教師進行彌補漏洞的教學,通過比喻、樣例、解釋等方式進行闡述,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關注生活常識,聯系生活、社會、時事、鄉(xiāng)土,選擇教材以外的素材,源于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考察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地理學科的時代性。教師經常在課堂上發(fā)現生活中的地理資源,理清生活中的地理常識,就能較好地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
3.對概念片面的理解——關注問題設置
筆者認為學生對概念片面的理解常常表現為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理解不清,類似“一知半解”。
學生在地理試卷中常見的對概念片面理解的有:
產業(yè)轉移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僅答有利或不利影響;工、農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僅答自然或人文條件;對地理環(huán)境的評價僅答有利或不利等。
上述問題,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優(yōu)化策略,關注問題設置,有意識的強化問題指令的訓練,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說出從什么角度、從幾個層次去答題,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正確率。
總之,學生基本知識出錯率高,說明學生沒有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開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重視學生知識框架的構建與知識點之間聯系的掌握,建立網絡化的圖式教學,加強概念的前后遷移與比較,減少錯誤發(fā)生。
地理課程的核心是對學生運用地理技能來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常見的地理技能主要是指學生是否能準確獲取圖文材料的信息,以及學生對地理空間差異、空間運動、空間聯系等知識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
1.圖文轉化弱——提供圖表閱讀范式
命題者不僅注重圖文轉換試題的設計,還要關注學生思維是否嚴謹,因而,教學中必須關注地理圖表的表達。地理學科的特點是以圖表為載體,以實驗為手段、以機理探討為目的、以數學模型為表達方式。圖像元素的考查在高考試題中尤為突出,等值線圖、統(tǒng)計圖、景觀圖、示意圖、分布圖等,甚至最新的GPS技術也在試題設置中體現出來,反映了地理學解析自然現象的定量化趨勢,為規(guī)劃、預測、決策和優(yōu)化提供了服務保證,因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得到了大力提升。其中示意圖比重最大,其次是分布圖,說明這兩類圖形是地理圖像考查的核心,有利于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再次是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圖用來分析知識系統(tǒng)、整理知識框架,闡明知識的內在聯系等,所占比值較高,可考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最后是景觀圖,要求學生會直觀思考和欣賞。高考試題考查學生從圖像元素中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運用空間思維、地理規(guī)律、原理等解釋、評價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需要對圖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設計多樣學習材料,提供圖表閱讀的范式。
2.文字表述詞不達意——進行辨析訓練
學生詞不達意主要表現在答案籠統(tǒng)、空洞、缺少地理專業(yè)術語的描述,核心概念理解不透徹。教學中首先需要教師把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讓學生學會收集、整理、歸納地理專業(yè)術語,積累豐富的術語資源;然后,在教學中預設“錯誤”,提供變式,搭建學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進行辨析。
3.答題模型不明——重視條理章法
學生常常要點回答不全,問題答案沒有層次性。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解題思路進行歸納和總結,突出人地關系,關注人口、資源、生態(tài)和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答題模型。平時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在作答綜合題時一般要羅列出①②③,分不同角度逐條回答。切忌答題時沒有頭緒、沒有章法。
1.書面習慣不規(guī)范——規(guī)范書寫習慣
學生學習習慣不當型主要表現在:書寫習慣不工整,字跡潦草,字體偏大或偏小,超出答題區(qū)域等。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可以培養(yǎng),不當的學習習慣糾正很困難。學生在答題中總是忽視地理試卷卷面整潔,需要教師規(guī)范學生書寫意識,并且對學生有明確的習慣指示,力求字體大小適宜,卷面清潔等。
2.審題扣點不準——勾圈關鍵詞語
學生審題不清等錯誤問題,主要表現在扣點不準。
例如“空間分布”“自然區(qū)位優(yōu)勢”“渭河平原略顯不足的自然條件”“有利影響”“共同特點”等。
針對此類問題,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勾圈出關鍵詞,要求學生把課堂當做考場,讓學生充分展示解題過程、思維路徑;及時引導、規(guī)范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書寫失誤——及時發(fā)現糾正
書寫失誤,主要是專業(yè)術語使用不當和出現錯別字。
學生地理試卷常見的書寫錯誤有:
降水錯寫成降雨;刮風錯寫成亂風;沖積扇錯寫成沖擊扇;地面輻射錯寫成地面幅射;水汽輸送錯寫成水氣輸送;煤炭的炭錯寫為碳;寒流錯寫成冷流;赤道低氣壓帶錯寫成熱帶低氣壓帶;山嶺錯寫成山陵;冰雪融水錯寫成冰雪溶水等。
以上錯誤是由學生自身疏忽造成。對于此類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錯誤,在平時的教學中提出相關書寫要求,課堂上多讓學生作語言表述和文字板書,就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然后,教師把常見錯別字集中起來,印發(fā)給學生,要他們糾正,避免再錯。
每個學生試題錯誤都有他自己的思路,只有把握住這些學生的錯誤,才能設計教學的過程、方式、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礎上,才能明白學生需要什么,學科教學才能走向規(guī)范。正確地去面對學生錯誤,正確地理解課程改革與學生資源開發(fā)的關系,從學生的錯誤實踐中去指導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另外,教師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不能把學生所有的錯誤都當作資源,也不可能解決每個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這意味著豐富課堂錯誤案例,促進學生錯誤資源系列化是后續(xù)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