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明
(沈陽師范大學 機關,遼寧 沈陽 110034)
【文化學與傳播學】
海瑞清官意識的儒家文化背景
賈玉明
(沈陽師范大學 機關,遼寧 沈陽 110034)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修身立德、內(nèi)圣外王,這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主旋律。自幼接受傳統(tǒng)圣賢教育的海瑞,在儒家政治文化大背景下,面對明代中后期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局面,恪守儒家傳統(tǒng),執(zhí)著內(nèi)圣外王的政治訴求,立德守道,忠君愛民,整頓士風,肅清吏治,秉公執(zhí)法,剛直不阿,成為一代清官。
儒家文化;明代中后期;海瑞清官
傳統(tǒng)儒家倡行的倫理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洞髮W》首章就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基礎,是根本,對于入仕為官者更不能例外。拋開歷史的局限不講,這種修身觀念對官員會產(chǎn)生強大的自我約束力,是有進步意義的。以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海瑞為例進行考察,會發(fā)現(xiàn)文化和觀念層面對其立身處世所產(chǎn)生的某種決定作用。
研究海瑞,無論如何不能忽略海瑞置身其中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背景。歷史上的海瑞一直以“清官”“忠臣”而被世人稱道,是一位剛直不阿、清正廉潔、體察民情的“父母官”。他一生恪守儒家教誨,堅持修身立德,追求內(nèi)圣外王的境界。從思想根源上看,海瑞的清官意識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體現(xiàn)。
儒家政治文化發(fā)軔于夏商周三代,定型于秦漢,經(jīng)唐宋元明清歷代沿襲發(fā)展、演變、分化,構(gòu)成了我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主體。儒家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是積極入世的行為哲學。積極入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本身就是追求積極入世的代表。儒家文化要求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學做圣賢,而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等著意追求靈魂不滅的幻象和構(gòu)筑美好的彼岸世界。儒家主張通過“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人生“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讀書求學與入仕為官,在儒家看來是互為表里、合二為一的,因此有“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之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仕”的解釋就是“學也”。正因為仕學合一,“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便成為了傳統(tǒng)讀書人的最高理想追求。如果把積極入世看做是儒家思想的世界觀,那么它的方法論就是“內(nèi)圣外王”。內(nèi)圣外王可以說是儒家政治文化最核心的觀點主張。內(nèi)圣外王一方面是儒家最高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也是儒家最高的政治目標和終極關懷。內(nèi)圣,即修身立德,要求通過嚴格的自我修養(yǎng)、道德自律,使自身的道德境界達到完善,乃至極致;外王,是由己及人,即在自我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基礎上,將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進而推廣、普及于社會治理,使整個社會都達到完美有序,真正建立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世界大同?!洞髮W》《論語》《中庸》等儒家經(jīng)典所表達的政治文化思想,盡管用詞不同,但其所倡導的基本精髓就是內(nèi)圣外王。如《大學》所闡述的“三綱八目”內(nèi)圣外王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薄懊髅鞯隆薄坝H民”“止于至善”,即為“三綱”。“明明德”是內(nèi)圣,“親民”是外王,把明德、親民推行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也即“止于至善”。“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為“八目”,是指人可以通過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修身的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在社會政治實踐,也就是由“內(nèi)圣”而“外王”。由此也可見,“內(nèi)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nèi)圣”的目的和追求,二者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在《論語》里,“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唬骸缢苟汉酰俊唬骸藜阂园舶傩?。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靶藜阂跃础?,“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己安民”。修己安民是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政治人格形態(tài),它要求為臣為君者自身都要修身立德,賢明圣德,即君賢臣忠。君賢臣忠,才能國泰民安。這也反映了民本思想和忠君思想。
西漢王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主導。至宋明時期,內(nèi)圣外王思想也被推崇到極致。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看到,儒家倡導修身立德、追求內(nèi)圣外王的最終歸宿實際在于維護封建皇權的統(tǒng)治。由于封建制度固有的屬性,內(nèi)圣外王在更多的時候僅僅是一種理想追求。封建統(tǒng)治者往往沉醉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乃至腐化墮落,生活奢靡。由此,必然導致普通民眾生活的困苦,乃至民不聊生,水深火熱。在這種理想境界與現(xiàn)實苦難的沖突中,無力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民眾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個別能夠修身立德、修己安民的清官身上。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清官情結(jié)”便在這種民眾期盼與統(tǒng)治者倡導的民本思想中應運而生。清官情結(jié)、清官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
海瑞生于明代正德年間,先后事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其時傳統(tǒng)的封建制度已經(jīng)日過正午,漸成夕陽,腐朽黑惡的弊端更加突出。如黃仁宇所言:“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盵1]這樣的時代背景注定了清官海瑞被遺棄的命運。從正德開始,明代進入由盛轉(zhuǎn)衰的歷程,明初建立的對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相對有益的制度日益瓦解,各種弊端紛至沓來,腐敗墮落侵蝕著這個龐大的王朝。首先表現(xiàn)在皇帝的昏庸上。嘉靖帝寵信道教,不理朝政;隆慶帝無能,官吏結(jié)黨營私;萬歷帝幼弱,政治更加腐敗?;实廴绱?,士大夫群體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也日益喪失。他們對個人功名利祿的追求取代了“三不朽”的追求,“即位列公卿,猶思恩逮上世,賞延后裔。蓋終其身未嘗忘進取,何能定靜安舒?所謂誦法圣賢者,取陳言應制科爾。甫服官裳,輒盡棄去。悲夫!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論道德!”[2]對于當時的世道,萬歷名相張居正說,“自嘉靖以來,當國者政以賄成,吏腴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淵藪,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3]。海瑞在給其友人的信中說,“今天下了矣,不特不蒙做官人之福,而又反當做官人之害。正以徒有其言,鸚鵡從人,有其言未必有其心也。即言見心有如其人者,生可無一言以為復乎?今時視做官為戲場事,口曰認真而心實不然。昧沒本心,此其一也。其中似是之非,襲古之謬,又且日群群然見矣。居之不疑,妨民病國,可不扼腕而嘆者,又非可以一言盡也”[4]453。
個體的命運受制于所處的時代,同時,個體的遭際也反映著時代的特征。明代中后期皇帝昏庸,官吏貪污腐化,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民不聊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百姓渴望清官,封建統(tǒng)治的延續(xù)需要清官。這樣,在官僚階層中,那些真正從靈魂上忠信修身立德、內(nèi)圣外王的人就肩負起了清官的角色,海瑞便是其中的典型。歷史的事實是,海瑞的忠君愛民、大公無私,甚至于他的忠孝,都遭到非議,從政不過二十年卻數(shù)次大起大落,被官場視為“古怪”。這是追求內(nèi)圣外王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與明代達到極致的皇權政治制度沖突的必然。
海瑞出生在儒家思想氛圍濃厚的家庭,自幼接受圣賢教育,這直接促進了海瑞清官意識的形成。據(jù)清代學者王國憲考證,海瑞的曾祖父、祖父都曾做過知縣,父親也是讀書人,其家族“科甲繼起,為海南望族”[5]。海瑞在《規(guī)士文》中也說“某身非緇黃,家亦士族”。海瑞士族世家的出身影響著他思想意識的形成。但由于其父“不治生產(chǎn),安貧樂道”,使祖宗留下的產(chǎn)業(yè)喪失殆盡,到海瑞降生之時,海家這個瓊州望族已出現(xiàn)由富至貧的轉(zhuǎn)變。家庭條件的變故使海瑞飽嘗生活的艱辛。海瑞四歲喪父,其母謝氏決心重振海氏家業(yè)。但在當時女人很難拋頭露面做成這個大事,因此,她把希望寄托在兒子海瑞身上,把全部精力用在對海瑞的培養(yǎng)上,不僅注重海瑞的學業(yè),又注意對他剛強不屈、艱苦節(jié)儉作風的培養(yǎng),“口授《孝經(jīng)》、《學》、《庸》等篇”,“苦針裁、營衣食、節(jié)費用,督瑞學”[6],后瑞稍長,遍尋嚴師對其進行教育。幼年的海瑞,由于家境清貧和嚴格的教育,不但養(yǎng)成生活簡樸的習慣,而且對自身的要求也極為嚴格。其母謝氏二十八歲開始守寡,堪稱貞節(jié)烈婦,也給海瑞樹立了性格剛毅,嚴格自律的榜樣。
在儒家傳統(tǒng)中,孟子和陸王心學對海瑞的影響巨大。宋代朱、陸兩大學術流派相互對峙,到了明代,一方面朱學成為官方統(tǒng)治思想;另一方面承傳陸學的王學,也得到了廣泛流行。海瑞推崇陸王心學,將王陽明視為“多才多藝的圣人”[7]。海瑞的一生都深受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的影響。海瑞在其著作《朱陸》篇中闡述了他是陸非朱、抑朱揚陸的主張。在“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問題上,海瑞認為“尊德性”是關鍵,并認為陸九淵“尊德性”之說來源于孟子“放心”說,是陸氏參透了道統(tǒng)的真諦而不是朱子。海瑞認為《大學》的要義是正心、誠意。他寫道:“朱子平生誤在認格物為入門,而不知《大學》之道,誠正乃其實也”[4]570。因此,他贊成王陽明致良知的觀點,主張求真心,心為萬事萬物之本,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沒有一件“出于心之外者”[4]393。海瑞進一步發(fā)揚心學“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精神,自少即“以圣賢為必可為,以天下為己任”,以去私、存心、養(yǎng)浩然之氣相標尚。這使他按古圣先賢的標準學習做人,學做圣賢。海瑞還深受王學“知行合一”思想的影響,如吳晗所論,“(海瑞)主張德行屬行,講學屬知,德行好的道理也講得好,真實讀書的人也不肯棄身于小人,知和行決不是兩件事。因此,他一生最恨的是知和行不一致的人,這種人明知是好事而不敢做,明知是壞事而不敢反對,遇事站在中間,逃避斗爭,甚至腳踏兩條船,一味講調(diào)停,和稀泥。這種人他叫做鄉(xiāng)愿,客氣點叫做甘草”[8]。
海瑞年輕時,就立志“學做圣賢”,“紛紛世態(tài),皆無當于心”[9]533。他二十八歲作《嚴師教戒》一文,以“有此生必求無忝此生”來自律,他在文中說,如果面對“宮室妻妾”和“財帛世界”就動了心,如果見到“質(zhì)冕裳”的大官就阿諛奉承,獻媚拍馬,“無能以義自亢”,同“衣狐貉”的達官貴人在一起,就自卑、氣餒,“忘我之為重”,如果自己“小有得而矜,能在人而忌”,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拼命鉆營,如果“諱己之疾,凡百所事,不免于私己”,那將“下虧爾影,上辱爾先”,“瑞有一于此,不如速死”,可見其立志做圣賢、做清官的意志。
所以,在家庭教育、孟子和陸王心學影響下,圣人成為海瑞人格追求的典范和理想,其本質(zhì)特征是合于天道且自然而成。其中的道包含中庸、誠、仁、義、禮等,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倫之中。只要從道,“人皆可以為堯舜”,“內(nèi)圣外王”“修齊治平”“立德、立功、立言”。海瑞對理想人格的不斷追求正是他成為一代清官的內(nèi)在動力和源泉。海瑞生活的明代中后期又恰是封建統(tǒng)治腐敗墮落的時代,這樣的時代一方面百姓呼喚清官,另一方面皇權統(tǒng)治的維系也需要清官。海瑞以其剛正不阿的秉性擔負起了這個時代清官的角色。
海瑞恪守儒家傳統(tǒng),兩次進京會試而不中,但仍未灰心喪氣,認為“士君子由科目奮跡,皆得行志,奚必制科”[10]577,于四十一歲接受吏部選派任福建延平府南平縣儒學教諭。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直至七十五歲病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在海瑞的政治實踐中,他立德守道,忠君愛民,整頓士風,肅清吏治,秉公執(zhí)法,剛直不阿,始終以圣賢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展現(xiàn)了一代清官的形象。
第一,立德守道。對于恪守儒家教誨的清官來說,對道德的堅守、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遠比一切物質(zhì)名利重要。高官厚祿也好,榮華富貴也好,都不能改變他們對道德的堅守、對理想的追求。立德守道,是海瑞一生清官實踐的核心表現(xiàn)。在為學上,海瑞苦讀圣賢之書,立大志、明大義?!捌淦缴鶎W,惟務識真,必為圣賢,不為鄉(xiāng)愿,力破夫無害從俗之說、獵較受賜之說、仕不為道為貧之說”[9]533。青年海瑞作《嚴師教戒》一文,闡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其一生的行動準則。在為官中,海瑞從不講排場,也對那些愛慕虛榮、不務實際,講究所謂“官場規(guī)則”的人表示厭惡。在福建南平教諭任上,為了堅守師道尊嚴,對來視察的上級領導不跪拜,因此被稱為“海筆架”。在淳安、興國任間,他對當時盛行的官場不正之風堅決抵制。他巧擋鄢懋卿,怒責胡宗憲之子,再抓張豹、張魁,充分表現(xiàn)了他堅守為官之本,不畏權勢的個性。在日常生活中,海瑞生活節(jié)儉,簡衣素食,做了朝廷縣令還堅持自己種菜。海瑞給其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這被其他官僚傳為笑柄。海瑞一生都在恪守著他的人生理想。
第二,以民為本。海瑞深受孟子“天下觀”、“愛民觀”的影響,認為民為天下之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充分體現(xiàn)在海瑞的為官實踐中。海瑞的一生,愛民如子。海瑞為官,與民興利,為民除害,維護百姓利益,減輕百姓負擔。不論是在淳安、興國當縣令,還是擔任應天巡撫,他都均徭薄賦,清丈土地,打擊土地兼并,興修水利等為民興業(yè),做了很多好事實事。當時,土地兼并嚴重,普通百姓的田地為富家大戶所兼并,還要承擔稅負。海瑞指出,“富豪享三四百畝之產(chǎn),而戶無分厘之稅”,“不均之事,莫甚于此”。因此,他堅持“一丈田而百弊清”[10],主張按田地數(shù)量征收賦稅,“貧者輕,富者重,田多者重,田少者輕,然后為均平也”。海瑞頒行了《招撫逃民告示》采取積極措施招撫逃民。他還重視興修水利,在他的積極努力下,疏浚了吳淞江和白茆河,《明史·海瑞傳》說“清浚吳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賴其利”。
第三,忠君如父。海瑞恪守儒家傳統(tǒng)思想,除了體現(xiàn)在立德守道、以民為本上,另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忠君如父。清官意識的忠君,實是對封建君主的愚忠。這種愚忠使海瑞盡管對當時官場的不良風氣、對當時的社會頑疾堅決抵制、反抗,但他不能徹底批判否定傳統(tǒng)社會制度的根源。海瑞的直言勸諫雖達到當時的極限,但還擺脫不了跪著造反的窠臼。海瑞恪守以君為本位的儒家傳統(tǒng),尤其在陸王心學的影響下,認為帝王之心決定國家民族以至于宇內(nèi)的命運,“君子之政于天下也,以興行望天下。然興行在民,感發(fā)其性真,模范于德義,機在君子”[4]496,因此,希望皇帝能以圣賢之心為心,成為一代明君是他的政治寄托。面對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敗,海瑞在自己堅持特立獨行,激濁揚清的同時,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海瑞忠君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使他名震天下的重要事件,就是給嘉慶皇帝上《治安疏》。面對寵信道士、二十余年不視朝的嘉靖皇帝,海瑞在疏中直指嘉靖之過,言辭犀利。嘉靖皇帝一怒之下,將海瑞關入死囚。海瑞舍生取義、以死相諫,本來就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當海瑞在囚牢中知道嘉靖帝駕崩,他將會被釋放并官復原職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海瑞沒有表現(xiàn)出喜悅,反而放聲痛哭,為他忠愛的皇帝的駕崩而痛哭。其忠君思想可見一斑。隆慶帝上臺,他同樣希望隆慶帝能成為圣王。海瑞在給隆慶帝的奏折中說“愿皇上以茅茨士階之心,居九重金闕;持智者行所無事之術,御一日萬機,見堯舜毋見天子”[5]577。在海瑞的理想境界里皇帝就應該是賢明的,然而可惜的是現(xiàn)實中他所經(jīng)歷的幾位皇帝都不是賢明的。
第四,整頓吏治。明代中后期吏治腐敗,官吏玩忽職守、貪污受賄、中飽私囊。身為官僚體制中一員的海瑞,對內(nèi)圣外王堅守,追求清官理想的一個重要實踐就是整頓吏治。從海瑞個人的性情秉性來講,他也痛恨貪官污吏;而從海瑞的政治理想來看,他更是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因此,當海瑞為官一任、主政一方時,他都把整頓士風、肅清吏治,作為自己施政的重要內(nèi)容。在淳安任上,他在訪查民情的基礎上,了解到地方官員“剝民以媚人,多科而厚費”,普通百姓“憊困不能安賦役,樸直不能勝奸強”。為此,他“清查六房積弊,一切陋規(guī)嚴行革除。其有益地方者無不為之。凡勸賑貸、諭里老、禁饋送、止礦徒,廣為告示,雷厲風行,吏治肅清”[5]577。在整肅吏治的同時,他更是嚴格要求自己,“其自奉也,律薪外,絲毫不侵”,“里甲,故用銀,每丁至四、五兩,公只征二錢有奇。”[9]533在興國任上,他頒行《興國八議》,革除弊政,受到百姓擁護。在應天巡撫任上,海瑞同樣重視規(guī)章建設,制定了《督撫條約》,約束官吏行為。《督撫條約》共計三十六款,內(nèi)容涵蓋禁非禮之費、禁迎送、禁請托、禁給過客送禮、禁假公濟私、禁苛派銀兩、禁苛派差役、禁私設民壯、禁官吏敷衍塞責等等。在其治下,那些盤剝百姓、欺世盜名的貪官污吏受到打擊,吏治肅清,百姓樂道。
第五,秉公執(zhí)法。海瑞清官意識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秉公執(zhí)法。海瑞秉公執(zhí)法,其意既不在與權貴階層作對,也不在對百姓的故意偏袒,而在于維護皇權統(tǒng)治?;诜饨ㄇ骞俚乃枷胝J識,也即內(nèi)圣外王的儒家思想,在海瑞看來,秉公執(zhí)法是一名入仕為官者的自然本分。海瑞秉公執(zhí)法,不懼權貴,“法可執(zhí)于庶民,不可行于鄉(xiāng)宦,俗有是說,然論道理法度不如是也。有官守者,不可與俗同謀同道也”,“本院知惜民財,知有國法,不知其為京堂、為科道、為部屬也”,“法之所行,不知其閣老尚書家也”[11]。海瑞在應天巡撫任,在清丈田畝時,遇到了巨大障礙。曾任內(nèi)閣首輔徐階家族兼并大量土地。徐階曾經(jīng)有恩于海瑞,同時還有時任閣臣的李春芳、張居正等為徐階說情。然而海瑞依然堅持原則,秉公執(zhí)法,勒令徐階退田,“即恩厚如華亭相公家,亦義勸其退田不已”[9]541。
綜上,正是在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自幼接受傳統(tǒng)圣賢教育的海瑞,堅持修身立德、內(nèi)圣外王的政治訴求,在明代中后期政治文化趨于腐化的時代背景下,特立獨行,出淤泥而不染,顯示了一代清官的光輝形象。
[1]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1982:2.
[2]張瀚.松窗夢語:卷4[M].北京:中華書局,1985:70.
[3]張居正.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M]//張居正.張?zhí)兰壕?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17.
[4]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王國憲.海忠介公年譜[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577.
[6]海瑞.與瓊鄉(xiāng)諸先生書[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
[7]黃秉石.海忠介公傳[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570.
[8]吳晗.論海瑞[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12.
[9]梁云龍.海忠介公行狀[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崔國榜.興國縣志[M].清同治(1872)刻本.
[11]海瑞.申軍門吳堯山并守巡道請改招詳文[M]//海瑞,陳義鐘.海瑞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213.
【責任編輯 曹 萌】
B25
A
1674-5450(2014)04-0095-04
2014-04-30
賈玉明,男,遼寧朝陽人,沈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教授,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