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先秦時間詞的隱喻表征

      2014-04-06 00:22:46柯移順
      華中學術(shù)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先民隱喻概念

      吳 芳 柯移順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先秦時間詞的隱喻表征

      吳 芳 柯移順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隱喻作為一種思維動力,推動著時間詞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時間表征的多種隱喻途徑中,空間隱喻是推動時間詞形成發(fā)展的最為關(guān)鍵的一種思維模式。本文著重探討先秦時間詞的隱喻表征,以供管窺整個漢語時間詞的形成和發(fā)展。

      時間詞 隱喻 表征 空間隱喻

      一、引言

      先秦時期是漢民族時間觀念成熟、時間詞匯形成發(fā)展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時期,是漢族先民跨越蒙昧、走向文明、拓展認知、建構(gòu)文化的至為關(guān)鍵的歷史時期。發(fā)掘這個時期內(nèi)時間詞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可供管窺整個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這個時期內(nèi)時間詞的由無至有、由少積多、從具體到抽象、從零散到系統(tǒng),充分反映出漢民族先民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以及獨具魅力的傳統(tǒng)華夏時間文化。

      在人類時間觀念形成和時間詞發(fā)展過程中,“隱喻”這一思維動力在時間表征中顯得格外強勢。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隱喻具有鮮明的語言性,它是一種以語境為空間、以句子為框架,以語詞為焦點的話語現(xiàn)象,它組織思想、形成判斷,使語言結(jié)構(gòu)化,從而具有生成力。用隱喻來認知事物,能為語詞的創(chuàng)造增添根據(jù)與動力;用隱喻來解釋事物,能使創(chuàng)造的語詞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用隱喻來描摹事物之間的相似關(guān)系,能為語詞的產(chǎn)生找到新的視角和理據(jù),能使詞義的引申和新詞的衍生獲得動力與方向。綜合哲學大師利科和卡西爾的表述可以得出結(jié)論:“活的隱喻”充滿了“隱喻的力量”,毫無置疑地成為語詞形成發(fā)展的一大動因。

      關(guān)于時間的隱喻表征形式,很多學者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譬如說,通過分析中英文中常用的時間隱喻,王永紅得出4種基本的時間隱喻維度:跨時間—空間隱喻、跨時間—實體隱喻、跨時間—容器隱喻和跨時間—人隱喻[1]。張捷、曾翠萍則通過語義分析得出中英文中時間隱喻的3種維度:時間是空間、時間是金錢、時間是實體[2](又分為:容器、人或改變者)。這兩個研究雖然對“實體”的界定有所出入,但是其語言學分析所得的結(jié)論是基本相似的,即:空間、實體、人都是常見的時間隱喻的源域。而由于所選語料的任意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相對單一,兩個研究都未能窮盡時間隱喻可能涉及的維度。此類研究中較為全面的當屬周榕和黃希庭于2000年發(fā)表的《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3]。在該研究中,他們在廣泛收集語料的基礎(chǔ)上,通過內(nèi)容分析和因素分析探析了中英時間隱喻表征的結(jié)構(gòu),提取出時間隱喻概念的11個維度。

      下面,我們以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間詞為例,看看時間隱喻的幾種主要表征形式對時間詞產(chǎn)生和詞義引申產(chǎn)生的影響。

      二、先秦時間詞的隱喻表征

      筆者從先秦文獻中收集時間詞八百余個,按照表征形式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其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在先秦時間詞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主要起作用的隱喻表征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時間是空間—容器

      在下文中我們將會詳談在空間隱喻機制影響下,時間詞的分布情況,這里僅補充幾個例子說明,如:不出七年(《左傳·文公十四年》)、未盈五十(《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未滿五十(《禮記·內(nèi)則》)、年數(shù)之不足(《禮記·表記》)。先民顯然將時間看作是空間中的一個巨大的容器,唯其容器,才能進出,才能衡量裝載是否滿、盈、足。

      (二)時間是動體

      中華先民非常擅長意象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時間以無窮的形式。如“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第二十二》)。白駒過隙因此得名??鬃犹岢觥皶r間之流”[4]的命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公冶長》)此外漢語當中還有“時間之矢”“時間之輪”“時間之舟”“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等經(jīng)典隱喻。

      在這些動體概念隱喻作用下,漢語產(chǎn)生了一批與之相關(guān)的時間詞和時間表達方式。比如:

      副詞速、聿、遄、彝、驟、溘等本來都表示物體飄忽,運動速度極快,被引介入時間表達范式中,表達時間的迅速。如“溘然辭世”。還有形容詞“駿”本來指馬跑速極快,也因此引申出時間快速流逝的含義。

      (三)時間是有價物

      這個概念實體隱喻古來已有,將時間比作金錢,因此語言當中有了“花時間”“浪費時間”“節(jié)省時間”的說法,還有了“勸君惜取少年時”的感嘆,除了金錢可以被隱喻為時間之外,還有其他有價物也被用來指稱時間,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獻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蠶月、麥秋、瓜時、及瓜,用有價物直接指代時間,還有良辰、吉時、吉月等將時間看作有價物,用表示貴重的形容詞來修飾。

      (四)時間是易逝品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楚辭·九歌·湘夫人》)時機轉(zhuǎn)瞬即逝,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旦得到就要把握好,所以語言當中有“把握時機”“錯失時機”的說法。此類隱喻產(chǎn)生的時間詞有:隨時、守時、因時、囿時、及時、得時、濟時、宜時、應(yīng)時、適時、順時、與時、以時、違時、悖時、失時、合時、逢時、待時、遘時、竢時、俟時、時世、時晦、時移世易、時不我與、時不再來、時來運轉(zhuǎn)、無失其時、勿奪其時、“此一時,彼一時”、時機、時運。

      (五)時間是“人”本體—器官

      華夏先民認識事物時慣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常常用人的本體概念或人體器官及其相關(guān)動作來隱喻時間。他們將時間看作“人”自身,人類本體存在諸多特性,時間亦然,例如,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種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同樣可以折射至時間領(lǐng)域中,因此時間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人際關(guān)系來隱喻。比如說,宗法社會,倫常等級森嚴,人際關(guān)系特別講究個次第順序,先民將這種順序代入到時間范疇中,于是有了:孟陬、孟春、孟夏、孟秋、孟冬、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的說法。中華先民更擅長用人體器官及其相關(guān)動作來隱喻時間,如“眼下”“目前”“旋踵”“顧盼之間”“轉(zhuǎn)眼”“轉(zhuǎn)瞬”“瞬息”等,最典型的是“首”以首位人之上,來表示最初概念。

      此外,上古漢語語言系統(tǒng)當中還存在很多形象的時間隱喻,如:“雞鳴”本來指晨起的雞叫,后來喻指清晨。“驚蟄”本指東風解凍,蟄伏的鳥獸蟲魚被驚起,后來專用來指春季中的一節(jié)氣。這些詞有的已成系統(tǒng),但在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間詞當中很少表現(xiàn)出來;有的只是臨時搭配,零星分布于典籍當中,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有的時候,時間在被隱喻的同時,還能反過來影響映射域,從而參與對其他事物的解釋,如:雞鳴與司夜。雞鳴本來是甲骨文就有的時間詞,指清晨的雞叫的時間段,正因為公雞打鳴承擔了記時重責,以其職責來為其另造別名,隱喻而生“司夜”。像這樣反過來以時間概念來隱喻其他事物的現(xiàn)象在漢語中并不少見。比如:“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楚辭·天問》)以夜光隱喻月亮。再比如《楚辭》中曾提到款冬,洪興祖《補注》:“款,叩也?!笨疃?植物名,以其凌寒叩冰而生,故得此名。

      三、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

      在上述時間的隱喻表征形式中,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在眾多時間表征形式中表現(xiàn)最為強勢。從個體發(fā)生來看,兒童總是先獲得空間概念,后獲得時間概念,然后再學會以空間概念隱喻時間概念;從全人類語言中的時空表征普遍規(guī)律來看,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都反映出以空間概念隱喻時間概念的認知模式;而在共時的心理結(jié)構(gòu)中,空間概念較時間概念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表現(xiàn)在語言中,即方位詞可以獨立表達空間概念,而要隱喻時間概念則需要時間詞語的提示,(除“前”“后”及其同素詞以外)一般不能單獨使用表達時間概念:在辭典釋義中,方位詞表達空間概念的義項列前,隱喻時間概念的義項列后,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方位詞隱喻時間概念的義項被舍棄未列。這一切,無不說明,時間概念對空間概念的依附性。

      正是由于空間認知與時間認知之間的前后相繼關(guān)系,正是由于時間表征對空間表征的極度依賴,在時間詞形成過程當中,空間隱喻發(fā)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先秦時期,思想家尸子、墨子都有過類似于“往古來今謂之宙”的論斷,下面我們就以時間詞“宙”為例,看看空間隱喻在認知過程當中是怎樣推動時間詞形成發(fā)展的。

      “宙”,本義為棟梁,引申為“天空”“時間”“無限時間”。其詞義經(jīng)歷了由小而大,由具體而抽象,由有限而無限的擴展引申。在中國古人心目中,“宙”的本義所指稱的事物“棟梁”是人最初由自身居住而體驗到的生存空間。后來中國古人以自身為中心點而逐步投射,不斷認識和建構(gòu)自己的新的生存空間,因而“宙”漸漸引申出表示無限空間“天空”的意義,這種對不斷擴展的生存空間的認識和建構(gòu),是以互動為動力、以隱喻為方式、以語詞為中介的。再后來,先民以現(xiàn)成的空間經(jīng)驗來隱喻類比時間存在并逐步擴展投射,“宙”所表示的空間存在轉(zhuǎn)而隱喻相對于“踩在腳下,包容己身”的空間而言要抽象得多的“時間”概念。在先民的心目中,時間亦是“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尤其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無限時間概念,其表征難度對于認知能力尚處初級階段漢民族初民而言遠遠大于“空間表征”,因此借用空間觀念“棟梁”“天空”來映射、隱喻、表達一般時間概念和無限時間概念“往古來今”,這是符合人類普遍思維規(guī)律的。在“宙”的時間意義產(chǎn)生和擴展的過程當中,空間隱喻發(fā)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漢語中,有大量的時間詞是在空間隱喻的推動下得以命名的,空間隱喻為時間詞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固定的適用的視角和理據(jù),增添了根據(jù)和動力,用它來臨摹時空事物之間的象似性,使得詞義引申和新詞衍生獲得一種直接的動力和直觀的方向。正如文化學家湯恩比所說的:“我們之所以能測定時間,是依靠空間現(xiàn)象的感知而感覺到每天晝夜的轉(zhuǎn)化和每年四季的變化。”[5]上文舉的例子“宙”的詞義顯然是在隱喻力的推動和導(dǎo)向作用下,發(fā)生了引申和擴展。下面再來看看,空間隱喻是如何推動和導(dǎo)向新詞衍生的。

      (一)由表示空間方位的名詞參與構(gòu)成時間概念

      方位名詞是用來表示空間位置關(guān)系的名詞,毋庸置疑它們是空間概念范疇內(nèi)的典型成員。然而幾乎所有語言里方位名詞都被用來隱喻時間概念,有了相應(yīng)的時間意義,參與到時間概念的構(gòu)成中。古人命名造詞總講究“同類則同名,異類則異名”(《荀子·正名》)。之所以時間和空間共用方位詞來表示時空關(guān)系,這說明在先民心目中,時空框架具有異質(zhì)同構(gòu)的特性,因此可以借由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易·乾》),用人們視而可見,觸而可知的具體概念來比擬人們視而無物、觸而不覺的抽象概念。正因為先民感知到的是時間框架與空間框架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參與構(gòu)成時間概念的不是某一個、兩個空間詞,而是某一系列的空間詞。甚至人們習慣了的空間表達法也被隱喻至時間表征領(lǐng)域。譬如:“眼前”這個詞,本身就是先民通過“近取諸身”的方式以人體來喻指空間位置近,后來進一步被投射至時間范疇,表示當下。當然,先民也注意到時間所具有的獨特屬性——不可回溯性。所以時間的方向性相對于空間而言更為重要。因此,“順序性詞語如‘上’‘下’‘前’‘后’常常被用于時間表述,空間對稱性詞語如‘左’‘右’則較少被使用”[6]。我們將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的由方位名詞參與構(gòu)建時空概念的時間詞整理如下:

      前—后:前代、前期、前世、后世、而后、然后、其后、后日、后時、在后、以后。

      上—下:上古、上春、上日、上辛、上及、下及、上世、下世。

      中:時中、日中、中日、中夜、中古、中春、中夏、中秋、中冬、中葉、中年、過中、續(xù)中、中壽、中世。

      在這些詞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先民將時間當做空間來認知,時間仿佛也像空間似的,具有多維性,有前有后、有上有下,還能夠居其中。一般情況下,“前”和“上”參與表達過去,“后”和“下”表示未來,譬如:前世、后世;上世、下世。時間不僅僅能以當下為參照,劃分為前、后、上、下,而且能以過去或者未來的任一點為參照,進行劃分。譬如說上古、中古,就是以歷史當中的某一時期為參照,將過去進行更細致的劃分而得其名的。

      (二)由表示空間位移的動詞參與構(gòu)成時間概念

      先民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運動與空間和時間都有關(guān)聯(lián)。他們將空間域投射到時間域,發(fā)生在空間域里的動作行為因而也能被假想發(fā)生在與空間異質(zhì)同構(gòu)的時間域中。所以,人們或以自我為中心,觀察時間向我走來的運動;或者以時間為中心,自我向時間靠攏,形成了兩種典型的隱喻模式。無論是哪種模式,都將時間當做具體可感的空間概念,可以在其間任意發(fā)生位移活動。因此“往、來、越、去、延、俟、盡、逮、待、竢、迨、逝、徂、會、適、就、罷、盡、畢、續(xù)、繼、迫、出、循、臨、當、過、不逮、不出、不過”等動詞或類動詞都能夠隱喻用來表示時間概念。請看例詞:

      往—來:以往、既往、肆往、今往、往古、往年、往日、往昔、往者、往世、往來、來今、來者、來年、來世、來歲、來朝、將來、來日。

      行為動詞:逝者、行年、延年、愆期、踰月、逾月、越茲、歷代、歷時、垂世、垂統(tǒng)、統(tǒng)世、開春、畢春、發(fā)春、發(fā)歲、不已(停)、時反(返)、無絕、還年、期月、過時、翼(翌)日、循古。

      在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大量以“往”“來”表示時間的過去和將至兩種狀態(tài)的表達形式,《墨子》《尸子》等典籍很早就有類似“往古來今謂之宙”的表達。先民還以此為基礎(chǔ),衍生出大量由“往”“來”為語素構(gòu)成的復(fù)合詞,對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如來日、來歲、來春;往古、既往、肆往、以往等。因為把時間當作具體可以感的空間,因而時間也變得可以前往、可以超越、可以離開、可以等待,等等。表示這些行為動作的語詞因而也頻繁參與時間表達,譬如還年,意為返老還童,是通過假想回溯時間的起點來命名造詞的。

      (三)由表示空間位置的介詞、連詞參與構(gòu)成時間觀念

      既然在先民心目中,時間與空間異質(zhì)同構(gòu),自然也能像空間一樣進行定位。于是,語言當中用來引介空間范疇的“因、其、之、至、自、因、由、從、以、及、比、于、在、迄、曷、屆”等介詞和連詞也能夠用來隱喻時間概念,請看例詞:

      表示狀態(tài)的當(正)、于、在、之、以:于時、于今、在昔、在今、在后、之間、之中、之交、之上、之下、之后、之前、之內(nèi)、之外、之先、以下、以來、以后、以待、正、當今、當世、當年、當夕、丁時(即當時)、當日。

      表示起點的自、從、迄:自古、自今、自此、從古、迄于、迄今、迄古。

      表示終點的至、及:比至于、比及、及瓜、及歸、及今、及期、及至、無及、不及、日至、至日、既至、至于、比至。

      表示位移方向的向:向者、鄉(xiāng)也、鄉(xiāng)者、鄉(xiāng)(向)晨。

      時間介詞和時間連詞用于時間表達,直接反映了先民已經(jīng)將時間與空間無差別對待了。時間就如同空間一般,有起點、有終點、有方向、可以進行定位,因而有了迄今、及期、自古等表達方式。

      (四)由表示空間屬性的形容詞、名詞參與構(gòu)成時間觀念

      遠—近:遠邇、久遠、遠日、近日。

      短—長:日短、短夜、短命、長夜、遙夜、修夜、長世、長日、未央、未艾。

      間—隙:其間、農(nóng)隙。

      終—始(初、末):終日、終然、崇朝(終朝)、歲終、月終、終夜、永終、旬終、終始、終盡、終古、終歲、以終、始終、太始、乃始、始者、在始、太初、泰初、初古、末世、末年。

      其他屬性詞:歲遍、遲久、遲遲、遲日。

      在這組詞中,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具備了一些空間屬性。它如同空間中的某事物一樣有了長短之分,如同空間中的某段距離,有了遠近差別,還和空間中的任一事物或行為一樣有終有始,甚至時間就如同空間容器,有間、有隙、能盈、能漫。

      從上述分析和描寫,我們不難看出,語言中的大量時間詞,都是由空間詞隱喻而來。空間隱喻在時間認知機制當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華夏先民的時間框架結(jié)構(gòu)幾乎是空間框架的直接投射。當新的時間概念出現(xiàn)時,人們聯(lián)想思維和語義記憶中相應(yīng)的概念節(jié)點就會被激活,開始擴散到語義上有緊密聯(lián)系的空間概念上,從而加速人們對時間的認知過程,并以此空間概念為造詞理據(jù),為時間概念命名造詞,使得新詞的產(chǎn)生留下了顯而易見的空間表征痕跡。

      四、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先秦文獻中出現(xiàn)的八百個時間詞的分類和統(tǒng)計,找出了漢民族先民時間詞匯形成的幾種最為常用的隱喻表征形式,即將時間視為空間-容器、動體、有價物、易逝品、人,并由此衍生出無數(shù)時間詞和時間表達式。其中,空間隱喻在時間表征中占絕對強勢地位。表示空間方位的名詞、表示空間位移的動詞、表示空間位置的介詞和連詞、表示空間屬性的形容詞和名詞均可參與時間概念和觀念的表達。我們對先秦時間詞的隱喻表征形式,特別是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所進行的描述,對后世漢語時間詞的發(fā)展、時間觀念的表達,同樣有著積極的引導(dǎo)作用。中古、近代乃至現(xiàn)代漢語中的時間詞幾乎都沿著這一軌跡發(fā)展著、豐富著。

      *本文的研究得到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課題“漢語時間詞的認知·文化研究”[2012246]課題經(jīng)費支持,謹致謝忱。

      注釋:

      [1]王永紅:《從漢英時間隱喻之異同看隱喻與文化的關(guān)系》,《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2]張捷、曾翠萍:《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英漢有關(guān)時間的隱喻》,《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3]周榕、黃希庭:《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學》2000年第2期。

      [4]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0頁。

      [5][日]池田大作、[英]湯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年,第343頁。

      [6]陳燕、黃希庭:《時間隱喻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歡
      先民隱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幾樣概念店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賽加城址先民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
      奇妙的博物館
      將先民們的寶貴財富留給后代子孫——記浙東千年古鎮(zhèn)崇仁鎮(zhèn)消防安全工作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16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yīng)用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凤台县| 城步| 永仁县| 五莲县| 清水县| 抚顺县| 易门县| 江源县| 千阳县| 福州市| 龙岩市| 枣庄市| 青海省| 平陆县| 报价| 庆云县| 祥云县| 吴桥县| 社旗县| 嘉定区| 会理县| 宜兰县| 嘉定区| 科尔| 清水河县| 江门市| 左云县| 工布江达县| 衡水市| 微山县| 河间市| 始兴县| 大同市| 青龙| 福泉市| 桃园县| 商河县| 湘乡市| 波密县| 法库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