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呂祖謙《左氏博議》中的君子修身論

      2014-04-17 00:04:01孫巧云
      晉中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呂祖謙君子

      孫巧云

      (浙江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 金華 321004)

      呂祖謙《左氏博議》中的君子修身論

      孫巧云

      (浙江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浙江 金華 321004)

      呂祖謙的《左氏博議》在對史事的評價之余,發(fā)表了大量關(guān)于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論述,主張在“正本心”的基礎(chǔ)上,安于貧賤,苦志刻力,在處事中心存善念,謹言慎行,戒除弊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而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貢獻才華和力量。呂祖謙關(guān)于君子修身的一系列精彩論述,使得作為“課試之作”的《左氏博議》為當(dāng)時前往麗澤求學(xué)問道的青年人提供了現(xiàn)實的指導(dǎo)和豐富的啟迪,對于當(dāng)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呂祖謙;左氏博議;道德;修身

      呂祖謙(1137—1181年)字伯恭,原籍壽州(今安徽鳳臺),出生于婺州(今浙江金華),生活于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世稱東萊先生。此時的南宋,正是理學(xué)界相互交流、辯難的熱潮期,并逐漸形成了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xué)、呂祖謙為代表的婺學(xué)、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xué)、陸九淵為代表的江西學(xué)等幾大流派,而其中朱、呂、張三人并稱“東南三賢”。

      理學(xué)自北宋興起,在對儒家經(jīng)典的詮釋上,理學(xué)家強調(diào)以義理為指導(dǎo)、以心性為內(nèi)涵,迥然不同于注重訓(xùn)詁注疏的漢唐治學(xué)之風(fēng)。清人全祖望《同谷三先生書院記》云:“宋乾淳以后,學(xué)派分而為三:朱學(xué)也,呂學(xué)也,陸學(xué)也……三家同時而不甚合,朱學(xué)以格物致知,陸學(xué)以明心,呂學(xué)則兼取其長而以中原文獻之統(tǒng)潤色之。”[1]1047呂學(xué)學(xué)派的主要特色是兼取諸家之長,并重視歷史文獻,呂祖謙提出“經(jīng)非疏我,而我則疏經(jīng)”[2]544的治經(jīng)原則,即“以理視經(jīng)”[3]334,呂祖謙認為儒家經(jīng)典是蘊理之言,不以理釋經(jīng)而以經(jīng)釋經(jīng)則會陷入支離穿鑿之弊。

      呂祖謙的《左氏博議》(以下簡稱《博議》)或稱《東萊博議》《春秋左氏博議》《東萊先生左氏博議》《春秋東萊博議》等等,是根據(jù)《左傳》的內(nèi)容將歷史事件、人物按時間順序組合成篇,然后加以評論。該書觀點明確,論理充分,文風(fēng)暢達,一直受到歷代學(xué)者的重視,該書集中體現(xiàn)了呂氏經(jīng)學(xué)思想的核心,是呂祖謙以理視經(jīng)的代表之作?!蹲笫喜┳h》內(nèi)容龐雜,涵蓋廣泛,并不單純是一部評論史事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不少呂祖謙對道德、學(xué)業(yè)、人生、社會的真知灼見,呂祖謙在該書的自序中說:“幸因是書而胸中所存、所操、所識、所習(xí),毫愆發(fā)謬,隨筆呈露,舉無留藏?!盵3]576呂祖謙在《博議》中花費了較多的筆墨,對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之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論析,且多有發(fā)見,無論對于當(dāng)時的士子,還是今天的人們,都具有非常積極的借鑒和啟發(fā)作用。

      在《博議》中,呂祖謙非常強調(diào)士子修身的重要性,要努力將自身打造完美,方能為家國作出最大程度的貢獻。比如談到人臣勸諫君主時,他說:“人臣之憂,在于諫之未善,不在于君之未從。諫之道難矣哉!誠之不至,未善也;理之不明,未善也;辭之不達,未善也;氣之不平,未善也;行之不足以取重于君,未善也;言之不足以取信于君,未善也。坐以待旦,夜以繼日,其所憂者,惟恐吾未盡諫之之道,亦何暇憂其君之從與拒乎?不憂術(shù)之未精,而徒憂病之難治,天下之拙醫(yī)也;不憂算之不多,而徒憂敵之難勝,天下之庸將也?!保ā恫┳h》卷7)與其憂慮自己的勸諫是否能為君主所聽從,將希望寄托在君主的賢明上,不如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修養(yǎng)和能力,使勸諫更有力有禮有節(jié),這就是呂祖謙對士子提出的更高要求。呂祖謙在《左氏博議》一書中對士人的修身提出了眾多的要求和觀點,歸納起來說,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正本心

      呂祖謙的哲學(xué)思想有著非常鮮明的心學(xué)傾向,他說:“圣人之心,萬物皆備?!保ā恫┳h》卷2)這其實是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觀點的延續(xù),正因為認為心的價值無可比擬,體于萬物、鑒照萬物,所以呂祖謙極為重視對“心”的修煉。呂祖謙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使與生俱來的良心得到延續(xù):“與生俱生者,謂之良心。毀之而不能消,背之而不能遠,雖甚無道之人,是心或一日而數(shù)起也。是心既起,有以繼之,則為君子;無以繼之,則為小人。繼與不繼,而君子、小人分焉。故學(xué)者不憂良心之不生,而憂良心之不繼?!保ā恫┳h》卷3)所以呂祖謙修心思想的核心就是“件件守初心”(1),而欲修煉內(nèi)心,必先使之誠,“曰:‘君子何為而名君子?’吾應(yīng)之曰:‘誠而已矣!’”(《博議》卷1)他極為反對君子不誠懇、不誠實的想法和行為,認為那是極為有害的“欺心”:“將欲欺人,必先欺心?!芷壑Γ砗σ?;欺人之害,心害也。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受欺者身雖害而心固自若,彼欺人者,身雖得志,其心固已斫喪無余矣?!保ā恫┳h》卷1)顯然,呂祖謙希望通過強調(diào)欺人者受害重于受欺者,來規(guī)范士子的思想和行為,戒除欺騙的行為,甚至在兵不厭詐的軍事活動中,呂祖謙也強調(diào)誠實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堅強守備的基礎(chǔ),“蓋君子之于兵無所不用其誠。世未有誠而輕者,敵雖欲誘之,烏得而誘之?世未有誠而貪者,敵雖欲餌之,烏得而餌之?世未有誠而擾者,敵雖欲亂之,烏得而亂之?用是誠以撫御,則眾皆不疑,非反間之所能惑也;用是誠以備御,則眾皆不怠,非詭謀之所能誤也?!酥p至于萬而不足,我之誠守其一而有余”。(《博議》卷1)這樣的論調(diào)固然有些書生意氣,但也說明呂氏對作為修心之本的“誠”的重視。

      自身之誠固然首要,君子為人謀劃,也必須以誠為先:“未有薄其誠于先,而厚其謀于后者也”。但呂祖謙指出的真實世情確是“操兩可之論,近足以免我之累,遠足以逃彼之責(zé),則自以為得計矣。其為人謀而忠者,蓋千萬而一遇耳”(《博議》卷12),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只有盡心盡力為人謀劃,才能收獲實效,“以真逼真,懇款惻怛,往往得利害之真焉。”正所謂“智者之略,固不如愚者之詳也。”(《博議》卷3)

      君子要正其本心,不僅要誠其心,還需要虛其心。呂祖謙認為,士人雖然是推進社會發(fā)展的先鋒和前驅(qū),是先知先覺者,但更要謙虛謹慎,對其他的人給予充分的尊重,不可小視平民乃至“庸鄙”者,不可以漫心對人,從此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呂祖謙可貴的生民平等思想:“君子之立言,待天下甚尊,期天下甚重。雖至奧至邈之理,未嘗敢輕視天下,逆料其不能知。故識雖在一世之先,而心嘗處一世之后,是非推遜,不伐而自托于謙退也。降衷在天,秉彝在民,凡具耳、目、鼻、口號為人者,罔不備參贊化育之神,經(jīng)緯幽明之用?!晾砭x,先覺者為圣為賢,未覺者為庸為鄙。彼雖未覺,然是理洋溢往來于眉睫步趨間,屈伸俯仰,無非動人悟物者。吾方左酬右酢之不暇,慢心何自而生?人見吾與庸鄙接,而不知吾常與天理接也。終日與天理接,敢輕乎哉!”(《博議》卷22)

      由于《博議》最初是“為諸生課試之作”[3]575,因此呂祖謙提倡修煉內(nèi)心,從士子學(xué)習(xí)的角度而言,就在于通過全心的體悟來遇見真理,他認為真知不可以刻意搜求,功夫到時,理自會與心相交:“至理之所在,可以心遇而不可以力求?!煜轮?,固眩于求而真于遇也。理有觸于吾心,無意而相遭,無約而相會,油然自生,雖吾不能以語人,況可以力求乎?”譬如解經(jīng),也應(yīng)當(dāng)意會神求,不可刻板穿鑿:“天下之人不以理視經(jīng),而以經(jīng)視經(jīng),刳剔離析,雕繢疏鑿之變多,而天下無全經(jīng)矣?!保ā恫┳h》卷13)呂祖謙還說,其實生活中處處皆蘊含妙理,士子們只差體悟之心、之志而已,他因而感嘆道:“舉目皆妙用,而吾自不觀;盈耳皆至言,而吾自不聽。終日與理遇,而反有不遇之嘆。噫!理不遇人耶?人不遇理耶?”(《博議》卷20)

      呂祖謙還強調(diào),君子修煉心性要比修煉辭令重要得多,士人應(yīng)當(dāng)把主要精力放在糾正自己內(nèi)心的偏差上,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心性和氣質(zhì),他指出:“溫厚之氣加焉,凡勁暴粗厲之言,皆變而為溫厚;忿戾之氣加焉,凡溫醇和易之言,皆變而為忿戾。不動一辭,不移一字,而善惡相去,若天淵然,是孰使之然哉!氣也。氣可以奪言,言不可以奪氣。故君子之學(xué),治氣而不治言?!保ā恫┳h》卷14)與其相對應(yīng)的,呂祖謙也認為君子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比徒有強大的外表要重要得多,“無恃者存,有恃者亡。尫弱幺么,未必非福;魁梧壯偉,未必非殃”。(《博議》卷19)呂祖謙在君子的修養(yǎng)問題上,最為關(guān)注的還是本心的修煉,他認為好的開端、動機和立場,是成功的根本:“正始者,萬事之本也。始其始而不終其始者,蓋有之矣;不始其始而能終其始者,理之所必?zé)o也。”(《博議》卷11)本心端正,是君子立德立言立行的基礎(chǔ)所在。

      二、存善念

      呂祖謙主張人要多行善事,而且善必須發(fā)自內(nèi)心而無所憑籍,方可謂之善,換言之,善行是自身修養(yǎng)的結(jié)果,是一種必然的選擇,而不是有所圖謀而做給人看的:“因人而有善者,雖百善不足喜。為善由己,而由人乎哉!”(《博議》卷16)呂祖謙又指出一切善行皆所當(dāng)為,因此毋需以其為驕傲和夸耀的資本:“古今以驕矜為通患,抑亦未之思也。盍反觀吾之所行:果不當(dāng)為耶?方且愧懼之不暇,何敢夸人?果當(dāng)為耶?則亦饑食渴飲之類耳,何足夸人?是天下本無可夸之事,彼驕矜之心亦何自而生乎?目當(dāng)視而反盲,耳當(dāng)聽而反聵,則為殘疾人矣。茍目能視、耳能聽,始可謂之無疾之人。豈有持此以夸世者哉!”(《博議》卷4)

      然而善惡之間往往僅差之毫厘:“一念之是,咫尺禹、湯;一念之非,咫尺桀、紂”,引申到士人為學(xué)上來講,就是“凡人之學(xué),太高則驕,太卑則怠,二者,學(xué)者之大病也。茍思去禹、湯為甚近,怠烏乎生?又思去桀、紂為甚近,驕烏乎生?圣狂二法,更相懲勸;驕怠二病,更相掃除”,故學(xué)高不可驕,學(xué)卑不必怠。呂氏指出,雖然善惡之間十分相近,然而一旦通過努力進入了圣人的境界,則可以從此避免惡習(xí)、惡行對自己的侵擾,“大圣大惡,相近若此,屠酤盜賊,翻然為善者,尚多有之,未聞有既圣而復(fù)為惡者。”(《博議》卷6)這樣的論斷對于年輕士子勤于修煉向善,無疑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三、慎言行

      呂祖謙重視君子處世之時的謹言慎行。他認為“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懼者,福之原也;忽者,禍之門也”,一切禍患,都是從細微處萌發(fā)出來的,要阻止禍事的發(fā)生,就必須防微杜漸,正因為“生藏于一粒之中,無久無近,遇物則必榮;惡藏于一念之中,無久無近,遇物則必發(fā)”,所以君子“去惡者,其務(wù)去其根也哉”(《博議》卷14),努力“遏滔天之浪于涓涓之始”。(《博議》卷2)呂祖謙還強調(diào)改過務(wù)求其徹底,否則說明改過的誠意不足,反而是增加自己的過錯了:“力不足者,猶有時而足焉;誠不足者,前過未盡,今偽已生,是益其過耳,何改過之云乎?”(《博議》卷15)故改過之時,要堅持悔改之心不動搖,因為“至難發(fā)者,悔心也,至難持者,亦悔心也?!腔谝玻窗l(fā)則憂其難發(fā);既發(fā)則憂其難持。曷為其難持也?悔心初發(fā),自厭自愧,自怨自咎,戚然焦然,不能一日安。茍無以持之,則自厭者,茍且弛縱,必入于自肆矣?!保ā恫┳h》卷16)正因為悔心難持,所以需要主觀引導(dǎo)和控制,悔心始于咎,終于改,君子改過,當(dāng)堅持到底,完成這一過程。

      呂祖謙還強調(diào)守禮法應(yīng)如御寇仇,要時時警惕,處處小心,保持個人行為的正確:“欲之寇人,甚于兵革;禮之衛(wèi)人,甚于城郭。而人每不能守禮者,特以欲之寇人,無形可見,故狎而玩之耳。殊不知有形之寇,其來有方,其至有時,猶可御也。至于無形之寇,游宴之中,有陷穽焉;談笑之中,有戈矛焉;堂奧之中,有虎豹焉;鄉(xiāng)鄰之中,有戎狄焉。藏于杳然冥然之間,而發(fā)于卒然忽然之際?!保ā恫┳h》卷5)

      四、貴自主

      呂祖謙非常重視主觀能動性在道德修為中的作用。他指出一切成敗歸根到底都系于人的行為,天時地利皆不足畏:“豐歉在人,而不在天;強弱在人,而不在地。歸豐歉于天,閉口而俟死者也;歸強弱于地,束手而就亡者也。是故天時雖歉,以人而豐;地勢雖強,以人而弱。強弱、豐歉之權(quán)系于人而已?!保ā恫┳h》卷23)他認為倘若自身加強防備,外界的不良影響就會被削減到最小,他以防御疾病之道作比喻:“守身在我,而疾不在于六氣;守國在我,而患不在于四鄰。何人而不受六氣?其獨致疾者,必非善守身者也……端汝視履,嗇汝精神,時汝飲食,審汝藥石,六氣雖沴,于汝身何有哉!”(《博議》卷5)

      有了這樣的自身防備作基礎(chǔ),君子在處事之時,就不應(yīng)當(dāng)憂慮對手的聰明強大,而應(yīng)當(dāng)憂慮自身的愚鈍弱?。骸皬娬?,弱之對也,我茍不弱,則天下無強兵;智者,愚之對也,我茍不愚,則天下無智術(shù)?!迸c其憂慮敵人的強大,不如把自己修煉強大,故曰:“天下之事,未有不由己者。善者,己也;極其善,則為堯、為舜、為禹、為湯者,亦己也。敗者,己也;極其敗,則為桀、為紂、為幽、為厲者,亦己也。”(《博議》卷12)

      呂祖謙認為君子應(yīng)當(dāng)擁有獨立的人格,自力更生才是為人之道,因為外部的力量是不足以長久依靠的,“己不能自立,而依人以為重,未有不窮者也。所依者不能常盛,有時而衰;所依者不能常存,有時而亡。一旦驟失所依,將何所恃乎?”正所謂“自求多?!?,“天下之福皆備于我,無在我之外者。攀援依附,一掃俱除。天下無對,制命在內(nèi)。”(《博議》卷4)呂祖謙提倡君子應(yīng)當(dāng)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要走的道路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惟其如此,方能寵辱不驚,氣定神閑,按部就班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易為外物所動、外界所擾,而一旦對自己沒有這樣的判斷和認識,就會不由自主,變化無常,不利于人生的發(fā)展,“惟視外物以為輕重,隨物而盈,隨物而涸,隨物而大,隨物而小,終身為物所驅(qū)。乍驕乍沮,乍勇乍怯,己亦不能自必也”。(《博議》卷4)

      呂祖謙對自主性格外重視。他主張在對待過錯時,要寬人嚴己,“主于攻己過而不主于攻人過”。(《博議》卷17)而評判他人時不可片面,尤需包容之心:“待人欲寬,論人欲盡。待人而不寬,君子不謂之恕;論人而不盡,君子不謂之明。善待人者,不以百非沒一善;善論人者,不以百善略一非。善待人者,如天地,如江海,如藪澤,恢恢乎無所不容;善論人者,如日月,如權(quán)衡,如水鑒,昭昭乎無所不察。二者,要不可錯處也。”(《博議》卷19)更多地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對自己則要嚴格要求,這是君子修煉自身道德、能力之必須。

      五、甘卑賤

      呂祖謙指出,君子的修養(yǎng)、成長要合乎規(guī)律,一如養(yǎng)蠶種地之理,不可貪多求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是猶自浴而至織、自耕而至舂,一階一戺,豈可妄躐哉!”(《博議》卷12)這就要求士子要本分做人,自甘貧賤,忍辱負重,心安即是要理:“自處于勞,則在賤而安矣;自處于困,則在貧而安矣;自處于辱,則在難而安矣?!边@樣的觀點,對于正處于人生逆境中的年輕人而言,無疑具有深刻的指導(dǎo)意義。呂祖謙說:“當(dāng)貴盛之時,人之奉我者,非奉我也,奉貴者也;當(dāng)貧賤之時,人之陵我者,非陵我也,陵賤者也。奚以知其然耶?使吾先貴而后賤,我之為我,自若也。而奉我者遽變而見陵,則回視前日之奉我者,豈真奉我乎?使吾先賤而后貴,我之為我,亦自若也。而陵我者遽變而見奉,則回視前日之陵我者,豈真陵我乎?彼自奉貴者耳,我何為而喜?彼自陵賤者耳,我何為而怒?心者,我之心,固將治我之事也?!保ā恫┳h》卷4)這段話,一語擊穿了世間對富貴者阿諛奉承,對貧賤者頤指氣使行為的本質(zhì),呂祖謙借這段話告誡正處于貧賤地位的知識分子,不必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只要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低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呂祖謙的此類妙論,在促使士人心態(tài)趨于平衡方面,無疑是非常有用的。

      呂祖謙強調(diào)君子當(dāng)不懼卑賤,能為卑賤之事的士子方能有氣節(jié)格調(diào):“所以無恥者,實由乎不能賤也。”能俯能仰者,方可謂之全人,為此他舉出晉國賢人隨會為例:“想隨會身親賤事之時,趨則皆趨,役則皆役,焦焦然一庸保也。至于臨之以利,迫之以害,則勁厲之節(jié),凜然于冒沒爭奪之中;清微之風(fēng),肅然于埃土氛翳之表;昂屹涌溢,挺拔而出,蓋有不可得而掩者。隨會無賤者之所短,賤者無隨會之所長,其獨稱全人,于晉國有以也哉!”

      君子想要在功業(yè)上有所收獲,就必須經(jīng)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這是孟子早就有的定論,呂祖謙在論史之時進一步闡釋說:“天之生物,自蘗而條,自華而實,特造化之小者耳。霜焉,雪焉,勁烈刻勵,翦擊其枝葉,剝傷其膚理,然后能反膏收液,郁積磅礴,發(fā)而為陽春之滋榮,此天下之大造化也。必有大雕落,然后有大發(fā)生;必有大摧折,然后有大成就?!保ā恫┳h》卷13)

      君子在逆境中固然不能自暴自棄,處于順境時也須不驕不縱,并時刻保持清醒而警惕的頭腦,方能減少錯誤和禍患,而世俗以優(yōu)裕安樂為人生目標(biāo),實為致禍之源,呂祖謙因此警告說:“物以順至者,必以逆觀。天下之禍,不生于逆而生于順。劍楯戈戟,未必能敗敵;而金繒玉帛,每足以滅人之國。霜雪霾霧,未必能生疾;而聲色畋游,每足以殞人之軀。久矣!……溺心縱欲,蓋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矣。至于拔足紛華,寓目昭曠,彼以順至,我以逆觀。停筯于大嚼之時,覆觴于劇飲之際,惟天下之至明者能之。”(《博議》卷24)因此君子當(dāng)慎自修行,以憂慮勤苦為安樂,方能心安理得,心無掛礙地生活:“君子外雖若憂勤,中有逸樂者存,自強不息,心廣體胖,無人非無鬼責(zé),其安殆若泰山而四維之也。然則善擇宴安者,誰如君子哉!”(《博議》卷8)

      六、戒貪急

      呂祖謙認為物質(zhì)欲望是一切爭訟的根源,他說:“共患易,共利難。患者,人之所同畏也;利者,人之所同欲也。同有畏心,其勢必合;同有欲心,其勢必爭。自古及今,變親為疎,變恩為怨,變黨為讎,鮮不以共利者。吁!亦難矣?!保ā恫┳h》卷1)因為靈竅為貪欲所窒,會使行為發(fā)生偏差,從而身敗名裂,因此人之出處,最要在于不求多縱貪。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心里想的往往是為后世子孫多留一些財富,但他們卻不懂得“愛極則移,高極則?!钡牡览恚百F生于不足,而賤生于既足也。勢盈位極,為君所厭,身且不保,而況子孫乎?”(《博議》卷7)故士人須視自身能力擇取出處之道,既可以利民,又可以保身。呂祖謙的這段論述,不僅指出了欲念之不可執(zhí),而且揭示出貪婪事實上是一種愚蠢的惡念和行為,貪欲者最終不僅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還會給自身帶來危害。

      在充分揭示了貪欲之害之后,呂祖謙進一步為士子們提出了對于貪欲處置方法。他指出:“多而不可滿者,欲也;銳而不可極者,忿也。治欲之法,有窒而無開;治忿之法,有懲而無肆。處己,是法也;處人,亦是法也?!保ā恫┳h》卷13)只有時時警醒,告誡自己必須阻塞過多的欲望,因為貪欲之門一旦開啟就難以關(guān)閉,并會帶來深重的災(zāi)難。呂祖謙指出,君子在利益面前應(yīng)該退縮,在危難之時應(yīng)當(dāng)挺身,否則就是小人行徑:“利則居后,害則居先,此君子處利害之常法也。是故見利而先謂之貪,見利而后謂之廉,見害而先謂之義,見害而后謂之怯.”(《博議》卷3)

      呂祖謙還強調(diào)對待名位,不可急功近利。他認為即便一時幸運,博取了不應(yīng)得的名利,但到了最后,還是會露出馬腳,以至于身敗名裂。他指出:“名不可以幸取也。天下之事,固有外似而中實不然者,幸其似而竊其名,非不可以欺一時,然他日人即其似,而求其真,則情見實吐,無不立敗?!保ā恫┳h》卷19)在做事時,君子應(yīng)當(dāng)知其進止,不可“出位”——即不守所當(dāng)守,不為所當(dāng)為:“職當(dāng)戰(zhàn)則戰(zhàn),當(dāng)守則守;職當(dāng)先則先,當(dāng)后則后。心止于事,事止于心,非可出其位也?!疾怀鑫?,出位則邪。思之所發(fā)既邪,雖所成之功壯偉勁厲,外為人之所嘆譽,而一心之間,實忿懟怨恨之所集也?!蔽┢淙绱耍侥芪易詾槲?,不必理會外界的毀譽。

      戒除急躁,也是呂祖謙在談?wù)撔奚頃r所強調(diào)的一點:“急人之聽者,必以言之緩為大戒,然其所以終不合者,非傷于緩也,傷于急也。大其聲,疾其呼,而聽者猶若不聞;危其言,激其論,而聽者猶謂不切。檻可折,墀可丹,冠可免,笏可還,而聽者之心,終不可移;忠臣義士,感慨憤悱,自尤其言之猶未急,更相激揚,更相摩厲,言愈迫,而效愈疎。”勸諫他人時不可急躁,讀書求理時更不能急躁,急于求成、因貪圖簡單易懂的效果就以對事件的評價代替對事理的探求,最終反而會偏離真理的軌道:“理之未明,君子責(zé)也。置是責(zé)而不憂,其責(zé)固不可逭;惴惴然不勝其責(zé)而亟求理之明,則天下之患必自此始。自夫人之有亟心也,始求說于理之外。……茍舍吾理而屑屑然較事之中否,則人雖今日以事而信吾說,他日亦必以事而攻吾說矣。”呂祖謙總結(jié)說:“至正之理,不與事對?!保ā恫┳h》卷22)真正的道理不可能一看便知,它不是那么容易體悟到的,需要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因此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必須戒除急躁和功利的心態(tài)。

      《左氏博議》雖然不是專門論述士人道德修養(yǎng)的書,但呂祖謙卻將自己對青年學(xué)子修身明理的要求和期待寄寓于經(jīng)典解讀之中,使得這部書有了更為豐富的含義和價值。在《左氏博議》中,呂祖謙對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論述是深入而全面的。他在對《左傳》所載人物、事件進行評論時,借題發(fā)揮,發(fā)表了很多非常新穎獨特的見解,初讀之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之則能發(fā)人深省,其獨辟蹊徑的思維方式對后世學(xué)者深有啟發(fā),后人論其“精言奧論,往往震發(fā)于其中,足以箴切物情而裨助意智”[3]579。而其中針對君子修身的懇切精要的評述和具體的操作方法,對青年人無疑是一種很有用的指導(dǎo)和幫助,故“膾炙人口、衣被來學(xué)”[3]581這樣的評論,絕非虛譽之辭。

      注釋

      (1)呂祖謙《東萊文集》卷13《易說·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全祖望.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呂祖謙.呂祖謙全集:第1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3]呂祖謙.呂祖謙全集:第6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編輯 郭繼榮)

      I222.3

      A

      1673-1808(2014)01-0064-05

      2013-11-13

      孫巧云(1975-),女,陜西渭南人,浙江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館員,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文化。

      猜你喜歡
      呂祖謙君子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Liujunzi decoction (六君子湯)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君子之風(fēng)
      都市(2022年10期)2022-11-05 12:10:50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xué)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玉、水、蘭:君子的三種譬喻
      呂祖謙與張栻交游詳考
      呂祖謙與張栻交游詳考
      君子無所爭
      呂祖謙的治學(xué)與為官之道
      人民周刊(2018年23期)2018-02-22 03:09:28
      有君子之道四焉
      從鵝湖之會看呂祖謙的理學(xué)之功
      柳江县| 玛纳斯县| 九寨沟县| 自贡市| 高邑县| 寻甸| 陆良县| 渑池县| 松溪县| 富源县| 二连浩特市| 东海县| 河池市| 怀安县| 城固县| 肥西县| 景泰县| 龙岩市| 浙江省| 朔州市| 朝阳区| 无锡市| 普格县| 西宁市| 宁安市| 安宁市| 彝良县| 英吉沙县| 元朗区| 富锦市| 福建省| 祁门县| 宁远县| 罗定市| 西吉县| 尼木县| 苍梧县| 麦盖提县| 神木县| 宁国市|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