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
摘 要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得到了教師們的積極響應,也給數學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還沒有徹底擺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還存在許多無效、低效現(xiàn)象,學生學得疲憊,課堂缺乏活力,嚴重抑制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這些問題是與新課程背道而馳,是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
關鍵詞 有效性;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習題設計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影響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數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命價值。在此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
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便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形成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學生有一種輕松感,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但是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出現(xiàn)了以下現(xiàn)象:
1.情境創(chuàng)設要遵循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
數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利用生活知識感悟數學內涵。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遵循學生的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動手做、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數學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2.情境創(chuàng)設要目的明確
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有些情境雖然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沒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利用價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課本情境圖片做成課件,費力、費時而效果不大;有的課件“花哨”的內容,沖淡了主題。
3.情境創(chuàng)設要適量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并不是越多越好,一節(jié)課創(chuàng)設幾個甚至一個接一個的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而不是學習的內容,貪圖一時的“表面熱鬧”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真實的教學情境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教學任務服務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流于形式,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心理特點,可以巧妙設置疑難,激勵情趣。情境創(chuàng)設要圍繞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設計。
(1)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提問。這樣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能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破知識的整體性。
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 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A、口答:最大的一位數是幾?最小的兩位數是多少?這兩個數相差多少?
B、數數:10個10個地數,從10數到100;1個1個地數,從91數到99;問:99加1是多少?
C、導入:你會從100開始接著往后數嗎?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更大的數,你還會數嗎?
(2)在學生能夠新知識的關鍵處提問,引導他們正確掌握知識實質。只要疑問設在關鍵處,學生只要弄清疑難就會很快掌握新知識。
例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我根據算式:80÷20=4
(80×2)÷(20×2)=4……(1) (80×100)÷(20×100)=4……(2)
(80÷4)÷(20÷4)=4……(3) (80÷10)÷(20÷10) =4……(4)
設疑:A、比較上面四個算式的商有什么特點?B、以原式為標準,(1)(2)式與原式比較,被除數、除數是怎樣變化的?(都擴大2倍、100倍……)商怎樣?C、追問“都擴大”是什么意思?(就是同時擴大)D、(3)(4)式與原式比較,被除數與除數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怎樣?有什么規(guī)律?
(3)在故障處提問。不僅是學生能夠掌握了對事物分類方法,而且激發(fā)學習興趣,更提高了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有這樣一道判斷題:500-125+25=500-(125+25),好多學生認為是對的,以至于認為錯的學生不敢說明理由。這時我就讓認為對的和認為錯的同學說理由。通過學生的討論說理,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跟著老師學習,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學習的主動權,而且大膽的思維探索,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引導和點撥。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繩子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后,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guī)律呢?大家再實驗,計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思維,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習題設計的有效性
課堂練習直接反映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是獲取知識,鞏固和深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只有有效、高效的練習,才能達到理想的練習效果,真正做到減負提質。
(1)習題設計要少而精.。有效課堂練習設計不僅要有數量的保證,更要有質量的保證。努力做到練習少而精,確保練習一步到位,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習題來練。
(2)習題設計要有層次性。題目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把知識點掌握和理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取所長”,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知,學有所獲,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3)習題設計要有趣味性。習題的設計就是要讓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練習題的設計一定要改變過去枯燥無味、機械重復的狀態(tài),要讓學生有興趣地去學。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動”起來。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
[3]反思備課——教案反思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