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許連鳳
(蘭州交通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蘭州 730070)
絲路文化與蘭州城市景觀設計探析*
王 鑫, 許連鳳
(蘭州交通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蘭州 730070)
以絲路文化的內涵,以及絲路文化與蘭州城市地域文化的關系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蘭州城市景觀規(guī)劃建設的特征與現(xiàn)狀,探討絲路文化元素在蘭州城市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尋求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通過對絲路文化的深入研究與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絲路文化元素,開創(chuàng)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遺傳保護和傳播的新途徑,提升蘭州城市景觀的文化形象,彰顯地域景觀特色優(yōu)勢。
絲路文化;蘭州市;景觀規(guī)劃設計
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當今城市景觀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目前城市景觀千篇一律、特色趨同的現(xiàn)狀,如何將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中,塑造城市個性和形象就顯得異常重要。借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之機,來探討蘭州市景觀建設與創(chuàng)作中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絲路文化。
絲路文化主要是指以古絲綢之路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內涵,包括今日所留下的歷史遺跡,集中反映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
1.1 文化淵源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在亞歐大陸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西安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
絲綢之路基本定向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北道、中道3條線路。全程選擇崇山峻嶺間的山口,戈壁沙漠間的綠洲而蜿蜒伸展,全長10 000余千米。在古代,尤其漢唐,當時從首都長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新疆、西通中亞、南亞、歐洲和非洲的國際通道十分繁忙,使臣和商人旅客往來于途,絡繹不絕。實際上,絲綢之路不僅是運輸絲綢的大道而且是中國通往西亞、南亞、歐洲和非洲的唯一交通大動脈,沿途所經之地甚是繁華。到了近現(xiàn)代,絲綢之路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工業(yè)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已被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 900 km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它仍有可開發(fā)的新價值。
1.2 交流活動
由于絲綢之路上貿易活動的繁榮,致使文化交流也伴隨著經濟貿易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和學習??梢哉f,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1.2.1 經濟貿易
中國的商隊從國內主要運出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金器、銀器、鏡子等制品。而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中國的是主要物品有稀有動物(如汗血馬)和鳥類、植物(如石榴、葡萄、苜蓿、芝麻)、皮貨、毛布、毛氈、藥材、香料、珠寶首飾等。其中,貿易交流最為廣泛的傳播品為產自阿富汗的青金石。
1.2.2 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并非是單純運送絲綢和香料等物品的交易通道,也是運送人們知識和文化的重要通道。漢唐時,綿延近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就催生了西域文化與中土文化的交往與演變,并誕生了諸如敦煌文化、古絲路文化、波斯文化、高昌文化、樓蘭文化等兼有中土文化與西域文化乃至中亞文化、古印度文化特征的大中華文化體系。東西交流中,來自中國的生鐵冶煉技術、坎兒井和井渠技術,養(yǎng)蠶、繅絲、紡織、造紙、印刷、火藥、制瓷、繪畫等技術和藝術手法西傳。而來自西方的音樂(中亞的箜篌、琵琶、胡笳等樂器和樂曲)、舞蹈、雜技、幻術、繪畫、雕刻、建筑等藝術傳入我國。
蘭州地處黃河上游要沖,作為絲綢古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中原聯(lián)接西域的戰(zhàn)略要道和溝通中國與中亞、西亞經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多元、兼收并蓄的豐富文化。在整個絲路文化體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即漢唐文化、渡口文化和橋梁文化。
2.1 漢唐文化
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蜿蜒1600余千米,沿途撒滿了璀璨的文化珍寶。自漢朝開通西域,形成的這條交通干線為中西文化的交流拉開了序幕,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唐王朝與朝鮮、日本、東南亞、南亞、中亞諸國的友好往來,以及西亞、北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唐王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唐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巨大。漢文化經典有漢族、漢賦、漢字、漢道等;唐文化經典有唐詩、唐風、唐佛、唐裙等。
2.2 渡口文化
蘭州作為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兩千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特有的渡口城市,渡口和飛橋作為蘭州特有的景觀,為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的作出了巨大貢獻。蘭州沿著黃河兩岸分布有金城關古渡(又名金城津)、炳靈寺古渡(又名鳳林關渡)、河口古渡、五佛寺古渡、積石關古渡等著名的渡口。黃河古渡—金城關—鎮(zhèn)遠浮橋—中山鐵橋,形成了連接中原與西北,維系中西交流的渡口文化。在眾多的古渡口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金城津渡了,當時渡河的主要工具是木船和筏子。
渡口:道路越過河流以船渡方式銜接兩岸交通的地點,包括碼頭、引道及管理設施,也指有船擺渡、過河的地方。
2.3 橋梁文化
隨著歲月的流逝,由渡口文化又衍生出了特色的橋梁文化。有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蘭州中山鐵橋;蘭州第二座黃河大橋,當時黃河上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懸臂梁橋——七里河黃河大橋;建于1971的西沙黃河大橋;建于1975年的城關黃河大橋;1997年3月開始修筑,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車的黃河上游第一座大型現(xiàn)代化斜拉式大橋——銀灘黃河大橋;2001年開工、2003年8月建成通車的蘭州第一座大型跨河互通式立交橋——小西湖黃河大橋;2003年底建成通車,享有蘭州黃河“第一彩虹橋”美譽,國內同類型跨度最大的連續(xù)鋼管混凝土鋼架系桿拱橋——雁灘黃河大橋;以及正在修建的圓通大橋、金雁大橋、深安大橋等,如今蘭州市區(qū)內已架起各式橋梁近80座。
3.1 城市景觀特征
處于黃河上游的隴中高原區(qū),地形主要由黃河沖積而成的河谷盆地、綿延起伏的山地和溝壑縱橫的黃土梁峁構成。城區(qū)海拔1 520 m,黃河水系自西向東縱貫,黃河兩岸近乎對稱地出現(xiàn)了5級階地,形成了“兩山夾一河”的帶狀自然風貌特色。整個城市道路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空間布局中,充分重視“兩山夾一河”的特點,形成以自然山水為依托,黃河水系為主脊,城市與田園在南北群山之間、黃河河谷中交錯分布的城市風貌。
城市景觀建設上,主要以黃河為景觀軸,利用河道及兩岸濱河綠帶構成城市綠軸,南北兩山為城市景觀綠屏,不斷強化帶狀組團式的城市結構,打造特色的人文景觀。如今,白塔山公園、五泉山公園、小西湖公園、水車園、黃河鐵橋、黃河母親雕塑、劉家峽、炳靈寺等一些著名景區(qū)景點的開發(fā),已初步形成了蘭州特色景觀。尤其對三臺閣等山巒制高點古建筑的保護與恢復,使之成為城市重要的標志物和景觀建設的控制點。
3.2 城市景觀現(xiàn)狀
3.2.1 城市的景點特色突出,但尚未形成有序的景觀文化系列
比如著名的白塔山公園和五泉山公園周邊環(huán)境已被現(xiàn)代建筑不斷擠壓,沒有形成景觀區(qū)與其歷史文化相呼應;小西湖公園與西關的古建筑、古跡沒有得到連片的保護;黃河上興建的橋梁僅僅擔負著通行的任務,沒有形成特色的城市橋梁景觀系列。
3.2.2 城市的建筑色彩雜亂無章,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
蘭州作為河谷城市,南北兩山以及山頂?shù)乃w共同構成了城市豐富的天然輪廓線,豎向空間上層層疊疊、立體空間感強。但隨著城市用地擴張,不管是城區(qū)沿河地段建筑,還是風景區(qū)山麓地帶的建筑,外立面的顏色雜亂,致使整個城市的立體畫卷遭受破壞的趨勢正在加劇。
3.2.3 城市景觀的連接度、易達性較差
比如四十里的黃河風情線僅作為濱河的觀賞景觀,大多閑置,沒有成為城市居民易于到達的公共休閑場所、體現(xiàn)人文關懷;并且兩岸的景點建設也極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關區(qū)段,缺乏連續(xù)性,沒有發(fā)揮其景觀視線通廊的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整體構架。
3.2.4 地域文化沒有更好的融入整個城市景觀設計中去
蘭州市所特有的絲路文化體現(xiàn)太少,缺乏具有深層次內涵的景觀作品。在景觀小品上也沒有充分的體現(xiàn)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的形象與特色。
3.2.5 綠化手法單一,沒有形成立體綠化生態(tài)網絡格局
雖然蘭州南北兩山歷經多年的不懈努力種植了大量花草樹木,產生了一定的生態(tài)保護功能,但在城區(qū)的立體綠化方面還不夠。比如蘭州目前的排洪溝,大多僅僅是排污的渠道,沒有開發(fā)為可利用的公共景觀和生態(tài)保護綠色通道。再如城市建筑沒有根據(jù)山體的起伏和天際線,設計出錯落有致的樓群與兩側山體形成呼應。
蘭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黃河上游重要的歷史名城,絲路游的重要驛站。如何將絲路文化導入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充分彰顯蘭州的文化個性呢?
4.1 設計理念
以絲路文化為出發(fā)點,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保護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強化城市景觀軸線,結合“兩山夾一河”的帶狀景觀特點,以南北兩山綠化為重點,沿河綠化為骨干,通過干道、廣場、洪溝邊的綠化帶與山邊綠化相連,構建“山水城一體”城市景觀綠化的生態(tài)網絡系統(tǒng)。嚴控城市天際線(山體輪廓線),精心設計和布置各個制高點的風景建筑和紀念建筑。營造景觀文化的有序性,形成蘭州獨特的城市文化風貌特色,體現(xiàn)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2 表現(xiàn)形式與手法
對絲路文化的引用,可以用雕塑、浮雕、壁畫、景觀建筑、彩繪、地面鋪裝、植物花卉、綠色雕塑、建筑花窗、城市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幾種形式,在城市的公園、廣場和街道景觀中表現(xiàn)。
4.2.1 利用簡明直接的手法表達絲路文化的內容
在特定區(qū)域以歷史故事的形式,通過打造特色文化街區(qū)和主題公園來體現(xiàn)。方法是截取2 000多年前發(fā)生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影響后世的歷史人物、著名戰(zhàn)將、民族遷徙、中外著名僧人、宗教文化等來追溯中西文化在絲路上的經歷。例如對金城關、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園景觀規(guī)劃做到連片、整體考慮。拆除沿街破舊的民居,建造以漢唐風格為主的景觀建筑和小品設施。將整個區(qū)域打造為集歷史文化、絲路旅游、特色商業(yè)、休閑功能于一體,體現(xiàn)蘭州傳統(tǒng)文化風貌的一條街。建筑根據(jù)山體的起伏和天際線,設計成錯落有致的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qū)以“絲路遺韻”為主題,再現(xiàn)絲路古道“茶馬互市”的繁榮景象。再如將黃河南北濱河路綠帶規(guī)劃建設成開放式大型帶狀公園,分段建設標題性景區(qū),在其中某段設置一系列反映絲路文化的主題雕塑,形成濱河雕塑園。此外,還可以在植物綠化中利用植物做成有關絲路文化故事造型的綠色雕塑;利用景觀小品(如浮雕墻、地雕、宣傳欄等)來直觀的描述絲路文化中的人文故事情節(jié)。
4.2.2 利用隱喻的手法來表達文化的特征性
在建筑造型與色彩、道路鋪裝、景觀小品和公共設施設計時,結合符號學理論,提取圖案元素來表現(xiàn)蘭州絲綢文化的獨特內涵。例如在主題廣場或歷史街區(qū)中設計一條曲折的道路,提取絲路文化的故事元素,以特殊的材料(如水洗石)鋪成反映先人開拓西域,對外經貿往來的圖案來象征絲綢文化;或運用不同的地磚材料鋪成一條具有絲路花雨劇情的大道,來宣揚絲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景觀小品設計時,經設計師“頭腦風暴”提煉出圖案形式運用到小品的造型與紋樣中。比如路燈設計成沙漠中土行僧提的油燈造型;休閑坐椅的造型設計的具有西域文化特征;草坪中的指示牌設計成駱駝造型等。再如在進行濱水景觀(如黃河濕地公園)的親水平臺設計時,可巧妙運用渡口文化的內涵來創(chuàng)作,設計成高低層次錯落的碼頭景觀效果。把橋梁文化作為城市景觀與絲路文化聯(lián)系的載體,以蘭州最具歷史意義和地方人文代表的臥橋、浮橋為出發(fā)點,設計一系列景觀橋,抽象表現(xiàn)城市景觀特有的文化精髓。
通過合理的規(guī)劃與整體設計,有效地把絲路文化元素融入蘭州城市景觀建設的大體系之中,更好地體現(xiàn)地域文化特色與底蘊,宣揚絲路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1]熊鐵基.漢唐文化史[M].第2版.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董曉峰,任震英,韓驥.城市景觀持續(xù)規(guī)劃設計與實踐——以蘭州市為例[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1,6(136):40-43.
[3]陳永馨.敦煌元素在蘭州城市景觀設計中運用現(xiàn)狀調查[J].絲綢之路,2012,14(231):24-25.
[4]王太春,馮楠,王鵬.論城市景觀——文化文脈與城市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J].甘肅高師學報,2011,16(1):134-136.
[5]劉起,劉奔騰.基于地域信息傳遞城市文化的景觀設計——以蘭州水車博覽園為例[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08(2):59-63.
TU984.1
A
1673-1093(2014)01-0069-04
王鑫(1979),男,陜西漢中人,畢業(yè)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講師,副主任,設計藝術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76697713@qq.com)。
10.3969/j.issn.1673-1093.2014.01.014
2013-10-27;
2013-12-02
蘭州交通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項目(201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