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興
(昆明理工大學 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近些年來,大學生惡性犯罪事件頻發(fā):從2001年清華大學劉海洋向狗熊潑硫酸到2010年河北大學李啟銘校園飆車;從2004年云南大學馬家爵宿舍殺人藏尸到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交通肇事后持刀行兇;再到2013年復旦大學黃洋鉈中毒案件,無一不令人震驚。更值得反思的是,“我爸是李剛”、“我是他我也捅”等驚人話語體現(xiàn)出大學生們對權利、對生命的漠視,而這折射出當代大學生是非觀、價值觀的扭曲,更進一步地,是大學生們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的缺失。
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個人的、家庭的、學校的以及社會的。然而,無論是從預防大學生惡性犯罪的實際效果還是從大學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目標定位來考量,目前大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模式的偏差都是導致大學生缺失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須首先是人類的,然后才是專業(yè)的”[1],然而我們目前的大學教育卻過分重視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基本人文素養(yǎng)的培植,忽視大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著重傳授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職業(yè)教育,而非“完善精神品格”的通識教育。其結果是,學生們在大學“念的是實用(技術)性的知識,……現(xiàn)在受高等教育絕非意味著品德和人生理解上的長進,而是技匠的培養(yǎng)”[2]。
就學生個體而言,這種功利化、工具化教育導向的局限在于將學生規(guī)訓為“專業(yè)上的巨人,德行上的矮子”。一方面,盡管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在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方面卻極度欠缺,對倫理失落、精神頹廢、生活浮華、自我保利缺乏起碼的警覺和反省能力,對物質主義、拜金主義等消費主義文化缺少清醒的認知。另一方面,這種教育導向使得學生喪失對專業(yè)知識的反思和追問能力,既不能從學理邏輯的角度審視現(xiàn)有知識的局限性并進而做出知識增量,也無力關切超越專業(yè)知識層面卻事關安身立命的終極性問題。[3]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語境之下,這種教育導向對法治社會的危險性表現(xiàn)為無法培育出精神品格完善的合格公民。通常認為,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合格公民應具有下述公民人格和公民能力: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寬容態(tài)度、法治觀念、義務(責任觀念)、理性精神、人本觀念以及全球意識。①可以說,就法治社會對公民主體品格的基本要求而言,這些要素中最為基本的乃是法治觀念,因為法治觀念內在地要求主體意識、平等意識、權利義務意識等等。參見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7頁??梢哉f,就法治社會對公民主體品格的基本要求而言,這些要素中最為基本的乃是法治觀念,因為法治觀念內在地要求主體意識、平等意識、寬容態(tài)度、權利義務意識等等。培養(yǎng)以法治觀念為基本要求的公民人格與能力,顯然是專業(yè)化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無法勝任的,而是有賴于旨在錘煉公民人格的通識教育。
基于此種認識,本文擬在通識教育理念的關照下來討論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問題。需要說明的是,首先,盡管有關通識教育的概念內涵學界闡述頗多,但其最基本的理念是,“教育不僅是一種探索知識、培養(yǎng)技能、準備職業(yè)的途徑,也是一個塑造人格、涵養(yǎng)道德、發(fā)展理性、追尋生命意義的過程”[4]。本文正是在此種含義上對待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其次,本文討論的主體對象主要是(但不限于)非法科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筆者認為法科學生無需法治教育,而是因為法科學生的法治教育通常已經(jīng)寓于其專業(yè)化的法學教育當中;且由因法科學生畢業(yè)后多數(shù)將從事法律職業(yè)或與法律相關的職業(yè),因而法科學生的法治教育更為嚴格和深入,不僅要求具有合格公民的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而且要養(yǎng)成法律人特有的法律思維方式。②關于法學本科教育所具有的通識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雙重屬性,請參見霍憲丹:《法律教育:從社會人到法律人的中國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最后,盡管非法科學生的理想法治教育也應包含法律知識的傳授、法律意識的培植以及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但從通識教育的角度以及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當務之急乃在于基本法律意識的培植。③實際上,目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已經(jīng)承擔著傳授法律知識的功能,而法律思維與法律意識也是水乳交融的。本文接下來將在分析法律意識核心所指的基礎上闡明培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關鍵意義,隨后將分析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的核心觀念,最后在結語中試圖開放討論養(yǎng)成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的路徑。
對于什么是法律意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解說。
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法學家大多將法律意識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是社會主體對法的現(xiàn)象的觀點的總和,強調法律意識的階級性和物質制約性。在西方學界,“法律意識”通常用來分析人們對通行于社會關系中的法的理解,指的是“人們關于法的言行”。理論家們通常不直接分析法律意識的概念,而是在法律價值、法律文化、法律理想、法律感情、法律信仰、法律意識形態(tài)等研究視閾中分析法律意識的基礎、性質、在社會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等問題。[5]國內法學界關于法律意識的研究和界定,一方面深受蘇聯(lián)法學界的影響,認為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6]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法學界的研究成果,將法律意識與法律價值、法律文化、法律傳統(tǒng)等范疇結合起來,強調法律意識中的法律心理、法律情感、法律態(tài)度、法律信仰等向度,認為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特別是現(xiàn)行法)和有關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總稱,它表現(xiàn)為探索法律現(xiàn)象的各種學說,對現(xiàn)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法律知識)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①《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法律意識”條目。。
參照國內外的理論研究,本文所指法律意識是主體關于法的知識、情感、評價與行為傾向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對于法的穩(wěn)定的情緒體驗,如對于法的尊重、親近、關切還是蔑視、厭惡、冷漠等;法律評價是指社會主體基于自己的法律知識、法律情感,對于法律所做的價值判斷;在知識、情感、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守法還是違法等就是社會主體的法律行為傾向。它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主體對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主觀心理感受和認知把握狀況,是社會主體對法的主觀把握方式。
法律意識的具體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就具體內容而言,法律意識既有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態(tài)度、法律信仰,又包含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內容。從外部表現(xiàn)形式來看,法律意識可以表現(xiàn)為人們的法律行為、法律語言、法律評價以及法律思想體系等。[7]
從直接意義上講,法律知識的傳授可以使得大學生了解法律運行的基本原理和各部門法的基本內容,了解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下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通過法律情感體驗可以拉近大學生與法的親近感,使之善于運用法律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尋求法律的幫助。法律評價則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法律的價值目標和運行現(xiàn)狀。對法律的正確感知和評價可以是大學生理性對待糾紛與訴訟,有利于正面引導大學生的行為,使其主動守法,尊重他人的權利,進而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
從長遠且關鍵的意義上來說,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開展通識性質的法治教育事關法治社會的建成。法治成功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法律形式的完善,也不僅在于立法數(shù)量的增加和法律結構的擴張,而在于把法律意識轉化到日常生活當中,培養(yǎng)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無論是基于現(xiàn)實性的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確保社會和諧和長治久安,還是著眼于培育未來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優(yōu)秀接班人,通過通識教育突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權利義務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訓練,幫助大學生樹立責任、程序、憲政等意識,增強當代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樹立其核心價值觀,提升其理性思維能力,有著極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型塑時期,大學期間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將影響著其公民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學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xiàn)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潛在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其大學期間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直接關系著其未來參與法治建設與社會管理的能力。
進一步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之所以對法治建設至關重要,乃是由于法律意識在法治建設中所具有的精神原動力和內在支撐地位所決定的??梢哉f,法律意識是法治的重要思想條件和心理條件,因為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無疑是依法辦事,而“法只能根據(jù)受法命令的人對法如何意識來規(guī)定其行為動機的基礎”[8]50。具體而言,法律意識對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體現(xiàn)在:
首先,在法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法律意識起著認識社會發(fā)展客觀需要的作用?!胺梢庾R是社會需要與法律之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和紐帶。這一過程可以這樣來描述: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產(chǎn)生一定的權利感和義務感,這是法律意識認識客觀需要的最初形態(tài),但這時的法律意識只不過是一種法律直覺、心理,是人們自發(fā)產(chǎn)生的。這些法律心理隨著賴以產(chǎn)生的物質條件的普遍化,隨著由它制約的社會自由和社會責任的客觀需要越來越強烈,逐漸地由少數(shù)個人或群體的心理轉變?yōu)檎冀y(tǒng)治地位的社會心理,并進一步上升為法律思想體系,走向自覺的、理性的階段,隨之便產(chǎn)生了一種將這種權利感和義務感變?yōu)榉缮蠙嗬c義務的法律動機,再通過一定的程序,將這種成熟的法律意識上升為法律。”[9]良好的法律意識將引導立法者去積極地認識現(xiàn)實社會關系對法的需要,并對滿足這種需要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作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創(chuàng)造出最能滿足這種需要的調整規(guī)范和方法,進而借助于國家強制力,使之成為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
其次,法的實施過程中,法律意識起到調整作用,使人們的行為與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霸诜蓪嵤┻^程中,其中包括在解決法律事務和制定保護性法律文件以及所有形式的具體法律判決時,法律意識也起著調整作用。相當一部分人(在同等條件下并不一樣)有意識地根據(jù)內心信仰來實行法律規(guī)范的這一事實恰好證明了法律意識的調整作用。法律意識的水平越高,則它就越更大程度地表現(xiàn)了法律意識的調整作用,使人們的行為符合反映在法中的目的和意志,法治和法律秩序也就越鞏固?!保?0]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程度和效果依賴于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意識,良好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自覺、自愿守法的內在基礎,是推動民主政治建設的巨大精神力量。
現(xiàn)代法治不僅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而且是一種具有價值規(guī)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11]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法治的價值規(guī)定性主要是由法律意識提供的,法律意識正是主體對法治這種“必要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追求,“必要的和正確的精神形式構成了法律意識的基礎”。①“法的基礎永遠都是人對精神方面的活的和合法的追求,或者說,是對某種必要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追求。但是,如)果說必要的和正確的精神形式構成了法律意識的基礎,即構成了法律意識所必要的生存動機和生存手段,那么,理論上的反映就會賦予這些精神形式以公理的面貌?!梢庾R的這些公理就是:精神尊嚴法則、自治法則、相互承認法則?!保ǘ恚┮痢?伊林:《法律意識的第一公理》,徐曉晴譯,載高鴻鈞等編:《法理學閱讀文獻》,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367頁。就法治社會所要求的公民人格而言,法律意識這一精神形式的核心觀念包括主體性意識和守法精神。這自然也是作為未來法治建設主力軍的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核心觀念,前者旨在強調大學生作為法治建設主力軍應具有的主人翁精神和權利意識,后者旨在強調其責任擔當意識。
主體性意識是對人的精神尊嚴的確定和尊重,其核心要義是:“人,作為法的主體和法的創(chuàng)制者,必須尊重自己”。[12]369但是,人作為獨立的存在者,又是社會性的存在者,與其他人處于交互關系當中,因而大家也必須相互尊重其他人作為獨立存在者的地位。因此,“一個公民,如果他擁有成熟的精神自我意識,就會理解和闡明自己主體法律地位的全部因素:自己全部的權利、義務和禁忌”[12]371,主體性意識在法律世界中不僅包括具體對本人權利的主張(即自由)和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即平等)相互關聯(lián)的兩個方面,兩者互以對方為媒介;與此相關,還應有第三方面的內容,那就是健全的訴訟意識,用以解決獨立存在的主體之間的權利爭議。
1.為本人的權利而斗爭
早在1872年,德國法學家魯?shù)婪颉ゑT·耶林就指出,為權利而斗爭不僅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而且是權利人對社會的義務。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用以表示“權利”的德語詞Recht本身含有相互關聯(lián)的兩重意義:一是規(guī)范或客觀法,二是主體權利:“之于為法權而斗爭我們必須遵循的兩個方向,是通過Recht這個詞的雙重意義所標明的——客觀意義上的法(das Recht im objektiven Sinn)和主體意義的權利(das Recht im subjektiven Sinn)?!保ǖ拢?shù)婪颉ゑT·耶林:《為權利而斗爭》,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為“權利”而斗爭,同時也是為“法”而斗爭。近現(xiàn)代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權利義務的綜合體,權利是對主體作為獨立存在者的人格的具體化,是主體自由的表現(xiàn)?!皺嗬^念指人們對自己正當權利的感知、正確理解和堅決捍衛(wèi)的觀念。它表現(xiàn)為人們認識到權利是自己‘人格的精神上的生存條件’這一重要性,因而決不輕易地放棄自己的權利,敢于與侵犯自己權利的人進行斗爭。”[13]
首先,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不僅是一種普遍的道德,而且是一種普遍的善。法律這只“看得見的手”通過權利和義務的分配為每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價值理想提供可操作的管理技術和程序技術,通過每個人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來自發(fā)形成社會秩序、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14]13-16
其次,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構成個人作為獨立存在者之主體意志的核心部分,是在捍衛(wèi)每個人的主體地位和意識,是在捍衛(wèi)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由,捍衛(wèi)一個人之為人的起碼尊嚴。
總之,“所謂權利的主張——即所謂為權利而斗爭——既不是什么‘狂妄’,也不是所謂‘猶太人的、唯物論’的主張,而是近代自覺的主體者人格的吶喊,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種有倫理價值的行為”[8]55。現(xiàn)代法治是否存在,并不限于法條規(guī)定的具體內容,也不限于法院以什么樣的權利為根據(jù)來審判案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全體社會成員能否將自己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存在來認識,能否對權利侵害行為有人格上的抗拒感,是否能夠堂堂正正地主張和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
2.對他人權利的尊重
主體性意識的第二個層面是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因為捍衛(wèi)自己的作為主體人的權利,前提就是要捍衛(wèi)其他人作為主體人的權利,捍衛(wèi)個人的自由、人格和尊嚴,只有建立在對等的權利關系中才成為可能。所謂自由的界限止于他人的權利,對自己權利的主張必須以尊重他人的權利為條件。如果沒有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就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權利觀念和主體性意識。
作為個人尊嚴之體現(xiàn)的法律意識為主體爭取權利的斗爭劃定了兩條界限:“第一條是指從它開始就不能再放棄自身權利的界限,涉及個人自由的全部權利就屬于這樣的權利;第二條指從他開始就不能再堅持自身權利的界限,所有‘非自然的’、不公正的、有損他人尊嚴因而也有損被授權者本人的尊嚴的權利,就屬于這樣的權利?!保?2]372這說明,為了實現(xiàn)個體自身的主體性,有一些權利是不能放棄的;而為了尊重其他人的主體性,有一些權利是不得不放棄的。這是因為:
首先,自己權利的確立是以承認和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為條件的。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同其他人一起共同形成一個和平的秩序,只有將所有其他人都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獨立存在,自己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獨立存在者。只通過對他人主張自己的權利不可能確立自己的權利,要想讓他人承認和尊重自己的權利,就必須承認和尊重其他人的權利。
其次,他人權利的承認和尊重是以自己固有的權利得以確立為條件的。只有他人的權利與自己的權利之間的范圍和界限得以嚴密且明確地規(guī)定,才可能尊重他人的權利。因為“對于自己的所有權沒有明確的權利意識的人對他人的所有物也只能會有松懈的意識”[8]69。
總之,正是因為“為權利而斗爭”能夠取得尊重他人的權利這一社會意識的保障,才能夠促使人們進而形成“為法律而斗爭”這樣的主體性意識和法律信念。
3.健全的訴訟意識
如果說權利意識體現(xiàn)的是對主體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尊重,那么,訴訟意識則體現(xiàn)的是對實現(xiàn)權利從而尊重獨立人格的路徑和方法。誠如大木雅夫所言,“如何使實現(xiàn)權利的裝置,即司法制度組織化的問題,才是涉及法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15]。通過訴訟途徑來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解決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糾紛,并不僅僅是在主張權利,而且是在捍衛(wèi)每個人的主體性地位和意識。
首先,主體之間發(fā)生糾紛的時候、主體受到不公待遇的時候,我們之所以訴諸司法訴訟,是因為在“本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設立的司法審判中,一個人擁有自己的尊嚴,每個人都被當作一個獨立存在者來看待。即使是訴訟的敗訴者,他所失去也并不是他的權利,而不過失去了行使權利的某種方式。一個人因為幾毛錢的不公正花更多的錢通過訴訟討個說法,絕不是為了獲得幾塊錢的賠償,而是為了通過法律的正義來捍衛(wèi)人應當受到公正對待的尊嚴。
其次,訴訟不僅是解決糾紛的機制,而且是創(chuàng)造規(guī)則的機制。每一個為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而提起訴訟的主體,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僅僅是他人所造規(guī)則的簡單遵守者。這不僅意味著尊重每個人作為社會生活和法律生活的主體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型塑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可能貢獻,而且意味著司法訴訟可以成為實現(xiàn)公民自由進而實現(xiàn)公民主體性的一條新型路徑。
總而言之,“小心我告你”正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所需的訴訟意識,通過司法訴訟來主張自己的權利,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通過訴訟來維護法律的正當程序、監(jiān)督公共權力的運作、漸進地改變法律規(guī)則。在這樣的訴訟過程中,人們尋求法律之內的正義,擺脫庸碌的平凡生活,參與到公共關系的建構過程,體現(xiàn)出法治社會需要的主體性意識,體會到法律生活的主體性地位。[14]17-22
守法精神的核心要義是“基于價值合理化的正統(tǒng)性的自發(fā)的守法動機”[16]。只有具備了內在的、自發(fā)的法律意識,人們才會絕對地、無條件地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守法精神作為現(xiàn)代法律意識的核心觀念,“……需要兩種同樣的自覺的規(guī)范意識存在,即對于人民方面來說它具有從國家權力這種‘外來強制’中獨立出來的自覺遵守規(guī)范的意識;對國家方面來說它具有對自己權力的抑制意識……”[8]92??梢?,守法精神一方面是法治社會對公權力行使主體(國家或政府)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法治社會對私權利主體(公民)的道德要求。
1.公權力主體的守法意識
公權力主體(國家、政府)守法現(xiàn)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其根據(jù)和意義在于:首先,國家的合法性源于其按人民意志行事的承諾,法律是人民共同意志的表達,因而守法是國家信守承諾的道德義務;其次,選舉過程及其結果的正當性同樣源于其忠實執(zhí)行選民意愿、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承諾,因而守法是政府的絕對政治義務與政治責任;復次,法律的制定者必須遵守其制定的法律,因而守法是國家的法律義務;最后,從效果論或功能論的角度看,國家守法具有強烈的社會示范效應,直接影響私權利主體(公民)的守法狀況。[17]
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公權力主體守法意識的具體要求包括下述三個方面:
其一,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公權力主體所遵守的法律與私權利主體遵守的法律應當具有同一性,誠如哈耶克所言:“法治的理想,既要求國家對他人實施法律——此乃國家唯一的壟斷權——亦要求國家根據(jù)同一法律行事,從而國家與任何私人一樣都受著同樣的限制。正是所有的規(guī)則都平等地適用于人人(也包括統(tǒng)治者在內)這一事實,才使得壓制型規(guī)則不可能得到采用?!保?8]
其二,公權力主體必須遵守法律對公權力的限制和附加條件。盡管“權力,不管它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都是一種墮落的、無恥的和腐敗的力量”,[19]“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jīng)驗”,[20]但是,政府權力對于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卻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防止公權力這一必要的“惡”,現(xiàn)代法治一般建構憲政制度來約束權力的形式,一方面通過在各個國家機關之間合理地分配公權力,實現(xiàn)公權力之間的制約與平衡;另一方面又賦予公民廣泛的基本權利,以私權利制約公權力的行使,防止出現(xiàn)國家公權力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侵犯和人權利的“多數(shù)人暴政”。現(xiàn)代法治的觀念和制度建構的核心問題始終是以法律限制公權力的范圍及其行使方式,公權力主體(國家和政府)是否認同和遵守這種限制是能否維持其合法性的關鍵所在。
其三,公權力主體(國家和政府)必須平等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們知道,“為權利而斗爭”是公民主體性意識的基本要求,但是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卻需以公權力主體對公民權利的平等尊重和關懷為保障。公權力主體對公民權利的平等關懷和尊重,源于“人格平等”這一自然觀念,誠如德沃金所言:“政府必須不僅關心和尊重人民,而且必須平等地關心和尊重人民。……每一位公民都有一種受到平等關心和尊重的權利。這一抽象的權利可以包括兩種不同的權利。第一種權利是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就是說,像其他人所享有的或被給予的一樣,同樣分享利益和機會?!诙N權利是作為平等的人受到對待的權利。這不是一種平等分配利益和機會的權利,而是在有關這些利益和機會應當如何分配的政治決定中受到平等地關心和尊重的權利?!保?1]357-358
2.私權利主體的守法精神
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如果說公權力主體的守法是其絕對的道德義務、政治義務和法律義務的話,那么,私權利主體的守法雖是其作為一個主體性的精神存在者應當承擔的絕對道德義務,卻只是其作為現(xiàn)代公民的相對法律義務。
首先,守法是私權利主體(公民)絕對的道德義務。
從邏輯上說,公民通過民主的政治與法律程序,不同程度地自主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其意志與根本利益要求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反映在了相應的政治法律建制當中,因而公民的守法在邏輯上就是遵守自己的承諾與約定,因而守法是公民的絕對的道德義務。但從公民守法的根據(jù)和理由來說,這一判斷事關公民守法的動機。公民守法的動機(或者說守法的一般理由)很多,包括基于習慣、基于對法與合法性的認識、基于對懲罰的畏懼、基于社會壓力、基于對個人利益的考慮、基于道德上的要求等等。[22]
“出于道德上的要求”這一動機將問題從“為什么守法”的一般理由轉向“為什么應當守法”的道德根據(jù)?,F(xiàn)代法律意識的守法精神所要求的正是這種基于道德價值考量①當然,這種道德上的價值考量因素本身可能是信守承諾,可能是公平對待,可能是功利主義,也可能是其他。關于守法的道德動機,請參見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49-456頁。而主觀自發(fā)性地遵守法律。公民之所以選擇守法,并不是由守法的結果來決定,而是受到“某種事是由法規(guī)范所命令的”這一價值合理性②“價值合乎理性的,即通過有意識地對特定的舉止的——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保鄣拢蓠R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6頁。動機基礎的支配,是有意識地對“守法”這一行為所具有的固有價值的認可和信仰,“它是在遵守規(guī)范的‘意識過程’中不受其他規(guī)范以外的任何目的和強制所支配……是‘無規(guī)范外強制’的”。[8]97換言之,公民之所以主觀自發(fā)地守法,是因為他們對法律持有“內在觀點”,他們“接受規(guī)則和自愿合作以維護規(guī)則,并因而從規(guī)則的觀點來看待他們本人和他人行為”[23]?!皟仍谟^點”意味著他們接受法律,以法律為自己的行動根據(jù),并批評其他不遵守法律的人。
總而言之,一個具有成熟的精神自我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他會自發(fā)地遵守法律,將法律視為自己的道德義務,“他就會覺得自己無愧于他所必需的權利……他會承擔自己的全部法律義務的重負,并自愿承擔履行他們的責任。個人尊嚴感將喚起他心中的責任意識,而義務與權利之間的相互關系、法律網(wǎng)眼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所有人對待統(tǒng)一而共同的法律秩序的一致性,則將喚起他心中對遵守自身義務的堅定意志和真實的意愿”[12]372。
其次,守法是私權利主體(公民)相對的法律義務。
然而,在強調公民主觀自發(fā)地守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面臨下述問題:如果現(xiàn)行某一法律是“惡法”,也必須尊重和服從嗎?我們固然可以仰仗公權力主體(國家和政府)的良心和理性來發(fā)現(xiàn)“惡法”并進行修正,但是現(xiàn)代法治也允許公民的“良心違法”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守法是公民相對的法律義務,公民享有“違法的權利”或者說“反抗法律的權利”③這在西方政治法律傳統(tǒng)中被稱為“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關于西方的公民不服從傳統(tǒng),詳見何懷宏編:《西方公民不服從的傳統(tǒng)》,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但是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法律責任——接受相應的法律懲罰。誠如德沃金所言:“……即使一個社會在原則上是公正的,也還可能產(chǎn)生不公正的法律和政策,而一個人,除了他對國家的責任之外還負有其它的責任。一個人必須履行……對自己的良心的責任。如果他的這些責任和他對國家的責任相沖突,那么最后,他有權做他自己認為正當?shù)氖虑?。但是,如果他決定必須違反法律,那么……他必須接受國家所做的判決和給予的處罰?!保?1]246
如前所述,我們分析了基于通識教育背景,對大學生進行以法律意識養(yǎng)成為核心的法治教育的關鍵意義,并且討論了應著力培育的兩種核心觀念——主體性意識和守法精神。相較法律專業(yè)大學生養(yǎng)成高度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法律思維方式而言,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應包含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方式的一般要求;因此,相較法律專業(yè)大學生需要通過長期的法學專業(yè)高等教育和法律實務訓練才能形成高度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的法律思維方式而言,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可以通過非專業(yè)性質的通識教育而養(yǎng)成。通識教育不僅傳授基本法律知識,而且突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權利義務的法治理念,強調責任、程序、憲政等法治意識,著重培養(yǎng)大學生以法律為準繩、以證據(jù)為根據(jù)、以程序為中心、以理由為支撐的法律思維能力。
然而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養(yǎng)成的內容,而且還是養(yǎng)成的方式和環(huán)境。當前承擔法治教育重任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④當然,輔導員的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這項任務。,且教學內容和手段較為單一,主要以統(tǒng)編教材為藍本進行課堂講授,輔之以期末配有標準答案的閉卷考試,著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而不注重意識的啟蒙與觀念的養(yǎng)成。因而,大學生良好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關鍵還在于當前法治教育模式的改革:首先,就課程設置而言,開設具有通識課性質的法律課程,以經(jīng)典的法律故事、案例以及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為素材,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領會故事中寓含的法理,討論熱點前沿所折射的法律問題,在聽故事與課堂討論的氛圍中逐步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律思維。其次,就教學方式而言,不僅要切實開展“模擬法庭”教學和實踐,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開庭,為大學生提供立體式的現(xiàn)場式的展示和教育,從而豐富書本上的知識,直觀而形象地展開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的規(guī)訓。這些措施,一方面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訓練,另一方面讓他們近距離地接觸司法實踐,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踐,切實地把課程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意識,進而養(yǎng)成法律思維方式。
[1]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Indian Edition)[M],Aakar Books,2004:207.
[2]劉小楓等.大學改革與通識教育[J].開放時代,2005(1).
[3]徐飛.通識教育再認識[M]//楊力.法律思維與法學經(jīng)典閱讀.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
[4]張東海.通識教育:概念的誤讀與實踐的困境[J].復旦教育評論,2008(4).
[5]劉旺洪.法律意識論[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0:2-9.
[6]孫國華.法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247-248.
[7]公丕祥.法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59.
[8](日)川島武宜.現(xiàn)代化與法[M].申政武,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9]王勇飛,張貴成.中國法理學研究綜述與評價[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20.
[10](俄)B.B.拉扎列夫.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王哲,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82.
[11]張文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理論、方法和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6-340.
[12](俄)伊·亞.伊林.法律意識的第一公理[C]//徐曉晴,譯.高鴻鈞.法理學閱讀文獻.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3]嚴存生.略論法制觀念的現(xiàn)代化[C]//公丕祥.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C](第2卷),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08.
[14]強世功.法律人的城邦[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
[15](日)大木雅夫.東西方法觀念比較[M].華夏,戰(zhàn)憲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57.
[16]季衛(wèi)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11.
[17]姚建宗.法理學——一般法律科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342-343.
[18](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67.
[19](美)格特魯?shù)隆はC窢柗ú?阿克頓:生平與學說[C]//(英)阿克頓.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論說文集.侯健、范亞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7.
[20](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21](美)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M].信春鷹,吳玉章,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2]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447-448.
[2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