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麗
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促使每位教師在教學中努力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改善教與學的關系,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無論是在教還是學中,都要留給自己,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打造活躍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我現(xiàn)將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談以下幾點。
一、學前思為數學課“掌好舵”
如果說教師的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必要,那么學生的課前思考將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教師的備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思。學生課前思考、學習的過程會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上課時重點探索的內容,哪些需要和同伴解決,哪些需要教師幫助解決,學生會做到初步的“心中有數”。如在學習六年級“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時,課前我讓學生去嘗試做一做圓柱、圓錐,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會初步了解了圓柱、圓錐的組成部分,對后續(xù)的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以及相關的計算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我也想到做的過程對于好學生來說比較容易,中等生得花費一段時間研究后才能做成功,這樣也很符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吃”的學習策略。學困生需要在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因為我曾聽到家長反應圓錐的制作過程太難了,這也是我的欣慰之處,課前制作讓學困生的家長也參與到和孩子共同的學習中來,是意外的收獲。學生做過之后,雖然也有做得不太準確的,比如,底面稍大或稍小的。但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已是莫大的收獲,課堂上他們的表現(xiàn)出乎我的意料,圓柱、圓錐的組成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就連學困生經過自己的探索都會求圓柱的側面積了,我的課前引導既解放了學生,又解放了自己。這個做的過程讓我不僅僅收獲了成功,更收獲了希望。
二、學中思為數學課“開好船”
在一些公開課上,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教師的問題一拋出,話音未落,學生齊刷刷舉手回答,一堂課熱熱鬧鬧下來了,可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問題有幾個,思考的時間有多少,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把學生思考的空間當作課堂上的“冷場”。但是我覺得,這種冷場必不可少,處理好這種冷場更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記得有一次,我上公開課“一千米有多長”時,學生認識了1千米=1000米,課中我讓學生提問題,一個學生問:“1千米是多少厘米?”學生懵了,我也有點不知道怎么解釋,但我還是先肯定了他善于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好習慣,我沒有急于講解,而是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幫他解決,這樣有很多學生就會算出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這一步了,可是他們連10000這樣的大數都沒學過,只是在練習本上寫出來了,更別說100000厘米了,可是我也不急,我讓一個中等生板書了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并夸他們已經很了不起了,又留了1分鐘時間讓他們再試一試,這樣又有學生舉手了,寫出了100000厘米這個數,我?guī)ьI全班學生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他,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提問的學生和幫助解決問題的學生眼神里都有了驚喜之情,雖然他們僅僅是寫出了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這樣兩個他們不認識的數,但是他們靈活應用了相鄰長度單位之間進率是十這一規(guī)律,他們思考了,他們進步了。如果數學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機會,再加上一些具體場景,會不斷刺激學生的思維神經,不斷提高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會讓我們的課堂教會學生思考和學習,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創(chuàng)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我們的終極目標——高效課堂。
三、學后思為數學課“揚起帆”
教學中我們通常重視自己的教學反思,卻淡化了學生課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課后的再學習是高效課堂的延續(xù)。教師要先要求,后引導,讓學生在課后花5—10分鐘的時間去鞏固復習,課后的鞏固學習當然很有彈性,可長可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而定。如在教完四年級上冊“數一數”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課堂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在學會了大數的讀寫后,搜集生活中的三個大數,探究自己身份證號碼的讀法,第一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搜集鮮活的大數實例,感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快樂的。第二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學習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身份證號碼的讀法對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但只要樂學的學生會尋求同伴、家長的幫助來解決問題,或者可以借助網絡來解決這一有趣的問題。兩個開放性題目的設計,讓學生有能力也有興趣去嘗試解決,3—5分鐘的課后學習帶來的不僅僅是3—5分鐘的效果,學生可能會去尋找更多大數的知識,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已有知識,又給學生的后備學習留下了思考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相信他們的后續(xù)學習一定會更主動,這個過程雖然花費了一些時間,但是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會更自信,從而有勇氣面對更大的學習困難。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是引導者,是伙伴,是數學思維火花的點燃者;學生是數學活動的參與者,是合作者,是主角,是數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者。數學學習是教師導演學生表演的舞臺。教師的思考,學生的探索使我們的課堂視野更開闊,方法更靈活,學生更活躍,教與學的共同思索鑄就出數學課堂新動力,彰顯出課堂的生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