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亞南,梁彩龍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代表作,它采用了“中國套盒”式的敘事結構成功地將哲學通俗化,自1991年出版后被翻譯成54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暢銷?!爸袊缀小被蚍Q“俄國玩偶”,“指的是按照這兩個民間工藝品那樣結構故事:大套盒里容納形狀相似但體積較小的一系列套盒,大玩偶里套著小玩偶,這個系列可以延長到無限小”[1]86。在文學作品中,就是指文本是在一個敘述框架之下,由一個主要故事派生出了另外一個或者幾個故事。人物的行動是敘述對象,人物本身又在敘述故事,在他敘述的故事中,還有另一個人物敘述的另外的故事,如此演繹下去,直至無窮?!短K菲的世界》就是采用了這種結構,在一個敘述框架之下派生出3層相互關聯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3層故事特殊的展出順序增強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情節(jié)的曲折性。同時,每層故事的講述者和隱含讀者不同,又依據哲學內容的講述合理轉換并交叉進行。形式闡釋了內容,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成功地實現了哲學的通俗化。
《蘇菲的世界》“是個框架式小說,有不同的層次”[2]。一個故事是講席德生日那天收到了父親艾勃特送的禮物——一本《蘇菲的世界》的書稿,他受到書稿的啟示與父親互動。這本書包含著另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15歲少女蘇菲遇到了哲學教師艾伯特并開始了不同以往的哲學學習與生活。在蘇菲的故事開展的過程中,艾伯特又講述了哲學史,從而構成了又一層的故事。3層故事各具特色,獨立而又相互關聯。
席德的故事由無所不知的敘述者講述出來,處于套盒的最外層,是整部作品展開的一個大框架。席德在15歲生日那天收到了爸爸從黎巴嫩寄來的生日禮物,里面是一個大大的講義夾。之前爸爸已經給過提示,說這是“一份會愈來愈大,可以與別人共享的禮物”[3]294。打開后,原來是一本題名《蘇菲的世界》的書稿。《蘇菲的世界》的展示過程其實就是席德的讀書過程,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席德和書中的人物蘇菲一樣不斷地思考著,并最終仿照書稿的內容安排了爸爸在卡斯楚普機場以及回家路上的見聞。
按照蘇菲的說法,喬斯坦·賈德就是創(chuàng)造席德的上帝。席德的故事就處于作品的最外層,由作者直接講述出來。同樣處在這一故事層的還有席德的父親艾勃特(即手稿的作者)和席德的母親等人。在這只有9天的故事時間里,艾勃特既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物,也是《蘇菲的世界》書稿的作者;席德既扮演了故事中的人物,又擔任著書稿的讀者。這樣,套盒里的第二層盒子得以誕生,并和所有完整的小說作品一樣,擁有作者和隱含讀者。
蘇菲的故事在作品中占據了大量篇幅,既可作為一部獨立的小說,又是整部作品的主敘述層,并且具有元小說的性質。值得注意的是,蘇菲的故事是由少校艾勃特和另一個敘述者共同完成的。這個敘述者可能是作者喬斯坦·賈德另外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可能是席德。
在少校的書稿中,15歲的少女蘇菲在生日前一個月的某一天,收到了一封名為“你是誰?”的不尋常的來信,從此她開始秘密地接受哲學啟蒙訓練,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因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她的哲學老師身份撲朔迷離,來無蹤去無影,引起了媽媽的懷疑,蘇菲決定舉辦一場哲學花園宴會。在宴會上,哲學教師艾伯特發(fā)表了演講,宣稱蘇菲和自己以及所有在場的人都是一個少校寫給女兒的書中虛構出來的人物,在白色賓士轎車開進花園的時候,他拉著蘇菲躲進了秘洞中?!疤K菲和艾伯特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3]498席德對這樣的結局并不滿意,充滿了疑問,“爸爸為何要寫那最后一章呢?難道只是為了展示他對蘇菲的世界的影響力嗎”[3]498?由此可見,少校的書稿至此已經完結,但是蘇菲的故事卻仍然繼續(xù)著。他們駕車去往柏客來,在路上遇到了一對正在討論對位法的男女,遇到了很多童話故事里的人物,最后,他們見到了席德和少校,蘇菲還用板鉗“砸到”了席德。
書稿《蘇菲的世界》主要由外故事層的人物——少校艾勃特講述,成為“小說中的小說”,具有元小說的性質。戴洛·維奇認為:“元小說是關于小說的小說,是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及其創(chuàng)作過程的小說?!保?]230書稿《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為手段,在小說文本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探討小說理論,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自覺地暴露書稿虛構性的本質,從而引導人們思考小說文本與現實世界的根本關系。
艾伯特講到文藝復興時開始意識到自己所在的世界是被虛構出來的,他說“如果我說的沒錯,每一件事情他都知道”[3]197。暗含著自己所在的世界是由少校創(chuàng)造出來,所以少校無所不知的意思。經驗主義哲學家柏克萊認為:“我們的靈魂可能是形成我們本身各種概念的原因,就像我們是在做夢時一般。但世間只有另外一個意志或靈可能形成造就這個‘形體’世界的諸般概念?!保?]288“萬物都是因為這個靈而存在,這個靈乃是‘萬物中的萬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存在之處’。”[3]288講到這里的時候,艾伯特對蘇菲說:“對于你我來說,這個‘造成萬物中之萬物’的‘意志或靈’可能是席德的父親。”[3]288至此,蘇菲開始認識到自己及自己所在世界的虛構性。隨著這一層故事中的人物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書稿的虛構性逐漸暴露。而這個暴露的過程正是作者自己操縱的,手稿中稱為“浪漫主義的反諷”。通過人物具有自我意識這種方式,作者“提醒他的讀者,使他們明白是他在操縱這個虛構的世界”。后來,蘇菲居然得到了關于自己的一部小說《蘇菲的世界》,蘇菲的故事的虛構性完全暴露,后來艾伯特在花園宴會上發(fā)表哲學演講,使蘇菲的故事成為名副其實的“小說中的小說”。
除了人物具有自我意識及書稿的虛構性被暴露外,故事中的人物對小說理論的探討也使該層故事具有了元小說的性質。艾伯特與蘇菲的對話中多次談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作家可能會在靈感的驅使下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中的人物一方面受到作家的限制,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作家便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其進行處理,必須依據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而創(chuàng)作。同時,他們認識到讀者對作者的作用,所以決定依靠席德來反抗少校。他們還談論了“自動寫作”、“對位法”等。故事中的人物對小說理論進行討論,具有明顯的元小說的色彩。
無論是故事虛構性的暴露還是對小說理論的討論都受到了艾伯特所講的哲學課的影響,如果把這些哲學課單獨拿出來,就構成了一部西方哲學史,這也恰是套盒最內層的盒子。
艾伯特講解的哲學史在蘇菲的故事中占據了主要篇幅,并可以單獨構成一個體系,形成一部西方哲學史教科書,處于作品的最內層。同處于最內層的還有少校在作品的最后講述的關于宇宙的事情。兩部分共同構成了作品的第3層盒子,即艾伯特講述的哲學史。
艾伯特首先提出了哲學最基本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引發(fā)了蘇菲的哲學性思考。然后從哲學誕生之初的自然派哲學家講起,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再到康德、黑格爾及至存在主義,艾伯特一共講述了近40位哲學家的觀點,條理明晰,線索井然。在講解的過程中,他采用書信、電影和面授等形式,并充分利用場景、服裝及語言等將哲學通俗化。比如,在講解希臘哲學的時候,艾伯特通過電視錄像把蘇菲帶到雅典的巴特農神殿和酒神劇院等,讓蘇菲了解希臘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他讓蘇菲戴上紅色眼鏡觀察事物的小實驗,十分清楚地解釋了康德關于“心靈影響觀念”這一復雜的命題。又如,艾伯特通過赴咖啡廳之約遲到簡單地讓蘇菲明白了薩特的“虛化”概念。在這些書信和故事中,艾伯特是敘述者,蘇菲是受述者,也是隱含讀者。很明顯,故事時間大大超過了文本時間,而這個文本時間則與外一層盒子的故事時間大體一致。
在作品的最后,少?;氐酱L屋時告訴席德,哲學課還沒完全結束,還有有關宇宙的事情。于是他們坐在星空下,講述宇宙大爆炸和宇宙中浩瀚的星海,思考哲學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世界從哪里來”。由此,位于套盒最內層的哲學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盒子,既有哲學史,又有現代人對宇宙的探索認識。
位于套盒最內層的哲學課是作品《蘇菲的世界》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影響了作品的敘事結構,使這組“中國套盒”獨具特色,別有魅力。
一般認為,哲學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艱澀而枯燥。但《蘇菲的世界》作為一部寫給十幾歲孩子看的有關哲學的小說,成功地做到了將哲學通俗化,并且充滿了童話色彩,給讀者提供巧妙驚喜的同時引發(fā)了讀者深邃的思考。那么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筆者認為,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喬斯坦·賈德對“中國套盒”的巧妙使用。
按照閱讀文本的自然順序,最先進入讀者視線的是蘇菲的故事,哲學課隨之展開,直到文本一半之處,席德才款款露面。這不同于傳統(tǒng)“中國套盒”將套盒逐層露出的方法,而是別具一格地首先展出第2層盒子,并處處設置懸念,引出第3層套盒,適時地讓讀者看到最外層的盒子。作者為何作出這種安排?這樣安排對這組“中國套盒”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首先,有利于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增強作品的趣味性。作品的開始和所有傳統(tǒng)小說一樣,一個人物——蘇菲進入讀者的視線。緊接著,她收到兩封神秘的來信:一封是“你是誰”,另一封是“世界從何而來”。讀者不由地想要知道“我是誰”和“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封匿名信是誰寄來的?并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之后,蘇菲又收到一張聯合國部隊寄來的明信片,這張卡片是寫給席德的,并且說請?zhí)K菲代轉這張卡片最方便。但是,蘇菲并不認識席德。那么席德是誰?為什么由蘇菲代轉最方便?一系列問題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并催促著讀者繼續(xù)讀下去,就像讀偵探小說一樣。艾伯特說,哲學家追尋真理的過程很像是一部偵探小說,那么讀這本書是否也是一種哲學式的思考呢?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第1組問題的答案顯現出來,并且構成了作品的另一層盒子,也就是哲學課。第2組問題的答案逐步顯現,蘇菲只是席德所讀書稿中的人物。由此,席德的世界所構成的最外層套盒出現在讀者面前。但是,席德的世界真的是最外層的盒子嗎?有沒有更高層次的盒子了呢?
其次,緊扣講述的哲學史,展示順序與內容相得益彰。席德在作品中出現是在講述到文藝復興之后。文藝復興是人的覺醒,是對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重新認識。此時蘇菲徹底認識到自我的虛構性即代表了人的覺醒。因此,席德的出現形象地闡明了文藝復興之后歐洲的文明進程。
再次,使套盒具有延伸性。讀者首先接觸到的是蘇菲的世界,席德的出現大大地打破了讀者閱讀一般情節(jié)小說時習慣性的期待心理,同時也引發(fā)了讀者的思考。蘇菲和艾伯特活在少校的心里,少?;钤趩趟固埂べZ德的心里,那么作者喬斯坦·賈德就是最高的上帝了嗎?在席德這個最外層套盒之外,是不是還有一層套盒?讀者又是怎樣一種存在呢?
這種內外錯置的展示順序不但收到了上述幾方面的效果,也使得各層套盒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形成一組交叉共生的整體。
在《蘇菲的世界》這組套盒里,席德的故事里套著蘇菲的故事,蘇菲的故事里又套著哲學史,后者從屬于前一級,同時又對前一級產生影響,各層級共生又交叉進行,使古老的套盒術煥發(fā)出迷人的魅力。
首先,蘇菲的故事產生了哲學課,同時,哲學課又影響了蘇菲。尤其明顯的是蘇菲在讀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后收拾了自己的房間,把所有東西分類整理,并且領悟到應該把自己的思想也整理得有條不紊。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哲學課雖然是由艾伯特講述,但是蘇菲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哲學課能否繼續(xù)。因為艾伯特在哲學課之初就告訴蘇菲“如果你中途不想上了,也沒關系,只要在信箱里放個東西(青蛙或某種綠色的東西)做信號就可以了”[3]18。
其次,少校艾勃特創(chuàng)造了蘇菲的故事,同時蘇菲又通過席德影響了艾勃特?!短K菲的世界》手稿是艾勃特寫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因此,蘇菲只是按照他的心思構造出來的人物。但是席德在閱讀書稿時卻受到了蘇菲的感染,決定站到蘇菲和艾伯特的一邊來反抗自己的“上帝”爸爸。因此,才有卡斯楚普機場轉交給少校的一系列卡片。
再次,哲學課由艾伯特講述,也由艾勃特補充了有關宇宙的事情;哲學課不但對蘇菲產生影響,也影響了席德。由此,最內層的哲學課和最外層的席德和少校產生了直接聯系。
最后,各層套盒交叉進行,形成一個緊密整體。文本并沒有按照套盒的層次分層講述,而是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將各層套盒交叉敘述,自然轉換。在作品的后半部,席德的世界和蘇菲的故事交叉進行,中間還穿插著哲學史的講述。讀者透過席德的視角看到蘇菲,然而當席德迎接爸爸回來的時候,蘇菲仍然在活動著,仿佛獨立于席德和少校之外。那么到底是席德看到了蘇菲還是蘇菲看到了席德?哪個世界才是真實的?還是哪個世界都不真實?這個疑問恐怕不會隨著故事的結束而結束。
通過這種方式,套盒里的所有故事有機連結在一個系統(tǒng)里,整個作品由于各部分的相加而得到充實,而每一個單獨的故事也由于它從屬別的故事或由別的故事派生出來而受到影響。正如略薩所說:“當這樣一個結構在作品中把一個始終如一的意義——神秘、模糊、復雜——引進到故事的內容并作為必要的部分出現,不是單純的并置,而是共生或者具有迷人和互相影響效果的聯合體的時候,這個手段就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效果?!保?]86《蘇菲的世界》用巧妙的“中國套盒”很好地詮釋了神秘復雜的哲學,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相得益彰。
《蘇菲的世界》精心構筑的“中國套盒”決不是文學技巧的賣弄,或僅僅為了增強趣味性而采取的手段。實質上,它已被營造成一個完整的意味深長的隱喻結構。可以說,此書最富特色、最為奇絕之處正是作品的敘事結構與其哲學內涵之間天衣無縫的契合與出神入化的對應。
就每一層套盒而言,故事的情節(jié)設置與人類哲學思想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時代精神相契合。講古希臘的哲學時,情節(jié)單純、質樸自然。在講中世紀哲學時作品情節(jié)也變得迷霧茫茫,充滿了宗教神秘主義。當發(fā)展到浪漫主義階段時,小紅帽、阿拉丁等童話中的人物熱熱鬧鬧地出現在讀者眼前。尤其是在談到所謂“浪漫主義反諷”時,主人公明確地說出自己是活在一本書里,故事本身就是對這種“反諷”的形象解釋。之后蘇菲和艾伯特逃離少校想象世界的舉動恰是被安排在講授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和夢的理論之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層套盒的元小說性質。元小說作為西方后現代文學中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小說形態(tài),本身就能夠引發(fā)讀者對小說文本與現實世界關系的思考[5],而這恰是哲學中精神和物質關系的題中之義。用元小說的形態(tài)來表達哲學思考,兩者相得益彰,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
就套盒關系的處理來看,其與所講述的哲學內容相契合。蘇菲的故事的虛構性被打破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暗示了自我意識的覺醒。蘇菲和艾伯特談到浪漫主義者把每一件事物都融進了精神里,從而猜想,可能少校也是一本書中的人物。繼而出現的是席德的世界,席德決定“教訓”一下爸爸。她采用的手段正是制造出一個類似的人物——少校,因為他是被敘述出來的,所以他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地把卡片送到其所經之地。
21世紀初期,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出現了若干用小說、詩歌和插圖來介紹和解釋哲學的作品,掀起了哲學通俗化的浪潮?!短K菲的世界》正是順應了這種潮流,巧妙地借用“中國套盒”這個古老的小說結構,給讀者提供巧妙驚喜的同時與哲學主題緊密契合,引發(fā)讀者進行深邃的思考,使哲學成功地走向了大眾。
[1]巴·略薩.中國套盒[M].趙德明,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陳琳.“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訪談[J].當代外國文學,2008,(1):159-163.
[3]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M].蕭寶森,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戴洛·維奇.小說的藝術[M].王俊榮,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萬曉艷.元小說理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