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琳
(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學,吉林 吉林 132001)
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與教學的集中代表,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中表現(xiàn)出各類問題,作為歷史教師要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科學選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前提下,在歷史教學中適度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相互補充來實現(xiàn)對新時期歷史教學過程的新構建,這是當前歷史教師應該考慮的主要問題。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有一定前提的,前提不在或不充分,任何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都不能產生良好的歷史教學效果。而當前,很多歷史教師迷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盲目從網絡中截取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這種不加區(qū)別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會使歷史教學的重點變得分散,學生注意力不能得到集中,造成歷史教學任務完成的困難。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根本目的是突出歷史教學的難度,解決歷史教學的重點,而很多歷史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中,出現(xiàn)追求圖片色彩、視頻動感上,雖然給人視覺上的沖擊與刺激,但是由于沒有做到對教學內容的突出,導致歷史教學效果不高,多媒體教學手段出現(xiàn)了失敗的應用結果。
在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料和內容多種多樣,特別是在很多視頻中歷史素材的地方戲曲、文藝作品、電視電影有著大量的充斥,如果不對這些媒體的內容進行有效地甄別,則會造成多媒體信息的混亂與錯誤,不但不能促進歷史教學,反而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相關能力的發(fā)展。
應該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效地縮短學生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通過豐富而翔實的歷史資料和內容的提供,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與認知。選擇多媒體信息時應該突出“三貼近原則”,多媒體材料要貼近教材,以便使多媒體信息與歷史教學做到全面地整合;多媒體歷史教學材料要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要選擇適于學生接受的多媒體資源,提高學生對內容和材料的接受度和認同度,以此來做到對歷史教學發(fā)展的促進;多媒體歷史教學材料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生活是學生取得直觀經驗和直接認知的重要途徑,在歷史教學多媒體內容的選擇中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考的角度來確定多媒體信息內容,以此來達到對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效果的保障作用。
在歷史講授新課前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可以吸引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注意,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開篇制勝的效果;講授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時,巧妙運用網絡視頻資源,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清晰,取得深入淺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歸納總結時,運用圖示、表格和專家名人語錄等視頻資源幫助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深理解、升華認識,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收獲。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在同一節(jié)課或者同一章節(jié)的不同課時中,以一種教學手段為主,輔之以其他教學手段。兩種手段使用中教師要整體把握,揚長避短,有機結合。傳統(tǒng)教學手段成本低,教師運用比較自如,便于臨場發(fā)揮,講課繪聲繪色,教師的個人特長、個人風格和個性魅力可以得到充分展現(xiàn),還能留給學生較充分的想象空間。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合理優(yōu)化。不同的教師個體,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習條件,對教學方法要求都不同。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結合歷史教師個人特長的發(fā)揮,盡可能尋求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以期達到最佳效果。充分考慮各學段、各年齡層次歷史學習的不同要求,選用最優(yōu)效果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多種方式的優(yōu)化組合。整合優(yōu)化各種教學手段而生成的教學,形成有教師個人特點和獨自風格的教學,會更符合學生需要。
歷史教師應該更具有時代意識和發(fā)展觀念,要做到歷史教學與時俱進地發(fā)展,要將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手段不斷地引入到歷史教學之中,這樣可以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彌補傳統(tǒng)歷史教學過程中手段和方法的不足,將歷史教學推向現(xiàn)代化和科技化的軌道。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中應該注意方式選擇的合理性,應用的適度性,要結合歷史教學的規(guī)律和傳統(tǒng)方式的優(yōu)勢,真正使歷史教學得到全面地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歷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目標。
[1] 劉偉,趙永紅,孫志誠,等.多媒體教學質量的探[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90-92.
[2]吳建平.多媒體課件制作與多媒體教學方法的研究[J].學科教育,2004,(01):8-11.
[3]周立夏.使用多媒體授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探討[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4,(01):38-40.
[4] 孫佩林.如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科技縱橫,2011,(02):117-118.
[5]李德藻.中學歷史教學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歷史教學,2011,(0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