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前、後”的語義認知分析

      2014-04-10 10:30:41王籽酈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方位詞參照物語錄

      王籽酈

      (四川文理學院 紀委,四川 達州635000)

      《古尊宿語錄》匯集了晚唐至南宋初南岳懷讓一系三十七家禪師的語錄,它是一部重要的禪宗語錄匯編。該書是在《古尊宿語要》(編者相傳為南宋紹興年間福州僧人賾藏主)的基礎上經(jīng)過兩次增訂而成的。書中收錄了大量禪宗師徒之間的問答語,口語成分非常多,是研究晚唐至南宋初語言現(xiàn)象的寶貴資料。

      認知語言學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和歐洲興起的一門新的語言學科,主要研究人類對世界的觀察、感知是如何影響其對語言的使用的。認知語言學家萊考夫認為,空間概念是人類概念中最基本的概念,是較為具體的、有形的、人類最早熟悉的概念。[1]人類在認識其他事物,形成新的概念時會自然而然的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構建。表位移的“前”、“後”演變?yōu)槌霰砜臻g方位的意義,再衍生出表時間、社會關系等多種意義,正是這一過程在語言上的反映。其中“隱喻”和“轉喻”認知模式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半[喻”指不同認知域內概念之間的投射,即“源域”內的一個相對具體的概念投射到“目標域”內的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它是新語義產(chǎn)生的根源?!稗D喻”發(fā)生在同一認知域內,是其內部一個概念同另一個相關概念的轉化。[2]

      本文以《古尊宿語錄》中的方位詞“前、後”為研究對象,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借鑒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先對方位詞“前、後”的來源、意義演變進行大致勾勒,再對其具體使用情況進行描述。

      一、關于方位詞“前”

      方位詞“前”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墩f文·止部》:“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歬”是“前”的古字,可見“前”的本義是“向前進”,表示的是一種動作過程。由于“前”表示的動作是存在于一定空間和時間之中的,而人類的視覺系統(tǒng)可以感知物體本身、運動位移和具體方位,但無法感知時間,所以受人類生理屬性的限制,人類先突顯的便是“行進”這一方位性質。[3]因此,動詞“前”有了轉類用法,成了空間方位詞。儲澤祥認為,方位詞“前”具有“非橫向性和正面性”,也就是說,“前”表方位時,表示的是參照物所面向的近距離空間。

      在先秦時期,“前”主要表示人面對的方向,后來參照物擴展到動物。漢代晚期以后,器物、建筑物等也成為其參照物。[4]到魏晉南北朝時,“前”演變?yōu)榈湫偷暮笾迷~,常附在名詞后構成短語一起表示處所。唐代以后,表方位意義的 “前”逐漸虛化,能用在表示環(huán)境氛圍的詞之后。

      在先秦,“前”可單用或附在名詞前面一起表示時間。兩漢時期,出現(xiàn)了少量“前”附在表時令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后的用法,這種用法唐以后很普遍。[5]唐代以后,“前”演變?yōu)闀r間小句連詞,偶爾也表示條件。

      在《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前”共有870例。

      1.《古尊宿語錄》中獨用的方位詞“前”有272例,主要表示空間位置在參照物的正面和時間在先。例如:

      (1)諸人若也有事近前,無事珍重?。ň戆耍?/p>

      (2)問:“金鍮現(xiàn)前,請師辯?!保ň砣耍?/p>

      (3)前爲什麼不去,後爲什麼卻去?(卷二十五)

      (4)師復云:“拋卻從前活計,認本源生涯。”(卷三十五)

      上面(1)(2)中“前”都指人的眼前、面前這個空間處所。(3)中“前”指“去”以前不去的那些時間,都是指過去的時間范圍。(4)中“從前”是“以前”的意思。

      2.《古尊宿語錄》中前加類方位詞“前”共有156例,大都表示時間在先,表示空間位置的較少。例如:

      (5)進云:“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卷四十二)

      (6)昔日住庵真斧在,夜來明月落前溪。(卷四十五)

      (7)晚趙州從外歸,泉舉前話問之,州脫草鞋戴頭上而出。(卷三十四)

      (8)上曰:“前日長老云‘直至如今更不疑’處,朕有一轉語?!保ň硭氖耍?/p>

      (9)是前一喝,是後一喝?(卷八)

      (5)中“前村”以說話者所在的地點為參照,說話者正面所朝的方向的村子即“前村”。(6)中“前”也一樣,兩例都表方向位置。(7)中“前話”指以前說的話。(8)中“前日”指在現(xiàn)在此刻此點之前的某一天,(9)中“前一喝”同“後一喝”對舉,指時間在先的那“一喝”。

      3.方位詞“前”后附的情況在《古尊宿語錄》中共442例,主要表示處所、時間在先、某一范圍。

      表示處所語義用例最多,有表示事物自身或內部空間的前端位置的,也有指稱人或事物面向的近距離空間的。其參照物可以是有生命的或是無生命的實體。例如:

      (10)大衆(zhòng)一時到僧堂前,師乃關卻僧堂門,大衆(zhòng)無對。(卷十三)

      (11)師云:“高祖殿前樊噲怒,須知萬里絕煙塵?!保ň矶?/p>

      (12)師云:“驢前馬後漢。”(卷六)

      (13)師云:“諸彿在我前。”(卷八)

      (14)衲僧面前不得道著,切宜忌口。(卷二十五)

      (15)師云:“簾前賜紫,對御談玄,五戒不持?!保ň砹?/p>

      上面(10)(11)中的“僧堂”和“高祖殿”都是建筑物,“僧堂前”指整個“堂”外部的前端位置,“高祖殿前”指大殿內部前面的空間處所。(12)(13)中的參照物是有生命的動物和人,所指的是身體正面的處所。(14)中參照物看似“衲僧”之“面”,實際上“面”前的空間也正是衲僧整個人前的空間。(15)中的參照物是無生命的“簾”,都是指這些個體面向的近距離空間。

      表示時間在先。表這一意義的用例比較少。前面的參照物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示時間的結構和動詞性詞語。“表時間的結構+前”表時間段,“動詞性詞語+前”表動作時間之外。例如:

      (16)師示衆(zhòng)云:“老僧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爐頭有箇無賓主話,直至如今無人舉著?!保ň硎模?/p>

      (17)古人道:“午前來者,木人喚得囘頭;午後來者,木人喚不囘頭?!保ň矶模?/p>

      (18)師云:“問前不明問後瞎。”(卷八)

      (19)師云:“父母未生前。”(卷二十六)

      上面例(16)(17)中的“三十年前”、“午前”指時間段以外,例(18)(19)中的“問前”、“未生前”指“問”和“未生”這些動作時間以外。分別以時間段和動作過程為參照點,“前”指示這個參照點之外。

      表示抽象名詞所指稱的事物范圍,此時“前”的意義比較虛,抽象名詞都為言語類名詞。這類用例很少。例如:

      言前薦得,醫(yī)卻眼睛。(卷三十六)

      上面例中“前”的參照物為言語所表示的內容,“前”指示這一言語范圍。

      二、關于方位詞“後”

      “後”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只是甲骨文中的“後”并不表方位,而是表序列的先后?!墩f文·彳部》:“後,遲也。從彳幺夊者,後也?!睆摹搬堋笨梢钥闯?,“後”同走路有關,表示一種動作行為的過程、狀態(tài),但是在先秦表達其本義的例子出現(xiàn)得較晚。由位移過程、狀態(tài)衍生出表示空間的“位置在后”意義后,“後”變成典型的方位詞。

      先秦時期,“後”主要表時間,表空間方位的用法較少。兩漢時期,“後”前面的名詞主要是指稱人的名詞。魏晉南北朝時期,“後”能依附的名詞種類增多,表示身體部位的名詞、無生名詞都能成為“後”的依附對象。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表節(jié)日、節(jié)氣的詞+後”這一形式,表示“某一時點之後”,出現(xiàn)了“卻後+時間詞”的形式,意思和“後+時間詞”相同。[6]唐代以后,表示某一動作行為發(fā)生在另一動作行為之后,除用“後”,還有 “久後、尋後、卻後、向後、他後”等。在唐代,時間小句連詞“後”常與“若”一起用于假設條件小句中。宋元時期,一些文獻中表假設的“後”意義弱化只表語氣停頓。

      《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後”共有933例。

      1.《古尊宿語錄》中獨用的方位詞“後”有275例,主要表示時間、空間方位。例如:

      (20)其僧不肯,後到雲(yún)門會裏,舉前因緣,說不肯。(卷七)

      (21)後有僧舉似洛浦,洛浦扣齒。(卷十四)

      (22)師云:“此二人前不至村,後不至店?!保ň矶澹?/p>

      (23)學云:“恁麼即退後去也。”(卷十)

      上面(20)中“後”指“僧不肯”之後的時間,(21)中“後”也表示時間語義。(22)中“後”表空間方位,以“二人”所在之地為參照,最近走過的地方即“後”所指代的空間處所。(23)中“後”表示的是“學”背后的空間處所。

      2.前加類方位詞“後”在《古尊宿語錄》中共出現(xiàn)155例,主要表示時間和空間方位關系。例如:

      (24)雖然如是,只道一半,留一半與後人道。(卷二十五)

      (25)他時後日,死不得其地。(卷四十)

      (26)又云:“後園生菜,熟水淘飯?!保ň砹?/p>

      上面例(24)中“後人”指出生比較晚的人,相對于出生比較早的人來說的。例(25)中“後日”指說話時間以后的某一時候。例(26)中的“後”指“園”在未出現(xiàn)的參照點的后面,表空間方位關系。

      3.后附用法的方位詞“後”在《古尊宿語錄》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共有503例。它主要表示時間,其次表處所、范圍、次序。參照物有動詞性詞語和名詞性詞語。

      表示處所語義。它的參照物一般為具體名詞。這類“後”主要指參照物背面的處所。例如:

      (27)師云:“老僧在你背後。”(卷十四)

      (28)多隻與麼心機意識,認得門前屋後底,學得路布葛藤,……(卷三十八)

      (29)師云:“恐魔逐我後,鎮(zhèn)壓在廣聽堦。”(卷二十三)

      上面三例中,“背後”指“你”所在的后面空間處所,“屋後”指屋子后面的空間處所,“我後”指“我”所指代的人物的整個身體之后的空間處所。這三例的共同之處是觀察者主觀上把參照物看成了一個垂直的平面,這一平面將原本一體的空間處所劃分為兩個部分,方位詞“後”具體指背對的那部分空間處所。

      表示范圍。參照物都為抽象名詞“句”。這類“後”有時與“前”對舉,指示抽象概念指稱的內容范圍,語義較虛。例如:

      (30)古人恁麼道,句前明,句後明?(卷二十四)

      (31)句後投機,殊乖道體。(卷八)

      上面(30)例中“句後”和“句前”對舉,與“言前”相對。兩例中“句後”都指和佛教有關的言語這個范圍,“後”是范圍的標記,語義比較虛。

      表示時間。這類“後”在《古尊宿語錄》中用例最多,共有397例。參照物大都是動詞性詞語,也有一些表示時間的名詞性結構,還有極少數(shù)的代詞加“後”。例如:

      (32)云:“齋後向什麼處去?”(卷九)

      (33)師受戒後,聞受業(yè)師在曹州西,住護國院,乃歸院省覲。(卷十三)

      (34)問:“四十九年前即不問,四十九年後事如何?”(卷三十七)

      (35)石牛長臥三春霧,木馬嘶時秋後泉。(卷二十六)

      (36)趙州問:“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卷十二)

      (37)會麼?久後不得辜負老僧。(卷二十四)

      (38)師云:“早衙放過,晚後出來?!保ň砭牛?/p>

      上面(32)中“齋後”指吃完齋之后,(33)“受戒後”指受戒這一動作之后,參照物實際上是“吃齋”和“受戒”這樣兩個動賓短語所指的整個動作過程。(34)“四十九年”指具體的時間年數(shù)。(35)中的“秋”是表季節(jié)的名詞。(36)例比較特殊,“百年”為具體年數(shù),這里指的卻是多年,“百年後”實際上指的是去世以后。(37)中“久”指很長的一段時間。(38)“晚”則是相對“早”來講的。

      再如:

      (39)尋後趙王發(fā)使取師供養(yǎng),既屆城門,闔城威儀迎之入內。(卷十三)

      (40)爾後達磨西來,單傳心印,一花五葉,分布寰中。(卷四十)

      (41)先識彼病,然後施方。(卷十二)

      上面例(39)中的“尋後”指不久以后,例(40)中的“爾後”指此刻后,例(41)中的“然後”表示某種動作或情況發(fā)生以后?!皩ぁ北緸楸頃r間的詞,“爾”和“然”都為代詞,后來都成為方位詞“後”附著的對象?!豆抛鹚拚Z錄》中的“尋後”、“爾後”、“然後”都已詞匯化。

      表次序。用例不多,只有“末後”一種結構,指的是次序的末尾。例如:

      (42)師云:“先行不到,末後太過?!保ň矶澹?/p>

      (43)問:“如何是末後一句?”(卷三十六)

      上面兩例中前一“末後”相對“先行”而言,后一“末後”指次序處在最后。

      三、結語

      《古尊宿語錄》中方位詞“前”主要表示空間位置在參照物的正面、時間在先和某一范圍。后附使用的情況最多,其次是獨立使用和前加。后附表處所和時間時,語義比較實在,表范圍時,語義比較虛?!豆抛鹚拚Z錄》中方位詞“後”主要表示時間、空間方位、范圍和次序。同“前”一樣,后附使用的情況最多,其次是獨立使用和前加。后附表處所、時間、次序時,語義比較實在,表范圍時,語義比較虛。

      [1]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6.

      [2]袁 賓.禪宗詞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48.

      [3]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66.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88.

      [5]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6.

      [6]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8.

      猜你喜歡
      方位詞參照物語錄
      利用參照物計算
      運動還是靜止 參照物說了算
      有講究的方位詞
      動物們的聚會
      語錄
      支點(2017年1期)2017-02-06 03:43:30
      語錄
      支點(2016年12期)2017-01-03 15:18:26
      語錄
      支點(2016年9期)2016-09-20 18:10:28
      語錄
      支點(2016年2期)2016-03-10 18:45:00
      參照物和我們的宇宙
      漢語方位詞研究
      速讀·中旬(2015年5期)2015-10-21 19:34:54
      曲麻莱县| 邹平县| 阳朔县| 湖口县| 青神县| 商丘市| 隆林| 酒泉市| 古浪县| 扶风县| 香格里拉县| 义乌市| 社旗县| 凤凰县| 五大连池市| 南丰县| 石门县| 琼中| 孝义市| 互助| 三门县| 宜章县| 栾城县| 米泉市| 温宿县| 荥阳市| 井陉县| 鹿泉市| 恭城| 尼玛县| 什邡市| 汾阳市| 吕梁市| 隆尧县| 白城市| 滦南县| 镇远县| 阜康市| 枣庄市| 阳原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