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穎, 方 沛, 劉開昌, 陳堅民, 任志洪
(福州大學 a.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b. 教務處, 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國的文科實踐教學一直處于理論教學的附屬地位,課堂的理論傳授和書本閱讀很長時間內是文科專業(yè)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主要途徑,而實驗與實踐教學則被當作理工科學科的專屬。這一現(xiàn)狀極大地限制了文科人才的培養(yǎng)向實踐、創(chuàng)新、綜合的方向深化,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由于人文科學各專業(yè)之間天然地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相關性強,所以文科學生的學習應該是跨專業(yè)的綜合,具有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整合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1]。
文科綜合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正是為了打破文科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限認識,探索出一套適合于高校的文科實驗資源集成、管理與教學的新型體系,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國內已經有十幾所高校獲批建設了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四川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遼寧大學文科綜合實驗中心、華中師范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伴隨著這些高校示范中心的建設,許多國內學者投入到文科綜合實驗領域的研究中來,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獻多達50余篇,有的總結示范中心運行的經驗,有的提出了不錯的設想,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①文理科實驗教學的比照;②為何要進行跨專業(yè)的文科類實驗整合;③如何進行融合集成,將具有差異的文科專業(yè)整合在一起。其中“如何整合”被學者們討論得最多,對于示范中心的建設也最為重要,它可以細分為“不同文科專業(yè)的結合”、“教學內容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實驗中心的日常管理和開放”以及“實驗室硬件建設問題”等5個小點。本文主要按照以上結構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敘述和評論,分析高校文科綜合實驗室建設的現(xiàn)狀。
倪麗娟、陳輝認為,文科實驗的結果不確定,理工科則具有穩(wěn)定性,例如經濟學與文學實驗在不同國家、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同樣的實驗主體得到的實驗結果就不一定相同[2]。理工科的實驗對象大多是沒有意識的、變化較少的客觀物體,實驗活動更多是驗證性的。而在人文學科中,①其研究對象扎根于由無數(shù)有意識的個體組成的開放性社會,如在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內部運用不同的視角和原理能夠給出不同的解釋,影響一個事件的因素不計其數(shù),這些解釋只有對應于特定的情境才具有效力;②文科要更多地涉及本土化,脫離了特定國情和社會實踐的文科知識過于淺顯簡單而無法解答社會問題。因此文理科都需要實驗,只是它們的實驗教學特點不同,文科實驗教學更貼近社會,理工科則模擬操作性會更強些。
所以,實驗應該成為文科日常教學的主體。實驗室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訓的機會。如姚玲提到,對于財經類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由于銀行、 企業(yè)因涉及到商業(yè)秘密等原因,一般不愿接受學生到單位實習,所以很難找到實習單位,專業(yè)實驗室采用模擬仿真實驗教學則解決了這一問題[3]。類似地,心理學需要觀察測量的實驗空間、外語專業(yè)需要用于訓練的多媒體互動軟件等等。
“理工科實驗室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fā)展,對教學、科研培養(yǎng)的思路比較清晰,它的功能也有比較明確的定位。而文科實驗課是個新事物, 目前國內尚無成熟的經驗可借鑒”[4]。雖然文科對實驗的需求巨大,但是由于我國的文科教學基礎薄弱,不同文科專業(yè)實驗需求和實踐教學發(fā)展水平參差不齊,目前的現(xiàn)狀是文科實驗教學普遍缺乏一體現(xiàn)文科專業(yè)特色要求,和理工科不一樣的實驗實踐教學管理體系。文科實驗室建設思路和管理體制更多地是借鑒理工科的做法,我國現(xiàn)在的文科實驗教學過度借鑒理工科的層次化、模塊化實驗教學概念,對實驗課程層次的設定以及實驗模塊的劃分將帶來一定的盲目性。
學者們普遍認為文科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在發(fā)展初期可以也必須從理工科實驗建設一些優(yōu)勢的、文理共通的方面入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楊志安等談到“建設指標在體制與管理、實驗隊伍建設、管理規(guī)章制度、儀器設備、環(huán)境與安全方面與理工科保持一致,但是在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等方面尋找一條適合于文科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方式”[5]。各高校絕不應該長期停留在生搬硬套理工科模式,互相模仿的階段。
國內學者對文理科實驗的差異進行了詳細的比照,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觀點,特別是關于“文科同樣需要實驗”的觀點,對于提升文科實驗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學者們關注的人文科學知識的情境性和實驗的特性,需將其總結為文科實驗教學的建設存在的兩個“本土化”問題:①各文科專業(yè)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應該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根據實際情況發(fā)展出屬于我國國情的一系列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等;②在實驗室建設上,從理工科的標準到文科標準的本土化,也就是文科實驗室的設計、管理體系以及教學理念應該有別于理工科,發(fā)展出一套適用于文科的實驗標準。目前的文獻也只是停留在對文理科實驗的差異進行描述的層次上,關于如何發(fā)揮文科實驗的獨特性,做好“本土化”工作的研究還很少,需要學更多深入、具體的調查研究。
張寶秀等認為文科綜合的類型有兩種,①“同一學科門類的學科專業(yè)綜合”即縱向的;②“不同學科門類學科專業(yè)之間的綜合”即橫向的,無論哪種綜合都不應該是簡單的相加、拼湊,而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6]。這里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后者,即不同文科專業(yè)之間的綜合,但是由于我國文科實踐教學的薄弱現(xiàn)狀,同一學科門類的實驗綜合工作也需要發(fā)展。
為什么要進行跨專業(yè)的文科實驗的整合呢?①單一專業(yè)分散建設實驗室的弊端在實踐過程很明顯,包括“專業(yè)間的壁壘導致實驗室資源利用率低,共享受到制約”、“小而全的重復建設致使投資效益低下”、“分散管理造成人力資源浪費”以及“不利于跨學科開展科研活動”等[7]。這些弊端阻礙了高校有限實驗資源共享和文科學生知識體系的多方面發(fā)展;②高校實驗機構“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實驗研究平臺,無論承擔縱向或橫向的研究課題,還是為政府或企業(yè)進行專題報告研究參與組織和策劃各類項目,都需要進行大范圍的實驗研究,使其更能夠解決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8],不同文科專業(yè)間的知識具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要很好地服務于社會,文科人才既需要實踐,也需要大范圍的跨專業(yè)知識的綜合學習。
有學者描述了目前我國文科實驗室建設現(xiàn)狀,劉二虎等提到“國內文科類實驗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地位不高,體現(xiàn)在實驗課時比重在課程教學中所占比例低,且比例不夠明確。很多專業(yè)缺少建立文科類實驗室的先例和經驗”[9],在考察跨專業(yè)文科綜合實驗中心的建設時,我們要面對原本的各文科專業(yè)實驗室聯(lián)系松散,課程設置沒有統(tǒng)一的綱領,沒有固定大綱和教材等等問題??傮w上說文科實驗室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容樂觀,無論是單個文科的實驗,還是文科綜合的實驗,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建設都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理工科比較落后。
學者們主要是從實驗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及文科綜合對社會服務的意義等來談綜合的重要性,從中可以看到“單一”和“綜合”兩個方面?!皢我弧奔磫我晃目茖I(yè)自身實驗室和實踐教學的建設,我國文科專業(yè)發(fā)展不平衡,實驗教學更是長期不受重視,各個文科專業(yè)自身的實驗室建設落后的情況會影響到更高層次文科實驗整合的實現(xiàn);“綜合”即跨專業(yè)有效地整合文科實驗資源。綜合實驗中心的建設必須充分考慮到“單一”和“綜合”兩方面的發(fā)展,既要關注各個專業(yè)自身實驗教學的提升,同時要兼顧在發(fā)展中進行有效綜合。①將不同文科專業(yè)的實驗資源和教學融合集成建立平臺的想法,確實為克服單一專業(yè)實驗室的缺點、優(yōu)化實驗資源配置、促進專業(yè)間融合以及提升文科學生實踐能力與社會服務質量,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跨越式(從單一到綜合)的道路。②還必須看到從各文科專業(yè)“十分薄弱”的現(xiàn)狀直接到“大規(guī)模的融合集成”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工程,工作任重而道遠。
正如上述,因為存在專業(yè)區(qū)割,致使文科實驗室布局分散,造成了資源浪費。在這樣組織松散的情況下,文科綜合優(yōu)勢難以充分發(fā)揮。因此,目前國內學者們最關注的還是如何將各個不同文科專業(yè)的實驗資源和實踐教學高效地融合集成在一起,他們所討論的問題包括中心運行模式、不同文科專業(yè)的結合、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實驗中心教師聘用、實驗中心的日常管理和開放以及實驗室硬件建設問題等等。
中心的運行模式,就是指將各個院系協(xié)調起來,整合到一個新的組織框架中。朱科蓉,韓建業(yè)將文科綜合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歸納為三種:單獨建制、集中管理的運行模式;單獨建制、松緊結合的運行模式;以及松散聯(lián)結、分散管理的運行模式。前兩種模式的共同點是中心是由學校管理的實體單位,中心實驗室完全獨立于其它院系由中心管理,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區(qū)別在于第一種模式中心自身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專職實驗師,承擔相關院系的實驗教學,而第二種模式中心專職教師數(shù)量少,實驗教學需由原學院的教師承擔。在第三種模式下,中心并不是一個實體單位,由一個學校的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實驗室的實際運行仍然保留在原院系,組織結構較為松散[10]。
上述三種模式的核心問題是“中心性質認定和組織結構設定”,即中心的定位問題。由于我國獨特的高校行政體制,實驗和教學資源一般是以院或系為單位保有的,院系對自己的資源具有占有和排他的特性,實驗示范中心與學院的行政級別相當,這就造成實驗教學工作協(xié)調上的困難重重,很容易使中心變成一個名義上的機構,如第三種松散聯(lián)結、分散管理的運行模式。肖升基于協(xié)同理論的視角,提出了三種示范中心組織機構類型:名義型、實質型和兼有型,認為“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機構性質和在高校的角色定位應該是獨立的教學單位,其組織構架應該符合教學單位的建制要求”,按照肖升的觀點,一個名正言順,有獨立自主性的文科綜合實驗中心,在建立以后能夠促進各個文科專業(yè)相互交流融合的“自組織過程”[11]。
示范中心運行模式是文科綜合實驗工作最關鍵環(huán)節(jié),具有全局性,關系教師、實驗資源的調配管理,跨專業(yè)課程開設,綜合理念的貫徹等工作的順利進行。
學者們主要從文科專業(yè)的關聯(lián)性、科研項目帶動學科融合的作用兩個方面討論文科專業(yè)間的結合。
3.2.1不同文科專業(yè)的關聯(lián)性
許多學者關注文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契合點,對于跨專業(yè)建設實驗教學中心的啟示作用。一般高校的各個文科專業(yè)具有一定的跨度,比如福州大學擁有的文科專業(yè)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中文、音樂、經濟類、管理類、外語類、法學、物流等,各專業(yè)已經擁有自己的特色和領域,實驗資源也各不相同,要是任意地差別很大的專業(yè)硬性捆綁在一起,專業(yè)之間就無法高效地溝通、對話,在管理上就會出現(xiàn)很大的困難。已建立文科綜合實驗中心的學校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做法是建立分實驗中心或分平臺,像四川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建立了經濟與管理,新聞與傳播,藝術與媒介,人格與素養(yǎng)四個分中心。即將相關性較大的專業(yè)歸于同一分中心或平臺上,建立相關領域的專業(yè)實驗室,保證專業(yè)間有效交流和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再通過通用性的資源和設置如公共的實驗室、公共選修課程、跨專業(yè)的科研項目將中心的所有專業(yè)有機地結合起來。
3.2.2共同參與科研項目帶動融合
一些實踐活動是各個文科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參與的,這是實驗領域的”通識教育”,應該廣泛建立各專業(yè)學生組成的科研項目團隊,增強專業(yè)間的交流性。一個社會取向的項目往往需要不同專業(yè)的知識,以項目為紐帶,在科研的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學生對其它文科專業(yè)知識的熟悉,在參與學生的知識架構層面達到跨專業(yè)整合的目的。但與此同時,有學者對跨專業(yè)項目或實踐教學的管理表示擔憂,如郭嘉儀認為跨專業(yè)的實驗活動帶來了一些管理難題:①跨專業(yè)的綜合實驗中,學生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班級,原有的“輔導員和班長的管理功能缺失,教學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跨專業(yè)的教學規(guī)模受到限制”;②來自不同院系教師的交流、協(xié)調能力、激勵機制、權責和歸屬感等問題;③對跨專業(yè)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考核問題[12]。
3.3.1基本構架
在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基本構架方面,現(xiàn)有的文科實驗示范中心大同小異,如遼寧大學的文科綜合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比較詳細,具有代表性:“4個教學層級 (實驗、調研、實習、論文)遞進拓展,4個實驗教學模塊(基礎實驗、專業(yè)實驗、綜合實驗、創(chuàng)新實驗)交替深化,4類課程設置重點并行突破,兩種課程類型)(單元型、綜合型)互相補充, 兩種教學資源(校內、校外)有機結合”[13]。其他學校的示范中心基本也是按照基礎、專業(yè)、綜合、創(chuàng)新四個層次的遞進邏輯來規(guī)劃文科學生大學四年實驗活動的順序,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的三個層次理念:“基礎平臺系列實驗課程(培養(yǎng)學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專業(yè)應用系列實驗課程(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核心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拓展系列實驗課程(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14]。
3.3.2實驗教學方法
在實驗教學方法方面,目前各高校擁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體系,如比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是北京聯(lián)合大學,它們根據不同實驗課程的具體情況,采用了多種實驗教學方法,“中心建設了基礎平臺系列實驗課程、專業(yè)應用系列實驗課程、拓展創(chuàng)新系列實驗課程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并形成了‘五類型’的逐層遞進實驗教學方法,即,觀察體驗類演示實驗,情景仿真類模擬實驗,全真案例類實操實驗,專業(yè)集成類綜合實驗,自主研發(fā)類創(chuàng)新實驗”[15]。許多學校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還組織人力編寫實驗教材。許多學校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還組織人力編寫實驗教材如中山大學“將實驗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相結合,教師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及社會需求自編教材,使教材適應專業(yè)需要”[16]。此外,現(xiàn)在許多的實驗教學的大綱計劃、任務布置、實驗資源、考核測評也都朝實現(xiàn)網絡化和共享化方向發(fā)展。
實驗中心的教師類型主要有專職實驗師、兼職實驗師和技術人員等幾種,如浙江師范大學的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采用的是“由學術帶頭人和高水平教授領銜,專職實驗教師、兼職實驗教師、專職實驗技術人員、研究生助教四位一體”[17]的教師構成。
在各種實驗教師的種類中,文科綜合實驗中心最需要的是“雙師型教師”,既擁有較高的理論教學水平,又擁有較強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因為文科的實驗室除了少量提供技術支持與保障的實驗技術人員外,其他大部分的教師必須同時承擔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按照目前高校的文科教學資源情況,該類理論和實踐兼修的教師主要來自于原有各個學院的專業(yè)教師兼職,這又涉及跨專業(yè)教師的責任感、交流協(xié)調能力、權責、考核機制等等問題。如何讓屬于不同文科專業(yè)的教師們積極投入到文科綜合實驗的教學中呢?學者們普遍談到用激勵手段來吸引高水平的教師,在職稱評選、職務聘任、工資收入、工作與科研環(huán)境以及發(fā)展機會等方面給予照顧。在動態(tài)的聘用機制上,應采用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用人機制,做到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在招聘專職實驗員時,要針對本校文科學院專業(yè)的特點,選擇專業(yè)能力強,熱愛實驗工作的研究生畢業(yè)生,保證實驗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
3.5.1網絡化信息平臺
如何做好不同文科專業(yè)的教學和實驗的日常管理,學者們無一例外地指向運用網絡化的信息平臺進行管理,如浙江工商大學示范中心“通過整合實驗室管理、網上選課、機房管理、網絡管理等系統(tǒng),對中心內的人員、場地、設備以及實驗教學進行了全方位信息化管理”[18]。又如,浙江大學的示范中心“建立實驗教學資源庫, 將所有實驗教學資源上網, 實驗教學項目設置、安排、作品提交、考評等,實現(xiàn)數(shù)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19]王嫻等認為“基于網絡的實驗教學及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實驗教學管理及資源管理具有過程化、規(guī)范化、人性化、信息動態(tài)實時等特點”[20],一般的信息管理平臺按照用戶的權限可以分為“中心主任、教務、實驗教師、學生、公共事務、系統(tǒng)管理”六個主要模塊,不同權限的用戶可以登錄系統(tǒng)進行相應的操作,比如教師、實驗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平臺查詢到實驗室情況、設備狀況,分析目前中心教學工作的進展。
3.5.2實驗室的開放管理
在實驗室的使用方面,有些學者提出對實驗中心進行開放式管理,除了日常教學的活動以外,盡可能地開展活動,提高實驗室的使用率,廣泛地服務有實驗需求的學生、老師甚至是社會人士和機構。如羅建林認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重要載體就是學生社團,應該嘗試將符合條件的學生社團請到實驗室長期駐扎,創(chuàng)新開放共享機制[21],又如河北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開放了實驗室,并與團委、學生處、學生社團加強協(xié)作,組織各種級別與類型的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能力”[22]。同時,為了優(yōu)秀教師人才的聚集和培養(yǎng),形成人才的累積效應,文科的綜合實驗中心應同時以一個強大的科研基地作為努力方向。
關于實驗中心的考核的指標體系以及日常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學者們討論得較少,基本都是借用理工科的一整套管理和評估方法。
目前,許多學校為文科綜合實驗中心配備了大規(guī)模的空間和硬件設施,如遼寧大學文科綜合實訓教學中心使用面積達1.46萬m2,擁有40個實訓室;黑龍江大學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的面積也達1.2萬m2。但很多高校只考慮簡單的實驗室面積的分配,沒有考慮到不同文科專業(yè)的實驗綜合以后的特殊情況,而且實驗室造價昂貴,如果出現(xiàn)不合理和返工的話就會出現(xiàn)很多麻煩。良好的硬件是軟件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實驗室中心的空間布局、建筑材料等也是不同文科專業(yè)能否高效綜合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有學者考慮了硬件建設的開放共享性,比如尹智宏充分研究國外實驗室建設如何適應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后,認為實驗室建設的布局應該充分重視交流的需求,“實驗室環(huán)境建設上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建立隨機的休息空間,會議室,中庭空間,使人們可以在實驗室外聚集,相互討論”;“在樓梯間或中庭小場地,也可以設計成授課課堂,促進靈活而開放的教學和研討打破和弱化訓導式的教學布局”;“相對封閉的實驗空間可以借助隔音的玻璃幕墻來建造,透明的隔斷不但提供了人員的視覺交流的渠道,也兼顧實驗室安全”[23-24]。
另外,也有許多外國學者關注實驗室空間的布局,如Henry M. Walker將傳統(tǒng)的實驗室布置與現(xiàn)代的實驗室布置進行了詳細的對比,指出現(xiàn)代實驗室布置更加重視實驗室內部的分割、學生的個人操作空間、場地對于團隊活動的便利性、老師對教室的監(jiān)控性、講課與實驗活動轉換的空間條件等因素[25]。國外關于實驗室開放性和空間布局方面的研究很多,也相對成熟,值得我們借鑒。
筆者認為用于文科綜合的實驗室硬件設施在設計之初,就應該充分體現(xiàn)開放、交流、多元的原則,才能保證融合集成的最大化,以免由于硬件問題,制約了軟件的發(fā)展。
學者們就如何有效地進行跨專業(yè)的文科實驗整合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囊括了實驗中心建設的多個方面,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對文科實驗綜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比如將中心運行模式這一復雜的問題鎖定為“中心的定位”上,充分考慮到了高校行政體制的現(xiàn)狀和新生機構對獨立性的訴求,為中心運行實踐中如何協(xié)調各方力量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又如,對不同文科專業(yè)關聯(lián)性的探討,讓我們意識到文科各專業(yè)間的關聯(lián)性存在強弱程度的差別,對其合理地進行分類組合,才能提高整合的效率,不可以將關聯(lián)性低的專業(yè)生硬地放到一起;此外,對開放共享性實驗室建設的關注,指出了從建設不同于理工科實驗室的硬件設施入手,文科的綜合實驗工作可以在具有自身特色的硬件基礎上發(fā)揮出文科軟件的魅力。
然而,學者們的觀點大多還是停留在抽象的層次上,缺乏實踐經驗和操作性,比如談到中心教師管理方法時,僅僅提及普遍的一些激勵方式,并未就這些方式運用的實際效果進行反饋和討論。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地的文科綜合實驗示范中心建立時間較短,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研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所以,對于教育管理工作來說,最急需的是富有實踐性的個案研究,隨著文科綜合實驗工作的開展,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們將會在實踐中積累越來越多寶貴的資料,這方面將逐漸得到改善。
“文科綜合實驗中心”概念的提出,是為了改變我國高等文科教育在“實驗”和“綜合”兩個方面的薄弱現(xiàn)狀。為此,國內各高校紛紛建立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也就該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關注文理科實驗的差異、為何要進行文科實驗綜合以及如何綜合三個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該領域實踐經驗的缺乏。
從事物的發(fā)展循序漸進過程的角度,筆者將文科綜合實驗的建設工作分為以下5個階段:①理論準備階段,即概念的提出、可行性考察以及理論的收集。②初步實行階段,在有充足的理論準備和計劃方案后,建立文科綜合實驗中心的硬件設施,并嘗試協(xié)調各專業(yè)進行文科綜合實踐教學。在該階段,工作者們對來自跨專業(yè)資源、學生、課程的協(xié)調工作以及中心事務的管理還比較生疏,經常會出錯,中心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方案也時常變動調整。③穩(wěn)定運行階段,經過前一個時期中心運行的反饋和調整,一套常規(guī)的運行模式被固定下來,中心能夠實現(xiàn)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順暢運轉。④優(yōu)化提升階段,該時期中心的教學和科研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人才的累積效應,科研分量和教學質量同時上升。⑤再調整階段,遇到新的問題或者舊的問題爆發(fā),使得中心的工作再次進入一段調整時期。
現(xiàn)在的文科綜合實驗工作還處于理論準備階段與初步實行階段之間,未來必定會遇到大量的困難,文科實驗室的建設者必須保持耐心,扎實做好每一階段的工作。既要關注眼下的問題,又要看到文科綜合實驗示范中心的未來。文科綜合實驗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在高校建立各方面協(xié)調運行,形成具有強大人才累積效應的文科綜合實驗教學和科研基地。
[1] Susan Gibson, Joanne Neal Tranter.Beyo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 Humanities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J].Canadian Social Studies,1998,32(4):121-124.
[2] 倪麗娟,陳 輝.從文科與理工科實驗教學差異的視角談文科實驗教學[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48-150.
NI Li-juan,CHEN Hui.Talking Ab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Liberal Arts from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0(1):148-150.
[3] 姚 玲.源于理科走進文科的實驗室[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11):13-15.
YAO Ling.The Laboratories of Liberal Arts Originated from Science[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05,21(11):13-15.
[4] 石 瑛.理工科一般院校文科實驗室建設現(xiàn)狀及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288-291.
SHI Ying.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ts Laboratories in Academic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9,28(6):288-291.
[5] 楊志安,吳 煒,高 亮.高校文科實驗室建設的實踐與對策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257-259.
YANG Zhi-an,WU Wei,GAO Liang.Practice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Liberal Arts Course[J]. Research and Exloration in Laboralory, 2009,28(3):257-259.
[6] 張寶秀,朱科蓉.“文科綜合”的內涵與文科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8-21.
ZHANG Bao-xiu,ZHU Ke-rong.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and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0(1):18-21.
[7] 崔 巍.論跨專業(yè)文科綜合實驗中心建設的條件與管理策略例[C]// 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9:278-282.
CUI Wei.On the Condition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Interdisciplinary Ar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enter Construction[C]//The Laboratory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of Association of Beijing.The Proceedings of 2010 Symposium,Beijing:The Laboratory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of Association of Beijing,2009:278-282.
[8] 徐 平.搭建文科綜合實驗平臺 培養(yǎng)文科復合創(chuàng)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6):1-4.
XU Ping.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Platform and Training Versatile Talents for Liberal Arts Studi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6):1-4.
[9] 劉二虎,戴玉蓉,熊宏齊.高校人文社科類實驗室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26-329.
LIU Er-hu,DAI Yu-rong,XIONG Hong-qi.Analysis on The State-of-Ar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3):326-329.
[10] 朱科蓉,韓建業(yè).文科綜合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運行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9):15-17;27.
ZHU Ke-rong,HAN Jian-ye.Study on Operating Mode of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Demonstration Centers of Comprehensive Art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9):15-17;27.
[11] 肖 升.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現(xiàn)狀與問題破解——基于協(xié)同理論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2):78-81.
XIAO Sheng.Current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Liberal Arts——Reflection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30(12):78-81.
[12] 郭嘉儀.經管類跨專業(yè)綜合實驗教學管理機制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8):387-389;392.
GUO Jia-yi.Cross-disciplin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8):387-389;392.
[13] 徐 平.搭建文科綜合實驗平臺 培養(yǎng)文科復合創(chuàng)新人才(續(x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1-5.
XU Ping.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Platform and Training Versatile Talents for Liberal Arts Studies(continued)[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7):1-5.
[14] 朱科蓉.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意義與策略——以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7):67-69.
[15] 牛愛芳,鐘 麗,朱科榮,等.以文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加強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126-130.
NIU Ai-fanga,ZHONG li,ZHU Ke-rong,etal.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Arts Composi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s the Core,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Applied Liberal Art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3,32(3):126-130.
[16] 陳步云,趙艷娥,周劍芬.文科實驗教學中心建設與培育[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20(10):195-197.
CHEN Bu-yun,ZHAO Yan-e,ZHOU Jian-fen.The Cultivation of the Ar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20(10):195-197.
[17] 潘 蕾.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2):83-86.
PAN Lei.Management Mode of Liberal Ar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12):83-86.
[18] 林家蓮.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5): 77-79,120.
LIN Jia-lian.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1,30(5): 77-79,120.
[19] 袁九生,孫力平.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4):145-147,150.
YUAN Jiu-sheng,SUN Li-pi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o Construc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Comprehensive Liberal Art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9(4):145-147,150.
[20] 王 嫻,劉 暢,牛 驍.實驗教學及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的研究與實現(xiàn)[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201-204.
WANG Xian, LIU Chang,NIU Xiao.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3):201-204.
[21] 羅建林.面向社團開放為主體的文科實驗室管理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99-202.
LUO Jian-lin.Exploraion of Open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Practice Conducted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Liberal Arts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0(1):199-202.
[22] 任志波,耿 強,鄧 堯.文科實驗教學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239-240,256.
REN Zhi-bo,GENG Qiang,Deng Ya.Explor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Liberal Arts[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8):239-240,256.
[23] 尹智宏.如何設計全新的現(xiàn)代“開放共享”實驗室[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68-172.
YIN Zhi-hong.Designing of Innovative Modern“Open & Sharing”Laboratori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6):168-172.
[24] 尹智宏.如何設計全新的現(xiàn)代“開放共享”實驗室(續(x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176-180.
YIN Zhi-hong.Designing of Innovative Modern“Open&Sharing”Laboratories(Continued)[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31(7):176-180.
[25] Henry M Walker.Configurations for teaching labs[J].ACM Inroads,2010,11(3):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