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麗,崔建良
(河北工程大學 社會科學部,河北 邯鄲 05603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方文化資源整合運用
——以河北工程大學為例
魏建麗,崔建良
(河北工程大學 社會科學部,河北 邯鄲 056038)
運用地方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途徑。高校要通過深入探究挖掘地方文化精髓,不斷整合地方文化資源,把地方文化有機融入課堂教育教學、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社會實踐活動,為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切入點。
地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整合運用
育人是高校的核心任務,文化是大學的靈魂維系。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通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內涵。坐落于古城邯鄲的河北工程大學,結合自身傳統(tǒng)和辦學特色,在立足地域文化資源、促進地方文化育人上的實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途徑作出新嘗試。
高校在確立思想政治教育思路、選擇思想政治工作路徑、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能脫離寬廣深厚的地方文化背景,也不能游離于學校辦學特色之外,應當整合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把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源泉、重要素材和互通載體。
(一)地方文化資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源泉
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受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不能以標桿化、范本化、機械化發(fā)展,否則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元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泥淖之中。地方文化反映出的地域特征及適應性體系,通過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交匯、互通,形成獨具特色、各有千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和范式,通過地方文化進校園,融合形成校園文化主旋律、傳遞文化氛圍正能量。通過文化傳承和文化熏陶,引導學生從厚重歷史文化中汲取文化營養(yǎng),在豐富民俗文化中提升文化修養(yǎng),在自然生態(tài)文化中增進地域認同,在濃郁紅色文化中激發(fā)愛國情懷。用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文化基礎,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肥田沃土。
(二)地方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素材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似乎已經陷入教師“一言堂”式教學誤區(qū),單一獨白灌輸、感性平庸追求,使得學生感到枯燥厭煩,教育效果實效性差。近年來興起的實踐教學、情景教學、體驗教學、互動教學等教學改革,不斷尋求學生的互動和反饋,初步求解了課程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尤其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歷史遺存、文化積淀、革命故居、文化習俗以及名人事跡,用具體的、立體的地方文化資源來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過程,使之形成豐富的教學體系、成為厚重的教育素材,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針對性。
(三)地方文化資源是加強學校與社會交流互通的有效載體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地方文化資源,是對潤物無聲、親和自然嵌入式育人模式的探索。在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廣大學生充實了文化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引發(fā)強烈共鳴,又自覺參與到校園文化創(chuàng)建中來,進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思想認同、外顯為自覺行動。與此同時,高校在挖掘、引入地方文化過程中,將進一步加大與地方的接觸,不斷尋求地方的大力支持??梢酝ㄟ^與地方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基地、實踐教學基地,形成“非遺”傳承協(xié)議、文化研究協(xié)議、文化產業(yè)孵化協(xié)議,把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加快地域科學發(fā)展的智力支持,同時不斷促進學校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和高度凝練地方優(yōu)秀文化中的教育資源,構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同時形成自身校園文化特色,強化師生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師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飽汲地方文化精髓,凝練提升大學精神
地方高校應充分汲取所在地歷史文化底蘊,確立自己的奮斗目標,形成本校特色的大學精神,使之成為感召鼓舞廣大師生的精神財富,成為促進學??缭桨l(fā)展的前進動力。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語典故之鄉(xiāng),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河北工程大學注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邯鄲地域厚重文化積淀整合成育人資源,著力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以古趙文化為核心的邯鄲地域文化,基本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容并蓄、改革創(chuàng)新。河北工程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校,在數(shù)易其址、多校融合的辦學實踐歷程中,充分汲取開放、進取、擔當、包容的趙文化底蘊,確立了“著力推動內涵式發(fā)展,建設工程特色明顯的河北省強?!钡膴^斗目標,形成“自強不息、艱苦創(chuàng)業(yè)、包容和諧、開拓進取”的工程精神,形成以“立德立志、善學善行”校訓為核心的大學文化。
(二)注重地方文化研究,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通過提煉、轉化,使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內容和教學重點有機融合,進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河北工程大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形成“傳承邯鄲地域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工作思路,注重利用學校資源傳播地方文化精要,深入挖掘邯鄲地方文化潛力,圍繞邯鄲地域內十大地方文化脈系,深入開展邯鄲民俗研究、成語典故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化產業(yè)化研究,提升地方文化育人實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129師司令部舊址等成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理想信念應該落實到實踐,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從而自覺投身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實踐中去。
(三)組建文化研究機構,深化師生文化認同
高??梢酝ㄟ^成立地方文化研究機構,挖掘地方文化內涵意蘊。河北工程大學注重把邯鄲地方文化引入校園,通過在校相繼成立眾多研究機構,增進師生對邯鄲地方文化的關注與認同。2008年,學校成立世界馬氏文化資料中心,作為世界馬氏宗親大會的日常辦事機構,開展馬姓始祖古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研究和交流世界馬氏文化研究成果,曾邀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之父馬鶴凌到邯懇親。學校建有荀子研究所,聘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廖名春教授任所長,深入開展荀子思想研究。結合專業(yè)學習,學校以邯鄲及周邊地域古建筑為基礎建成古建筑構件博物館,培養(yǎng)建筑、土木類專業(yè)學生人文精神。通過不定期的文化講座,地方文化專家學者把其熟知的、書本上沒有的地域文化歷史,以口頭的方式鮮活地呈現(xiàn)在大學生眼前,讓學生真正感觸和領悟到蘊涵于邯鄲地方文化中的文化成果、科學精神以及道德理念,促使大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高校應當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把地方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育教學、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和融入社會實踐活動等“三個融入”,打造內涵深厚的特色校園文化,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
(一)要把地方文化融入課堂教育教學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通過實施“地域文化進課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河北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分吸收了邊區(qū)革命文化、邯鄲成語文化中的案例,并把 129師司令部舊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作為實踐教學基地,這些嘗試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取得了較好課堂教學效果。在人文素質選修課中,開設女媧文化研究,通過女媧改造自然、造福民眾的不屈精神,培育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開設曹魏建安文學鑒賞,學習剛健激越的辭賦文化作品,提升學生文學修養(yǎng);開設磁州窯文化賞析,展現(xiàn)古代工藝精湛水平,提升學生藝術欣賞品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進行走訪和田野調查,收集地方文化素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并將調查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在課題中和大家進行分享,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性。
(二)要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校園文化受到地方文化的深刻影響,高校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責無旁貸,高??梢酝ㄟ^不同方式將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通過大學生藝術展演、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jié)、社團活動節(jié)等活動形式,打造一批站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地方文化題材文藝精品。河北工程大學在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大型音樂史詩舞蹈《胡服騎射》再現(xiàn)了古趙國的勵精圖治,舞蹈作品《窯火》展示了磁州窯傳統(tǒng)生產工藝的精髓,《羅敷采?!分邑懖挥獾膼矍楣适聽幭鄠黜?,學生在藝術熏陶中深受文化感染,從而進一步提升人文修養(yǎng)、凝練道德品質。學校通過狠抓學生基礎行為養(yǎng)成過程中,堅持一年級學生出早操、打太極,普及廣府太極文化。重視地方“非遺”傳承,實施的《尋訪鄉(xiāng)土非遺,傳承經典文化》項目獲教育部第七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通過把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校園內感受充滿魅力的地方文化,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和探究地方文化的積極性,在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三)要把地方文化融入社會實踐活動
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基地參觀、學習與實踐,切身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厚內涵,讓廣大學生在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中感悟崇高、汲取力量,從而實現(xiàn)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與教育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河北工程大學在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體驗省情、服務群眾”主題實踐活動中,注重發(fā)揮地方文化的優(yōu)勢、利用地方文化的資源,廣泛組織學生開展地方文化研究性學習、實踐、傳播和創(chuàng)新,圍繞平調落子、武安儺戲、冀南皮影戲、磁縣訝鼓地方等傳統(tǒng)戲曲表演,以及磁
縣紙扎手工藝傳承、黃粱夢民俗民風展示、響堂石窟文化體驗等開展活動,深入武安、涉縣革命老區(qū)開展政策宣講、義務支教、文藝演出、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錘煉中促進知行合一。
[1]肖仵秦,任世強,楊裴羿.地域文化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意義[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24):146-148.
[2]羅愛軍.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涵[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76-79.
[3]陳晶.論地域文化中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蘇南地區(qū)吳文化為例[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157-159.
[4]張劍利,謝志軍.一二九師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本質特征和時代價值[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58-60+64.
[責任編輯 王云江]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an-li, CUI Jian-liang (Depavtment of Social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the loc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ites should find the new research wa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culture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the loc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2.019
D64
A
1673-9477(2014)02-061-03
[投稿日期]2014-02-20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2GJJG088)
魏建麗(1977-),女,河北內丘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