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強
摘要:2013年是《開羅宣言》發(fā)表七十周年。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在重慶、華盛頓、倫敦三地同時發(fā)表《開羅宣言》,誓言為達成《開羅宣言》的目的和宗旨,約定對日作戰(zhàn)直至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為止。《開羅宣言》與隨后發(fā)表的《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書,作為重要的國際法律文件構成二戰(zhàn)后限制日本主權的法律基石,也為捍衛(wèi)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成果提供法律保障。七十年來,《開羅宣言》是東亞國際秩序的基石,它不僅是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本文件,是對日關系正?;姆苫A;也是解決臺灣問題,處理釣魚島等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jù)。堅持《開羅宣言》就是堅持國際法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否定《開羅宣言》則是對歷史進步的根本反動。
關鍵詞:開羅宣言 波茲坦公告 現(xiàn)代國際法 釣魚島問題
中圖分類號:D99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1005-4812(2014)01-0025-36
引言
70年前,中、美、英三國首腦齊聚埃及開羅,于1943年12月1日發(fā)表《開羅宣言》,明確宣示了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發(fā)表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以下簡稱《波茲坦公告》),該公告再一次重申了“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在《日本投降書》中明確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表明《開羅宣言》對日本具有國際法效力。上述國際政治、法律文件構成了建立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秩序的國際性文件框架,明確了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侵占別國領土行為的非法性,確立了中國對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等主權,是二戰(zhàn)后維護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證。
一、《開羅宣言》法律拘束力不容否定
否認《開羅宣言》法律性質的人認為,《開羅宣言》僅僅是同盟國首腦之間缺乏書面簽署的約定,而且是一個“目的說明”。因此,《開羅宣言》不符合條約的格式要求,更不具有對第三國日本產(chǎn)生的法律拘束力。
從國際法角度而言,《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條一(a)規(guī)定:“就適用本公約而言:稱‘條約者,謂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xié)定,不論其載于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內,亦不論其特定名稱如何?!钡谌龡l規(guī)定:“本公約不適用于國家與其他國際法主體問所締結之國際協(xié)定或此種其他國際法主體間之國際協(xié)定或非書面國際協(xié)定,此一事實并不影響此類協(xié)定之法律效力?!憋@而易見,雖然《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認為條約是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書面協(xié)定,但是這一規(guī)定并不影響國際法主體之間的口頭協(xié)定的法律效力。換言之,非書面協(xié)定,如君子協(xié)定也受國際習慣法調整。此外,從以上定義還可以獲知,不管條約的名稱如何,只要是國際法主體之間的創(chuàng)立權利義務法律關系,且不違背國際法原則的協(xié)定就具有條約性質,就具有法律拘束力。
當然,涉及國家領導人之間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公告等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拘束力,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判斷其拘束力的重要指標就是要看這些聲明、宣言中是否明確了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對某事項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重要意義做出的是泛泛而言的展望、強調等,那么這類文獻是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而《開羅宣言》明確地規(guī)定了同盟國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部分有: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zhàn)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該宣言表明了三大同盟國打敗日本之后也絕不吞并日本固有領土,這是其一;其二,同盟國承諾剝奪日本固有領土以外的一些領土,歸還至原屬國;其三,同盟國不得與日本商洽投降條件,必須統(tǒng)一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礎上??梢?,《開羅宣言》對三大同盟國規(guī)定了明確的權利與義務內容。即宣言的任何國家均有義務遵守上述規(guī)定,同時對任何違約者享有追究其違約責任的權利。
簡言之,《開羅宣言》的法律拘束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該宣言公布之日開始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書簽字之前,這一時期該宣言所拘束的對象僅僅是中美英三大國?!堕_羅宣言》對日本構成拘束力的法律邏輯構造來自以下的模式:首先,條約不能拘束第三者是一項古老的國際法原則,《維也納條約法公約》在吸納了該項規(guī)則的基礎上也規(guī)定了例外原則。其35條規(guī)定:“如條約當事國有意以條約之一項規(guī)定作為確立一項義務之方法,且該項義務一經(jīng)第三國以書面明示接受,則該第三國即因此項規(guī)定而負有義務?!?945年7月26日,三大同盟國發(fā)表對日最后通牒式的《波茨坦公告》,該公告第8條規(guī)定:“《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主權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我等指定的諸小島?!笔悄?,蘇聯(lián)于8月8日對日宣戰(zhàn)后加入該公告。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接受《波茲坦公告》的書面投降書,這也開啟了《開羅宣言》構成法律拘束力的第二階段。日本一經(jīng)書面明示接受《波茲坦公告》,該公告以及《開羅宣言》對日本就產(chǎn)生法律拘束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美英蘇四大國向日本提出了包含《開羅宣言》諸條件必須實施的《波茲坦公告》,其行為本身就可看作法律上的邀約,而日本的投降書則是承諾。國際法從來沒有規(guī)定過條約必須在一張書面文件中完成,可見,日本本身也是當事國。至此,《波茨坦公告》包括《開羅宣言》與《日本投降書》形成了國際法上權利與義務的協(xié)議關系,構成了限制日本領土主權的法律基礎。
二、《開羅宣言》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正義戰(zhàn)爭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外殖民擴張一直沒有停止,這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帝國主義時期的必然產(chǎn)物。近代國際法并不禁止主權國家行使無差別的開戰(zhàn)權,但盡管所謂主權國家均享有交戰(zhàn)權,“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分割勢力范圍、利益和殖民地等等,除了以分贓參加者的實力,也就是一般政治、財政和軍事等等的實力為依據(jù)外,也不可能設想以其他的東西為依據(jù)”,近代國際法的游戲規(guī)則是,軍事勝出的殖民擴張國家就擁有吞并戰(zhàn)敗國的領土主權或者是割讓其領土。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從交戰(zhàn)雙方來說,都是帝國主義的戰(zhàn)爭(即侵略的、掠奪的、強盜的戰(zhàn)爭),都是為了瓜分世界、分割與重分殖民地和財政資本的勢力范圍等等而進行的戰(zhàn)爭?!币阎趁竦匕胫趁竦負?jù)為己有,殖民主義者不但需要“解決”他們同被壓迫民族之間奴役和反奴役的矛盾,而且需要“解決”殖民主義者之間,尤其是老牌殖民者與新興殖民主義者之間如何瓜分世界的矛盾。
針對一戰(zhàn)后獲勝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戰(zhàn)敗的帝國主義國家所占有的殖民地進行瓜分的凡爾賽和會,列寧提出了“不割地、不賠償”口號。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慘禍徹底警醒了世界人民。要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慘禍重演,就必須鏟除殖民帝國主義的土壤,以及在國際法上明確武力掠奪他國領土的非法性和無效性。為此,中、美、英在1943年《開羅宣言》中公開宣布:“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zhàn)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边@表明即使日本戰(zhàn)敗,同盟國也不會剝奪日本固有的領土。從列寧提出的理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同盟國的實踐,可以看到,同盟國從根本上否定了國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動因,改變了傳統(tǒng)國際法中關于征服、滅亡的規(guī)則,為達成徹底禁止戰(zhàn)爭,實現(xiàn)世界和平創(chuàng)建了必要的新規(guī)范。由此可見,這場反法西斯的戰(zhàn)爭是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戰(zhàn)爭,它通過對近代國際法的改造,創(chuàng)制了現(xiàn)代國際法的新規(guī)范,鏟除了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吞并他國領土的誘因。
二戰(zhàn)期間,1942年1月1日,美、英、中、蘇等26個國家簽署的《聯(lián)合國家宣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達成的《開羅宣言》;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達成的《雅爾塔協(xié)定》;1945年6月26日,有50余國簽署的《聯(lián)合國憲章》;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蘇發(fā)表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茲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書》等國際文獻,完成了近代國際法向現(xiàn)代國際法的進化,推動了國際法歷史性地邁進。其中,《開羅宣言》則是人類進步和國際法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換言之,在近代國際法向現(xiàn)代國際法的轉化過程中,廢棄主權國家戰(zhàn)爭權的《巴黎非戰(zhàn)條約》與絕不攫取戰(zhàn)敗國固有領土為原則的《開羅宣言》是現(xiàn)代國際法最重要的里程碑文獻。
然而,戰(zhàn)后日本右翼勢力一直叫囂,判定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遠東軍事法庭采取了事后法,違反國際法,違反正義原則。如果按照傳統(tǒng)國際法規(guī)范懲罰日本,其結果不難推斷,日本將不得不割地賠償求得殘存,或者日本直接遭致滅亡。那么,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中就沒有日本的名字。今天日本右翼勢力以及國家領導人的言行顯得十分狡辯和蠻不講理:他們既想要保存日本國體,又想要避免應有懲罰。如果國際社會每個國家都像日本那樣,那么世界和平和安全、國際正義就難以持續(xù)存在。戰(zhàn)后建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破壞和平罪的實踐是在國際法禁止性規(guī)范、違反國際法應當承擔國家責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對發(fā)動侵略罪行的個人判處了侵略罪,這是對國際法的新貢獻。日本右翼勢力以及日本領導人企圖否定東京審判正義性的行為是反人類進步、社會正義的丑陋形態(tài)反映。
概言之,《開羅宣言》是二戰(zhàn)期間一系列鏟除帝國主義的國際文獻中特別重要的一環(huán)。在結束傳統(tǒng)國際法和現(xiàn)代國際法的誕生的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以《開羅宣言》為基礎的這些國際文獻奠定了現(xiàn)代國際法的進步。
三、《開羅宣言》是戰(zhàn)后國際法律秩序的淵源
前后相繼發(fā)表的《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之間有著緊密的邏輯關系,前者為綱領性、指導性文件,后者則是對其的具體化。因此,《開羅宣言》在整個反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中具有開創(chuàng)國際法新紀元的里程碑意義,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開羅宣言》是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法寶??ㄋ_布蘭卡會議結束后,羅斯??偨y(tǒng)在1943年1月2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第一次公開使用了“無條件投降”的詞語。隨后在盟國各種文件中使用了這一術語。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公開發(fā)表《開羅宣言》,重申對日的無條件投降政策,從而堅定了各國信心,保證了同盟國總戰(zhàn)略的實施。1945年2月11日,《雅爾塔公報》再度重申了對德的無條件投降政策。所謂“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是指對于戰(zhàn)勝國提出的投降條件,不加以任何條件地投降?!盁o條件投降”的理論適用于戰(zhàn)爭行動的停止,導致戰(zhàn)敗國同意同盟國提出的全部條件。適用這種做法的有:(1)德國,它通過1945年5月7日的蘭斯投降書和8日的柏林投降書適用了這種做法;(2)日本,它通過1945年9月2日的投降書適用了這種做法。
“無條件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同盟國處置法西斯國家的一項重要政策。它是為保證同盟國團結不被敵國離間,確保同盟國陣營的成員不與任何敵國進行停戰(zhàn)談判,使敵國全面接受同盟國提出的投降要求,而拒絕其提出的任何修改條件。因此,拒絕敵國提出的任何條件的“無條件投降”原則是戰(zhàn)勝法西斯國家的重要法寶。
第二,《開羅宣言》是對日關系正?;幕緱l件。戰(zhàn)后東西方冷戰(zhàn),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1951年與戰(zhàn)敗國日本締結了“舊金山和約”。對此,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兩次發(fā)表聲明,嚴厲譴責和約“最荒謬地公然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于對日作戰(zhàn)的盟國之列”?!爸袊嗣裨趽魯∪毡镜蹏髁x的偉大戰(zhàn)爭中,經(jīng)過時間最久,遭受犧牲最大,所作貢獻最多。然而美國政府卻公然違反一些協(xié)議,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政府在舊金山會議中強制簽訂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對日和約,不僅不是全面和約,而且完全不是真正的和約……中央人民政府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因而是絕對不能承認的。”1972年,中日實現(xiàn)邦交正?;??!吨腥章?lián)合國聲明》第3項明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并堅持遵循波茨擔公告第八條的立場?!庇纱丝梢钥闯觯谥腥瞻罱粚崿F(xiàn)正?;瘯r,《開羅宣言》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基本法律文件。
第三,《開羅宣言》是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法律文件?!堕_羅宣言》明確規(guī)定:“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必須歸還中華民國”。但是“舊金山和約”第二條第二款卻規(guī)定:“日本放棄對臺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jù)及要求?!碑敃r因為內戰(zhàn)原因,中國同時出現(xiàn)了新中國政府和潰逃至臺灣的舊政府,這樣造成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和約中模糊處理了臺灣的歸屬問題。這也成為臺獨分子無視當時歷史背景而肆意炒作的臺灣是無主地的借口。長期以來,“臺獨”分裂勢力把《開羅宣言》視為他們分裂祖國、策動臺灣獨立的最大的國際法障礙。然而,1972年《中日聯(lián)合國聲明》明確地指出了:“(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并堅持遵循波茨擔公告第八條的立場。”“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的‘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xiàn)日中邦交正常化這一見解。中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復交三原則”源于1972年7月2日,以竹人義勝為團長的日本公民黨第一次訪華團與中國方面簽署的含有五項原則的《共同聲明》中的前三項原則。中方對此進行了簡化的表述,即:(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2)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日華和約》是非法的、無效的、必須廢除的。由此可見,《開羅宣言》對于臺灣地位問題起著奠基性的作用,任何否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一部分的人都無法回避、繞開《開羅宣言》的明確表達。
四、《開羅宣言》是處理與日本領土主權爭議的法律基礎
(一)《開羅宣言》剝奪日本非固有領土的解讀
《波茨坦公告》第8條在限制日本投降后領土主權方面的主要內容有:“《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波茨坦公告》包括《開羅宣言》與《日本投降書》形成了國際法上權利與義務的協(xié)議關系,構成限制日本主權的法律基礎。
《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規(guī)定對日本具有法律拘束力,其規(guī)定的“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的內涵需要辨明?!堕_羅宣言》第一層面的表述,“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從原文來看,這里要剝奪的領土是有明確時間范圍的,即“1914年以來”;同時,剝奪對象還有一個地理范圍,即“太平洋上”被日本奪得或占領之島嶼。實際上,這里要剝奪的日本在太平洋上所占島嶼是指西南太平洋群島。因為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向德國宣戰(zhàn)并占領了這些島嶼。1920年,國際聯(lián)盟委托日本統(tǒng)治這些島嶼。其中,包括加羅林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今天,這些島嶼已脫離了日本的統(tǒng)治。這是《開羅宣言》條款何以規(guī)定要“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的原因所在,但顯然這款規(guī)定與臺灣、澎湖以及琉球等島嶼無關。
第二層面的表述,“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such asManchuria,F(xiàn)ormosa,and the Pescadores,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China)”。從原文看,“such as Manchuria,F(xiàn)ormosa,and the Pescadores”只是插入語起到列舉作用,原文的主干句子是: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不言自明,這句話所要表示的是剝奪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因此,第二層含義涵蓋了日本從中國竊取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第三層面的表述,“日本亦將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Japan will also be expelled from a11 other territories which she has taken by violence and greed)”。這樣的表述方法,從某種角度來看有些重復,這是考慮到日本政府常常使用人們想象不到的各種手段和名義攫取他國領土。為防止遺漏,因此,采用了兜底條款的方式進行了表述。顯然,該條款是適用于琉球等被日本占領的島嶼。
概言之,“日本從中國竊取的所有領土……必須歸還中華民國”意味著該款不受“1914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時間限制,換言之,只要是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不管其行為是否早于1914年,都必須歸還中國。同時,“日本亦將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的表述,同樣意味著該款不受“1914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時間限制??梢姟堕_羅宣言》對日本以武力及貪欲攫取琉球領土的行為是明確予以取締、驅逐的。
顯而易見,《開羅宣言》中“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an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such as Manchuria,F(xiàn)ormosa,and The Pescadores,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使得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當然回歸中國。而“所有被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攫取的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之涵義,意味著除了日本固有的領土允許日本保留,其他非固有領土均須剝離于日本?!堕_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以及《中日聯(lián)合聲明》不僅是構成對日本主權限制的基本文件,要求竊自中國的領土必須返還給中國,同時也是否定日本繼續(xù)攫取琉球領土的法律依據(jù)。
在這種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日本投降框架協(xié)定之下,琉球作為被日本以武力征服和攫取的他國領土,不是日本固有領土。因此,絕無可能屬于日本,更遑論釣魚島屬于日本。
(二)落實《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精神的SCAP“第677號指令”
《波茲坦公告》是在《開羅宣言》所列條件的基礎上,向敵國日本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具體要求。其中第8項規(guī)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島之內(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sha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s Of Honshu,Hokkaido,Kyushu,Shikoku and such minor islands as we determine)”。對此,一些學者以為,戰(zhàn)后由于東西方冷戰(zhàn),中美英蘇四大同盟國未能就日本固有領土(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外的小島歸屬問題予以判斷,這就給日后美國擅自將中國釣魚島處分給日本留下了機會。但事實并非如此,1946年,同盟國最高司令部就日本領土范圍做出過更為具體、明確的限制。
1946年1月29日,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SCAP)②向日本政府發(fā)出題為“某些遠離日本本土領域的政治和行政的分離”的“第677號指令”。該指令的目的是明確剝奪日本對日本本土以外地域的支配管轄權,明確界定日本的領土。
“第677號指令”第3款規(guī)定:“為了確保本指令的目的,日本領土的定義有以下構成:四個主要的島(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以及對馬諸島,包括北緯30度以北的琉球(南西)諸島(不包括口之島)的大約1000個鄰接小島。不包括:(a)郁陵島、竹島(韓國稱“獨島”——作者注)、濟州島;(b)北緯30度以南的琉球(南西)諸島(含口之島)、伊豆、南方、小笠原、硫磺群島以及包含大東群島、沖之鳥島、南鳥島、中之鳥島在內的所有其他邊遠的太平洋島嶼;(c)千島列島、齒舞群島(包含水晶、勇留、秋勇留、志發(fā)、多樂島)、色丹島?!?/p>
“第677號指令”第4款規(guī)定:“而且,特別要從日本帝國政府的政治行政管轄權排除的領域如下:(a)1914年世界大戰(zhàn)開始以來,日本委任統(tǒng)治及其其他方法所奪取或占領的所有太平洋的島嶼;(b)滿洲、臺灣、澎湖列島;(c)朝鮮以及(d)樺太。
“第677號指令”不僅清晰地界定了日本固有領土以及所包含的周邊島嶼范圍,同時還明確地以排除方法列明了不屬于日本領土的周邊島嶼??v觀“第677號指令”中所剝奪的日本占領島嶼和所保留的日本固有領土范圍完全與《開羅宣言》中對日本戰(zhàn)后領土的限制原則相吻合,因此,“第677號指令”是《開羅宣言》的具體化。
可見,根據(jù)該指令,不僅臺灣必須歸還中國,釣魚島更不可能屬于日本。而且,北緯30度以南的琉球(南西)諸島、伊豆、南方、小笠原、硫磺群島以及包含大東群島、沖之鳥島、南鳥島、中之鳥島在內的所有其他邊遠的太平洋島嶼均不屬于日本;同時,目前與日本有爭議的竹島(韓國稱‘獨島)千島列島、齒舞群島(包含水晶、勇留、秋勇留、志發(fā)、多樂島)、色丹島也不屬于與日本。
五、“第677號指令”的法律地位
在此,有必要闡明“第677號指令”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暗?77號指令”是來自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向日本發(fā)出的關于日本領土定義的訓令。其法律效力依據(jù)來自《波茨坦公告》、《中蘇美英四國對日本乞降照會的復文》和《日本投降書》。與前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中日聯(lián)合聲明》等國際法律文件相比,“第677號指令”的效力略低,在解釋這個法律文件時,要依據(jù)《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進行。
首先,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1945年7月26日公布后,日本于同年8月10日發(fā)來乞降照會并詢問公告確切涵義。對此,中、蘇、美、英四國8月11日對日本乞降照會的復文中言明:“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tǒng)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從盟國最高司令官,該司令官將采取其認為適當之步驟以實施投降條款?!比毡就督滴臅?項言明:“余等為天皇、日本政府及其后繼者承允忠實履行波茨坦宣言之條款,發(fā)布為實施該宣言之聯(lián)合國最高司令官或其他同盟國指令代表所要求之一切命令及一切措置?!钡?項明確承諾:“天皇及日本政府統(tǒng)治國家之權力,應置于為實施投降條款而采取其所認為適當步驟之同盟國最高司令官之下?!备鶕?jù)《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書》,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為履行日本投降條件,被規(guī)定為能夠擁有為實施投降條款而采取其所認為適當步驟的一切行為的權能。
其次,“第677號指令”明確界定了日本領土的范圍。此項步驟完全符合《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立場,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睋Q言之,同盟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做出的“第677號指令”是得到四大國授權的。
“第677號指令”是戰(zhàn)后的一次貫徹、履行《波茨坦公告》中“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原則而對日本領土主權范圍所進行的基調性“決定”,完全反映了四大國的共同意志。盡管“第677號指令”沒有具體提及釣魚島,但規(guī)定了特別要從日本帝國政府行政管轄權排除的領域中包含臺灣、澎湖列島。釣魚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猶如臺灣的蘭嶼、綠島、龜山島及基隆東北方的棉花嶼、彭佳嶼一樣雖未列明,但其地位與臺灣相同,當然屬于中國。毋庸置疑,任何對“第677號指令”的解釋均不得背離《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各項原則和規(guī)定。
朝鮮戰(zhàn)爭期間,美國推行了所謂的“舊金山和約”,但是該“和約”在四大國與日本之間的關系中并不具有優(yōu)先于《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的地位。因為該“和約”不能拘束非締約國的中國和蘇聯(lián)。《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是唯一對四大國與日本之間法律關系具有拘束力的基本法。四大國與日本之間,所謂的“舊金山和約”第2條和第3條涉及日本領土的規(guī)定,根本無法與《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第677號指令”的效力相提并論。
雖然,“第677號指令”第6條提及“本指令的任何條款并不作為依據(jù)《波茨坦公告》第8條關于四大國對日本諸小島的最終決定之同盟國政策”,而且,同盟國最高司令部對“第677號指令”也做過兩次補充修訂。但事實上,迄今,四大國尚無作出與“第677號指令”意思相反的指令。因此,界定日本領土定義的“第677號指令”依然是四大國與日本之間在界定日本領土問題上的最具權威的法律規(guī)范。
綜上所述,根據(jù)《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677號指令”的精神,1951年“舊金山和約”在以缺乏中國參加的前提之下對日本周邊領土進行處分是非法的。盡管也有相反意見認為,中國政府在與美、日兩國分別建交時并沒有對此提出異議,中國政府不應再提琉球地位未定問題;但是,《維也納條約法》第26條規(guī)定:“條約必須遵守,凡有效之條約對其各當事國有拘束力,必須由各該國善意履行?!蓖瑫r,“條約不拘束第三國原則”是一項古老的、公認的原則,它溯源于羅馬法中的“約定對第三者既無損,也無益”(pacta tertiis nec nocent nec prosunt)的原則?!毒S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4條也明確規(guī)定:“條約非經(jīng)第三國同意,不為該國創(chuàng)設義務或權利”。若為第三國規(guī)定義務時,該條約第35條該規(guī)定:“如條約當事國有意以條約之一項規(guī)定作為確立一項義務之方法,且該項義務經(jīng)第三國以書面明示接受,則該第三國即因此項規(guī)定而負有義務。”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從未明示地承認過琉球屬于日本。因此,美國私相授受琉球群島給日本不僅是完全非法的,也是對中國無拘束力的。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建立托管制度以代替國際聯(lián)盟的委任統(tǒng)治制度,該托管制度的目標就是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步和使他們逐步向自治或獨立方向發(fā)展。因此,美國擅自將琉球諸島等島嶼交付給日本的行為也是嚴重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
結語
《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等國際政治、法律文件構成了建立戰(zhàn)后亞太地區(qū)秩序的國際性文件框架,明確了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侵占別國領土行為的非法性,確立了中國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等的主權,是二戰(zhàn)后維護世界和平秩序的重要保證。
《開羅宣言》也是釣魚島歸屬中國的重要法律依據(jù),日本對此負有條約義務。近10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抬頭,企圖否定以《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為基礎的戰(zhàn)后亞太國際秩序,為日本重新成為所謂“正常國家”鳴鑼開道;而美國也有意圖背離《開羅宣言》基本精神,重新扶持日本右翼勢力,推行美國在亞洲的所謂“再平衡”戰(zhàn)略。在《開羅宣言》發(fā)表70周年之際,有必要深入解讀《開羅宣言》的法律內涵及蘊含其中的歷史正當性、進步性,解釋《開羅宣言》的當代意義,為防止重蹈歷史覆轍而鼓與呼。
(作者簡介: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毅軍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上海,200042)
收稿日期:2013年7月
(責任編輯: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