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十年張彥遠研究綜述

      2014-04-10 23:37:58劉鳳林
      商洛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張彥遠歷代張氏

      劉鳳林

      (商洛學院 藝術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近十年張彥遠研究綜述

      劉鳳林

      (商洛學院 藝術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為了進一步明確近十年來張彥遠研究的現(xiàn)狀及特征,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對近十年來涌現(xiàn)的與張彥遠生平、撰述、思想相關的重要文獻作以分析,認為近十年的張彥遠研究在格局上存在明顯的失衡現(xiàn)象,學術界對張氏撰述中《法書要錄》的關注不夠;在研究思路與方法上除了極個別的文獻能夠獨出機杼有所創(chuàng)新之外,大多數(shù)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傳統(tǒng)的文本、文獻分析方法。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

      張彥遠(815-907),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人,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寺卿,精于鑒賞,擅長書畫,著《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通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分別以張彥遠及《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為主題詞進行檢索,2004年至今,總共有100余篇文獻與張彥遠相關,去除其中的重復以及科普、新聞報道,剩余文獻83篇。就研究整體狀況而言,上述文獻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張彥遠的生平研究、撰述研究和思想研究三個方面。

      1 生平研究

      十年來,關于張彥遠生平研究的重要文獻有陳斌的《張彥遠個人家世并歷史時代背景諸問題之研討》[1](以下簡稱《研討》)及其學位論文《張彥遠研究》[2]兩篇文獻。

      在《研討》第一部分,陳斌在對《四庫提要辨證》《新唐書》《唐方鎮(zhèn)年表》《李文饒別集》《故太子少保贈尚書左仆射京兆韋府君神道碑銘》《元和姓纂》《猗氏縣志》《唐文萃》等20種文獻考辨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張彥遠一支出自山東張氏的旁支,后遷居蒲州猗氏,自其高祖張嘉貞至彥遠,張氏家族五代出仕皆三品以上,在長安、洛陽皆有居所,為唐代有名的世家;同時,自彥遠祖父張宏靖開始,張氏即與裴度為統(tǒng)一政治集團,這一政治集團后來演變?yōu)橐岳畹略榇淼摹袄铧h”?!稄垙┻h研究》則從中晚張彥遠生活的時代背景入手,認為長慶元年朱克融之亂使張氏所寶的書畫“皆失墜矣”,這對張彥遠的創(chuàng)作心理影響深遠。出于對往昔的眷戀,張氏醉心書畫,并于大中年間完成了《歷代名畫記》[2]22-36。

      2 撰述研究

      張彥遠作為書畫名家,其書畫作品今已經(jīng)散佚,其撰述,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歷代名畫記》和《法書要錄》。近十年來關于張氏撰述研究的文獻主要涉及???、整理接受、體例價值研究等四個方面。

      2.1 張彥遠撰述的??毖芯?/p>

      在張氏作品校勘方面,主要有張瑩的《〈歷代名畫記〉人物史料勘誤六則》[3]、劉迪的《〈歷代名畫記〉勘誤一則》[4]兩篇文獻。這兩篇文獻分別對《歷代名畫記》卷二、卷九、卷十中關于戴奎、殷令名、王定、王知慎、朱抱一、裴谞、劉紹祖等人的生平記述的錯誤進行了考訂。此二人的研究對于訂正《歷代名畫記》的文本具有積極意義。

      2.2 張彥遠撰述的整理接受研究

      2010年,羅世平的《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以下簡稱“羅文”)一文被《中國美術》分為上、中、下三篇連載[5-7]。羅文第一部分的標題雖然叫做“明清人的傳抄與考訂”,但其在概括明清時期《歷代名畫記》的整理研究時,還簡要的概括了《歷代名畫記》在兩宋以及元代的著錄傳抄簡況,再加上其第二、三部分“20世紀中國學者的校注與研究”和“海外學者的譯介與研究”的論述,以及羅文敘述上堅持史論結合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將羅文當做《歷代名畫記》點校整理的學術專史來對待,這對于當前研究者整體把握《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脈絡以及開拓學界視野具有重要意義。

      錢乃婧的《〈法書要錄〉研究》[8](簡稱“錢文”)的主體由“《法書要錄》研究史”“《法書要錄》版本考”“范祥雍點?!斗〞洝费a”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法書要錄》研究史”和“《法書要錄》版本考”的敘述類似于羅文,尤其是“《法書要錄》研究史”一節(jié),從宏觀層面對《法書要錄》自《新唐書》以來的歷代學者著錄、校勘、整理以及海外學者對于《法書要錄》的譯介情況進行了敘述。這兩部分內容亦可當做簡要的《法書要錄》研究簡史來對待。錢文主體的第三部分“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補”主要是針對范校本《法書要錄》的部分缺失進行補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當做是范校本《法書要錄》的校勘記。

      2.3 張彥遠撰述的體例與價值研究

      張氏撰述體例方面的專題研究文獻主要有顧媛媛的《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體例的獨創(chuàng)性》[9]、吳利濱的《〈歷代名畫記〉體例研究》[10]等論文。

      吳利濱的《〈歷代名畫記〉體例研究》在考察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宗白華《張彥遠及其歷代名畫記》、俞劍華《歷代名畫記》、許祖良《張彥遠評傳》、陳池瑜《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及史學理論》等文獻,并對《歷代名畫記》進行結構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歷代名畫記》的體例創(chuàng)作是集其前畫史、畫論著作方式之大成,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其內容上前后交錯,以史為經(jīng),以論為緯,史論結合,前后照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其后的畫史、畫論著作的體例,多受其影響。

      顧媛媛的在對《歷代名畫記》的成書背景、結構等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將其與張氏之前的畫論著作進行對比,進而認為《歷代名畫記》能夠將史與論相結合,全書體系科學而又全面系統(tǒng),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繪畫通史,在古代繪畫史論著作中具有典范意義。

      此外,劉曉瑩的《從〈歷代名畫記〉看中國傳統(tǒng)畫學史的確立》[11]、楊波的《〈歷代名畫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化蘊涵》[12]等論文,在探討《歷代名畫記》體例的同時,還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歷代名畫記》的學術、歷史價值。劉曉瑩的研究對比了《歷代名畫記》與其之前的畫論著述,詳細考察了《歷代名畫記》的撰述體例及邏輯,并從外儒內道的角度論述了張彥遠對繪畫的外部功用以及繪畫內部審美功用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劉曉瑩認為《歷代名畫記》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繪畫通史類著述的先河,成為中國古代繪畫通史類著述的典范著述,并影響了張氏之后一千余年的中國繪畫史論著述的體例與寫作方式。楊波認為《歷代名畫記》在中國古代書畫理論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對于繪畫史發(fā)展過程與內在聯(lián)系的探討,總結了張氏以前畫史畫論的研究成果,開創(chuàng)了繪畫通史的體例;《歷代名畫記》在畫家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等資料的搜集與處理上,能夠有區(qū)別地引述前人評價,對畫家的評價公允而不失分寸,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蘊涵;《歷代名畫記》所體現(xiàn)的“惟有實事求是,護惜古人之苦心,可與海內共白”的批評思想和史學精神,是張彥遠對中國古代繪畫史論的重要貢獻。

      在上述劉曉瑩、楊波的研究之外,近十年來,張彥遠撰述價值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文獻當屬清華大學陳池瑜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13]。陳文第一部分在詳細分析張彥遠撰述《歷代名畫記》原因的基礎上,認為《歷代名畫記》關于“畫史”的記述,為其核心部分;張彥遠在具體的畫史寫作中,對歷代畫家的品評不因循前人,能夠獨立思考,提出自己對畫家的品評;張彥遠在評品畫家時,保存了畫家的著述文章,在引用相關評論時,保存了品評家的有關言論,加上張氏在畫家小傳后面附記的作品《目錄》,這對于了解乃至研究晉宋至隋代的畫史,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對研究中國繪畫史、藝術史具有重要的影響。

      武漢理工大學汪澤西的學位論文《〈歷代名畫記〉及唐代繪畫理論研究》[14]第三章《〈歷代名畫記〉的畫學思想及理論建樹》中認為《歷代名畫記》體系完備、內容廣泛、資料豐富,開創(chuàng)了中國藝術、繪畫史論上的新體例,其敘述方式亦是獨特的,同時《歷代名畫記》內容宏富,在中國古代繪畫史料、文獻的保存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陳斌的《張彥遠研究》從中古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角度審視了《歷代名畫記》的意義與價值,認為此書是張彥遠對司馬遷以來史學傳統(tǒng)的效法的基礎上,懷著強烈的儒家意識和史學熱情,為“成教化,助人倫”而撰寫的,是書出現(xiàn)于中晚唐這個“排外的情緒與力倡漢文化垂統(tǒng)的時潮亦漸激越”特殊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漢文化垂統(tǒng)進行歷史的重新構建的任務[2]27-36。

      與上述關于張氏撰述價值的研究文獻側重點不同的是浙江大學蔣金坤的《〈歷代名畫記〉文學研究》[15]。蔣金坤從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對《歷代名畫記》進行了新的考察,認為《歷代名畫記》在具備繪畫通史價值之外,還蘊涵著文學價值。中國文學史上諸多詩文書畫兼善的文人生平資料,多賴《歷代名畫記》而得以保全;《歷代名畫記》的畫論與唐代文論的審美追求趨于一致,其關于“意”的理論的探討與文論密切相關;《歷代名畫記》保存了大量的山水畫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與山水詩的發(fā)展相印證。

      3 思想研究

      近十年來,學術界關于張彥遠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張彥遠的藝術功用、創(chuàng)作理論、美學思想的探討等三個方面,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的不同層次的探討。

      3.1 張彥遠的藝術功用理論

      關于張彥遠對于藝術功用認識方面的研究文獻以劉正平、黃曉霞的《“窮神變、測幽微”與張彥遠的繪畫理論》[16]和蔣天飛《試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繪畫政教功能》[17]兩篇文獻為代表。

      劉正平、黃曉霞的文章認為對于繪畫功能的論述是在吸收曹丕、陸機、劉勰在對于藝術“經(jīng)國、宣化、易俗”的目的論和后兩者文藝思想中“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鬼神變化”及佛教“神變”觀念并對之進行發(fā)揮的基礎上形成全新的畫論思想。這一理論主張用繪畫溝通人世,進而究鬼神仙佛變化之道;這一理論在豐富中國傳統(tǒng)理論的同時將宗教繪畫納入了批評的范圍,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開拓意義。

      蔣天飛的文章在分析張彥遠對前代繪畫理論認識的基礎上,認為張彥遠著力強調繪畫的政教功能的目的在于使繪畫的地位得以提升,進而吸引文士從事繪畫;《歷代名畫記》關于繪畫的政教功能論集歷代之大成,后世持此見解者,均未脫出張氏之藩籬。

      3.2 張彥遠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

      近十年來關于張彥遠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文獻中最為重要的是高明的《張彥遠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傾向》[18]。高文重點討論了張彥遠對于創(chuàng)作的主體與客體、創(chuàng)作的內容與形式關系的認識。高明認為,《歷代名畫記》所推崇的“窮極造化”是張彥遠對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理論的繼承,張氏認為只有“窮極造化”,方能使其創(chuàng)作“氣韻生動”,這種認識在理論實踐層面完成了張璪理論的基本構建。在主客體關系上,高明認為張彥遠較關注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態(tài)和道德修養(yǎng),認為創(chuàng)作時“有真情方能有真畫”,創(chuàng)作時主體必須“守其神、專其一”,如此方能達到“不知然而然”狀態(tài),進而創(chuàng)作出“真畫”;在創(chuàng)作主體的德才關系上,張彥遠認為主體必須有一定的道德修養(yǎng),在“德成而上”的基礎上還要“心師造化,博涉技藝?!痹趧?chuàng)作的內容與形式關系上,高明認為張彥遠的《論畫六法》將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與應物象形、骨法用筆作為一個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在發(fā)展顧愷之“以形寫神”的基礎上強調“形似須全其骨氣”和“應物象形”,符合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張氏的論述超越了謝赫六法的原有觀念,是符合中古繪畫藝術本題美學特征的積極的理論構建。此外,高明還對《歷代名畫記》中的用筆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認為張彥遠又重視筆法的傾向,其“運思揮奄,意不在于畫,故得于畫”的理論強調了筆法與“意”的關系,如此方能使繪畫形神一體。

      3.3 張彥遠的美學思想

      關于張彥遠的美學思想方面的文獻,重要的有許祖良的《〈歷代名畫記〉繪畫美學范疇體系的建構》[19]、范明華的《本于立意——〈歷代名畫記〉在文人畫美學思想史上的地位》[20]、何興泉的《張彥遠的文人畫觀》[21]、趙洋的《感性的超越與當下的頓悟——張彥遠“妙悟”觀的再審視》[22]、魏曉敏的《從文人角度看張彥遠的繪畫理論》[23]等五篇研究論文。

      許祖良認為,張彥遠在中國美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歷代名畫記》論述的重點卻是“形神”“風骨”“道”“氣”等美學范疇,在對這些范疇進行探討的過程中,《歷代名畫記》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涉及繪畫美學的本質及規(guī)律,涉及現(xiàn)代美學的諸多分支學科。從這個意義上說,《歷代名畫記》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繪畫美學理論體系,這是張彥遠在美學史上的重要貢獻。

      范明華的研究基于文人畫的發(fā)展歷史,認為《歷代名畫記》的崇尚自然、強調立意、提倡妙悟等對文人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對于謝赫六法的發(fā)展,是中國繪畫美學史上由重“氣韻”到重“意境”轉變的關鍵,同時也是此后文人畫創(chuàng)作注重“寫意”的重要理論基礎。何興泉的研究亦通過對張彥遠關于謝赫六法理論闡釋的解讀,認為張氏在肯定繪畫政教功能的同時,更為看重繪畫的審美因素——玩賞,張氏對六法的闡釋,為從事繪畫的文人畫贏得了更高的地位,為中國繪畫尤其是此后的文人畫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趙洋的《感性的超越與當下的頓悟——張彥遠“妙悟”觀的再審視》在探討張彥遠與佛教關系以及“妙悟說”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認為張彥遠的“妙悟”具有此在、直覺、超越三個重要的特征,完成了“妙悟說”由宗教領域向藝術領域的過渡,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古代藝術理論。

      魏曉敏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fā),對張氏的畫論進行了考察,認為張彥遠的畫論受當時儒、釋、道并重的時代特點與學術風氣的影響,因而具有理性的人文精神、自覺的人文關懷和浪漫的人文精神;張彥遠的理論在富有道德倫理的審美意味和氣韻生動的生命意味的同時,具有道家自然至上的審美標準;張氏的理論,為后世文人畫的興起做好了準備的同時,亦對后世繪畫理論發(fā)展以及宋代畫學的生命哲學奠定了基礎。

      4 結語

      在傳統(tǒng)的張彥遠研究所涉及的生平、撰述、思想三大領域中,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在格局上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相對而言,當前學術界更熱衷于對張彥遠的撰述與思想進行探討,而對于張彥遠生平進行探討的文獻則極為稀缺。

      除了宏觀的上述三個領域的研究具備不平衡性的特征之外,在微觀的具體的諸如張氏撰述的研究中,這種不平衡的趨勢則更為明顯。拋開與藝術無關的《彩箋詩集》不論,張氏的撰述流傳至今的有《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兩種。按照張氏《法書要錄》自序:“有好事者得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豈敢言具哉”的記載,在張氏眼中《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但近十年的張彥遠撰述研究中,關于《法書要錄》研究的專題文獻僅有上文提到的《〈法書要錄〉研究》一文。錢乃婧的研究盡管叫做《〈法書要錄〉研究》,但事實上只是針對《法書要錄》流傳著錄以及版本進行的考辨和一些補充???,其研究并沒有對《法書要錄》的文獻價值作進一步地探討。

      此外,與上述關于張彥遠思想研究的文獻出發(fā)點以及思路存在明顯區(qū)別的研究為王云慶、毛天宇的《從〈歷代名畫記〉看張彥遠的檔案保護意識》[24]。王云慶、毛天宇在對《歷代名畫記》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概括出張彥遠的文檔保護理論,認為張氏在長期的收藏裱修古畫的時間中,積累了豐富的文檔保護經(jīng)驗與理論,這些經(jīng)驗與理論對于當前的紙質檔案保護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此外,無論從選題還是方法上,近十年關于張彥遠的研究除了極個別的文獻能夠獨出機杼,以新理論、新思路對張氏的撰述進行新的闡釋之外,大多數(shù)文獻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基本上沿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文本研究與文獻分析的方法。

      [1]陳 斌.張彥遠個人家世并歷史時代背景諸問題之研討[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8(1):65-70.

      [2]陳 斌.張彥遠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5.

      [3]張 瑩.《歷代名畫記》人物史料勘誤六則[J].大眾文藝,2011(12):38.

      [4]劉 迪.《歷代名畫記》勘誤一則[J].文史雜志,2005(2): 69.

      [5]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上[J].中國美術,2010(1):102-103.

      [6]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中[J].中國美術,2010(2):90-92.

      [7]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下[J].中國美術,2010(3):90-93.

      [8]錢乃婧.《法書要錄》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 4-194.

      [9]顧媛媛.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體例的獨創(chuàng)性[J].東南文化,2005(4):73-77.

      [10]吳利濱.《歷代名畫記》體例研究[J].榮寶齋,2014(3): 112-121.

      [11]劉曉瑩.從《歷代名畫記》看中國傳統(tǒng)畫學史的確立[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1(2):18-21.

      [12]楊 波.《歷代名畫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化蘊涵[J].中州大學學報,2008,25(1):65-67.

      [13]陳池瑜.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2):30-40,162. [14]汪澤西.《歷代名畫記》及唐代繪畫理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19-43.

      [15]蔣金珅.《歷代名畫記》文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 2012:7-59.

      [16]劉正平,黃曉霞.“窮神變,測幽微”與張彥遠的繪畫理論[J].蘭州學刊,2004(4):239-241.

      [17]蔣天飛.試論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繪畫政教功能[J].美與時代:中,2012(4):45-47.

      [18]高 明.張彥遠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傾向[J].書畫世界,2005 (2):78-80.

      [19]許祖良.《歷代名畫記》繪畫美學范疇體系的建構[C]//江蘇省美學學會.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省美學學會,2011:3.

      [20]范明華.本于立意——《歷代名畫記》在文人畫美學思想史上的地位[J].文藝研究,2009(4):116-123.

      [21]何興泉.張彥遠的文人畫觀[J].新美術,2010(2):91-93.

      [22]趙 洋.感性的超越與當下的頓悟——張彥遠“妙悟”觀的再審視[J].青年文學家,2011(9):214-216.

      [23]魏曉敏.從人文角度看張彥遠的繪畫理論[J].藝術探索,2010,24(4):54-55.

      [24]王云慶,毛天宇.從《歷代名畫記》看張彥遠的檔案保護意識[J].檔案學通訊,2013(3):89-92.

      (責任編輯:劉小燕)

      A Survey on the Research of Zhang Yanyuan in the Last Decade

      LIU Feng-lin
      (College of Art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Zhang Yanyuan,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Zhang's life,writing and thoughts in the last decade is done,it is found that imbalance phenomenon obviously existed in the platform of research on Zhang Yanyuan in the last decade.Academia paid less attention to Zhang'Fashu Yaolu;most research is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text and literature analysis,except the fact only very fewresearch can make innovation in the research path and approach.

      Zhang Yanyuan;famous paintings in history;Fashu Yaolu

      J01

      :A

      :1674-0033(2014)04-0079-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4.04.019

      2014-07-05

      劉鳳林,男,陜西丹鳳人,副教授

      猜你喜歡
      張彥遠歷代張氏
      張氏頭針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修護靈渠的歷代先賢錄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08
      “氣韻”理論的歷史性生成
      張彥遠論“六法”
      藝術評鑒(2018年17期)2018-12-29 09:28:44
      《歷代名畫記》中張彥遠對顧愷之的品評問題研究
      世界家苑(2018年7期)2018-07-28 07:08:18
      淺談張彥遠的“六法”論
      藝術評鑒(2018年21期)2018-01-22 10:29:56
      岳陽張氏正骨氣血理論之以氣為先
      從歷代《達賴喇嘛傳》看活佛轉世定制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38
      “妻管嚴”沈括
      世界張氏總會成立
      尋根(2004年2期)2004-04-29 00:44:03
      牟定县| 昌都县| 乌鲁木齐县| 绍兴市| 泸州市| 温宿县| 六枝特区| 江孜县| 林口县| 建平县| 阿合奇县| 永城市| 金山区| 四子王旗| 郁南县| 四川省| 泸西县| 锦屏县| 韶山市| 曲靖市| 辽中县| 西峡县| 罗江县| 太原市| 乐安县| 错那县| 永吉县| 隆回县| 淮北市| 延寿县| 石家庄市| 永仁县| 马公市| 丹寨县| 黔东| 大余县| 博客| 神农架林区| 闻喜县| 阿拉善右旗| 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