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策略

      2014-04-17 00:01:36
      劇作家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歷史劇莎士比亞

      許 健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策略

      許 健

      雖然現(xiàn)代的觀眾和讀者普遍對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不感興趣,但莎士比亞在其早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正是以寫歷史劇開始正式登上戲劇舞臺,并在倫敦劇壇站穩(wěn)腳跟的。159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亨利六世》(Henry VI)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同時也招來了同行們的嫉恨。最廣為人知的咒罵,是由潦倒而早夭的“大學(xué)才子”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發(fā)出的,他在自傳中寫道:“有一個暴發(fā)戶烏鴉用我們的羽毛把它自己打扮起來,憑了它的一顆老虎的心,披上演員的外皮,便自以為能夠像你們當(dāng)中最出色的人那樣寫出聲震瓦屋的無韻詩行。由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萬金油’,便幻想自己是國內(nèi)獨一無二震撼舞臺的人物?!盵1]

      格林所說的“我們的羽毛”,是譏諷莎士比亞常常借用其他詩人的題材、情節(jié)甚至意象、詞句。格林的說法是否公允,自有專門的研究,不多贅述。單就歷史劇而言,確實在莎士比亞走紅之前就有了這種戲劇形式,他本人還擁有部分早期歷史劇的手稿[2]。

      事實上,自亨利七世(Henry VII)于1485年結(jié)束歷時三十年的玫瑰戰(zhàn)爭[3]、繼承英國王位之后,有關(guān)歷史題材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就變得越來越復(fù)雜。為了鞏固都鐸王朝[4]的統(tǒng)治,英國的君主千方百計地引導(dǎo)國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來看待導(dǎo)致都鐸王朝建立的一系列歷史事件:首先,他們提倡和鼓勵在文藝作品中宣傳代表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家族聯(lián)姻以結(jié)束英國內(nèi)戰(zhàn)這一歷史事實是上帝的旨意。其次,他們廣泛傳播古代威爾士的一種迷信說法,即六世紀英國的亞瑟王[5]并沒有死,而亨利七世和他的繼承人則是亞瑟王的化身。

      30年的“玫瑰戰(zhàn)爭”其實就是兩家親戚的反復(fù)爭斗和自相殘殺。交戰(zhàn)雙方的每一次勝負,都伴隨著大批的貴族被屠戮,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大貴族幾乎都被殺死。然而到了最后,參戰(zhàn)的任何一方都沒有成為贏家,英格蘭的王位反倒便宜了蘭開斯特家族的一個八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這個人就是后來成為亨利七世的亨利·都鐸(Henry Tudor)。都鐸家族的起源極為卑微,他們的祖宗原本是格溫內(nèi)思郡領(lǐng)主家的管家,典型的無產(chǎn)階級,通過幾代的政治聯(lián)姻才跟蘭開斯特王族沾上了點兒親。為了避戰(zhàn)禍,亨利·都鐸長年生活在法國。當(dāng)他得知蘭開斯特家族被殺得后繼無人,而約克家族又在鬧內(nèi)訌時,就帶領(lǐng)一支法國部隊從威爾士異軍突起,殺死了約克家族在位的理查三世[6],最終取得了王位。不過,他自己也覺得這個“開朝之君”的名頭來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便又用起了政治聯(lián)姻的老辦法,娶了約克家族最佳王位繼承人——約克的伊麗莎白[7]為妻,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并,以增強其執(zhí)政的合法性。

      了解到這段背景之后,我們就不難理解那都鐸王朝文藝政策的用意了。第一項是為了給兩大家族為爭王位而同室操戈的丑事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亨利七世的漁翁得利變?yōu)椤熬龣?quán)天授”。至于第二項那個“靈童轉(zhuǎn)世”般的神話,則能很好地掩蓋都鐸家族卑微的起源,為其確立法統(tǒng)基礎(chǔ)。

      到了伊麗莎白女王[8]執(zhí)政時期,這種政策還在延續(xù),并被添加上了另外一項內(nèi)容。女王在統(tǒng)治期間做了兩件大事:對內(nèi),消弭了可能因宗教爭端而引發(fā)的國家分裂;對外,利用強大的海軍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歌頌女王統(tǒng)治和大一統(tǒng)局面,弘揚一致對外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成了包括歷史劇在內(nèi)的文藝作品責(zé)無旁貸的任務(wù)。英國金史密斯學(xué)院的西蒙?特拉斯勒(Simon Trussler)更進一步指出:“16世紀80年代末和整個90年代,歷史劇體裁的流行,反映了人們對當(dāng)時進行中的西班牙戰(zhàn)爭的沙文主義態(tài)度,而西班牙戰(zhàn)爭本身則掩蓋了伊麗莎白的國內(nèi)政策、農(nóng)業(yè)歉收和世界性通貨膨脹所導(dǎo)致的社會與經(jīng)濟矛盾。”[9]

      在這種“借古喻今”的文藝政策的支配下,十六世紀末的英國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歷史題材的作品。

      應(yīng)該最先被提到的是兩位史學(xué)家的著作: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的《兩個卓越的貴族世家的聯(lián)姻——蘭開斯特和約 克》(The Union of the Two Illustrious Families of Lancaster and York,1542),拉斐爾·霍林希德(Raphael Holinshed)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1577)?;魻柨梢苑Q作是英國第一部編年史的作者,他的編年史主要涵蓋了從理查二世至亨利八世,即從十四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中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而霍林希德則更進了一步,追溯到了古代英國的傳奇。在他們的史書中,歷史被看成是歷史事實的一種積聚,這些歷史事件不僅會重復(fù)發(fā)生,而且能夠從中預(yù)測未來。值得重視的是,這兩部編年史也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主要素材庫。

      當(dāng)時比較有代表性的非戲劇文學(xué)的歷史題材作品還有1559年出版的《法官寶鑒》(A Mirror for Magistrates)和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的長篇詩作《仙后》(The Faerie Queene,1609)?!斗ü賹氳b》是由一組獨白式的小故事組成的集子,故事的敘述者都是英國已故著名王公貴族的幽靈。他們所講的并不是單純的英國歷史史實,而是他們個人的不幸遭遇:人的貪婪無恥、官員的腐敗偽善、朝廷的欺凌妄斷,以及個人如何因一念之差而耽誤終生的慘痛教訓(xùn)。這些故事有著強烈的說教性,故事的敘述者反復(fù)告誡現(xiàn)任的行政長官要記取他們的教訓(xùn),因為他們相信歷史是會不斷重演的。斯賓塞的《仙后》是一部用玄幻手法創(chuàng)作的敘事長詩,以亞瑟王追求海島女王格羅麗亞娜為引子,寫仙后每年在宮中舉行十二天宴會,每天都會派出一名騎士去救危解難。其實所謂的“仙后”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化身,十二位騎士則各自象征女王的一種美德。斯賓塞在《前言》中則指出了這部詩作的另一重創(chuàng)作意圖:“這本書的總體目標是用道德和上流社會的標準來塑造一位紳士或貴族?!盵10]更令我們感興趣的是,斯賓塞對亞瑟王及其在都鐸王朝轉(zhuǎn)世的描述。亞瑟作為救世主出現(xiàn)在第一卷,而在三卷則有一段對英國王朝更迭的描述。在斯賓塞看來,自六世紀的亞瑟王以來,英國歷史輝煌的一頁是從都鐸王朝開始的,而在伊麗莎白女王執(zhí)政期間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這是天意,也是由上帝安排的英國歷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

      歷史題材進人戲劇是十六世紀后半葉的事情了。第一出將歷史植入戲劇的作品是,托馬斯·諾頓(Thomas Norton)和托馬斯·薩克維爾(Thomas Sackville)合作的《高布達克》(Gorboduc)。大體劇情講的是,不列顛國王高布達克王在世時就將國土平分給了兩個兒子,隨即引起了兩個王子的紛爭。爭斗中,次子殺死了長子。寵愛長子的王后出于報復(fù)又將次子殺死。人們震驚于這殘酷的事實,發(fā)起叛亂弒殺了國王夫婦。貴族們聚集起來殘酷地鎮(zhèn)壓了叛亂者。平叛成功后,貴族們又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quán)而陷入內(nèi)戰(zhàn),無數(shù)人頭落地,千頃土地荒蕪。[11]這出戲?qū)懗捎?561年,于次年的1月12日由宮廷供奉劇團在伊麗莎白女王面前演出。伊麗莎白女王一向認為,過早地確定繼承人會削弱自己的地位,而且這一舉動也會給她的政敵以可乘之機,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沒有繼承人的英格蘭就不會在她沒有駕崩的情況下陷入內(nèi)戰(zhàn)[12]。無疑,這出戲正合圣意。

      《高布達克》受中世紀道德劇的影響很大,作者之一薩克維爾同時也是上面提到《法官寶鑒》的作者,在劇中第一段合誦中就出現(xiàn)了Mirror(鏡鑒)這個詞,道德說教意味頗為濃郁。這種“高臺教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被十六世紀八十年代“編年劇”(chronicle play)所繼承?!熬幠陝 笔且幌盗幸跃幠晔窞榛A(chǔ),以歷史問題為主題的劇作,幾乎一部也沒有流傳下來[13]。據(jù)我的猜測,這種直接翻版自編年史的劇作必然過分執(zhí)著于對歷史事件“走馬燈”式的陳述,場面干癟乏味,再加上枯燥老套的道德說教,不為平民觀眾所接受而致消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然而,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正是從“編年劇”發(fā)展而來的?!陡卟歼_克》—“編年劇”傳統(tǒng)為莎士比亞提供了一套“主旋律戲劇”的創(chuàng)作原則,即“以寫內(nèi)戰(zhàn)的殘酷反證政治秩序的重要,以寫亂世的凋敝映襯‘太平盛世’的珍貴,以寫手足相殘的兩敗俱傷號召‘大一統(tǒng)’的一致對外,以寫性格乖戾的暴君烘托勵精圖治的圣主”。

      莎士比亞共創(chuàng)作過10部歷史劇[14],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還有與這兩個四部曲沒有太多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約翰王》和《亨利八世》。前一個四部曲涵蓋了1422至1485的英國歷史,后一個為1398至1420年間的歷史。

      第一個四部曲主要寫的是都鐸王朝上臺之前的宮廷亂象,對“秩序”的贊美顯然在劇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劇作家相信在世界動蕩無序的表象背后,還有一種“秩序”,這種秩序不僅存在于一個國家之中,同時也適用于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這并不是莎士比亞個人的觀點,而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共識。

      莎士比亞關(guān)于“秩序”的最好論述莫過于《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15]中俄底修斯的那段名言:

      諸層天體、星辰,以及這個地球,

      都有條不紊地恪守自身的等級,

      運行的順序、各自的位置、軌跡,

      季節(jié)、形式、職責(zé)和習(xí)慣。

      所以燦爛的太陽在眾星環(huán)拱之下高居輝煌的寶座,他那和熙宜人的目光

      能糾正兇惡星煞的邪照,

      猶如國王的圣旨一樣通行無阻,

      巡照著一切吉星兇煞。

      如果星辰逸出常軌陷入混亂

      可怕的瘟疫、災(zāi)禍、叛逆、海嘯、

      地震、風(fēng)暴、警駭、變異、恐怖,

      將摧毀宇宙間的和諧與平靜,

      將失去安寧。啊,秩序是一切雄圖的階梯,

      秩序被動搖,整個事業(yè)的前景也就黯淡沒了秩序,一切社會團體,學(xué)校中的學(xué)位,城市的組織,各地間的貿(mào)易

      長子的繼承權(quán),以及尊長,君王,權(quán)杖,

      和桂冠的特權(quán)何以立于合法的地位?

      一旦廢除秩序,松懈琴弦,

      聽吧,隨之而來的就是嘈雜的噪音。

      一切都是相互抵觸的,河道中的水會溢出堤岸,

      淹沒整個大地;強者會欺凌弱者,

      不孝的兒子會殺死他的父親;

      強權(quán)會代替公理,沒有是非之分,

      也無正義存在。那時,強權(quán)就是一切,

      憑借強權(quán)便可實現(xiàn)放縱無厭的貪欲;

      欲望是一只腐蝕一切的餓狼,

      由意志和強權(quán)雙雙支持,

      必定到處尋覓食物,最后吃掉自己。

      偉大的阿伽門農(nóng),這種混亂的狀態(tài)是秩序被破壞后的結(jié)局。[16]

      這種“秩序”觀念來自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xué),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井然有序,萬事萬物都該各安其位,固守本分,稍有僭越就會引來天災(zāi)人禍[17]。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初期正值英女王統(tǒng)治的極盛時期。由于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王朝執(zhí)行了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得到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因而形成王室和資產(chǎn)階級、新貴族之間的暫時聯(lián)盟,要求有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對于沒有儒家綱常之說的英國,弘揚這種“秩序”的神圣不可侵犯顯然起到了“禮樂安邦”的作用。

      然而,莎士比亞并沒有干巴巴地向觀眾灌輸這種“秩序”觀念。他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無論對捍衛(wèi)秩序的“好人”還是對破壞秩序的“惡人”都做了精彩而獨到的形象設(shè)計和性格描繪。

      例如在《亨利六世》下篇中,亨利六世的軍隊又一次在內(nèi)戰(zhàn)中被打敗,王后瑪麗的權(quán)欲薰心更使他心灰意冷。他獨自在山上回顧自己的一生時發(fā)出了感嘆:

      啊上帝,我覺得能做一個普通的枚羊人,

      那才是幸福的生活。

      像我現(xiàn)在一樣,坐在小山上,

      精心雕制一個日晷,

      觀測時光如何一分一分地流逝。

      多少分鐘湊上一小時,

      添多少小時積成一天,

      多少天完成一年,

      多少年組成人的一生。

      算出這個期限之后再分配時間:

      多少小時照顧我的羊群,

      多少小時休息,

      多少小時需用來沉思,

      多少小時用來娛樂。

      多少天后我的母羊會懷胎,

      多少星期后能生下小羊,

      多少年后我可以剪羊毛;

      朝著注定的歸宿流轉(zhuǎn)過去,

      終于把蒼蒼白發(fā)送進靜悄悄的墳?zāi)埂?/p>

      這種生活多么甜蜜,美妙,令人神往!

      枚羊人坐在山楂樹下看管著馴良的羊群,

      不比坐在繡花傘蓋之下,生怕臣民造反的國王

      更要舒服得多嗎?

      是的,要舒服得多,舒服一千倍。

      總而言之,一個牧羊人的家常奶酪,

      皮囊中冰涼的淡酒,樹蔭下的睡眠,

      清清閑閑,無憂無慮,這一切遠遠勝過

      一位國王的山珍海味,金杯中的玉液,華麗的臥床,

      而在他的周圍是煩惱、猜忌和陰謀。[18]

      這樣動人的詩句足可以讓觀眾忽略這個孱弱的君主因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而無力執(zhí)政的事實,而把亨利六世看作一個“身在廟堂、心在田園”的脫俗高人,并由衷地和他一起哀嘆“當(dāng)家難”。

      相反的例子是《理查三世》。這其實是個燙手的題材:理查三世是愛德華四世之弟,兄長過世后,他曾以護國公的身份替侄子愛德華五世攝政,沒多久就將愛德華五世及其弟弟送進倫敦塔[19],自己加冕成為英格蘭王。而都鐸王朝的太祖爺亨利也正是由于在波斯沃平原之役打敗并殺死了他才登上歷史舞臺的。按照都鐸王朝的文藝主旋律,這個篡權(quán)者必定要被寫成野心勃勃、暴虐無道、陰毒無情、民心喪盡的昏君。然而,這種“臉譜化”的壞人,無緣無故的“惡”在熱衷描寫人物性格和心理動機的莎士比亞那里是難以接受的。好在前朝“文膽”托馬斯·莫爾爵士[20]已經(jīng)做好了一部名為《理查三世的歷史》的編年史。這部書不僅淋漓盡致地歷數(shù)了理查三世的惡行,還對他的獨特外貌進行了描寫,說他“手萎腳瘸,雞胸駝背,生來就是個半殘”。相信莎士比亞當(dāng)時讀到這段記載之后一定興奮不已,他終于找到了理查三世作惡的心理動機——那就是因先天殘疾而導(dǎo)致的變態(tài)心理。在第一幕一開場,理查就對此供認不諱:

      可是我呢,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

      不適于調(diào)情弄愛,

      也無從對著含情的明鏡去討取寵幸;

      我比不上愛神的風(fēng)采,

      怎能憑空在婀娜的仙姑面前昂首闊步;

      我既被卸除了一切勻稱的身段模樣,

      欺人的造物者又騙去了我的儀容,使得我殘缺不全,

      不等我生長成形,便把我拋進這喘息的人間,

      加上我如此跛跛躓躓,滿叫人看不入眼,

      甚至路旁的狗兒見我停下,也要狂吠幾聲;

      說實話,

      我在這軟綿綿的歌舞升平的年代,

      卻找不到半點賞心樂事以消磨歲月,

      無非背著陽光窺看自己的陰影,

      口中念念有詞,埋怨我這廢體殘形。

      因此,我既無法由我的春心奔放,

      趁著韶光洋溢賣弄風(fēng)情,

      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許,

      專事仇視眼前的閑情逸致了。[21]

      莎士比亞遠遠不滿足于此,在理查三世壞事做盡之后,作家又像折磨麥克白夫婦一樣讓惡夢和幽靈來騷擾他:

      良心是個懦夫,你驚擾得我好苦!

      藍色的微光。這正是死沉沉的午夜。

      寒冷的汗珠掛在我皮肉上發(fā)抖。

      怎么!我難道會怕我自己嗎?

      ……

      呀!我其實恨我自己,

      因為我自己干下了可恨的罪行。

      我是個罪犯。

      不對,我在亂說了;

      我不是個罪犯。

      ……

      我這顆良心伸出了千萬條舌頭,

      每條舌頭提出了不同的申訴,

      每一申訴都指控我是個罪犯。

      犯的是偽誓罪,偽誓罪,罪大惡極;

      謀殺罪,殘酷的謀殺罪,罪無可?。?/p>

      種種罪行,大大小小,

      擁上公堂來,齊聲嚷道,

      “有罪!有罪!”

      我只有絕望了。

      天下無人愛憐我了;

      我即便死去,

      也沒有一個人會來同情我;

      當(dāng)然,我自己都找不出一點值得我自己憐惜的東西,

      何況旁人呢?

      我似乎看到我所殺死的人們都來我?guī)ぶ酗@靈;

      一個個威嚇著明天要在我理查頭上報仇。[22]

      莎士比亞妙筆生花,一個可恨又可憐的暴君形象算是血肉豐滿了。可是,我們在考察英國歷史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原來,英國史學(xué)界針對理查三世是否殺死先王遺孤,是否殘疾委瑣一直以來爭論不休,各個時代都有人提出疑問或企圖翻案。在文獻上,理查殺侄的傳說是在都鐸改朝換代二十年后才出現(xiàn)的,且執(zhí)行的兇手已經(jīng)身亡,目前尚無任何的第一手資料可以證明此事。摩爾的《理查三世的歷史》不但是個孤證,作者宮廷重臣的身份更讓此書有了“秉承圣意,對前朝君主污名化”的嫌疑。

      更有意思的是,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英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理查三世協(xié)會”(Richard III Society,1924)、“理查王之友協(xié)會”(Society of Friends of King Richard III,1978),“理查三世基金會”(Richard III Foundation, Inc.,1994)等組織,他們的會員統(tǒng)一稱為“理查之友”(Ricardian),以收集以理查三世生平與統(tǒng)治為主題的研究資料為主要工作,旨在“洗清這個英格蘭王的名譽”。目前,這些組織已經(jīng)在英、美、加拿大有了分會,會員日眾。

      接下來再說說第二個四部曲:《亨利四世》(上下篇)主要寫的是青年王子哈爾[23]的成長過程,以及他即位前平定國內(nèi)叛亂的事跡;《亨利五世》寫哈爾王子即位后對法國作戰(zhàn)的事跡。

      同前一個四部曲一樣,這個四部曲的創(chuàng)作也有著深厚的社會、政治背景。盡管伊麗莎白女王出于避免叛亂的考慮而一直不愿意確定繼承人,但是身體的日益衰老讓她不得不把這個問題擺上議事日程。當(dāng)時,女王立嗣成了朝野上下一致關(guān)注的話題,這便產(chǎn)生了借鑒歷史經(jīng)驗的需求,為此劇的出籠提供了契機。

      從四部曲的主題來看無非是要寫一個“明君”是怎樣煉成的,并對之前不稱職的“暴君”做一歸納總結(jié)。要寫“明君”,難免“高大全”,正處在喜劇快感之中的莎士比亞是絕不肯老老實實地寫一部寡然無味的編年劇的。于是,他盯上了亨利五世的一個“最可信賴的朋友”——約翰·歐德卡索爵士(Sir John Oldcastle)。

      在歷史上,歐德卡索曾隨亨利五世遠征法國,和年輕的國王交情深厚。后來,這位爵爺因先后與四位貴婦結(jié)婚而獲得了萬貫家財和尊貴身份,又通過資助激進的新教教派“羅拉德派”[24]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讓他的老朋友亨利五世十分不快,以“異教徒”和“公開叛亂”的罪名逮捕了他,并將他活活燒死,后世的新教徒將他奉為烈士[25]。然而,歐德卡索的這些經(jīng)歷全然不在莎士比亞的關(guān)注之中,他所感興趣的是,可以借著這個名字給劇中的亨利五世虛構(gòu)一個滑稽可笑的老“伴當(dāng)”,這個酒囊飯袋為了蹭吃蹭喝而帶著太子爺四處胡作非為,而哈爾王子也從這個懦弱、混賬的“反面教材”身上明白了“榮譽觀念和勇氣”的重要性,痛改前非,在血與火的洗禮下而脫胎換骨成為了一代圣主。這樣一來,刻板的劇情就得到了調(diào)劑。

      顯然,莎士比亞的這個做法也得到了當(dāng)時“宮廷侍奉劇團”里最出色的丑角演員威廉·肯普(William Kempe)的支持,他把這個好酒貪杯、縱情聲色、拍馬吹牛的破落騎士演得活靈活現(xiàn),演出大獲成功??墒?,此劇卻遭到了歐德卡索家族后裔的抗議??棺h者名叫威廉·布魯克(William Brook),并不姓歐德卡索,想來也只是拐彎抹角的遠房親戚,可是他時任朝廷樞密官,又剛剛當(dāng)了國務(wù)卿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Ceceil)的岳父,也許容不得一點可能傷及其名譽的事情發(fā)生。為了避免打官司,莎士比亞將角色的名字由歐德卡索改為福斯塔夫(Falstaff)了事。

      通過對兩個四部曲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總結(jié)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策略了。

      首先,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所依據(jù)的歷史材料是介乎于嚴肅史書和文學(xué)作品之間的編年史。后世評價霍爾編年史說“常因追求詞藻華麗,故事順暢而以辭害史”[26]。而霍林希德更是拿神話當(dāng)歷史。這樣的史籍缺乏一手材料的支撐,本身就充滿了道聽途說和主觀臆造的成分,再加上政治的影響,實在難以稱得上可信。這與“文獻劇”所依據(jù)的“真實材料”有著根本的不同。

      其次,就政治功用而言,歷史劇體裁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可以用通俗的的敘事手段將官方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戲劇化,目的是顯示在位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的合法性,或是影射和反映當(dāng)時的政治事件和政治局勢[27],以營造統(tǒng)治者希望看到的輿論局面。西蒙?特拉斯勒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官員看來,歷史并非是對過去發(fā)生事件本質(zhì)的專門研究——正好相反,而是一種好古癖,即對執(zhí)政官謹慎的‘反映’?!B帶有偏見的‘客觀歷史’都算不上,這恰恰是歷史的用途?!边@種“優(yōu)孟衣冠”的歷史劇與“報道性,探尋事件真相”的文獻劇相比,存在著本質(zhì)的差別。

      第三,莎士比亞在創(chuàng)作歷史劇的時候,出于風(fēng)格手法、演出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對所寫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了程度不小的虛構(gòu)。他用精妙的人物刻畫和優(yōu)美的詩行將枯燥乏味的“高臺教化”變得讓觀眾易于理解和喜聞樂見。打個不太恰當(dāng)?shù)谋确?,就是用《三言二拍》的筆法來寫《資治通鑒》。這種手法讓歷史劇達到了它的發(fā)展巔峰,成為紅極一時的戲劇形式;也正是這種手法讓歷史劇距“歷史”更遠了,無法成為“摒棄虛構(gòu)”的“文獻劇”的直接來源。

      但是,說莎士比亞與“文獻劇”毫無關(guān)聯(lián)也是不客觀的。他的歷史劇起碼在技術(shù)上為后世的“文獻劇”作家開辟了一條道路:那就是以簡短而頻繁的時空轉(zhuǎn)換呈現(xiàn)事件的進程、全貌和因果關(guān)系。我們的教科書常常稱頌?zāi)澄蛔骷摇按蚱屏巳宦傻氖`”,打破這個“束縛”的主要價值可能也正是在于此吧。此外,莎士比亞對人物形象、性格和心理的刻畫并不局限于愛情、家庭等私人生活領(lǐng)域,更將目光拓展到了戰(zhàn)爭、政治、社會的等公共生活領(lǐng)域,這也成為了“文獻劇”作家所繼承的一個傳統(tǒng)。

      1613年,莎士比亞的最后一部歷史劇《亨利八世》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他就此結(jié)束了自己的戲劇生涯。此后,歷史劇這一體裁也逐漸開始衰微,直至最后從英國舞臺上消失。原因仍然是政治性的:“弒君”題材是歷史劇系列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主題,在位的統(tǒng)治者固然可以通過它來宣傳自己權(quán)力的合法性,以鞏固其統(tǒng)治,而反對者也能以其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戲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皬s前朝昏君有理”與“殺當(dāng)朝昏君無罪”在歷史劇中形成了一個吊詭的悖論。1601年,伊麗莎白昔日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28]實際上已在密謀推翻他的女王情人,其支持者在起義前用重金買通了宮廷供奉劇團,讓他們上演了《理查二世》[29],為奪權(quán)創(chuàng)造輿論。叛亂事敗后,女王雖然沒有完全禁絕此劇,但理查王勉強退位那一幕再也不準演了[30]。這樣看來,斯圖亞特王朝[31]統(tǒng)治時期的劇作家們很少使用歷史劇體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注釋:

      [1]何其莘,《英國戲劇史》,p58,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

      [2]莎士比亞擁有部分有關(guān)杰克·施特勞(Jack Straw)和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的歷史劇的手稿。見西蒙·特拉斯勒,《伊麗莎白時代的政治與歷史劇》,《劍橋插圖英國戲劇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3]玫 瑰 戰(zhàn) 爭(Wars of the Roses,1455-1485),通常指英國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及其支持者之間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進行的一系列內(nèi)戰(zhàn)。兩個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的分支,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后裔。玫瑰戰(zhàn)爭不是當(dāng)時所用的名字,它來源于兩個皇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

      [4]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統(tǒng)治時間從1485年至1603年,歷時119年,共經(jīng)歷了五代君主。始于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結(jié)束于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的去世。雖然歷時不長,但都鐸王朝處于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型這樣一個關(guān)鍵時代,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

      [5]亞瑟王(King Arthur),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后,率領(lǐng)圓桌騎士團統(tǒng)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后人尊稱為亞瑟王。關(guān)于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查考。究竟亞是不是以某位歷史人物作為基礎(chǔ)塑造出來的虛構(gòu)角色也不得而知。

      [6]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約克家族最后一位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7]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愛德華四世的長女,理查三世的侄女。

      [8]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在位時間是1559年至1603年。她是都鐸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的統(tǒng)治時期是英國趨向強盛和大一統(tǒng)的最重要階段。

      [9]西蒙·特拉斯勒,《伊麗莎白時代的政治與歷史劇》《劍橋插圖英國戲劇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10]何其莘,《英國戲劇史》,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

      [11]見維基百科(英文版)對此劇的簡介。

      [12]這一點在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生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

      [13]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馬婁的《愛德華二世》在體裁上也屬于編年劇,該劇并不為教化而作,包含著對于歷史的嚴肅反思。但卻因觸及同性戀的敏感題材和違背了編年劇的創(chuàng)作功用而在當(dāng)時被冷落。

      [14]一說11部,即十部之外加上與英國另一位劇作家弗萊徹合著的《愛德華三世》。

      [15]《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喜劇,取材于《荷馬史詩》和喬叟的同名敘事詩。

      [16]第一幕,第三場,《莎士比亞全集》第2卷,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

      [17]這種觀念被十八世紀初的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命名為“造物之鏈”(Chain of Being)。

      [18]第二幕,第五場,《莎士比亞全集》第3卷,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

      [19]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位于泰晤士河北岸的塔山(Tower Hill)上,是一個由城堡、炮臺和箭樓等組成的龐大建筑群,建于1078年。中心塔是高約27米的白塔(White Tower),周圍有13座塔。12世紀起,歷代國王在這里修建王宮、教堂。其中的血塔(the Bloody Tower)被國王用來專門囚禁政治要犯及國王的死敵,關(guān)進這座塔里的人大多被處死。

      [20]托馬斯·莫爾(St. Thomas More又作Sir Thomas More,1478-1535)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也是《烏托邦 》一書的作者。1478年,莫爾生于倫敦一個法學(xué)家庭,畢業(yè)于牛津大學(xué) ,曾當(dāng)過律師 、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21]第一幕,第一場,《莎士比亞全集》第3卷,譯林出版社1998年版

      [22]第五幕,第3場。

      [23]即位后叫亨利五世亨(Henry V,1387—1422),蘭開斯特王朝一任國王,在他短暫的九年統(tǒng)治期間,通過戰(zhàn)爭和聯(lián)姻取得對法國的攝政權(quán),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

      [24]羅拉德派(Lollardy):1376年,皇家神學(xué)顧問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 ,深感時任教皇生活奢靡,教會腐化,提出宗教改革和政教分離。他將拉丁文的《圣經(jīng)》譯成白話英文,主張“平民主權(quán)”。保守派將黑死病在英國的流行歸罪于他,查辦處死。他的追隨者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信徒受到了亨利四世,五世的緝捕和審判。

      [25]見維基百科全書英文版相關(guān)詞條。

      [26] His pages are often adorned and encumbered with the pageantry and material garniture of the story.見英文wiki相關(guān)詞條。

      [27]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哈里森提出了“反映時事說”,認為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是“古為今用”,如《約翰王》被認為反映了1595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準備再次入侵英國的動蕩局勢,為了激發(fā)愛國精神。

      [28]埃 塞 克 斯 伯 爵(2nd Earl of Essex,1565-1601),伊麗莎白的寵臣,傳說與女王有著非同一般的曖昧關(guān)系。他曾在與西班牙的海戰(zhàn)中立下戰(zhàn)功,歷任艦隊司令、樞密院顧問官、掌禮大臣等愛爾蘭總督要旨。后因同情清教徒勢力與女王決裂,在愛爾蘭發(fā)動叛亂未遂,后被女王處死。

      [29]《理查二世》,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于1595年的歷史劇,寫的是性格溫和卻不諳政事的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被其堂弟蘭開斯特公爵逼迫退位的故事。這個題材在當(dāng)時有著相當(dāng)?shù)拇碳ば?,被認為影射了女王同代表著新教徒勢力的埃塞克斯伯爵之間的矛盾斗爭。

      [30]西蒙·特拉斯勒,《劍橋插圖英國戲劇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31]斯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起源于法國布列塔尼的地方貴族,11世紀遷入英國。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無嗣而駕崩。女王臨死前,暗示愿意讓接受基督新教教育的表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斯圖亞特王朝成為了英倫三島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一直到1714年結(jié)束。

      責(zé)任編輯 原旭春

      猜你喜歡
      歷史劇莎士比亞
      革命歷史劇的“共同體美學(xué)”建構(gòu)路徑——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例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2
      莎士比亞(素描)
      元代中后期歷史劇家國觀念的復(fù)歸與重構(gòu)
      戲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 05:19:52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元中期歷史劇對社會穩(wěn)態(tài)的皈依與維護
      中華戲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8
      莎士比亞書店:巴黎左岸的夢
      初中歷史中歷史劇提升課堂效率的方式方法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忠實性與創(chuàng)新性——當(dāng)代莎士比亞演出和改編批評的轉(zhuǎn)向
      歷史劇的批判標準與解決路徑分析
      戲劇之家(2015年17期)2015-09-28 00:36:37
      桃源县| 东兰县| 金华市| 云浮市| 嘉峪关市| 宝丰县| 夹江县| 惠来县| 武隆县| 辽宁省| 友谊县| 景德镇市| 正阳县| 浦北县| 富宁县| 昌江| 大埔区| 凌云县| 南京市| 青川县| 天门市| 修水县| 吴江市| 丰台区| 高唐县| 黄平县| 扬中市| 张北县| 赣榆县| 湖口县| 兖州市| 大洼县| 加查县| 东安县| 茌平县| 永川市| 荆州市| 明光市| 云阳县| 永德县|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