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匯釋匯?!保盒陆虃鹘淌俊墩撜Z》英譯研究方法導(dǎo)論

      2014-04-10 19:32:02姜哲
      關(guān)鍵詞:新教傳教士譯本

      姜哲

      (沈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匯釋匯?!保盒陆虃鹘淌俊墩撜Z》英譯研究方法導(dǎo)論

      姜哲

      (沈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共有五部,其作者分別為馬士曼、高大衛(wèi)、理雅各、詹寧斯和蘇慧廉。以“匯釋匯?!边@一中國傳統(tǒng)的??迸c注疏方法對其進(jìn)行整體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中西方學(xué)術(shù)文化相交匯的語境下為這一傳統(tǒng)方法增加新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也是從現(xiàn)代詮釋學(xué)的理論視域?qū)鹘y(tǒng)校釋觀念的“整合”與“回歸”。

      匯釋匯校;新教傳教士;《論語》;英譯

      清朝中晚期,新教傳教士開始來華傳教,其與之前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雖有諸多不同之處,但是在傳教過程中他們還是大都沿用了后者的“適應(yīng)策略”(accommodationism)。因此,對儒家經(jīng)典的翻譯與詮釋成為了新教傳教士傳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期間,總共出現(xiàn)了五部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本,我們嘗試采用“匯釋匯?!边@一中國傳統(tǒng)的校勘與注疏方法對其進(jìn)行整體性的研究。因此,我們首先應(yīng)該對這五部英譯本及其版本情況有一個(gè)充分的認(rèn)識與了解。進(jìn)而,在中西方學(xué)術(shù)文化相交匯的語境下,對中國傳統(tǒng)的“匯釋匯校”在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層面上做出新的理解與解釋。

      一、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

      1691年,在英國倫敦出版了一部名為《孔夫子的道德箴言》(TheMoralsofConfucius)的英文著作,該著作的最后一部分收錄了《論語》的80章譯文[1]。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許是《論語》的第一部“英譯本”。不過,從內(nèi)容上看,這本書應(yīng)該是一部法語著作的“英文轉(zhuǎn)譯本”。這部法語著作的書名為《中國哲學(xué)家孔夫子的道德教訓(xùn)》(LaMoraledeConfucius,philosophedela Chine),1688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2]。然而,這部法語著作又極有可能是《中國哲學(xué)家孔夫子,或以拉丁語表述中國人的智慧》(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 siveScientiasinensislatineexposita)一書的“法語編譯本”[3]。從書名可知,“法語編譯本”的底本為拉丁語著作,該書由比利時(shí)耶穌會士柏應(yīng)理(PhilippeCouplet)組織編譯,1687年出版于法國巴黎。除《論語》之外,這部書中還包括《大學(xué)》和《中庸》的譯文以及譯者們撰寫或編輯的一些資料。

      既然《孔夫子的道德箴言》是一個(gè)轉(zhuǎn)譯本,那么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論語》英譯本,則應(yīng)該歸于在印度傳教的英國新教傳教士馬士曼(JoshuaMarshman)。1809年,馬士曼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出版了《孔子的著作,包括原文及譯文;前附有關(guān)中國語言和文字的論文》(TheWorksofConfucius;Containingthe OriginalText,withaTranslation.ToWhichIsPrefixeda DissertationontheChineseLanguageandCharacter.)的第一卷[4]。然而,該書同樣不是《論語》的英文全譯本,因?yàn)檫@一卷中只包括《論語》“學(xué)而”第一至“鄉(xiāng)黨”第十的內(nèi)容,而第二卷則始終未見刊印發(fā)行。因此,《論語》的第一個(gè)英文全譯本,可能要記在另一位英國新教傳教士高大衛(wèi)(DavidCollie)的名下。1828年,高大衛(wèi)的“四書”英譯本在當(dāng)時(shí)為英國殖民地的馬六甲(Malacca)出版,其書名為《通常被稱為“四書”的中國經(jīng)典著作,譯文及注釋》(TheChineseClassicalWork CommonlyCalled theFourBooks;Translated,and IllustratedwithNotes)[5]。該書既可能是《論語》的第一個(gè)英文全譯本,也可能是“四書”的第一個(gè)英文全譯本。在此之后,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主要有理雅各(JamesLegge)的《中國經(jīng)典:附有譯文、注疏、緒論及詳細(xì)索引》(TheChineseClassics:WithaTranslation, Critical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 Indexes)第一卷(該卷中除了《論語》之外還包括《大學(xué)》與《中庸》)[6]、詹寧斯(WilliamJennings)的《論語:附有注釋及導(dǎo)言的譯本》(TheConfucianAnalects:A Translation,withAnnotationsandanIntroduction)[7]和蘇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的《論語》(TheAnalectsof Confucius)[8]。

      當(dāng)然,在此期間還有一些其他的英譯本出現(xiàn),它們分別是威妥瑪(ThomasFrancisWade)的《論語:被西方世界作為Confucius而知曉的孔子的言論》(TheLun Yü:BeingUtterancesofKungTz?,KnowntotheWestern WorldasConfucius)[9]、翟林奈(LionelGiles)的《孔子的言論:〈論語〉精華新譯》(TheSayingsofConfucius:A NewTranslationoftheGreaterPartoftheConfucian Analects)[10]和賴發(fā)洛(LeonardA.Lyall)的《論語》(The SayingsofConfucius)[11]。上述譯者雖然也都應(yīng)該有著某種宗教背景,但他們的身份卻不是傳教士。為了保持翻譯主體的一致性,我們僅將馬士曼、高大衛(wèi)、理雅各、詹寧斯和蘇慧廉這五位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譯著作為匯釋匯校的選本。

      二、選本的版本情況

      馬士曼《論語》英譯本的初版本比較特別,各種藏本在內(nèi)容和順序上都有較大出入。其主要藏本有四種,現(xiàn)將其排列如下:

      1.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899.694 C76),內(nèi)容為:①書名頁(1頁);②獻(xiàn)辭(Dedication:To therighthonorableLordMinto,GovernorGeneralofIndia,4頁);③孔子的生平(TheLifeofConfucius,39頁);④《論語》前十篇譯文(Lun-Gnee,725頁);⑤勘誤表(Errata,4頁);全書共773頁(除空白頁外)。

      2.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藏本(索書號:4A. or.2971-1),內(nèi)容為:①書名頁(1頁);②獻(xiàn)辭(4頁);③勘誤表(4頁);④孔子的生平(39頁);⑤《論語》前十篇譯文(725頁);⑥附錄(Postscript,17頁);全書共790頁(除空白頁外)。

      3.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藏本(索書號:2.R.9):①題名頁(Confucius.Vol.I.ByJ.Marshman.,1頁);②書名頁(1頁);③獻(xiàn)辭(4頁);④論漢語的字和音:附部首表及單音節(jié)字表(DissertationOntheCharactersandSoundsof theChineseLanguage:IncludingTablesoftheElementary Characters,andoftheChineseMonosyllables,包括論文全名頁[1頁]、內(nèi)容大綱[2頁]、正文[113頁]和勘誤表[1頁],共117頁[除空白頁和部首表及單音節(jié)字表外]);⑤孔子的生平(39頁);⑥《論語》前十篇譯文(725頁);

      4.美國明尼蘇達(dá)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索書號:191C76 IM35):①浸信會秘書威爾遜(C.E.Wilson)寫給穆爾斯黑德(FletcherMoorshead)的信(1頁);②題名頁(1頁);③書名頁(1頁);④獻(xiàn)辭(4頁);⑤勘誤表(4頁);⑥附錄(17頁);⑦論漢語的字和音:附部首表及單音節(jié)字表(包括論文全名頁[1頁]、內(nèi)容大綱[2頁]、正文[113頁]和勘誤表[1頁],共117頁[除空白頁和部首表及單音節(jié)字表外]);⑧孔子的生平(39頁);⑨《論語》前十篇譯文(725頁);全書共909頁(除空白頁外)。①按:以上關(guān)于馬士曼《論語》英譯本藏本情況的說明,系按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者高志強(qiáng)博士后研究工作報(bào)告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修訂、補(bǔ)充而成。參見高志強(qiáng)著:《二戰(zhàn)前〈論語〉英譯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報(bào)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2013年,第36-37頁。

      上述情況表明,該書在出售時(shí)很可能是按照購買人的要求進(jìn)行裝訂的。

      除了1828年的初版本之外,高大衛(wèi)的“四書”譯著在1970年還有一個(gè)影印本,這個(gè)影印本在正文前增加了威廉·斯坦(WilliamByssheStein)的“導(dǎo)言”[12]。此外,在保留原書每一部分使用單獨(dú)頁碼的同時(shí),該版本還增加了連續(xù)頁碼,這使得引注變得更加方便。理雅各《中國經(jīng)典》第一卷的版本較為復(fù)雜,其最主要的版本有三個(gè):1861年的初版本、1893年的修訂本[13]和1960年的港大本[14]。修訂本較初版本有多處修改和訂正,港大本則在修訂本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一些資料和索引。首先,港大本第一卷卷首增加了時(shí)任香港大學(xué)副校長的賴廉士(LindsayRide)所撰寫的一篇有關(guān)理雅各的“傳記”(BiographicalNote)。其次,增加了一個(gè)與其他重要譯本相對應(yīng)的頁碼“索引表”(ConcordanceTable)。②按:港大本中增加的“BiographicalNote”“ConcordanceTable”和“NotesonMencius”,在同年還曾以“單行本”的形式發(fā)行,以便已經(jīng)擁有初版本或修訂本的讀者閱讀和使用。而更為重要的是,港大本還將理雅各在“勘誤表”(Errata)中所列出的錯(cuò)誤在正文中做了修改。

      詹寧斯的《論語》譯本較為單純,除了初版本之外,只有一些影印本而已。蘇慧廉的《論語》譯本在初版本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一個(gè)重要版本,即1937年經(jīng)蘇慧廉的女兒謝福蕓(LadyHosie)修訂并刪去注釋的版本[15]。該本是作為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世界經(jīng)典叢書”(TheWorld’s Classics)之一而出版發(fā)行的,前述《中國經(jīng)典》港大本“索引表”中所列蘇慧廉之《論語》譯本,即為此刪節(jié)本。此本以后又多次再版,影響超過初版。然而,可惜的是,這一版本終究無法體現(xiàn)蘇譯《論語》的全貌。

      三、中西學(xué)術(shù)文化交匯下的“匯釋匯?!?/h2>

      “?!迸c“釋”是中國傳統(tǒng)校勘及注疏的方法,讓我們首先從詞源學(xué)入手來考查二者的意義及其關(guān)系。漢許慎《說文解字》曰:“校,木囚也。從木,交聲?!盵16]124清段玉裁注曰:“囚,系也。木囚者,以木羈之也?!盵17]267從這兩個(gè)解釋上,我們似乎很難找到作為“木囚”之“?!迸c“??薄敝靶!钡年P(guān)系。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南唐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解釋,其曰:“校者,連木也。《易》曰‘何校滅耳’,此桎也;‘屨校滅趾’,梏也。又《漢書》校獵謂連接木以闌禽獸。又軍中有校隊(duì)亦是也。木缶者,謂以木為缶形相連接也。韓信以木罌渡軍,義亦相類也?!盵18]清王筠在《說文句讀》中亦主“連木”之義:

      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小直徑刀具在正常加工時(shí)其軸線位置基本保持穩(wěn)定,而在出現(xiàn)折斷前其軸線位置會出現(xiàn)異常波動(dòng)。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通過刀具的投影圖像還可以預(yù)測刀具發(fā)生異常折斷。圖17為直徑1mm銑刀折斷前的圖像。

      校,木囚也。囚,從口,高其墻以闌罪人也。木囚者,以木作之如墻也。桎梏,皆圍其手足,情事相似,故得校名?!稘h書·趙充國傳》“校聯(lián)不絕”,顏?zhàn)ⅲ骸按恕!^以木自相貫穿以為固者。亦猶《周易》‘荷校滅耳’也?!吨芏Y》‘校人掌王馬之政’,‘六廄成?!w用關(guān)械闌養(yǎng)馬也?!墩f文解字》云:‘校,木囚也?!嘀^以木相貫,遮闌禽獸也。今云‘校聯(lián)不絕’,言營壘相次。”[19]

      可見,“校”有“相連”“相貫”“相次”之義,而“??薄薄靶W嚒闭怯纱肆x引申而來。

      漢劉向《別錄》載曰:“讎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繆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盵20]由此可知,“??睂W(xué)”中的“校”和“讎”,二者均有“相連”“相次”之義。此外,清朱駿聲在《說文通訓(xùn)定聲》中又曰:“《廣雅·釋詁一》:校,度也。字亦以‘較’為之,又作‘’,又為‘交’?!缎栄拧V言》:校,交也;校,報(bào)也?!盵21]因此,“?!庇伞跋噙B”又進(jìn)一步引申出“度量”和“比較”的意思。《說文解字》曰:“較(?),車騎上曲銅也。從車,爻聲?!盵16]301而《說文解字注》則作:“較(?),車上曲鉤也。”[17]722段玉裁注曰:“各本作車騎上曲銅也。今依李善《西京賦》、《七啟》二注正?!盵17]722然而,無論是“曲銅”還是“曲鉤”,“較”為古人車上之飾物這一點(diǎn)應(yīng)為確論,而且通過“較”的形制還可以“辨別”尊卑。段玉裁曰“:惟‘較’可辜尊卑,故其引申為‘計(jì)較’之‘較’。亦作‘?!鬃鳌?,凡言‘校讎’可用‘較’字?!盵17]722既然,“校讎”之“校”與“較”相通,那么“?!弊忠簿捅厝粨碛辛恕氨容^”“辨別”之義。

      在對“?!庇辛艘粋€(gè)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我們再來看“釋”字?!墩f文解字》曰:“釋,解也。從,取其分別物也;從聲?!盵16]28段玉裁在“釋”字下引《廣韻》曰“:舍也、解也、散也、消也、廢也、服也,按其一‘解’字足以包之。”[17]50而“解”又被解釋為“判也”,“從刀判牛角”[16]94?!芭小奔础胺帧币?,段玉裁注曰:“《媒氏》‘掌萬民之判’,注:判,半也,得耦為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冻俊贰信袝灾蝿t聽’,注:判,半分而合者?!盵17]180可見,“釋”有“分解”“分別”“判別”之義。然而,依段注“判”又不是絕對的“分別”,而是有“分別”而“耦合”的意思。那么,這個(gè)“耦合”之義似乎又與“?!敝跋噙B”義取得了某種內(nèi)在的相關(guān)性。此外,“釋”字從“”,許慎對“”的解釋為:“,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凡之屬皆從,讀若辨。”[16]28綜上所述,我們可知無論是“?!边€是“釋”,二者均含有“辨別”之義。

      然而,就中國傳統(tǒng)注疏而言,“?!迸c“釋”的區(qū)別還是較為明顯的,“校”似乎更注重“辨別”文字,而“釋”則更注重“辨別”義理。因此,在傳統(tǒng)??睂W(xué)中,“?!敝饕侵冈谶x定某一傳世之作的“底本”和“校本”的情況下,對文字進(jìn)行校正的工作。但是,在面對《論語》英譯本的校釋上,這一概念卻應(yīng)該隨著對象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具體而言,如果我們僅將《中國經(jīng)典》中《論語》的不同版本作為一個(gè)系統(tǒng)而進(jìn)行校釋的話,這一作法總體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版本校勘并無實(shí)質(zhì)上的不同。但是,如果將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作為一個(gè)系統(tǒng)而進(jìn)行匯釋匯校的話,在“?!钡姆矫嫠坪跻呀?jīng)超越了傳統(tǒng)??钡姆秶?。然而,這一“超越”本身恰恰是源于對某一單一民族語言的“超越”。在單一民族語言的內(nèi)部,不同的“校本”可以被看作是某個(gè)“假定”的“原始”文本的不同變體;而在不同語言之間,“譯本”也理應(yīng)被看作是“原文”文本的不同變體。而且,在將不同譯本“相連”而進(jìn)行“比較”和“辨別”的意義上,這也并未超出“?!痹跐h語語境中的本義及其引申義。

      所以,在中西方學(xué)術(shù)文化相交匯的語境中,對于各種譯本進(jìn)行“匯?!奔劝骋蛔g本自身不同版本在文字上的校勘,也包括不同譯本之間在具體譯文上的“比較”和“辨別”。在某種意義上,這也使得“文字”與“義理”以及“?!迸c“釋”結(jié)合得更為緊密?!靶!迸c“釋”不僅在詞源學(xué)上存在意義關(guān)聯(lián),即使是在具體的??敝幸彩遣豢煞指畹模?yàn)樾U淖直厝簧婕啊傲x理”以及對“義理”的理解與解釋。清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敘》曰:

      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shù)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后世部次甲乙,紀(jì)經(jīng)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闡大義,條別學(xué)術(shù)異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見于墳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22]。

      四、詮釋學(xué)意義上的“匯釋匯?!迸c“翻譯研究”

      在中西學(xué)術(shù)文化交匯的語境下,我們已經(jīng)對中國傳統(tǒng)的“匯釋匯?!弊龀隽四承靶隆钡慕忉尅H欢?,我們還需要從詮釋學(xué)的意義上進(jìn)一步闡明“匯釋匯?!奔捌渌鶑氖碌摹胺g研究”。

      眾所周知,“詮釋學(xué)”在西方有著較為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在《宗教的歷史與現(xiàn)狀:神學(xué)與宗教學(xué)簡明辭典》(DieReligioninGeschichteundGegenwart:Handw? rterbuchfürTheologieundReligionswissenschaft)一書的“詮釋學(xué)”詞條中,德國福音教派神學(xué)家格哈特·埃貝林(GerhardEbeling)將“詮釋”在西方詮釋學(xué)中的意義劃分為三個(gè)“方向”:

      這個(gè)詞[詮釋]有三個(gè)義向:陳述(aussagen)[表達(dá)(ausdrücken)]、解釋(auslegen)[說明(erkl?ren)]和翻譯(übersetzen)[口譯(dolmetschen)]。哪一個(gè)意義應(yīng)該處于優(yōu)先地位在語言史上還未被確定。就理解問題(Verstehensproblems)的不同方式而言,這涉及到“為了理解而帶來”或“促成理解而導(dǎo)致”的本義的變化:即通過語詞事實(shí)被“解釋”,通過說明話語被“解釋”,通過翻譯外語被“解釋(interpretiert)”[拉丁語:等價(jià)物(? quivalent)]。在此詮釋學(xué)的不同側(cè)重已經(jīng)表明,問題絕不僅僅在于它們的意義,而是在于指明其結(jié)構(gòu)上的整體關(guān)系[23]。而在《詮釋學(xué):施萊爾馬赫、狄爾泰、海德格爾和伽達(dá)默爾的解釋理論》(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Theory in Schleiermacher,Dilthey,Heidegger,and Gadamer)一書中,美國學(xué)者理查德·帕爾默(RichardE. Palmer)對“詮釋”的三重意義劃分,即“言說”(tosay)、“說明”(toexplain)和“翻譯”(totranslate),實(shí)際上也是源于埃貝林[24]。

      那么,按照埃貝林的提醒,我們也不妨對“詮釋”的三重意義方向在“結(jié)構(gòu)上的整體關(guān)系”做出嘗試性的概括。我們似乎可以將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表述為:“言說”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事情或問題解說明白,即“解釋”和“說明”;而“解釋”和“說明”又必須通過某種“轉(zhuǎn)換”,即廣義上的“翻譯”和狹義上的“翻譯”才能夠得以實(shí)現(xiàn)。由此,我們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翻譯”與“解釋”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在《詮釋學(xué) I:真理與方法》(HermeneutikI: WahrheitundMethode)一書中,德國哲學(xué)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dá)默爾(Hans-GeorgGadamer)對“翻譯”的詮釋學(xué)特征給出了重要表述:

      這一點(diǎn)是很清楚的,無論翻譯者如何想要進(jìn)入作者及與作者感同身受,對于文本的翻譯并不是簡單地重新喚起(Wiedererweckung)作者原初的寫作心理過程,而是對文本的仿造(Nachbildung),這一仿造受到翻譯者所理解的文本內(nèi)容的引導(dǎo)。無可否認(rèn),翻譯所涉及的是解釋(Auslegung),而不是純粹的共同經(jīng)歷(Mitvollzug)[25]389。

      既然“翻譯”總已經(jīng)是一種“解釋”,而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簡單轉(zhuǎn)換,那么“翻譯者”也必然成為“解釋者”。而在解釋的過程中,“解釋者自身的視域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并且有助于我們真正占有文本中所言之物”[25]392。所以,作為翻譯者和解釋者的新教傳教士,在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過程中其理解的先行視域,尤其是基督教神學(xué)的文化背景,必然會有意無意地被帶入。然而,與此同時(shí),中國經(jīng)典強(qiáng)大的注疏傳統(tǒng)亦會在他們的翻譯過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兩種視域的碰撞與融合,又必然會催生出許多新的意義。

      因此,就詮釋學(xué)視域下的“翻譯研究”而言,對新教傳教士的《論語》英譯進(jìn)行“匯釋匯?!?,其首要任務(wù)并非判斷譯文的所謂“正確性”或者評價(jià)諸種譯本的優(yōu)劣,而是要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相交匯的過程中,對一種翻譯何以可能的條件和不同譯文之間的關(guān)系及其所展現(xiàn)出的多種意義的可能性予以闡明。

      [1]TheMoralsofConfucius [M].London:RandalTaylornear StationersHall,1691.

      [2]Cousin,LouisorJeandeLaBrune.LaMoraledeConfucius, philosophedelaChine[M].Amsterdam:PierreSavouret,1688.

      [3]Couplet,Philippeetal.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sive Scientiasinensislatineexposita [M].Parisiis:ApudDanielem Horthemels,1687.

      [4]Marshman,Joshua.TheWorksofConfucius;Containingthe OriginalText,withaTranslation.ToWhichIsPrefixeda DissertationontheChineseLanguageandCharacter.vol.I[M]. Serampore:TheMissionPress,1809.

      [5]Collie,David.TheChineseClassicalWorkCommonlyCalledthe FourBooks;Translated,andIllustratedwithNotes[M].Malacca: TheMissionPress,1828.

      [6]Legge,James.TheChineseClassics:WithaTranslation,Critical 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Indexes,vol.I [M].HongKong:AttheAuthor’s;London:Trübner&Co.,1861.

      [7]Jennings,William.TheConfucianAnalects:ATranslation,with AnnotationsandanIntroduction [M].London:GeorgeRoutledge andSons,1895.

      [8]Soothill,WilliamEdward.TheAnalectsofConfucius[M]. Yokohama:FukuinPrintingCompany,1910.

      [9]Wade,ThomasFrancis.TheLunYü:BeingUtterancesofKung Tz?,KnowntotheWesternWorldasConfucius[M].Hertford:S. AustinPrinter,1869.

      [10]Giles,Lionel.TheSayingsofConfucius:ANewTranslationofthe GreaterPartoftheConfucianAnalects[M].London:JohnMurray, 1907.

      [11]Lyall,LeonardA.TheSayingsofConfucius [M].London: Longmans,GreenandCo.,1909.

      [12]Collie,David.TheChineseClassicalWorkCommonlyCalledthe FourBooks;Translated,and Illustrated with Notes [M]. Gainesville:Scholars’Facsimiles&Reprints,1970.

      [13]Legge,James.TheChineseClassics:WithaTranslation,Critical 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Indexes,vol. I,2nded[M].Oxford:TheClarendonPress,1893.

      [14]Legge,James.TheChineseClassics,withaTranslation,Critical andExegeticalNotes,Prolegomena,andCopiousIndexes,vol.I [M].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1960.

      [15]Soothill,WilliamEdward,trans.,LadyHosie,ed.TheAnalects; or,TheConversationsofConfuciuswithHisDisciplesandCertain Others (TheWorld’sClassics.442)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Press,1937.

      [1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刻本,1978.

      [17]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經(jīng)韻樓藏版,1981.

      [18]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道光十九年重宋鈔本,1987:119.

      [19]王筠.說文句讀·卷十一:第二冊[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882年尊經(jīng)書局刊本,1983:40.

      [20]劉向.別錄[M]//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光緒年間王毓藻等??瘫?1958:337下欄.

      [21]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小部弟七[M].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1848:21.

      [22]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卷一[M]//伍崇曜,譚瑩.粵雅堂叢書:第五集,1853:1.

      [23]Ebeling,Gerhard.Hermeneutik,“[A].In: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undGegenwart:Handw?rterbuchfürTheologieund Religionswissenschaft,Bd.3 [M].Hrsg.KurtGallingundHans Campenhausen,Tübingen:J.C.B.Mohr (PaulSiebeck), 1959:242-43.

      [24]Palmer,RichardE.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Theoryin Schleiermacher,Dilthey,Heidegger,andGadamer[M].Evanston: 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1988:13.

      [25]Gadamer,Hans-Georg.HermeneutikI:WahrheitundMethode [M].Tübingen:J.C.B.Mohr(PaulSiebeck),1990.

      【責(zé)任編輯 楊抱樸】

      H315.9

      A

      1674-5450(2014)04-0121-04

      2014-01-1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xiàng)目(10&ZD108)

      姜哲,男,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xué)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

      猜你喜歡
      新教傳教士譯本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葡萄牙西班牙保教權(quán)探源
      西部論叢(2019年6期)2019-03-08 02:52:02
      德意志新教與揚(yáng)森主義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gè)中文譯本為例
      晚清新教在華漢語培訓(xùn)學(xué)校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dāng)“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新教與儒教的義利觀對資本主義的作用——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思
      傳教士與近代西方列強(qiáng)的侵華戰(zhàn)爭
      軍事歷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24
      资中县| 和硕县| 双辽市| 六盘水市| 洞头县| 宣威市| 凉城县| 都昌县| 西乡县| 南宁市| 闽侯县| 铜鼓县| 塔城市| 南江县| 六枝特区| 收藏| 台北市| 张家川| 康平县| 咸阳市| 陆良县| 澎湖县| 霍城县| 长乐市| 宜宾市| 年辖:市辖区| 清徐县| 东乡县| 独山县| 犍为县| 玉树县| 麻栗坡县| 临漳县| 清水河县| 蒙自县| 上林县| 乌拉特前旗| 仁怀市| 昆明市| 临洮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