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治思維視閾下的虛擬社會警務工作

      2014-04-17 04:52:20劉鶴
      警學研究 2014年5期
      關鍵詞:警務正義法治

      劉鶴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法治思維視閾下的虛擬社會警務工作

      劉鶴

      (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法治思維是指國家權力的行使者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公安機關既是法治思維的首要踐行者,又是社會法治思維形成的重要推動者,在開展虛擬社會警務工作中同樣必須積極踐行法治思維,從思想認識上準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內涵,在具體執(zhí)法活動中摒棄與法治思維相悖的觀念與做法,堅持法律至上,推行程序公開,維護公平和正義,切實保障公民權利,扎實提升公安機關的涉網執(zhí)法水平。

      虛擬社會;警務工作;法治思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法治思維”首次寫入了黨代會的報告。法治思維這一全新論述,從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為新時期公安機關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警務工作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新路徑,公安機關要深刻理解法治思維的內涵,準確把握法治思維的精髓,將法治思維貫穿于各項警務工作中,著力運用法治思維開展警務工作,提升公安機關的執(zhí)法水平。

      虛擬社會警務工作,亦稱涉網警務工作,是指與互聯(lián)網有關的由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行政案件以及負責處理的所有涉警事務的總和。虛擬社會警務工作是警務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伴隨信息技術的高歌猛進與互聯(lián)網的普及,虛擬社會警務工作的分量與重要性與日俱增。據報道,僅在2012年3月至8月,全國各地公安機關共偵破涉網違法犯罪案件1.2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萬余名,清理網上販賣槍支彈藥、爆炸物品、公民個人信息以及淫穢色情等違法有害信息385萬余條,依法查處整治違法違規(guī)互聯(lián)網服務單位1萬余家,[1]涉網警務工作之繁重由此可見一斑。不同于傳統(tǒng)工作模式的虛擬社會警務工作如何踐行法治思維,是當前公安機關面臨的一個新挑戰(zhàn)。但就目前來看,無論是2013年甘肅少年發(fā)帖被刑拘事件,①還是2014年兗州網民罵交警被拘留事件,②都突出表明了公安機關涉網警務工作中“法治思維”的失衡與缺位,可見,虛擬社會警務工作踐行法治思維是亟待加強的課題。

      一、法治思維的概念及其基本內涵

      (一)法治思維的概念

      法治思維的概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后,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法學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先后有多位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獨到的闡釋。袁曙宏教授認為:“所謂法治思維,本質上區(qū)別于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其實質是各級領導干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則和法律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和尊重保護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法律的監(jiān)督和承擔法律責任。”[2]莫紀宏教授在《法治方式的內涵就是“依憲治國”》一文中指出,所謂法治思維,就是指行為必須有“合法性前提”,也就是必須考慮《憲法》和法律上的依據。[3]董節(jié)英教授在《法治思維從哪里來》一文中在精確區(qū)分法治思維與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法治思維不僅表現(xiàn)在根據法律來進行思維,而且和其他思維比較應當具有優(yōu)先的位次。[4]楊小軍教授在《領導干部需要什么樣的法治思維》一文中認為,法治思維是與非法律思維、人治思維和法制思維相對應的一種思維,包括合法性思維、權利和義務思維、公平和正義思維、責任后果思維、治官治權思維等五個方面。[5]在其他刊物中,關于法治思維的論述也很多,[6]此處不再一一贅述。這些學者的論述,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法治思維的含義,對于我們科學認識法治思維,準確把握法治思維和其他思維的關系,進而扎實踐行法治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觀念,是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次,它表現(xiàn)為根據法律來進行思維,即依據法律來進行合法與非法的預判,把合法性當做思考問題的前提;第三,法治思維理應居于一切思維方式的優(yōu)先位次;第四,它要求思維主體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簡言之,法治思維指國家權力的行使者應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

      (二)法治思維的基本內涵

      具體來說,法治思維至少應包括以下內涵:

      1.堅持法律至上、樹立法律權威是法治思維的邏輯起點

      美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潘恩曾精辟地論述:“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的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他的情況?!保?]踐行法治思維,必須以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為基本要素,必須使法律居于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全部社會規(guī)范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將法律作為評判每一個社會主體行為的邏輯判斷起點。

      2.維護公平和正義是踐行法治思維的價值判斷

      公平和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因此治國理政、行使權力必須以追求、維護公平和正義為評判尺度。每一個國家機關、每一個執(zhí)法人員都應該意識到公平和正義是協(xié)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調節(jié)各種利益關系、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以及履行社會治理職能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義的原則,才能使社會成員信任法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實現(xiàn)全社會的團結與合作,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公開、透明的程序是踐行法治思維的根本保障

      “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追求實質正義,而且要追求形式正義。作為看得見的正義,程序正義不僅是實體正義的保障,而且有其獨立的價值。因此,法治思維要求國家權力行使必須嚴格按照公開、透明的程序進行,堅決摒棄那種重結果、輕過程,重實體、輕程序的舊有思維,樹立程序正義的觀念。尊重法定程序能夠基本滿足民眾對正義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引導民眾對法律效果的認同和肯定,是踐行法治思維的根本保障。

      4.彰顯人民權利是踐行法治思維的最終目的

      彰顯人民權利就是保障每個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強調公民的權利第一還是義務第一,是法治與人治的重要分野。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公民都可以做,這是公民自由的基礎。國家權力則不得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下,做出損害公民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義務的規(guī)定。

      5.用權必受監(jiān)督是踐行法治思維的根本要求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違法受追究,這是現(xiàn)代法治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對各級政府、各級執(zhí)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因此,各級政府及執(zhí)法機關都要自覺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jiān)督,勇于承擔行使權力和履行職責帶來的法律后果,對違法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侵犯群眾權利的行為,要主動賠禮道歉,造成傷害、損失的要依法給予賠償和補償。

      二、虛擬社會警務工作法治思維缺位的若干表現(xiàn)

      虛擬社會警務工作是警務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公安機關在開展虛擬社會警務工作時同樣需要培養(yǎng)法治思維和提升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涉網的警務工作踐行法治思維仍然存在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一)法律至上的理念有待加強

      公安機關作為法治思維的先行者,理應模范地遵守法律,崇尚法律,確保“以法律為準繩”的準則貫穿于一切警務工作中,依法行政,偶有需要對法律彈性規(guī)定的解釋與適用,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背離法律的意圖和立法的精神。近年來,隨著網絡普及,網絡謠言危害日甚,為打擊此類犯罪,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北京市公安局在偵辦秦火火案時表示,根據“兩高”的司法解釋第5條第2款“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293條第1款第(4)項的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的規(guī)定,認定“網絡空間是公共場所”。這種理解是對“兩高”解釋的曲解,“兩高”解釋的原意應是上述行為造成現(xiàn)實社會公共秩序混亂的,依照《刑法》第293條第1款第(4)項的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解釋根本沒有將網絡空間界定為公共場所的意思。2013年7月15日“兩高”《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尋釁滋事罪中公共場所進行了列舉加概括的法律解釋,第5條規(guī)定,在車站、碼頭、機場、醫(yī)院、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起哄鬧事,應當根據公共場所的性質、公共活動的重要程度、公共場所的人數(shù)、起哄鬧事的時間、公共場所受影響的范圍與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是否“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梢?,司法解釋對公共場所定義為人(包括自然人與法人)相互作用的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或背景。時間相隔如此之近的相關解釋,不會也不應該發(fā)生劇烈的變化,將“人相互作用的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改變?yōu)樘摂M的環(huán)境。

      客觀上,虛擬網絡空間與現(xiàn)實社會具有不可分的聯(lián)系,網絡空間以現(xiàn)實世界的資源、技術為支撐,以社會性為核心,網絡世界的言行亦為現(xiàn)實行為人的言行,造謠惑眾不僅會擾亂網絡秩序,而且可能通過網絡媒介影響現(xiàn)實社會秩序。但無論從現(xiàn)行《刑法》的規(guī)定還是有關司法解釋來看,網絡秩序并不等同于社會秩序,網絡空間不能等同于公共場所。

      法律是最嚴厲的社會強制手段,社會成員所實施的行為均依照既定且明確的法律指引而為,以此作為指引社會行為的標準,并依靠最嚴苛的執(zhí)行程序逐步促成公民對法律的信仰?;ヂ?lián)網作為最新興的公民表達自由的平臺,有必要進行規(guī)范,但必須明確的是,無論公民還是執(zhí)法機關(尤其是執(zhí)法機關)均應遵循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事。正如《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靠什么終結“網絡大謠”的神話》所說的,“在網民接近6億的信息化社會,我們需要激發(fā)從法治到道德、從理性到情感的一切正能量,這才是最有效的謠言粉碎機”。[8]不論是對現(xiàn)行法律的依法解釋,還是法律的執(zhí)行,應當首先依法而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法治思維從虛擬網絡到現(xiàn)實社會的真正貫徹,實現(xiàn)法對人的終極關懷,也樹立公民對法律的信仰與敬畏。

      (二)公平和正義不彰

      公平和正義是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法律是公正、公平的代言詞,如果法律失去了公正性,那么這樣的法律只能淪為治世者的工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義。因此,執(zhí)法機關在辦理每一個案件時,無管案件大小,不論當事人身份、地位,都應當讓每一個當事人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

      在某些涉網的警務工作中,個別執(zhí)法機關展現(xiàn)的不是公平和正義,凸顯的只是權力的專橫。2014年5月,山東一網友因在貼吧罵“兗州交警孬種”,被行政拘留5日。據@兗州公安5月13日微博:5月4日,曹某某因違法停車被貼罰單,后曹某某為泄私憤,在兗州貼吧匿名發(fā)帖罵人,曹某某的行為很快被網警識別并捕捉。

      僅僅因為在網絡中罵了一句“交警孬種”就被行政拘留5日,很多網友認為警方有小題大做甚至是打擊報復之嫌。無論從法律法規(guī)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網友們的直覺上講,處罰決定都值得商榷。據兗州警方稱,處罰的依據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的規(guī)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钡竭m用這一規(guī)定有擴張權力之嫌。首先,《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的被侵害人是“他人”,即自然人,而當事人并沒有指明辱罵哪一位交警,而是泛指,兗州交警是一個群體,依法不是被侵害人。因此,所謂的“網絡侮辱他人”是不成立的。其次,“兗州交警孬種”僅僅是一句模糊、籠統(tǒng)的過激話語,遠談不上辱罵,其實質是對當?shù)亟痪岢雠u。對于民眾的批評,兗州警方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應該動輒行使權力。再次,即使當事人確有辱罵交警的事實,但很難說達到“公然侮辱”的嚴重程度,兗州警方所謂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明顯屬于夸張。因此,兗州警方拘留曹某某,是對這一法律規(guī)定的濫用,是對公平和正義的極大褻瀆。

      (三)程序公開不夠

      程序正義關注的是在做出決定的這個過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做出任何決定之前聽取各方的言辭,這個進程才可能被認為是程序公正的。公開的程序,才能得到相對公平的結果。通過公開、透明程序,即使當事人并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也是能夠接受的。

      在虛擬的社會警務工作中,一些執(zhí)法機關往往忽視了對程序的重視,比如在甘肅張家川16歲少年發(fā)帖被刑拘一案中,張家川警方不論是開始的刑事拘留還是到后來的行政拘留,或是到最終放人,不論是最初認定的“尋釁滋事”,還是后來的“編造虛假信息”,一切既沒有明確的定性,又沒有公開程序,如何認定發(fā)帖少年“尋釁滋事”?又如何認定“編造虛假信息”?刑事拘留、行政拘留怎樣決定,最終放人理由如何?外界一頭霧水,對如此嚴肅的執(zhí)法行為張家川警方卻隨性而為,看不到對程序正義的關注,看不到對法律的絲毫敬畏。

      (四)權利意識薄弱

      對于普通公民來講,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就是權利,就是自由,國家有關機關除了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可以干預公民權利的領域以外,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公民自由行使其所依法享有的權利。但是,公權力機關基于權力擴張的本性,將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平等“制約”關系異化成“限制”甚至“剝奪”,而“限制”一詞則使限制者高高在上,俯視被限制者。當前的一些公安機關機關相對于公民即存在這種傾向。2012年6月,吉林省松原一網友因下載黃片到電腦上看,被公安局拘留15天并處罰款3 000元。該網友表示不服,向有關部門申請了行政復議。下載黃片、僅供自己觀看的行為,是否違法?有關此問題的討論,已非第一次發(fā)生。早在2008年就有網友下載黃片被處罰的事件。③下載黃片是否違法,爭議的焦點在于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8條的理解。該條對“制作、運輸、復制、出售、出租”或“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工具傳播”淫穢信息的行為,科以處罰。那么下載行為是否可認定為法條的“復制”一詞呢?僅對“下載”與“復制”進行語義分析,或可得出二者詞義近似的結論。但將整個法條進行整體考量不難發(fā)現(xiàn),本條款的法條描述中,“或者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的用語本身即表明了“或者”一詞前后內容有所界分,前述的“復制”等系列違法行為的列舉,均應指非虛擬環(huán)境下的實體淫穢物品,如書刊、圖片等,后者“是否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傳播”。可見,現(xiàn)行法律僅對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淫穢物品進行規(guī)制,并未對瀏覽互聯(lián)網或者下載等行為做出禁止性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處理諸如“艷照門”事件時,也僅是對傳播行為進行處罰,并未擴大到“下載”層面。

      在家里看黃片也罷,下載黃片也罷,即使談不上依法保護的個人權利,起碼涉及了公民個人的隱私權,人不是天使,法律無權求全責備,否則會讓普通人生活在對國家權力的恐懼之中。

      (五)監(jiān)督機制缺失

      美國著名政治家漢·密爾頓認為,權力就像一條江河,當河水保持在河界之內時既美麗又有用。但是當河水溢出河岸而成為奔騰的激流無法遏制時,它就會摧毀一切,造成破壞與荒涼。因此,對于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是必不可少的。網絡監(jiān)督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種新形式,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輿論監(jiān)督形式,因為主動權掌握在民眾手中,而不是掌握在被監(jiān)督者政府手中。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網絡監(jiān)督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法律的規(guī)范和引導,而不是控制和封殺。2009年在上海工作的王帥因在網上發(fā)帖,舉報家鄉(xiāng)河南省靈寶市政府違法征地,被靈寶警方跨省抓走并拘留了8天。家人與政府達成協(xié)議,砍了自家的果樹,警方才以“證據不足”的借口,將王帥做了取保候審。在此案辦理過程中,相關監(jiān)督機制幾乎全部失能,如非網絡輿論洶涌,王帥的命運還是未知數(shù)。

      三、虛擬社會警務工作踐行法治思維的必由之路

      法治思維是一種觀念,觀念的改變必然是一場思想的革命。因此,切實在虛擬社會警務工作中踐行法治思維,首要是培養(yǎng)執(zhí)法人員的法治思維意識,在此基礎上針對踐行法治思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扎實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進與加強,在法律框架內穩(wěn)妥開展虛擬社會警務工作,運用法治思維謀劃虛擬社會警務工作,運用法治方式破解虛擬社會治理中遇到的難題,真正將法治思維這一先進理念落實到涉網的具體執(zhí)法行為中。

      (一)著力培養(yǎng)執(zhí)法人員的法治思維意識

      對執(zhí)法人員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正確的執(zhí)法理念的培養(yǎng),是踐行法治思維的思想基礎。要加強對執(zhí)法人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灌輸和教育,要求執(zhí)法人員牢固樹立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的執(zhí)法理念,把打擊與保護、執(zhí)法與服務、處罰與教育、公正與效率、依法辦事與運用有關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寬嚴相濟,寬嚴適度,把握好法律尺度與執(zhí)法的策略,使執(zhí)法活動既有利于震懾涉網的違法犯罪,維護虛擬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也有利于促進現(xiàn)實社會和諧發(fā)展。

      (二)牢固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法治思維的首要內容是合法性思維,這就要求公安機關涉網警務工作不僅僅要符合形式的合法性,更要符合實質的合法性。能否將《憲法》和法律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衡量公安執(zhí)法隊伍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的標志。一方面,要以《憲法》和法律為最高行為準則,忠實于法律,堅守法律底線,任何執(zhí)法行為都要在法律規(guī)定的框架內進行,不能突破法律底線,在實現(xiàn)法律效果的前提下關注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另一方面,要正確適用法律,善于通過法律解釋、法律論證等執(zhí)法方法和技巧的運用,準確探求法律真意,妥善解決法律沖突,精心選擇法律條文,為解決糾紛尋求最優(yōu)答案。

      (三)堅持執(zhí)法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必須把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作為涉網警務工作的最終價值追求。第一,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會主義法治之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對所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予以保護,對任何人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平等地依法追究責任。第二,要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如果自由裁量權畸輕畸重,同案不同罰,同事不同辦,就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損害公平和正義。因此,公安機關要進一步嚴格控制自由裁量權的使用,確保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符合法律賦予該項權力的目的,確保案件與處理結果輕重幅度相當,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和正義。第三,要提高執(zhí)法效率。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效率也是公正的應有之義。要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充分理解當事人的迫切心情,提升執(zhí)法效率,確保在法定的期限內案結事了。

      (四)保障程序的正當

      程序的正當性決定著執(zhí)法行為的正當性。首先,要堅持涉網案件程序合法,權力的運行要遵循有關程序法的授權有序推進。其次,要堅持程序獨立。程序構成了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其目的在于維系公安機關執(zhí)法的獨立性,要避免權力、人情、利益等環(huán)境因素對程序系統(tǒng)的介入和影響。第三,要保障與當事人充分平等對話,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各項法定權利,平等對待每一個當事人,通過與當事人完全充分的對話和商談,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統(tǒng)一。第四,要堅持程序公開,充分保障當事人和公眾的知情權,通過公開、透明的執(zhí)法程序規(guī)范權力運行,贏得人們對公安機關及其執(zhí)法行為的信任與尊重。

      (五)增強尊重權利的意識

      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所以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權力、保護權利。對于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對于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自由。第一,要全面保障網民的合法權利。立法是分配正義,執(zhí)法是實現(xiàn)正義,司法是矯正正義。因此,廣大網民的各項法定權利能否得以實現(xiàn),執(zhí)法的環(huán)節(jié)是關鍵,最具有實際意義。只有充分保障網民的各項權利自由,網民才能享有信息技術帶來的成果,現(xiàn)實和虛擬兩個社會才能真正穩(wěn)定。第二,要及時實現(xiàn)權利。權利能否得到及時實現(xiàn)取決于公安機關的履職。要盡可能地加大執(zhí)法力度,及時保障網民合法權利的實現(xiàn)。第三,以預防和打擊涉網違法犯罪為重點,還群眾一個穩(wěn)定的虛擬社會秩序。公安機關不僅肩負著打擊現(xiàn)實社會的違法犯罪、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還承擔著打擊涉網違法犯罪的職責,以彰顯國家法治在虛擬社會的威嚴和秩序。為此,公安機關必須將傳統(tǒng)警務工作手法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充分結合,強化專業(yè)基礎建設,建設一流的技術保障,著力提高打擊涉網違法犯罪的精準化和高效化。

      (六)強化虛擬警務建設

      當前,公安機關在虛擬社會警務工作中踐行法治思維欠缺,與公安機關虛擬警務建設不足有一定的關系。許多公安機關還停留在傳統(tǒng)警務工作層面,無法真正地使警務工作融入虛擬社會,對虛擬社會所發(fā)生問題的反應也與實際脫節(jié)。因此,在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安機關應當花大力氣加強虛擬警務建設。

      所謂虛擬警務,就是將警務工作與網絡相結合,充分發(fā)揮網絡具有實時性強、效率高、交流方便等優(yōu)勢,探索虛擬警務平臺的機制、內容和管理模式,維護虛擬社會的良好秩序。

      第一,進一步強化警務網站建設,提高警務網站維持人員的水平。警務網站不能僅僅停留在開通上,還需要下大力氣進行建設和完善,以有效應對虛擬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同時,要注重加強對有關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維持人員網絡互動、溝通交流的能力,掌握應對各種輿情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就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門的對策性培訓。

      第二,培植警務網站在輿情中的“意見領袖”地位,引導網絡輿論?!耙庖婎I袖”是美國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所謂“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又譯為輿論領袖,是指群眾中具有一定權威性與代表性的人物,他們首先接觸大眾傳播媒介,再將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見解,傳播給他們周圍的人,從而對周圍的人施加影響。因此,效果是伴隨著信息的“兩級傳播”(即大眾傳播媒介——輿論領袖——一般受眾)過程而產生的。[9]有鑒于此,各類警務網站應努力打造警務工作中“意見領袖”的輿論地位,以警務網站為平臺,積極設置議題,參與涉網警務工作熱點問題的討論,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形成強大的粉絲群,在吸引關注度和粉絲的同時,在網民中培養(yǎng)良好的公信力。

      第三,警務網站對涉網案(事)件要及時進行真相報道和權威的法律釋明,將警務網站建成為權威信息發(fā)布和法治宣傳教育的強大高地。要及時、準確地在警務網站發(fā)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警務信息;對公眾關注的涉警事務的熱點問題,要主動予以回應,發(fā)布權威信息,宣講法律法規(guī),講清事實真相、有關政策措施以及處理結果等。

      注釋:

      ①2013年9月17日,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16歲少年楊輝因發(fā)微博質疑該縣一起公民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內情,被警方以“情節(jié)嚴重,發(fā)帖轉載500次以上”為由刑事拘留。消息一出,引發(fā)輿論強烈關注,網友將該案視為近日“兩高”打擊網絡不法行為司法解釋的“五百入刑”第一案。當?shù)鼐窖杆僮龀龇磻?,先改變了刑拘理由,又將刑拘改為行拘、釋放楊輝,縣政府也將網友“人肉”搜出的受賄公安局長停職。

      ②2014年4月28日,山東省兗州市違法行為人曹某某因違法停車,被交警大隊下發(fā) 《違法停車告知單》。其后,曹某某為泄私憤,在兗州貼吧匿名發(fā)帖罵人,曹某某的違法行為很快被網警識別。5月13日,山東濟寧兗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兗州公安發(fā)布微博稱,兗州區(qū)公安局網安大隊以侮辱他人為由,于5月4日將違法行為人曹某某依法行政拘留5日。隨后,該微博引發(fā)網民和媒體的關注。

      ③2008年8月,南陽市公安局直屬分局的網警在檢查任某某朋友的電腦時,順便檢查了其電腦,發(fā)現(xiàn)了他下載的淫穢視頻并扣押了電腦。9月12日,任某某收到了南陽市公安局直屬分局的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稱“進行日常檢查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臺電腦上復制下載有一部淫穢視頻”,決定對任某某“警告并處1 900元罰款”。9月20日,任某某向南陽市公安局提起行政復議。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在網上引發(fā)巨大的質疑浪潮。南陽警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安部都認可他們的處罰,并解釋網警完全有權對公共空間的上網電腦進行檢查,不理解外界為何有諸多批評。2008年9月28日南陽市公安局直屬分局執(zhí)法監(jiān)督委員會的復議決定,對任某某的處罰由罰款1 900元改為“給予批評教育”。

      [1]劉軍濤.公安部部署深化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專項行動[D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 2012/0813/c223276-18734715.html,人民網,2012-08-13.

      [2]袁曙宏.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全面推進執(zhí)法治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莫紀宏.法治方式的內涵就是“依憲治國”[N].學習時報,2012-12-10.

      [4]董節(jié)英.法治思維從哪里來[N].學習時報,2012-12-10.

      [5]楊小軍.領導干部需要什么樣的法治思維[N].學習時報,2013-01-07.

      [6]張恒山.論法治思維的觀念基礎[J].理論與改革,2013,(4).

      [7]〔美〕潘恩著,馬情槐等譯.潘恩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江文.靠什么終結“網絡大謠”的神話[N].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版),2013-08-23.

      [9]周慶山.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孫秀娟)

      Virtual Social Policing 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Liu He
      (Shandong Police College,Jinan Shandong 250014)

      The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refers to the thinking mode which the state power executors adopt to observe,analyze and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 of rule of law.Public security organ is not only the first practitioner,but also an important promoter of the formation of thinking of rule of law.So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must actively put the thinking into practice in developing virtual social policing work,grasp accurate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thinking of rule of law.In law enforcement activities,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should abandon the ideas and practice inconsistent with the thinking of rule of law,adhere to the supremacy of law,promote procedure publication so as to maintain fairness and justice,earnestly guarantee the civil rights,improve the level of law enforcement involving network.

      virtual society;policing work;thinking of rule of law

      D613.1

      A

      1671-0541(2014)05-0012-07

      2014-06-05

      劉鶴(1969-),男,山東泗水人,山東警察學院法律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律教學與研究。

      本文系山東高??蒲杏媱潱ㄈ宋纳鐣茖W)經費資助項目《網絡傳播規(guī)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12WB10。

      猜你喜歡
      警務正義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HIV感染的警務預防與處置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警務實戰(zhàn)訓練教學中開設
      警用直升機的作用及在我國警務實戰(zhàn)中的應用
      警察技術(2015年4期)2015-02-27 15:37:20
      警務專用手機ZD-P1
      警察技術(2015年1期)2015-02-27 15:35:46
      青阳县| 普陀区| 都兰县| 临城县| 嵊州市| 陵水| 清徐县| 疏附县| 钦州市| 舒兰市| 霍林郭勒市| 西乌珠穆沁旗| 民和| 汶上县| 曲松县| 手机| 图木舒克市| 玉田县| 镇平县| 疏附县| 岚皋县| 青阳县| 固安县| 博客| 夏津县| 盘锦市| 米脂县| 页游| 洛川县| 秀山| 泰宁县| 宝鸡市| 泗洪县| 喀喇| 玛纳斯县| 长寿区| 金阳县| 海阳市| 海南省| 曲靖市| 咸阳市|