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鑫
(福建省屏南縣食用菌管理站,福建 屏南 352300)
?
夏季銀耳菌糠再利用栽培猴頭菇技術
張開鑫
(福建省屏南縣食用菌管理站,福建 屏南 352300)
銀耳廢菌料;猴頭菇;栽培技術
屏南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鷲峰山脈中段,平均海拔830米,是福建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份之一。年平均氣溫14.3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天然大空調(diào)”之美譽。近幾年來,屏南縣高海拔地區(qū)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大力發(fā)展夏季銀耳栽培,已形成較大的產(chǎn)業(yè)規(guī)模。而利用銀耳廢菌料和冬季閑置的銀耳房生產(chǎn)猴頭菇,是一項效益顯著的食用菌廢料循環(huán)再利用技術。
猴頭菇出菇最適溫度為16~20 ℃,從制袋接種到出菇約需40天,整個生產(chǎn)期大約100~110天。根據(jù)屏南縣高海拔的氣候特點,海拔800米左右宜安排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制袋接種,隨著海拔升高可適當提前。
收集銀耳菌糠、打散曬干,裝袋備用。培養(yǎng)料配方為廢菌料30%,棉籽殼50%,麩皮18%,石膏或碳酸鈣2%。
拌料力求均勻,菌袋可選用對折徑13.8×55(厘米)的低壓聚乙烯袋,常壓滅菌,100 ℃保持16小時以上。
料袋出灶后置于預備好的清潔銀耳冬閑房中,冷卻1~2天,待料溫降至25 ℃后消毒接種。接種時在每個料袋的側面打3~4個孔,接入菌種。接種速度要快,接入的菌種必須塞滿接種穴,以利于提高成活率,降低污染率。
接種后頭幾天,室溫宜維持在26~28 ℃,使菌絲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定植蔓延,加快吃料,形成優(yōu)勢,減少雜菌污染幾率。隨著菌絲生長,袋內(nèi)溫度上升,此時應降低室溫至23 ℃,以防高溫燒菌。走菌后期,菌絲逐步進入新陳代謝旺盛期,室溫應控制在20 ℃左右。整個養(yǎng)菌期間,要求室內(nèi)干燥、遮光。
當菌絲走滿袋時,就可進行排架催蕾。菇筒上架后,挖除接種口老菌塊,接種口朝下放置,以利于菌袋內(nèi)水分向出菇口轉移,使之長出健壯的菇蕾。這一階段一般不噴水,只有在濕度低于70%時,適當向空間噴霧狀水。待接種口長出新的菌絲,選擇氣溫適宜的天氣,向菇棚空間噴水,每日2~3次,使空間濕度達到90%左右,以誘導原基形成,促其結蕾。
猴頭菇子實體階段對溫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較為敏感,要獲得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必須加強管理。
7.1 調(diào)節(jié)溫度 在適溫環(huán)境下,從現(xiàn)蕾到采收,一般需要12天左右。氣溫超過23 ℃時,易形成花菜狀畸形菇和不長刺毛的光頭菇;超過25 ℃時,還會造成菇體萎縮。因此,出菇階段要特別注意控制溫度,若溫度高,可采取以下方法降溫:①掀膜開窗通風,②打開棚頂噴頭噴水,③加厚菇房遮蓋物等。
7.2 加強通風 猴頭菇是好氧型菌類,如果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空氣濕度大,易出現(xiàn)珊瑚狀畸形菇和雜菌污染。因此,出菇期必須加強通風,一般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也可常開窗,確??諝饬魍?、清新,但風不可直吹菇體,以防菇體變色萎縮。
7.3 控制濕度 空氣相對濕度對子實體的生長發(fā)育有很大影響。當棚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為適宜的85%~90%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菇體潔白。若菇體萎黃,刺毛不明顯,長速緩慢,則為濕度不足,要噴水增濕。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嚴防盲目過量噴水,造成子實體霉爛??傊訉嶓w生長發(fā)育期必須根據(jù)菇體大小、表面色澤、氣候狀況等,科學管理水分。
7.4 適度光照 長菇期要有散射光,光照度一般為300~600勒克斯。由于銀耳冬閑房遮蔭物較厚,棚內(nèi)光線較暗,因此,要經(jīng)常打開棚內(nèi)的日光燈,調(diào)節(jié)光照。
猴頭菇子實體在7~8成熟時就應及時采收。采收標準為子實體球體基本長足、堅實,菌刺長0.5~1厘米,未彈射孢子。采收方法是用割刀從基部切下子實體,輕拿輕放;采收后2小時內(nèi)應送廠加工,以防發(fā)熱變質(zhì)。采收后應鏟除菌袋出菇口的殘留物,停水養(yǎng)菌、偏干管理3~5天。7~10天后原基又開始形成,此時再進行出菇管理。棒形袋每穴約可收3次。整個出菇期在正常氣溫下為60~70天,生物轉化率多在90%~100%
S646
A
2095-0934(2014)03-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