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穎
(湖北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歷史上輝煌的唐朝是中國詩歌的第一次鼎盛時期。在這次文藝復(fù)興的初期,孟浩然在眾多中國詩人中(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被敬為詩歌界的前輩。因而,唐朝許多詩人都在詩歌中表達對孟浩然的敬仰及尊重。在眾多頌揚孟浩然的詩歌中,李白和王維的詩歌最具說服力。①David Hinton. The Mountain Poems of Meng Hao-jan[M].New York: Archipelago Books, 2004:ix.該段為筆者譯,原文如下:The first full flowering of Chinese poetry occurred during the illustrious T’ang Dynast,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renaissance stands Meng Hao-jan(689—740 C.E.), esteemed elder to a long line of China’s greatest poets: Wang Wei, Li Po, Tu Fu, Po Chu-I, and many more. These poets inevitably wrote poems in homage to Meng Hao-jan, and no doubt the most eloquent introduction to Meng can be found among them, in poems such as these by Li Po and Wang Wei respectively.但是,孟浩然的詩歌并未受到像李白、王維、杜甫詩歌的同等重視。國內(nèi)外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呈現(xiàn)出鮮明的對比,即國內(nèi)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呈現(xiàn)繁榮趨勢,而國外卻至今仍未受到相應(yīng)的重視。本文即對國內(nèi)外孟浩然詩歌研究及其詩歌英譯現(xiàn)狀及研究進行梳理評析,以揭示孟浩然詩歌英譯現(xiàn)狀及孟浩然詩歌英譯研究現(xiàn)狀,并分析歸納導致這一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是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出生在書香世家,自小苦讀詩書。但孟浩然在政治上失意,雖有仕途之心,但情操高尚,不喜阿諛奉承,終隱居襄陽。
1.孟浩然詩歌的特點
孟浩然生活的時代屬于盛唐時期,在同期六位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中,孟浩然的詩歌并沒有受到后人對李白、杜甫及王維詩歌的同等重視。孟浩然現(xiàn)存的260余首詩,就其內(nèi)容言,大致可分為山水田園詩、交往贈答詩與懷思興嘆詩三大類。山水田園詩是孟浩然詩歌的代表作,它不僅充分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與向往,而且詩人的審美情趣也盡寓其中。交往贈答詩在孟集中數(shù)量既多,名篇亦眾,所體現(xiàn)的是盛唐時期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和關(guān)系。懷思興嘆類是詩人真情的一種文學反映,具有內(nèi)容豐富,感情強烈,形象鮮明等特點。[1]孟浩然的田園山水詩最被世人所喜愛,詩歌風格高雅清新,悠閑和諧,以常物常景詠頌自然界之樸素淡雅,帶給人一種平凡中的真實境界。其詩歌不僅清新雅致,而且其中又透露著詩人內(nèi)心的豪氣,恬靜中不失壯闊,詩風雖樸實卻饒有味道,給人一種鮮明、獨具魅力的意境之美。
對孟浩然詩歌的哲學思想,美國著名漢詩譯者大衛(wèi)·辛頓(David Hinton)②大衛(wèi)·辛頓(David Hinton),美國著名詩歌翻譯家,在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研學漢語,曾在臺北專門研究杜甫詩歌的翻譯,其譯著有《孟浩然山水詩歌》(The mountain poems of Meng Hao-jan)《杜甫詩選譯》(Selected Poems of Tu Fu)《李白詩選譯》(Selected Poems of Li Po)等。在其譯著《孟浩然山水詩歌》(The mountain poems of Meng Hao-jan)指出:令人欽佩的不是孟浩然田園式的浪漫生活,而是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生活在當時所有中國古代偉大詩人都信仰的哲學思想——“道”學世界里……即萬物,無論是生命還是無生命的都會經(jīng)歷生與死的過程,萬物都從“無”中發(fā)生,會一度繁盛,最終會歸為“無”。[注]David Hinton. The Mountain Poems of Meng Hao-jan[M].New York: Archipelago Books, 2004:ix.該段為筆者譯,原文如下:Meng was admired not for the bucolic romance of his life, for the singular way he inhabited the sage philosophical ground shared by all of ancient China’s great poets: the Taoist cosmology described by the originary masters, Lao Tzu and Chuang Tzu. The central concept in their cosmology is Tao, or Way, by which they meant the process(hence, a “Way”)though which the “ten thousand ” living and nonliving things, arise and pass away, each emerging out of nothing.這一哲學思想極大的影響了孟浩然人生,并且深深地體現(xiàn)在他的詩歌中。
2.孟浩然詩歌的研究現(xiàn)狀
20世紀以來,對于孟浩然的研究大致是一個先冷后熱的過程。在建國之前的半個世紀,關(guān)于孟浩然的研究相當少。1936年,楊蔭深的《王維與孟浩然》出版,此書主要就王孟的相異之處作了比較。聞一多先生的《孟浩然》,是最早一篇有較大影響的對孟浩然的研究性文章。1954年,陳貽锨先生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談孟浩然的“隱逸”》,陳貽锨先生還在1965年發(fā)表《孟浩然事跡考辨》。1964年王達津先生在《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劉開揚先生在1961年發(fā)表的《論孟浩然和他的詩》。從1966年開始,孟詩研究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到十年動亂的結(jié)束。[2]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開始關(guān)注孟浩然詩歌的研究,但研究范圍較小,文獻也相對較少。從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思潮的進一步推進,對孟浩然詩歌研究也逐漸增多。從文獻來看,在中國知網(wǎng)(CNKI)搜索主題詞為“孟浩然詩歌研究”,結(jié)果呈現(xiàn)為:1964—2013年共1606篇,按二十年為一個階段,1964—1984年共30篇,1985—2004年共480篇,2005—2013(8年)共1095篇,在1964年到2013年50年間,2012年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文獻達到頂峰243篇。可見近年來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學術(shù)界越加重視。關(guān)于研究的重點及焦點,學者董慶曉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對孟浩然作品的藝術(shù)特征、藝術(shù)風格的研究是研究的焦點。而孟浩然與其他山水詩、田園詩作家的比較研究也占了很大的分量。雖然比較的方面很多,但是比較的重點仍然是藝術(shù)性的比較。對于關(guān)于孟浩然思想傾向和人生經(jīng)歷的考辨也是研究的重點。[3]
在國外,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保羅克·羅爾(Paul W. Kroll)于1981年出版《孟浩然》(Meng Haoran),除此之外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主要散見于各類中國文學及文學史專著、各類唐詩英譯選集中,如在《詩歌翻譯選集:中國古典文學》(AnAnthologyofTranslations: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中,孟浩然的名字出現(xiàn)在王維詩歌中,作者對孟浩然的介紹僅僅局限于是王維的朋友,同時也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又如吉恩·伊麗莎白·沃特(Jean Elizabeth Ward)所著《令人敬仰的唐代詩人》(TangPoets:anhomageto)收錄了三篇孟浩然的詩歌,對孟浩然的生平做了簡單的介紹。筆者在谷歌圖書搜索Poetry of Meng Haoran(孟浩然詩歌),獲得3020條結(jié)果,逐條查閱,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孟浩然”三個字作為王維或李白的朋友出現(xiàn);第二,孟浩然的名字出現(xiàn)在唐朝某些詩歌中(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第三,孟浩然作為中國文學史中的唐朝詩人而出現(xiàn);第四,孟浩然的名字出現(xiàn)在作為作者的譯詩中。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對孟浩然詩歌的研究并不重視,遠遠少于同期李白、王維、杜甫等詩人。
孟浩然詩歌英譯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對孟浩然詩歌的英譯及對其詩歌英譯的研究。首先,孟浩然詩歌翻譯,國內(nèi)沒有譯者系統(tǒng)的對孟浩然詩歌進行翻譯,其詩歌翻譯多出現(xiàn)在各譯者“唐詩三百首英譯集”中,而且孟浩然詩歌選譯的數(shù)量十分有限。在國內(nèi),筆者搜集到選譯孟浩然詩歌的譯者有許淵沖、陸佩弦、吳鈞陶、徐忠杰、郭著章、唐一鶴、龔景浩、王玉書、曾培慈、王大濂十位翻譯家。其中出現(xiàn)最多的有15首(王玉書所著《王譯唐詩三百首》,曾培慈《英譯唐詩三百首》,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新譯》),出現(xiàn)最少的只有1首??梢妵鴥?nèi)譯者沒有重視對孟浩然詩歌的譯介。
另一方面,由于譯詩數(shù)量少,對孟浩然詩歌英譯的研究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孟浩然詩歌翻譯”,共出現(xiàn)27條結(jié)果,其中僅有8篇是于孟浩然詩歌相關(guān),并且都是有關(guān)《春曉》的英譯對比研究??梢妵鴥?nèi)對于孟浩然詩歌翻譯的研究十分匱乏,孟浩然詩歌翻譯的研究遠遠不及孟浩然詩歌的研究。這說明了:第一,國內(nèi)學者沒有重視孟浩然詩歌在國際間的傳播;第二,對孟浩然詩歌的翻譯僅僅局限在《春曉》一首詩上,詩歌翻譯范圍非常局限。因而,有必要將孟浩然詩歌英譯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彌補國內(nèi)孟浩然詩歌英譯研究的空白。
在國外,美國譯者大衛(wèi)·辛頓(David Hinton)在2004年出版了《孟浩然山水詩歌》(ThemountainpoemsofMengHao-jan),其中譯者選譯了孟浩然的53首詩歌,是國內(nèi)外唯一一部孟浩然詩歌英譯專著,也是選譯孟浩然詩歌數(shù)目最多的。另外,國外發(fā)行的涉及孟浩然詩歌英譯的還有Stephen Owen所著《盛唐詩》(TheGreatAgeofChinesePoetry,1981),翻譯孟浩然的詩歌共14首。Witter Bynner和江亢虎合譯的《群玉山頭:唐詩三百首》(TheJadeMountain:aChineseAnthology,beingThreehundredpoemsoftheT’angdynasty,618—906) ,其中收錄了15首,Jie Cui(崔潔)和Zong-qi Cai(蔡慶中)共同編著的《如何閱讀詩歌手冊》(HowtoReadChinesePoetryWorkbook)(2首),吉恩·伊麗莎白·沃特(Jean Elizabeth Ward)所著《令人敬仰的唐代詩人》(TangPoets:anhomageto)(3首)庫爾特·克萊因(Kurt Cline)所著《通向太陽:詩歌及翻譯》(VoyagetotheSun:PoemsandTranslations)(1首),可見國外孟浩然詩歌英譯狀況也未得到重視,但較國內(nèi)相對有所重視。對于孟浩然詩歌英譯的研究,國外沒有出現(xiàn)相關(guān)的文獻。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對孟浩然詩歌翻譯研究范圍相對狹窄、研究深度比較局限,尤其國內(nèi)外對孟浩然詩歌的翻譯和研究不足是導致國外學者忽視孟浩然詩歌翻譯研究的主要原因。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翻譯批評和翻譯賞析多于翻譯實踐;第二、研究客體集中于《春曉》49篇、《宿建德江》16篇,研究范圍限于個案研究,主要采用對比研究的研究方法;第三、主要從美學、語言學、文化的研究視角闡釋詩歌翻譯標準、分析孟浩然詩歌的意象、意境;第四、研究趨向于描述性翻譯研究,呈現(xiàn)跨學科特點。國外學者對孟浩然詩歌英譯的研究多以翻譯實踐為主,重點研究詩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需要,側(cè)重通過翻譯詩人的哲學思想反映詩作體現(xiàn)的境界。
目前,對于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尚存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目前的研究成果缺乏對孟浩然詩歌英譯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未對詩人作品進行分時期、分主題的、分體裁的研究。孟浩然的詩歌主要以山水田園、交往贈答與懷思興嘆,作品從時間上可分三個階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體裁上和時間的劃分可以區(qū)分詩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的世界觀和哲學觀,作品的語言運用和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境界必然是翻譯研究的主要方面。第二、古詩英譯的主要研究模塊之一是譯作對比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呈現(xiàn)出原始譯文資料掌握匱乏,如研究《春曉》的論文多至49篇,而譯文卻僅有六首(筆者現(xiàn)已掌握20種譯文),學者間對譯文相互引用,缺乏詳實、豐富且鮮活的語料研究基礎(chǔ);第三、翻譯批評和詩歌翻譯理論研究未能促進優(yōu)秀譯文的呈現(xiàn),不能更好的推進孟浩然詩歌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者們的研究視域多集中于李白王維杜甫等詩人的詩作和譯作方面,這些詩人在西方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而譯作傳播范圍廣,接受群體國際化,反之更促進了對這些詩人的譯作研究和翻譯實踐活動。孟浩然詩歌的譯作數(shù)量較之匱乏,研究人員的限于資料限制,即使有研究興趣,缺乏研究資料,因而研究不能順利進展。因而呼吁業(yè)界重視孟浩然詩歌的翻譯,加大對其詩歌英譯的研究資助,從而引起更廣泛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第四、孟浩然的詩歌英譯視域較為狹窄。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視角基本是呈現(xiàn)跨學科特點,從美學、語言學和文化三大視角對孟浩然詩歌進行個案研究,沒有從西方視角重視的哲學世界觀、符號學等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王維和孟浩然的詩歌特點有極大類同,都主要通過景物描寫體現(xiàn)詩人的佛學境界。王維詩歌在西方得以廣泛傳播主要是其佛學思想通過譯文很好的體現(xiàn)。
文化的傳播需要媒介,語言的障礙使得孟浩然詩歌不能很好的傳播到國外,因而導致國內(nèi)外對孟浩然詩歌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呈現(xiàn)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現(xiàn)有孟浩然詩歌譯本翻譯質(zhì)量良莠不齊,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這必然影響孟浩然詩歌國際化的過程。所以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詩歌的翻譯力度,要求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對現(xiàn)存孟浩然詩歌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從而改善孟浩然詩歌翻譯現(xiàn)存的誤譯、漏譯、錯譯等弊病,另一方面從文學研究角度,通過對孟浩然詩歌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開啟孟浩然及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擴大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治學視野。
參考文獻:
[1] 王輝斌.孟浩然詩分類敘論[J].襄樊學院學報,2002(6):86-92.
[2] 李 園.孟浩然及其詩歌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3] 董慶曉.孟浩然研究論文綜述—兼論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之重大突破[J].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5):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