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在多元中融通 在理解中共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國際理解教育

      2014-03-30 13:49:01鄒慧明劉要悟
      大學教育科學 2014年5期
      關鍵詞:世界文化教育

      □ 鄒慧明 劉要悟

      《世界人權宣言》倡導教育“應促進所有國家、種族和宗教團體之間的理解、寬容和友誼”;學校應增強受教育者的國際意識,使他們形成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并引導其踐行國際理解精神。近年來,我國政府制定了擴大教育開放的政策,并在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各級學校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并“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幾千年的文明積淀鑄就了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近百年的變革也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現(xiàn)實國情。在全球化的形勢下,來自全球的各類異質(zhì)文化蜂擁而至,面對這一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們的青少年應如何面對?在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多元價值中,他們應秉持何種態(tài)度?我國教育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既順應趨勢又保持個性,既展望國際又弘揚本土,既理解他者又發(fā)展自我,以此達到共生共榮之目的?如此,國際理解教育便被提到了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

      一、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涵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指通過教育的手段增進世界人民對各國、各民族不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以及包括教育在內(nèi)的各種制度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與相互溝通,最終實現(xiàn)人權、國際和平與人類共存的目的。國際理解教育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與推動下獲得迅速發(fā)展和廣泛傳播,是當代國際教育新理念之一和教育國際化思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相互了解與相互寬容;加強相互間合作,以便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促使“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來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將事實上的相互依賴變成為有意識的團結互助”[1](p34)。

      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涵及目標是:

      1.培養(yǎng)國際理解精神

      1948年6月在日內(nèi)瓦召開的國際公共教育大會第11屆會議上通過的《青年的國際理解精神的培養(yǎng)和有關國際組織的教學》的第24號建議提出,當前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兒童和青少年做好準備,能有意識地積極參與建設一個多元、和平、安全及人人享有更完滿生活這一共同目標的世界社會。為此,《建議》強調(diào):所有教育應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國際團結;所有教育機構的生活的安排,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社會合作精神;應培養(yǎng)學生對世界共同體的責任感,以作為公民責任感的延伸;各國教育部和其他教育當局應運用其影響,鼓勵在青年中培養(yǎng)國際理解精神[2](p72-73)。

      1968年7月國際公共教育大會第31屆會議通過的《作為學校課程和生活之組成部分的國際理解教育》的第64號建議指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應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應致力于發(fā)展有利于國際理解和尊重人權的態(tài)度和行為[2](p312)。為此,“第64號建議”倡導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各門課程、教學輔助手段和教材、教學法和課外活動、教師培訓、教育研究和實驗活動以及國際交流各個方面,將國際理解精神滲透在學校課程和生活之中。

      人們在遭受了世界大戰(zhàn)的磨難之后認識到,既然戰(zhàn)爭起源于人的思想,所以必須在人的思想層面樹立起保衛(wèi)和平的信念。這既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等組織的道德使命,也是這個時期的國際理解教育要努力達到的目標。為此,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得以確立,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心在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國際理解精神這一設想也在許多國家初步達成了共識。

      2.創(chuàng)建和平文化

      1974年第18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關于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的教育以及關于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議》(簡稱1974年建議)。該建議明確界定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涵并進一步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容,突出了“道德教育、價值教育、公民教育,改變東西方對峙的國際環(huán)境”等內(nèi)容。大會認為,國際理解教育理念不應只停留在主權國家間的理解和合作上,必須認識到世界各國在人口、糧食、資源、環(huán)境、能源等問題上的相互依賴性,應加強學生的世界共同體意識教育?!?974年建議”是國際理解教育發(fā)展的第一個里程碑,它從教師教育、教材開發(fā)、課程與教學、國際交流與合作及政府行為等方面提出了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具體方案,使和平和人權具體化,力圖通過某種形式的教育以建立持久的和平與國際理解,從而使國際理解教育由理念轉(zhuǎn)化為行動方案。

      在美蘇劍拔弩張的時代背景之下,“和平”顯得彌足珍貴,這一時期的國際理解教育致力于和平文化的創(chuàng)建,既順應了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聲,也希冀通過教育的手段、通過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敦促各國人民為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3.推動和平、人權和民主

      1994年10月召開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首次以《宣言》和《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之綜合行動綱領》的形式對國際理解教育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強調(diào)了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的最終目標。這兩個文件一方面重申了在當今由不寬容、暴力和不平等等各種形式構成顯著特征的社會里創(chuàng)建和平文化和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指導原則并要求各國根據(jù)國情將其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策略、改革方案和行動計劃,為世界各國在新時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20世紀80年代后期,雖然冷戰(zhàn)逐漸結束,世界總體上趨于緩和,國際理解教育也從政治的陰影中走出,但地區(qū)沖突、民族矛盾、種族問題及宗教爭端的日趨緊張仍使世界很不安寧。在這樣的形勢下,國際理解教育開始倡導并踐行“建設體現(xiàn)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馬約爾語)的“和平文化”,致力于人權和民主的推進。由此,國際理解教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4.促進理解、尊重和共同發(fā)展

      《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之綜合行動綱領》提到:多元化社會和多文化世界的公民,應能承認他們對形式和問題的解釋根植于他們個人的生活、他們社會的歷史以及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其結果是沒有一個人或群體掌握了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而且對每一個問題或許都有不止一種的解決方式。因此,人們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并以完全平等的地位進行磋商,以期尋求一種共同的基礎。這樣,教育就必須加強個人的特性并鼓勵那些能增強個人和民族之間的和平、友誼和團結的各種思想及解決方法[2](p454)。由此可預知,在多元文化璀璨綻放的大背景中,作為“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國際理解教育將呈現(xiàn)并彰顯其“理解”與“共生”的理論根基,在學會理解的根基中達到共生共榮的發(fā)展目標。

      國際理解教育由“培養(yǎng)國際理解精神、創(chuàng)建和平文化”到“促進和平、人權和民主、強調(diào)理解、尊重和共同發(fā)展”的演進,從主要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建議、制定綱領和行動方案到其他國際組織積極介入、各國政府承諾重視和付諸行動的轉(zhuǎn)變,表明國際理解教育逐步深得民心并不斷地向縱深發(fā)展,同時也表明當今國際社會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全球化和一體化背景下對國際理解教育需求的緊迫性日益增強[3]。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意義

      現(xiàn)代社會,隨著“通信網(wǎng)絡,特別是視聽傳播媒介領域網(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使人們以前習慣于看作是陌生遙遠的事情出現(xiàn)于不計其數(shù)的家庭之中,出現(xiàn)于大城市、貧民區(qū)或偏遠的山村之中。異國之物不再遙遠,而遙遠之物卻變得總是令人更加熟悉”[1](p222)。由此,不同人類群體之間價值規(guī)范、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日益被人們所意識,人們普遍地、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影響,文化多元的態(tài)勢日趨明顯: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角逐、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碰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鋒……而是否能對這種多元文化持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這是獲得社會凝聚力、和平共處以及通過協(xié)商而非訴諸武力解決爭端并最終實現(xiàn)世界和平所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1](p238)。

      恩坎科女士在其“國際理解教育——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的研究報告中提到:在教育領域,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并不總是適用于任何地方、適用于同一種方式,由于個人和群體的流動,當今社會正越來越多地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微型文化的特征。有研究顯示:加強這些文化是實現(xiàn)教育制度的一致性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途徑。而這些文化并沒有被看作是自成體系、與世隔絕、阻止人們與外界交流的,恰恰相反,它們展示了多樣性的財富[4]。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學校實施國際理解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理解精神,拓展教育的國際視野等意義重大。

      1.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

      早在古希臘時期,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家們就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屬于兩個社群,一個是自己生長的地方,另一個則是普遍性的人類社群,同樣,我們每一個人既是城邦的公民,又是平等的世界公民”[5]。當今社會,全球化已成為不可回避之現(xiàn)實,而諸如生態(tài)失衡、資源短缺、貧富不均等世界性難題的解決也需要世界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協(xié)同努力。對此,教育應以開放積極的姿態(tài)予以回應。學校通過國際理解教育將世界性的新觀念和動態(tài)訊息主動地引入課堂,使學生意識到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每個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世界公民,在全球性的問題面前都應以休戚與共的態(tài)度對待之,而個人未來更好的發(fā)展不僅需要了解本國國情及文化傳統(tǒng),更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從而促使學生不僅具備世界公民的意識,還能夠以世界公民的姿態(tài)關心整個人類的命運,理性地審視和批判問題并積極地參與到促進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動當中。

      2.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多元意識

      “教育有一個使命,就是幫助人們不把外國人當作抽象的人,而把他們看作具體的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性,有他們自己的苦痛,也有他們自己的快樂”[6](p191)。理解以認識為前提,認識越全面和深入,理解才能愈理性而深刻。因此,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首先需要給學生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并使學生對其有較全面的了解。國際理解教育承認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并尊重其客觀存在的形態(tài)及方式,倡導擯棄文化偏見及種族歧視,這些思想反映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就是在課程中融入不同群體的歷史和文化,在教學中展現(xiàn)不同群體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給予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以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文化多元意識。在這樣一種開放的文化觀和多元的文化價值體系觀照之下,學生得以突破地域的局限,充分領略世界各種文化的絢麗與別樣,感受世界文明的豐富與繁華,從而不斷地開闊文化視野,走向國際理解。

      3.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世界歷史表明,沒有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是很難作為一個平等的世界公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意義,因為自身文化有別于其他文化的特點和個性,才是文化間交流的前提和基礎”[7]。就國際理解而言,理解基礎上的尊重、平等能強烈地折射出自我和自尊。理解是理解主體與理解對象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也會使自己更好地為他人所理解并使自我得以顯現(xiàn),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因此,國際理解教育強調(diào)在理解他國、他民族的文化并充分吸收其精髓的同時,也應以自尊、自信、自主的心態(tài)將自己的文化“輸出去”,使本國、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及國粹精華被他國、他民族所理解和接納?!傲私馑瞬拍芨玫亓私庾约骸?,我們在理解他國、他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的同時,才能更好地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在與他文化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彰顯本民族文化的個性與特色,從而不僅使自己能夠更好地為他人所理解,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涵蓋這些內(nèi)容、體現(xiàn)如此精神的國際理解教育,自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平等觀和關愛心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特殊表現(xiàn)形式,都有與其他形式的文化平等對話的權利;國際理解教育倡導尊重每一種文化的價值及其差異并為其提供平等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之中,面對各類異彩紛呈的外來異質(zhì)文化,我們既要以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態(tài)度對待之,同時又不忘彰顯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此,我們的教育便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亦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平等觀和關愛心。在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他國、他民族的歷史、國情及文化等進行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整體而非片面的、歷史發(fā)展而非停滯靜止的眼光審視和理解他者,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并體驗每一種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與獨特意蘊,并以關愛、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之。尤其是在主流文化不斷遭受質(zhì)疑、外來文化強勢進軍、亞文化影響力漸強、宗教沖突愈演愈烈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下,通過國際理解教育引導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文化沖突與碰撞中平等地對待之、理性地審視之、自尊地選擇之極為重要。

      5.有助于學生道德水準的實質(zhì)提升

      文化的多元帶來的是價值的多元,“多元的價值必然伴隨著價值主體的利益和價值沖突”[8](p2)。就我國目前的情勢而言,傳統(tǒng)的一元道德教育顯然遭受了質(zhì)疑和挑戰(zhàn),而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和個人價值卻又陷入了道德相對主義的“無道德”的泥淖。然而,“價值多元的內(nèi)涵在于肯定多種價值的并行不?!盵9],“價值的多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表面差別,但在深層次上人類生活具有共同性”[8](p3),“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6](p192)。為此,國際理解教育不僅強調(diào)多元文化所伴隨的具有差異性的多元價值,同時也注重其中所隱藏的共同價值與共生理念,反映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就是“既要維護價值多元,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又要進行普遍價值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理性”[10]。面對紛至沓來的多元文化及其伴隨的多元價值,我們不是要告知學生必須認同哪種價值,而是要教其學會辨別與選擇,引導其自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發(fā)展其道德地判斷社會事務和他人行為的能力;同時,我們也應引導學生充分地尊重他人的價值選擇,對他人不同于自己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等持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喚醒學生作為平等的世界公民的理性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其為共同利益而行動的愿望以及致力于和平的決心。這無疑會使學校德育在基于現(xiàn)實的文化環(huán)境下獲得更加充實的、生活化的內(nèi)容,從而實質(zhì)性地提升多元文化背景中學生的道德水準。

      從對國際理解教育內(nèi)涵的分析亦可看出,作為當代國際教育新理念和新趨勢之一的國際理解教育同時也是素質(zhì)教育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的應然要求和具體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施行使素質(zhì)教育具有了國際視野、時代特色和更加豐富的內(nèi)容。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路徑

      國際理解教育以解決國際社會的問題為主題,涉及了解世界各種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國際社會所面臨的人口、貧困、環(huán)境保護等現(xiàn)實問題,通過認識世界的各種關系和不同文化社會的相互依存性,從而提高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增強個人的責任感[11]。問題的解決需以對問題的透徹理解為前提,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國際理解教育致力于引導學生探討如何相互理解與共同生活的問題,使人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并能對不同于自己的價值觀持理解的態(tài)度。那么,具體來說,該如何理解,理解什么?

      1.在知識掌握、視野擴展、充分了解中獲得理解

      毋庸置疑,理解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中使學生獲得世界性的知識,獲得關于正確對待世界的情感和態(tài)度,才能形成多元文化意識、全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本族文化、異族文化和愛護地球環(huán)境的基本觀念。因此,在各科教學中使學生獲得國際理解性知識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形式。

      在引導學生獲得國際理解性知識時,應把握這樣幾個原則:

      其一,“理解”首先是對歷史的理解。人都是生活在歷史的影響之下,沒有歷史的觀念,理解不可能理性而客觀,歷史使理解成為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歷史浸淫著文化底蘊,體現(xiàn)著文化的價值內(nèi)核,歷經(jīng)歷史長河洗禮的民族文化往往彰顯出其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理解歷史最重要的是理解文化,“這種理解既包括對其他國家、民族與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廣泛、深入而不帶偏見的了解,又包括對整個人類文明演進歷史的總貌的準確把握”[12](p76)。因此,要豐富文化視界,真正接受并尊重外來異域文化,理解其文化精髓,就必須認真學習其文化發(fā)展史,了解該文化的演進歷程,否則就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國際理解。

      其二,“理解”還應是動態(tài)的理解。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每一種文化都在不斷地發(fā)展,都處在生生不息、吐故納新的過程之中。同樣,對異域文化的理解也應持動態(tài)觀和發(fā)展觀。靜止的、凝固的文化觀和歷史觀不僅會使文化理解表面化和靜止化,而且會導致對異族文化刻板、狹隘和破碎、片面的認識,從而造成“文化沙文主義”、文化隔閡或種族歧視。因此,在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用發(fā)展的眼光審視要認識要理解的內(nèi)容,如在地理教學中不僅應使學生明了各國和各民族的基本地理特征,“更應引導兒童思考整個世界及其居民,理解人類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并為了讓世界上的資源能被用于改善人類生存的條件,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必須解決的問題”[2](p316)。

      其三,“理解”也應是基于平等的雙向理解。國際理解既是對他國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等的理解,同時也是讓他國認識和了解本國國情、歷史的雙向交流過程,而雙向交流的實現(xiàn)必須是基于理解主體雙方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習者尊重和吸收他國的文化精髓,正確認識和理解他國的價值觀念及民俗民情,同時也要強調(diào)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及國家、民族平等意識,注重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了解他人的同時也使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既要兼容并蓄、多元融合,又要堅持原則、保證立場,而在強調(diào)本民族的價值觀的同時,也要防止民族主義的滋長。在理解他人及認同自我的問題上,我們需“超越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以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來看待世界及本民族所面臨的嚴峻問題”[12](p77)。

      2.在擴大開放、增進交流、平等對話中達成理解

      理解在人際間進行并實現(xiàn),具有“共同創(chuàng)造”的社會性質(zhì)。通過知識性的學習我們獲得了關于世界的知識,為形成對待世界的積極情感和態(tài)度及社會責任感和平等的文化觀奠定了基礎,這是理解的第一步,但僅停留于此遠遠不夠。要達成真正的理解,還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對話的情境,在這一情境中,對話雙方的思想得以碰撞,對話主體就共同面臨的問題進行討論,從而產(chǎn)生出具有建設性的結果。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就是一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活動,是雙方的對話與精神相遇的活動,只有這種經(jīng)過交流和溝通而創(chuàng)生出的新結果才能稱之為理解的最高境界。這意味著,“理解不是單方面的知識,也不僅是雙方面的互相知識,而必須是共同的作品——這是問題關鍵之所在”。[12](p76)

      在引導學生開展國際理解性交流或?qū)υ挄r,教育者應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對話應重視外語教學。實施國際理解教育,外語是不可缺少的媒介。早在1937年7月19日, 日內(nèi)瓦召開的國際教育大會第6屆會議的第11號建議《現(xiàn)代語言教學》就提出,“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從實用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應用語言的能力,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和明了與外國文化密不可分的教育興趣和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2](p41)。外語不僅僅是一種認識工具,更是一種對世界的態(tài)度。脫離了語言世界,文化就失去了意義的寓所。因此,國際理解教育認為,掌握外語是文化交流與對話從而實現(xiàn)國際理解的重要條件。語言障礙的克服不僅有助于減少“文化獨白”和“自言自語”的封閉與隔離狀態(tài),同時,外語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充分地反映著該民族的文化個性。外語的掌握能使學生較快、較準確地獲得信息的同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在運用外語了解他國文化及國情的同時通過交流讓他國也更清晰地了解我們,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雙向理解。

      其次,對話應注重文化的體驗。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的公民,其核心是培養(yǎng)公民的“國際理解能力”,即與各民族、各國家的人們進行平等交流、交往和合作以及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從事工作并與當?shù)厝藗兒椭C相處、共生共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應僅限于了解和認識,還應注重體驗,為此,應加強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使學習者在異域文化的氛圍中理解其價值觀念,在面對面的交往中感受他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將大大地超越文本的閱讀和理解,以往的經(jīng)驗表明,一次實際體驗所獲往往要勝過多次課堂聽課所得。在親身體驗外國文化的過程中,受教育者的國際視野能夠得到有效地拓展,并有助于形成其對異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親和力??梢哉f,受教育者的國際交流經(jīng)驗和國際生活體驗是促成其國際理解意識和國際理解能力形成的關鍵。

      3.在環(huán)境浸淫、氛圍打造和實際行動中促成理解

      環(huán)境不僅作為背景因素影響人的情緒和情感,同時也可以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皩嶋H上,人的一切思想和處事態(tài)度均來自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在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13](p3)。因此,塑造學生的國際理解精神、發(fā)展學生的國際理解能力離不開民主、平等、開放、和諧的環(huán)境。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行需要學校、社會理解氛圍的營造,而學校及社會中國際理解環(huán)境的構建不僅有利于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實施,同時也有利于自身和平、民主、平等、開放、和諧等特征的生成或強化。

      創(chuàng)設有利于國際理解教育的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應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在開放、民主、平等的學校環(huán)境中實施。美國全國中學校長聯(lián)合會執(zhí)行董事斯考特·D·湯姆森認為,“學校環(huán)境不僅是學生獲得良好學業(yè)成績的關鍵,同時也是影響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重要因素。建設一個積極的學校環(huán)境就意味著為學生、老師、學校管理人員和學生家長進行富有成效的學習工作及合作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13](p343)。因此,國際理解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中實施,需要學校在環(huán)境建設上彰顯學校特色、突出人文關懷、體現(xiàn)國際視野,從而使物化的文化成就和精神文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在開放、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生成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精神和態(tài)度。例如,鼓勵學生和教師就諸如文化沖突、宗教爭端、環(huán)境變化、種族歧視之類的國際熱點問題、有爭議的時事問題及歷史問題等展開討論并適時引導。

      其二,以開放、公平、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為依托。教育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并必然地受其影響,社會環(huán)境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學校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國際化的背景中,順應教育民主化、開放化趨勢建構開放、公平、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學校中尊重、民主、理解及平等氛圍的營造,因此,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行必須以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依托。然而,封閉保守的歷史傳統(tǒng)、崇洋媚外的社會風氣、過于自尊的民族心理以及面對隨國門開放而涌入的多元價值時的無所適從則會形成不利于國際理解的社會氛圍。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需要借助媒體的影響力進行輿論造勢,既要大力宣揚主流文化價值取向,同時要合理引介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形式,在此基礎上客觀評價、理性取舍、兼容并蓄、多元融合以引導大眾的文化觀及文化心態(tài),拓展大眾的文化視野,營造有利于國際理解的社會氛圍。

      在這個復雜、多元、變革頻繁的世界,國際理解教育肩負著傳承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實現(xiàn)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促進國際合作、和平及發(fā)展之使命,同時也承載著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文化包容、價值多元、和平民主等意識和胸襟的重要任務,因為,只有秉持平等交往、兼容并蓄、博大寬廣的國際理解精神,人類共生共榮之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軌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專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葉瀾.中國教師新百科·中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112.

      [4]趙中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07.

      [5]張魯寧.世界公民觀念與世界公民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9(20):25.

      [6]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周鴻.論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和自信品格[J].大學教育科學,2008(6):11.

      [8]馮建軍,提秀雷.多元價值時代需要怎樣的道德教育[J].人民教育,2009(11):2-3.

      [9]程紅艷.價值多元視角下的道德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45.

      [10]馮建軍.價值多元時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科學研究,2009(5):6.

      [11]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2]楊秀玉.為理解而教育,為理解而對話——全球化視野下國際理解教育特征解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2):76-77.[13]田慧生.教學環(huán)境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世界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奇妙有趣的數(shù)世界
      吉木乃县| 平陆县| 晋江市| 凤冈县| 平顶山市| 仙桃市| 随州市| 绥德县| 革吉县| 青铜峡市| 噶尔县| 盐源县| 城固县| 常山县| 吴旗县| 上虞市| 金乡县| 辰溪县| 洛隆县| 玛纳斯县| 小金县| 元谋县| 平安县| 延川县| 景宁| 高台县| 日喀则市| 内乡县| 仙居县| 宁都县| 抚州市| 高唐县| 淮安市| 芜湖县| 寿光市| 永平县| 临湘市| 江西省| 枣庄市| 开化县|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