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琳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學, 安徽 宿州 234000)
采用四個步驟 破解教學難點
曹 琳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學, 安徽 宿州 234000)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移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針對這一教學難點,筆者用以下四步法進行了破解,取得了比較理想的實際效果。
第一步: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點滴引入
在進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開始時不要直奔主題,可以先問學生兩個生活中的小問題:第一,當我們乘車或乘船時,看到兩邊樹木或房屋位置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第二,我們在看遙遠地方的兩個物體時,能否看出來誰遠誰近?學生通過討論可以得出:一物體的運動,是相對于另一物體而言的,當我們坐在車上或船上時,往往感覺不到自己在向前運動,而是看到兩邊的房屋或樹木在向后漸漸地遠去。當人們在觀察遙遠地方的物體時,是分不出來遠近的,因為人們實際看到的都不是物體的真實位置,而是物體在遙遠背景上的投影,即在天空背景上的投影。比如我們白天看遠處的所有物體,都在地平線上;夜晚看天空中的任何星星,距我們都一樣遙遠。上述現(xiàn)象告訴我們,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遙遠物體發(fā)生運動時,主要體現(xiàn)其在天空背景上視覺位置的變化。用生活中的這些點滴現(xiàn)象來引導學生對地球繞太陽所作的公轉(zhuǎn)運動進行思考:地球?qū)嶋H上一年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這一運動人們實際上是感覺不到的。但人們可以推斷,只要地球繞太陽作公轉(zhuǎn)運動,勢必就會引起太陽在天空背景上的視覺位置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樣人們就會觀察到太陽在天空背景上一年繞地球轉(zhuǎn)一周。
第二步: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體驗
在明確上述的道理之后,再在課堂上進一步給學生做互動演示,讓他們在體驗中得到更深地感悟。具體做法如下:
圖1
找甲、乙兩同學到講臺前,讓乙同學繞甲同學轉(zhuǎn)一周。在繞轉(zhuǎn)的過程中要特別提示乙同學,如果認為自己未動,看甲同學在教室墻壁上的投影是否圍繞著自己也轉(zhuǎn)一周。結(jié)論是甲同學在教室墻壁上的投影圍繞著乙同學也轉(zhuǎn)一周。如圖1所示,乙同學從圖中乙1→乙2→乙3→乙4→乙1繞甲轉(zhuǎn)一周,乙同學可以相應地看到甲同學在更大背景上的投影,從圖中看到甲1→甲2→甲3→甲4→甲1繞乙也轉(zhuǎn)一周。
第三步:讓認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學生在已有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再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就相對容易了。我們知道地球自轉(zhuǎn)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zhuǎn)所在的黃道面,目前有23°26′的夾角。當我們把赤道面看成水平面時,黃道面就是傾斜的,我們就可以認為太陽在這一傾斜的黃道面上,繞著地球年復一年地往返運動,如圖2所示。我們又知道太陽直射點是太陽中心和地球中心的連線與地面的交點,隨著太陽在黃道上的相對運動,這樣就會使得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即每年的3月21日直射赤道,6月22日直射北回歸線,9月23日再次直射赤道,12月22日直射南回歸線,年年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圖2
第四步:簡化出“回歸運動”模式
在教學的最后可以簡化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模式(圖3),讓學生更加簡單、直觀、明確地記憶和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不同的時間所在的空間位置及其移動方向,以便今后對這一知識點及其相關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運用與推斷。
圖3
運用上述四步法進行課堂教學,不僅有效地破解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教學難點,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