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存,竺曉平,李 壯,張修國,楊廣玲,趙春青,劉玉升
(山東農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是闡明植物病原物形態(tài)特征、分離培養(yǎng)技術、病害接種技術等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術的一門課程。它是植物保護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和必修骨干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如何讓理論課和實踐課緊密地結合起來是教好這門課的關鍵所在。作為高校教師應重視實驗教學,改革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把握好“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緊緊圍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宗旨,真正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植保人才,以適應現代農業(yè)對新型植保人才的要求[1]。
為了強化實驗教學,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教學打破了以往專業(yè)實驗課設置中,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合在一起的模式,與理論教學分開,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教學課程。實驗項目15個,45學時,2.5學分,實行單獨考核,單獨計成績。教學實習10天。實驗內容包括植物病害癥狀觀察、主要病原物形態(tài)觀察、病原真菌孢子描繪和計數、病原真菌和細菌的分離純化和接種等,實驗內容緊扣教材,并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系。另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可理論聯系實際,靈活施教,例如,根據山東省某些病害的發(fā)病情況增加病原觀察(如小麥散黑穗病菌、腥黑穗病菌)以及結合教師科學研究的方向,把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驗教學中。實驗中心主動與地方植保部門溝通,獲得稀缺但重要的病害材料;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采集病害標本,極大地豐富了實驗材料和病害種類??傊瑢嶒灲虒W從理論教學中剝離出來,這一舉措使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促進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他們從事植物保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專業(yè)技術基礎,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得到相應提高[2]。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開設的實驗項目是以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教學模式進行的,即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創(chuàng)新性實驗—教學實習,形成了從低到高、從基礎到前沿、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培養(yǎng)的新模式。新模式的主要目標和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同的實驗級別標志著不同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思維,如基礎性實驗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的訓練,綜合性實驗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知識驗證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性實驗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3]。教學實習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教學新模式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只有好的實驗教學內容和先進的實驗教學模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讓學生認識植物病害癥狀、主要病原物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接種技術等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術是本實驗課的重點內容。為此,《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教學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盡可能地掌握書本知識、增加感性認識,如掛圖、傳統(tǒng)的實物標本(蠟制標本、浸漬標本、病原菌的玻片標本和數字化標本等)、植物病害圖片、VCD、錄像、幻燈、多媒體技術等,這些教學手段相互之間可取長補短,利用各自的優(yōu)點全方位地展示植物病害的特點和植物病理學常規(guī)實驗技術。如標本給學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可以彌補田間無病害(或病害少、發(fā)病少)而學生不能及時看到的情況,隨時可以讓學生觀察、鑒別;掛圖可以直觀地將病害的局部癥狀、病原放大,隨時拿出就可看到[4];圖片、VCD、錄像等多種形式的植物病害的材料呈現給學生,為實驗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其實現圖、文、聲音、影像等多信息的結合,使實驗教學中出現的比較枯燥、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提高了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實驗教學手段的多樣性,豐富了實驗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保證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
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積極性高不高,認真程度、興趣大不大,一定看實驗內容是否先進、新穎,方法是否得當,以及實驗教師的授課形式[5]?,F在《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植物病害癥狀觀察,在以往的實驗課上,教師給學生提供事先準備好的病害標本,讓學生觀察鑒別,由于一些標本時間久遠,癥狀特點不甚明顯,學生容易混淆,不利于學生記憶。目前,實驗中心對散裝標本尤其是盒裝標本的及時更換和補充已形成一種制度。在觀察病原時,盡量給學生提供新鮮的病害標本材料,并讓學生動手制作臨時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鑒定。對于一些徒手切片,教師給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同一種病害,學生要看的是兩張玻片,一種是永久玻片(示范片),另一張是自己制作的,觀察后比較鑒別,這種“新舊”結合的方法,可以找出自己制作玻片的缺點與不足,并通過在顯微鏡下對病原物的觀察鑒別和繪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病原物形態(tài)的認識。
“現場教學”是實驗教學采取的另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根據田間植物病害的發(fā)生來安排實驗教學。為了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植物病害,并能了解植物病害的典型癥狀,教師事先必須到田間對病害進行實地考察,根據田間農作物的發(fā)病情況,因地制宜地給學生進行實驗教學?,F場實踐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學生很快認識和初步掌握植物病害的癥狀特點、病害循環(huán)以及此病害的防治方法;同時讓學生學會標本采集,將采集的標本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顯微鑒定。此教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病害發(fā)生的時間和病害特點,學習內容更加具體,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大加強[6]。在“現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學生多動腦筋、善于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學生才能印象深刻,如白菜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等都是霜霉菌引起的病害,在病原形態(tài)上有很大差別,如何區(qū)分幾種病原的差別呢?那就讓學生采集標本后在實驗室作進一步鏡檢、觀察、繪圖,學生很容易地把發(fā)生在不同寄主上的霜霉病菌區(qū)別開來,這種歸類對比的方法,鮮明、生動、記憶深刻,學生學起來容易感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實驗教學中采取的方法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傊?,教師認真思考并改革教學方法,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創(chuàng)新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初步科研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并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驗操作和技能訓練,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系統(tǒng)的訓練和提高。為了使植保本科生初步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獨立探索[7]。在實驗教學開設的病原物的接種實驗中,教師選出幾種不同傳播途徑的病害,如玉米小斑病、大白菜軟腐病、煙草普通花葉病毒病等,從單一病害的接種實驗延伸為多個病害的接種實驗,就是一種設計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實驗。由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自行設計,從病原菌的分離鑒定、接種、病原菌的再次分離鑒定到完成實驗報告等,學生都親力親為,參與到每一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中。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報告會,指導學生講解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和存在問題等內容,讓學生體會自己做實驗的樂趣和意義,尤其是通過對這個實驗的創(chuàng)新,讓學生掌握了不同傳播途徑病害的接種技術,進一步鞏固和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理解。這種設計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的實驗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讓學生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如筆者進行的有關小麥赤霉病的研究,結合本課題,讓學生進行山東省泰安地區(qū)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情況的調查和抗藥性研究,學生和教師一道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發(fā)病情況,一起進行標本的采集、整理、病原菌的分離鑒定以及數據的處理等。通過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增長了見識,貼近了科研,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實踐的目的性和主動性,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實驗教學質量,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教學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辦法,實驗課單獨考核,計學分,將考核貫穿于實驗課和教學實習中。考核的范圍加大,包括學生對待實驗的態(tài)度、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環(huán)保意識等,每一部分占一定比例,把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作為重點考核;在實習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病理學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實驗的了解程度,并強調學生在實驗報告中增加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雷同者不給分。在教學實習中,教師把學生對大田植物病害癥狀的認識程度作為重點考核,把學生采集標本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鑒定情況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在實習過程中,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考核中的重中之重。實習結束,讓學生自評,選出優(yōu)秀生,教師酌情加分和表彰。實驗教學的考核從本質上改變了原來那種實驗課上怕動手、懶于動手、實驗報告抄襲他人、教學實習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的被動局面,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提高了教師和學生雙方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環(huán)保意識等全面得到鍛煉和提高,教學質量顯而易見。
《普通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實驗教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搞好實驗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好科研工作,使自己的理論和科研都得到提高,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人才,使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1]青玲,孫現超.淺談新形勢下植物病理學專業(yè)素質教育的困境及應對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5(2):238-241.
[2]王守義,李圣福,寧堂原,等.種子學實驗技術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8,6(2):117-119.
[3]張萍,宋金璠.基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9(6):7-9.
[4]趙春青,劉振宇,劉愛新.提高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效果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9,7(4):111-112.
[5]陳立杰,嚴雪瑞,段玉璽,等.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改革[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3(4):69-70.
[6]高智謀,陳方新,吳慧平.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探討與實踐教學研究與課程改革[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5(3):2-4.
[7]易力,汪洋,陳萬光,等.推進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 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J].實驗室科學,2010,13(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