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源 梓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中國古詩英譯的影響
夏 源 梓
(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從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兩方面探討古詩的英譯,并提出提高古詩英譯質(zhì)量的建議,希望可以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
文化語境;社會因素;中國古詩英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鑄造了令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燦爛文化。在厚重的中國古代文化中,詩詞占據(jù)了極具輝煌燦爛的一頁。因此,把中國的浩瀚古詩翻譯成為英語,使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寶走向世界,是我們當仁不讓的責任,這也能為促使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極大的貢獻。因此,研究中國古詩的在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中的英譯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十分重要,而其中的文化語境從文化習俗和社會規(guī)范層面上決定了譯文的恰當與否。同時,翻譯也是社會性活動,社會交往、宗教信仰等從多方面影響著翻譯活動的進行。
1.1 文化語境的內(nèi)涵
馬林諾夫斯基最早對“語境”進行了解釋,他認為語境可分為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兩種,其中,文化語境又分為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的文化習俗和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guī)定和限制的社會規(guī)范。
1.2 社會因素的內(nèi)涵
社會因素多種多樣,包括社會制度、國家法律、道德規(guī)范、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人際交往等等。它們的存在和作用是強有力的,影響著人們態(tài)度的形成和改變。
中國古詩特點鮮明,無論是在形式、結(jié)構(gòu),還是在音韻、格律,或是用詞、典故上都十分獨特。而翻譯古詩中的專有名詞、典故、修辭又最能體現(xiàn)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2.1 古詩中專有名詞的翻譯
古詩中的專有名詞可以說是文化的象征,因此,譯者翻譯時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ㄗg出專有名詞,讓讀者明白其中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等。如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的譯文: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Green hills loom unclear and water flows on,
Autumn in south has passed away, but grass is not gone.
Are you now on Twenty Four Bridge in bright moon beams.
Teaching girls how to play the flute and sing a song?
這首詩中的“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亦名紅藥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于橋上吹簫而得名。譯者照形譯出了“二十四橋”,并將每詞的首字母大寫,明確表示這是一座名為“二十四橋”的橋,使讀者了解它本身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而假如譯者將“二十四橋”譯為twenty-four bridges,讀者也許會想姑娘們多么的勤勞和忙碌,要在二十四座橋上吹簫。這樣,就偏離了原文的文化意蘊,給讀者造成誤導(dǎo)。
2.2 古詩中典故的翻譯
古詩中的典故是故事中的故事,其中蘊涵著更深層的意義。如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其中的“比翼鳥”和“連理枝”都是歷史典故。比翼鳥是傳說中的一種鳥,此鳥僅一目一翼,因此要雌雄雙鳥并翼飛行,用來比喻恩愛夫妻。連理枝說的是韓憑和他的妻子死后,兩座墳前長出一顆梓樹,根枝交錯,不可分離。因此,翻譯時要體現(xiàn)出其中的深意,讀者才可以理解原文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楊憲益夫婦的譯文如下:
In 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On 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 moon,
Alone they had whispered
To each other at midnight:
“In heaven we shall be 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
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
譯文中將“比翼鳥”譯為“birds flying side by side”,將“連理枝”譯為“flowering sprigs on the same branch”。楊憲益夫婦站在推廣中國典故文化的角度如實譯出這兩個詞語,使譯語讀者明白詩人是在借這兩個意象表達戀人之間的相依相伴,能體會出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愛情的纏綿悱惻。
2.3 古詩中修辭的翻譯
詩人常常使用修辭來使詩歌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比喻、擬人、夸張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它們讓詩歌既具有美感,又栩栩如生。請看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边@句使用了擬人修辭,主語為“寒雨”,但如直譯,又會顯得人與水沒有關(guān)系——自流自息,讀者可能也無法聯(lián)想到一幅完整的畫面,在翻譯時,要設(shè)法將這幅圖畫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以此來凸顯意境,令譯語讀者更真實地感受到原作的美。譯文如下: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
譯者將主語變換成了“we”,這樣做就是將原本擬人的手法還原成真實而合理的狀態(tài)——“入?yún)恰钡氖侨硕皇恰昂辍?,理清了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使讀者能體會到這陰雨蒙蒙的天氣所烘托的離別傷感的氛圍。
社會交往和節(jié)日風俗習慣是兩個重要的社會因素,許多古詩也包含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將這些內(nèi)容恰當?shù)刈g出對于譯語讀者了解中國古代以及現(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大的幫助。
3.1 愛情詩的翻譯
愛情和婚姻成為歷代文人無法回避的一個主題。自古以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們揮動筆墨,贊美佳人,贏取愛人的芳心。但也有許多君子、佳人為情所困,愁眉不展,充滿憂思。請看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詩人看到“美人”“蹙額眉”,在揣測她究竟為誰所傷。詩中的主角一直是“美人”,并無半點言語落于“負心人”身上,可見,“負心人”不是詩人關(guān)注的重點,他所要表達的是“美人”的哀思與怨恨。再請看譯文:
A lady fair uprolls the screen,
With eyebrows knit she waits in vain.
Wet stains of tears can still be seen,
Who, heartless, has caused her the pain?
譯文的前三句同原詩一樣,關(guān)注點是“美人”——a lady,但最后一句將原文中充當賓語成分的那個狠心之人變成了主語,馬上把讀者的目光吸引到“負心人”的身上,讓讀者在可憐“美人”的同時,也將過錯都歸于這個無情的狠心人,如此,更增加了讀者對“美人”的憐惜之情。
3.2 節(jié)日風俗的翻譯
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詩歌中最常見的就是祭祀祖先、懷念親人的清明節(jié)。杜牧的《清明》一詩有云: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正如本詩中所寫,清明時節(jié)陰雨綿綿,更增加了人們對逝去親人、朋友的哀思。但是,在西方不存在“清明”這樣的節(jié)日,那么怎樣才能讓譯語讀者體會其中的意境呢?請看譯文: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譯者將“清明”譯為all souls’ day,這是“萬圣節(jié)”,是羅馬天主教徒為亡靈超度的節(jié)日,雖然這與清明節(jié)的時間不同,但意義是相同的,因此,這一譯法可以使譯語讀者明白路人為何神情如此哀傷,詩人為何要找到酒家來解“千愁”了。
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中國古詩的英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了讓古老的民族文化越過國界,走向世界,一方面要求譯者除了具備深厚的英文功底外,要下大力氣提高自己的學術(shù)修養(yǎng),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要加大古詩英譯理論研究的力度,宏觀研究、微觀研究都要加強。這樣譯者才能在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準確、生動地譯出中國古詩,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1]曹順發(fā).走近“形美”:古漢詩英譯實踐點滴[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15~56.
[2]從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45~70.
[3]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245~300.
[4]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19~436.
[5]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之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413~420.
[6]毛華奮.漢語古詩英譯比讀與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27~40.
[7]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譯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119~246.
[8]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之六[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400~402.
責任編輯:李增華
10.3969/j.issn.1674-6341.2014.05.073
2014-04-17
夏源梓(1990-),女,遼寧丹東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H315.9
A
1674-6341(2014)05-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