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雜合性與翻譯文學研究

      2014-04-08 16:50:55李爭陶全勝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雜合文學特征

      李爭,陶全勝

      (安徽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引言

      翻譯文學已被普遍視為文學類型的一種特殊形式,性質上屬于文學范疇。謝天振曾說:我國的翻譯文學研究“絕對領先于國外同行”①謝天振:《關于翻譯文學和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由王向遠教授的兩部專著說起》,《中國比較文學》2008年第1 期。,梁啟超早在1921年就使用了“翻譯文學”這一概念,胡適的《白話文學史》 也專門討論了佛經翻譯中的 “翻譯文學”,王向遠的《翻譯文學導論》則是試圖把翻譯文學構建成一門學科。然而,翻譯文學研究畢竟是一門新興學科,人們對它的本質特征認識得還不夠,專門的論述也很少見,個別的論述還把它和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混為一談。而翻譯文學的本質特征,即它的獨特性是構建獨立的翻譯文學研究體系的基礎,也能為翻譯文學研究的獨特價值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本文意在引入“雜合”概念的基礎上,探討翻譯文學普遍的、本質的特征及其在翻譯文學研究體系中的意義。“雜合”這一概念人們一定不陌生,韓子滿的研究表明:雜合這一術語首先應用于生物學,指“不同種、屬的兩種動物或植物的后代”。漢語中一般翻譯為雜交,如雜交水稻或雜交牛羊等等;之后,雜合先后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其中,在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文學理論研究的巴赫金的文學“多語現象”雜合論和后殖民理論研究的霍米·巴巴的文化雜合論。②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中國翻譯》2002年第3 期。雜合應用在各學科中的含義其實都差不多,指的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不同特性的事物共同作用而催生出另一種獨具特色的新事物,這種新事物與催生它的事物在眾多方面關系緊密,但往往比它們具有更多優(yōu)越的特性。近年來,它在文學研究、文化研究以及翻譯研究等領域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彰顯出很大的學術價值。然而,在與文學、文化和翻譯緊密相關的翻譯文學研究中,“雜合”似乎被忽視了。

      一、雜合性是翻譯文學的本質特征

      雜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最近已被應用于翻譯研究,特別是后殖民地的翻譯研究。中國的學人對此也開始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如:韓子滿和胡敏文。①胡敏文:《從解釋學、對話理論和權力話語談文學譯文的雜合》,《外國語》2005年第2 期。前者在全面梳理了雜合概念的基礎上將雜合引入文學翻譯研究之中,主要從實際考察探究了原文和譯文在語言、文學及文化等方面的雜合性以及這些雜合存在的積極意義,加深了人們對文學翻譯的理解,對文學翻譯實踐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用解釋學、對話理論以及權力話語等相關理論進一步闡釋譯文雜合的必然性、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并且指出雜合的譯文在文化轉型期的積極意義。而本文視翻譯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是文學翻譯的結果,通過對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的分析,探討翻譯文學的一個重要本質特征—雜合性。

      翻譯文學和文學翻譯關系緊密,猶如文學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離開創(chuàng)作實踐談文學作品或離開具體的作品談創(chuàng)作理論實際上是行不通的,至少是片面的,在討論翻譯文學或文學翻譯時也是這樣。上文講到的韓子滿和胡敏文對文學翻譯的研究就是通過考察譯文或以譯文為研究對象來實現的。他們談論的譯文都是已被廣大讀者閱讀過的文學翻譯作品,是翻譯文學作品。然而遺憾的是:就他們研究本身來看,他們并沒有翻譯文學的意識,他們“獨守”著文學翻譯的立場,因為他們寧愿說“雜合是文學翻譯譯文一個本質的、普遍的特征”,而不愿說“雜合是翻譯文學的一個本質、普遍的特征”,而且他們的研究中幾乎不提“翻譯文學”(韓文只出現一次,胡文沒有該詞的出現)。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他們的研究對翻譯文學的研究彌足珍貴:他們分別用實證考察和理論論述的方式論證了翻譯文學一個本質、普遍的特征——雜合性,尤其后者的論文,可以說是徹頭徹尾從理論上論述翻譯文學的雜合性。

      盡管翻譯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研究關系緊密,但是它們又是相對獨立的。謝天振教授進一步明確描述了“翻譯文學”概念,系統(tǒng)闡釋了翻譯文學的特征和歸屬,對“翻譯文學”與“文學翻譯”進行了深入的細化研究,認為文學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通過本人對原作的理解對原作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使原作的生命在異域文化中得到了進一步延伸,譯者藝術性創(chuàng)造過程的的終端形式就是翻譯文學。隨后人們對翻譯文學研究不斷深入,翻譯文學研究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王向遠的《翻譯文學導論》可以說最具代表性,他要讓翻譯文學的研究自成一體。不過,縱觀翻譯文學的研究,我們很少發(fā)現有關翻譯文學本體特征的研究。具有翻譯文學本體的研究似乎局限在探討翻譯文學的性質、歸屬以及翻譯文學史有關的理論。不過,在研究翻譯文學性質、歸屬及翻譯文學史時,我們始終需要思考翻譯文學的本質的、普遍的特征,而且客觀上應該以此為基礎開展研究。

      在過去的研究中,對翻譯文學特征的論述基本上有下面幾種:謝天振在探討翻譯文學性質時沒有明確提及翻譯文學的特征,但他詳細論述了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即文學翻譯是“藝術加工”,②謝天振:《譯介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翻譯文學特征的理解是偏重于翻譯文學的審美藝術創(chuàng)造性;而劉耘華立足于中外文學(文化)的交流與影響,認為翻譯文學是兩種文學或文化交流與影響的橋梁,“中介性”是翻譯文學的本質特征;③劉耘華:《文化視域中的翻譯文學研究》,《外國語》1997年第2 期。謝劉兩人對翻譯文學特征(性質)的論述目的是論證他們各自對翻譯文學歸屬的看法。王向遠在《翻譯文學導論》里也專章論述了翻譯文學的特征(該書的第二章:特征論),他的論述與謝天振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主要是從文學翻譯的特征來認識翻譯文學的特征,然而從具體內容來看,他視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的特征是同一性——“再創(chuàng)作”性,如該書第二章的第三節(jié)標題是“翻譯文學的‘再創(chuàng)作’特征”,而在該節(jié)的第一句話便是“文學翻譯之所以具有‘再創(chuàng)作’的特征,首先是因為文學翻譯活動是一種藝術活動?!雹芡跸蜻h:《翻譯文學導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不過,我們仔細想想,“再創(chuàng)作” 視為文學翻譯的特征應是更妥當,它是對文學翻譯操作過程的客觀理性描述,而翻譯文學是文學翻譯再創(chuàng)作過程的結果?!霸賱?chuàng)作”是文學翻譯的本質特征,是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所決定的。著名的文學翻譯研究學者安德烈·勒費維爾(André Lefevere)一直質疑文學翻譯的“等值性”,他指出文學翻譯有四大制約因素,按制約等級排列為:意識形態(tài)、詩學、文化萬象(universe of discourse)以及語言。⑤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再創(chuàng)作”性使文學翻譯有別于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翻譯是在源作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作,嚴格意義上說,翻譯文學作品是翻譯家和源作的作者共同完成的,翻譯文學作品同時烙上(雜合)了譯家和作家的語言特點,審美情趣和文化個性,翻譯文學作品如此的特征是本質性的和普遍性的。由此看來,從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作”的特征不難推論出:雜合是翻譯文學的本質、普遍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推論和上文講到的韓子滿的實證考察以及胡敏文的理論闡述完全是殊途同歸。

      二、翻譯文學雜合性的內涵

      韓子滿從文學翻譯研究的立場出發(fā),指出源文(原創(chuàng)文學)雜合性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多語現象”,如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就有大段的法語,①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中國翻譯》2002年第3 期。同時他也指出譯文(翻譯文學)雜合性主要是指“譯文不可避免地會包含有一些來自源文的語言、文化或文學的成分,而這些成分都是譯入語文化中所沒有的,如一些新異的詞匯和句法、具有異國情調的文化意象和觀念以及譯入語文學所缺乏的文體和敘事手法等?!钡?,如果我們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原創(chuàng)文學和翻譯文學在“文學的三維度”上都有雜合現象。所謂文學的三維度是指童慶炳倡導我們研究文學可以從文學的三個維度進行,即:語言維度、審美維度和文化維度。②童慶炳:《文化詩學——文學理論的新格局》,《東方叢刊》2006年第1 期。我們一般認為所有文學(通常意義都是指原創(chuàng)文學)都具有時代特征,肩負著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在此意義上來說,文學作品應是無時無刻不處在發(fā)展中的語言、審美和文化的“新”“舊”雜合的場所。例如魯迅的作品,一方面表現出文言和白話的雜合,一方面又有傳統(tǒng)文化和當時思想的交匯,另外他的小說敘事手法和新詩的創(chuàng)作都是吸收了外來的成分。

      翻譯文學是獨特的,它的雜合性與原創(chuàng)文學的雜合性有本質的區(qū)別。文學翻譯是“再創(chuàng)作”,是譯家?guī)椭骷蚁虍愑蜃x者“解釋”源作,這一過程實際上是兩個主體在“對話”的過程。因此,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兩個主體之間的語言、審美情趣和文化的雜合,而翻譯總是存在于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所以這種雜合性總是具有跨文化跨語言的特征,反映的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在語言、審美和文化等層面上的碰撞和融合,它的讀者往往是源作的異域讀者。但是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的讀者往往是本土讀者。因此,原創(chuàng)文學的雜合性是某個語言文化中在特定時期“新”“舊”語言、審美情趣和文化的雜合,這種雜合性往往反映的是同一語言文化中語言、審美和文化的變遷。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原創(chuàng)文學并不是在封閉的情況下生成和發(fā)展的。自從有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原創(chuàng)文學就會受外來文學、文化及語言的影響。因此,如韓子滿所論,源文(原創(chuàng)文學)也具有語言、文化及文學方面的雜合性。例如隋唐以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深受佛教文學的影響;到了近現代,又深受西洋文化文學的影響。不過大體說來,原創(chuàng)文學受外來因素的影響主要應歸功于翻譯文學,翻譯文學是中介,例如當代先鋒派小說家余華曾感言“像我們這一代的作家開始寫作時,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翻譯小說……”。③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由此可見,翻譯文學的雜合性主要表現為對外來文學文化的闡釋與接受,起著一定的中介功能,而原創(chuàng)文學的雜合性主要表現為對外來的文學文化本土化,實際上是本土文學的 “創(chuàng)新”。

      但是,確實存在一種原創(chuàng)文學,和翻譯文學一樣,它的雜合性表現為吸收了外來的異質成分,如胡適的新詩創(chuàng)作便是“通過模仿和翻譯[西方詩歌的]嘗試”,④廖七一:《胡適詩歌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外來詞,特別是字母詞和音譯詞,如S 城、K 學堂、意德沃羅基(德語Ideololgie)、沙龍(法語salon)等等。⑤萬瑩,劉璐璐:《魯迅作品中外來詞研究》,《江漢論壇》2012年第12 期。最為明顯的是一些殖民地作家和移民作家的作品,他們的作品用“讀者的語言”講述著他者的文化,所以學界也稱他們的創(chuàng)作為“文化翻譯”,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和《孔子的智慧》的英文原本就是這樣的作品。就此意義而言,這些創(chuàng)作的雜合性與翻譯文學雜合性一樣都是對異質文化譯介的結果,因此,這些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廣義上的翻譯文學。然而,它們的區(qū)別還是顯而易見的:前者是創(chuàng)作的結果,無“源作”可言,作家是自由、獨立的主體,而后者是“再創(chuàng)作”的結果,以源作為模板,譯者是一定從屬性的主體,他總是和源作的作者“對話”、“妥協”。但從語言文化來看,以移民文學為代表的原創(chuàng)文學和翻譯文學都是“翻譯”的文本,是人們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和闡釋的主要媒介,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交流;而從主體性來看,具體的移民文學作品中含有的異質文化和審美情趣完全由作者自主選擇和闡釋,符合作者的文化身份,在涉及到一些價值和信仰時更是這樣。與此不同,具體的翻譯文學作品中的異質文化和審美情趣在譯者選定源作后一般不能做更多的改動,特別在涉及到一些價值和信仰時。只是在選定源作和選擇翻譯策略(異化或歸化)時,譯者有一定的自主性。

      總之,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以譯者和源作的作者兩主體的“對話”為前提,具有跨文化跨語言的特征,在文學、文化交流中起著中介的功能。如果說完整地理解一部文學作品包含對它的“內部”和“外部”雙重的解讀,①童慶炳:《文化詩學的學術空間》,《東南學術》1999年第5 期。那么對翻譯文學的雜合性的理解也既包括文本內部的雜合又包括文本外部的雜合。所謂文本內部的雜合表現在翻譯文學文本內譯者對源作的具體理解和闡釋,是文本中的異質成分,和韓子滿所謂的譯文雜合情況基本一致;而文本外部的雜合則表現在翻譯文學形成的過程中目標語歷史文化與源語歷史文化跨越民族、語言的互動的過程。任何翻譯文學的形成都需要經過三個環(huán)節(jié):源作品的選擇、譯者翻譯策略的形成和譯作的傳播接受。它們實際上也是目標語文學文化對源作品文學文化的選擇和接受的過程,其中雜合著文化意義上的碰撞和認同。由此可見,翻譯文學文本外部的雜合性體現在翻譯研究派使用的 “操縱”、“改寫”、“制約”和“影響”等概念之中。鑒于翻譯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跨語言、跨文化,所以文本外部的雜合性最具獨特性,不容忽視。

      三、雜合性對開展翻譯文學體系建構研究的意義

      雜合性是翻譯文學普遍的、本質的特征。如前文所說,雜合性的事物往往有其獨特的價值,雜合性的翻譯文學也不例外,它雜合了相異性的語言特點、審美情趣和文化個性,因而翻譯文學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學研究,它本質上是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文化譯介研究。由此看出,雜合性對翻譯文學研究體系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所謂翻譯文學研究體系是指參照一般文學研究體系——文學理論研究(內含有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文學批評及文學史研究——把翻譯文學研究分成翻譯文學理論研究(內含有文學翻譯實踐的研究)、翻譯文學批評及翻譯文學史研究。

      首先,雜合性有利于人們認識翻譯文學及其研究的價值。它是我們基于文學翻譯“再創(chuàng)作”性對翻譯文學本體性的認識,屬于翻譯文學理論研究。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翻譯文學獨特性在文本內外全面的體現,是不同語言文化碰撞與融合的結果,是人們開展文學、文化比較和文學、文化互動研究的切入點,屬于跨語言、文化的文學、文化譯介研究的范疇。

      其次,雜合性有助于解決翻譯文學歸屬問題。如上文所論翻譯文學的雜合性與原創(chuàng)文學(包括外國文學和民族文學)的雜合性有著本體性的不同,因此翻譯文學可以基于其自身的獨特性而與外國文學、民族文學構成三元共存之勢。

      過去,人們總是在二元對立中做選擇——認為翻譯文學不是外國文學便應該是民族文學。事實上,我們也可以讓它們三元共存而發(fā)揮它們各自的價值,因為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人們通過對翻譯文學研究對不同語言、文學、文化的理解、闡釋及接受的切入點,基于翻譯文學我們既可以進行文化、語言、文學對比研究又可以進行文化、文學互動研究;而外國文學和民族文學是某個特定語言文化中在特定時期“新”“舊”語言、審美情趣和文化的雜合,這種雜合性反映的是同一語言文化中語言、審美和文化的發(fā)展變遷,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正是它們的獨立存在才使全球文化呈現多元性,是我們研究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傊?,翻譯文學為跨文化語境中的文學研究,不僅研究文學交流現象而且可以基于譯本進行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和互動研究;而外國文學和本土文學應是企圖回歸原語單一文化語境中而進行的文學研究,研究某一語言文化中的文學發(fā)展情況及其特征,同時對生成該文學的語言文化也有所涉及。對翻譯文學獨立性的認識是翻譯文學研究體系構建的基礎。雖然,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就大力呼吁編寫真正意義上的“翻譯文學史”,但目前的翻譯文學史著作并沒有體現翻譯文學的獨立性與獨特性,它們主要是對翻譯實踐活動的介紹,幾乎沒有文本(譯本)的分析,實質上還是文學翻譯史。這里所謂翻譯文學的獨立性是指翻譯文學起著媒介的功能,本身即是外國文學和民族文學雜合互動的產物,它與外國文學、民族文學三元共存,既不同于外國文學也不同于民族文學,這樣,翻譯文學史就應該是文學文化交流史、文學文化雜合互動史,不僅要關注翻譯文學與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翻譯文學文本中的雜合現象及雜合程度——核心是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雜合。

      最后,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翻譯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并指導其實踐。翻譯文學批評是翻譯文學研究體系中最具實踐性的一環(huán),與翻譯文學理論互為基礎,相互促進。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是基于翻譯文學文本內外兩維度,從語言、審美和文化三個層面全面概括了翻譯文學普遍的、本質的特征,為翻譯文學批評的具體切入點提供了參考。立足于雜合性的翻譯文學批評主要內容應該是考察文本中雜合現象。對雜合現象的考察一方面評述文本中對源文的情節(jié)內容、審美情趣以及價值取向的理解和闡釋,關注譯本中的“誤讀”和“誤釋”現象,以比較和闡釋的方式“還原”源文中的信息,使人們對源文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對雜合性的考察使人們能深刻地感知到不同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碰撞和融合現象,最終使人們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理性的認識并作出明智的選擇。例如,林紓全文譯出《迦因小傳》,而之前的蟠溪子、包天笑在翻譯時卻刪去了其中的未婚先孕等情節(jié),雖然林譯本比蟠、包譯本更能全面介紹原小說的內容,但是當時人們卻因為道德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偏愛于最初的節(jié)譯本而批判林紓的全譯本。但我們從文學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來,這兩種譯本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前者起著引領作用,使當時的人們開始注意異域文學文化,而全譯本的價值便是能讓人們看到更真實的異域文學文化,特別是西方的道德文化。這樣的翻譯文學批評使我們既可以對譯作中的 “忠實性”有更理性的認識,也讓我們懂得了在進行文學翻譯時應根據翻譯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或異化。

      結語

      翻譯文學的雜合性既指文本內的異質雜合現象又指文本形成和傳播過程中的跨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現象。從過程和形成的邏輯關系來看,雜合性應該被視為翻譯文學最本質、普遍的屬性,它彰顯了翻譯文學在跨文化研究中的獨特價值。對翻譯文學的雜合性進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異質文化之間的互通互補,有助于人們科學認識不同文化文學交流的特征和規(guī)律,能為進一步建構翻譯文學研究體系奠定理論基礎。

      猜你喜歡
      雜合文學特征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甘藍型油菜隱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統(tǒng)不育系材料選育中常見的育性分離及基因型判斷
      種子(2021年3期)2021-04-12 01:42:22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抓住特征巧觀察
      從翻譯到文化雜合——“譯創(chuàng)”理論的虛涵數意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線性代數的應用特征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15
      雄激素可調節(jié)的腎臟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靶向雜合啟動子的優(yōu)化
      盐源县| 西华县| 盈江县| 绵阳市| 信宜市| 咸丰县| 许昌县| 阳信县| 万安县| 丽水市| 安新县| 重庆市| 宝丰县| 洪洞县| 井陉县| 仁布县| 星子县| 尚义县| 噶尔县| 阜平县| 江北区| 陆良县| 鸡西市| 庆城县| 定襄县| 小金县| SHOW| 永泰县| 治多县| 仙桃市| 那曲县| 化德县| 长阳| 龙海市| 建始县| 沾化县| 海城市| 江陵县| 益阳市| 清远市|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